《师说》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人教版高一语文 师说教案提纲

人教版高一语文师说教案提纲一、《师说》教案提纲1. 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意义,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2)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语法和修辞等语言结构。
(3)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认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2. 教学内容:(1)阅读《师说》原文,理解全文的结构、内涵和主旨。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探究文中思想内容,如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师形象等。
(4)就课文内涵展开思考,探讨自我发展、生活学习方式以及人生目标等问题。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互动答疑:针对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中的疑惑和困难,进行互动答疑。
(4)个人思考:提供个人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教学过程:(1)导入:课前预习中的疑问和困惑。
(2)阅读教材:学生阅读《师说》原文并标注重点。
(3)讲解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4)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5)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师形象等问题。
(6)个人思考和发表意见,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总结: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成果,以及自己对教育和生活的新认识。
二、《师说》教案展开《师说》是唐代散文家刘言史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展示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并给人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本教案对《师说》的教学过程进行展开,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导入在进入正文内容之前,先与学生互动交流,发现课前预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为学生带来近距离的感性接触,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主题,同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为老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注入提供有效信息的切入口。
第二部分:阅读教材为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首先介绍全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课程难点与解析·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一、背景及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师道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重点词汇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掌握。
4. 观点阐述:阐述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说》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重点词汇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掌握。
5. 观点阐述:阐述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师道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观点。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课文。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师道的现代意义的心得体会。
3. 让学生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观点。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问题。
3. 检查学生的作业,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应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师说》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师说》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师道的文章,扩展他们的视野。
2. 让学生参观学校或社会上的名师课堂,亲身感受师道的实践。
3. 组织一次关于师道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实践师道。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中心思想;2.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理解作者观点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如何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前复印好文章《师说》的课文;2. 学生准备: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分享一些关于教学的经验和感悟,引出谈论教师角色的话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写下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并进行讨论。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师说》。
2. 学生在课文中圈出或标记出他们认为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词。
3.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标记的部分,并讨论这些部分与教师角色的关联。
4.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步骤三:深入理解(30分钟)1. 教师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呈现在投影仪上,学生跟读并解释这些段落和关键词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段落和关键词是如何支持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的。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步骤四:思辨讨论(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思辨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教师角色的看法,并辩论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2. 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提出一些实际案例,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们提出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影响他人。
2.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未来的职业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领会文中倡导的从师之道。
3、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如“师”“道”“之”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韩愈倡导的从师的标准和意义。
2、难点(1)领会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并能联系现实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语气和情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尊师重道”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老师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文。
(2)简单介绍韩愈及其写作《师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讲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之”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意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段: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对比,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四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对《师说》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师说》中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关于尊师重道的短视频开始,引发学生对《师说》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章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师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旨。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师说》中的观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师重道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尊师重道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有关教育的章节,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理念。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师生互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尊师重道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师说》原文及注释版本,方便学生查阅和理解。
2. 教学视频:关于尊师重道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3. 参考资料: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文献,供学生拓展阅读。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师说》的主旨,认识到师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师说》全文讲解。
2.师道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3.师道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批判性思维训练。
5.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师道观念的兴趣。
2.讲解《师说》全文:逐句解读,分析重点词语,解释疑难句段,使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3.师道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师道观念的起源,阐述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使学生了解师道观念的丰富内涵。
4.师道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现实生活中师道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5.批判性思维训练:针对《师说》中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创新师道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道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师重道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师说》全文,分析重点词语,解释疑难句段。
2.讨论法:针对师道观念的起源、发展、现实应用等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尊师重道的实际意义。
4.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师道观念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师道观念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师说》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思考题回答:评估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训练环节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__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_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
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
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
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三起三落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奉召回长安知国子博士二贬河南令3. 814年平定淮西乱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年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三贬潮州刑史(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韩山韩水韩渠昌黎路昌黎学校—潮州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5. 820年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终年1.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2. 古文运动观点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言之有物言贵创新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谀( y ú)苌(cháng )聃( dān )郯(tán )欤( yú)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 í)(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名词作动词)②、作“学习、效法”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③、做“以……为师”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④、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六)、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答: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答: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三)、分析第三段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3、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