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3.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4.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2.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想】

串讲与研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于是,在一段段师生佳话中,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该如何尊师重教,那些人又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韩愈的《师说》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二.预习检查

句读(dòu)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

读书(dú)传道(chuán)不能(bù)

老聃(dān)李蟠(pán)长幼(zhǎn g)

冉冉(rǎn)潘婷(pān)苌弘(chán g)

近谀(yú)庸知(yōn g)贻笑大方(yí)

须臾(yú)郯子(tán)甘之如饴(yí)

其可怪也欤(yú)怡然自得(yí)

三.背景介绍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

②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

③指目:手指而目视。

④牵引:拉拉扯扯状。

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四.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

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

其并称为“韩柳”。

他的文章最受后人推崇,常和杜甫的诗相提并论;他的诗想象奇特,气势宏伟,

追求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而且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

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

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论说文《原道》、《师说》、《谏佛骨表》、《进学解》,赠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叙述文《<张中丞传>后叙》,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传奇小说《毛颖传》等都

是公认的名篇,对后代散文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韩愈的诗也有独特的成就。他的诗吸收了杜甫诗中某些新的特点,把散文篇章结构用于诗歌写作,把

少量的议论引进诗中,创造出“以议论为诗”“以赋为诗”的独特风格,但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发

议论。

●链接——“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链接——“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

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

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

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

的宣言。

五.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要随意些。像《捕

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

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六.课后作业

结合注释,译注全文,将不明白的地方圈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解读第1段

●古之学者

..必有师。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学者:即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

...解惑也

..。

..传道受业

⑴虚词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所以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的东西”。

⑵实词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受业:教授学业。受,通“授”,教授,传授。

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是故无

..存,师之所存也.。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参考译文】:

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进而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人,他闻知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同样跟从进而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或低下,不论年长或年少,道理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在的地方。

二.解读第2段

●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向他。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低于,形容词。

耻:意动,“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愚:前一个“愚”,名词,愚昧的人;后一个“愚”,形容词,愚昧。

●其.皆出于.此乎?

其:语气副词,猜测语气,大概。

于:介词,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前一个为代词,他的;后一个为代词,自己。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也可作目的关系。

惑:糊涂,形容词。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

..者。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所说的,说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遗:遗漏,放弃。

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后)动词,学习。

齿:“以……为耻”,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

曰:称,说。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问道德水平。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提及。不齿,不屑提及。

及:赶得上。

其:代词,这种做法(或现象)。

【参考译文】:

唉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世间)人们要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来向老师请教;现在许多人,他们比圣人相差更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最终成为圣人,愚人最终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这个造成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请教老师为耻辱,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熟悉书中句子的停顿,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能通晓句读,有的孩子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常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拜师学习,大的方面却无师弃学,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巫医乐师及各行业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士大夫这类人,如(彼此)称老师或称学生等等,(一些人)就聚集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就说:“某人与某人年龄相近,学业修养差不多,(老师)地位低,就足够让人羞愧;(老师)官位高,就近乎谄媚。”啊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一类不屑一提,(但)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三.解读第3、4段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

攻.,如是而已

....。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是:像这样。如,像;是,这,这样。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

行:践行。

贻:赠送。

【参考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老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传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约束,向我请教。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四.作业

1.自主译解并背诵全文。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第三课时

一.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à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yí,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

2.填空题

⑴韩愈,字_退之_,世称_韩昌黎_,卒谥“_文_”,作品集有《_昌黎先生集_》。他是唐代“_古文运动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柳宗元_、_欧阳修_、_王安石_、_苏洵_、_苏轼_、_苏辙_、_曾巩_。

⑵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文本解读

㈠尊师名言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教学设计】诗歌《元日》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 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二、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三、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放爆竹 读诗文喝屠苏 明诗意迎红日 悟诗情换新符 教后感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元日》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3

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诵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元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3.能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元日》课题 1.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时间啊?(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你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呢? 2.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感受童趣粗读《元日》古诗篇章 1.出示《元日》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去细读这首诗,给你提出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生自己连读)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谁敢来读给大家听听?(请一生读,随机点评)哪个同学认为比他读得还好?(再请一生读,师随机点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全班齐读) 3.古诗还以他特有的节奏美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你们认为该怎样

读,才算读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请一生说。课件示范)齐读。 4.读出了节奏,还要能读懂古诗的意思,要读懂古诗的意思,首先要先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反复去读读这首诗,通过你的朗读、预习你都读懂了哪些关键词的意思? 5.和同桌讨论讨论,一起来交流 6.老师也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例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读读。(出示这些关键词的意思) 7.再仔细读读,借助这些词语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先自己说说第1、2两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指名说。 3、4两句呢?自己试试,小组内说,指名说。 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小组内说,指名说。 三、了解掌握全首《元日》古诗大意 1.在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诗的作者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意思。(指名读) 2.王安石不顾官僚大地主们的反对实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法,这样,既可以农民不再受大地主的剥削,日子比较好过一些,也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成功时写的,想象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经典诗文,真是了不起!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赵斌香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瞳瞳”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节日情景? 资料库 课前搜集:有关王安石资料(生平、作品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节,激趣导入 通过课件先后出示三幅图,图中提供了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看图猜猜是什么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解决了课后的练习。再引入新课《元日》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设计,不仅满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古诗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的铺垫。 二、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本课打破以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习惯,将识字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识字让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识字的方法。

第二部分识字是在了解诗意后,读成语来识字。 【设计意图】由合作识字,到自学识字,学生的识字有了层次性的变化,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诗,将识字、读诗、背诗紧密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资料分享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分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自信。有助于增强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班风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元日

元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迎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写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粤教高中必修4《17 师说》王少峡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授课老师:王少峡授课班级:高一(10)班开课时间:17周星期一第六节第2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并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通过知识迁移学会推断字词的含义以及分析句式类型。思维发展与提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鉴赏,了解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见解,并形成自己正确的“师观”。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反佛倡儒”的思想,正确理解文中“道”与“业”特指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师”,重点虚词“其”以及特殊句式 2、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二、品读探究 (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一)朗读文段“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考: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二)朗读文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皆出于此乎?”思考:文段中哪一句话说明了当时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三)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 1、作者写了哪两种人,他们从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2、童子从师学习之后,为什么没有变得明智?(四)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人?他们

从师的态度是怎样的?三、小结 | 四、课后作业1、积累文言实词:师,道,惑,圣,愚,耻,明,无,学者,众人。 2、归纳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 3、积累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前,状后(积累本)4、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5、预习第四自然段:观点句,论证的方法。 ||||

元日 教学设计 (详案)

元日 二小南校范胜男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屠苏”“曈曈日”“桃符”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屠苏、桃符、曈曈日的意思,感受过年的快乐与喜庆。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 始的意思,那谁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春节的七言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学习”爆“: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加一加、组词、形声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呢?(师总结:爆竹用火点燃,点燃后火花四溅)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公开课教案_10

《元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境,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 《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紧扣题目,写出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紧接着上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借用了三年级的一个班,第一次合作,师生之间较为陌生,考验教师的亲和力和课堂组织教学能力。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 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 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 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 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 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解诗题──晓诗音 ──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学习,并及时总结。 3.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曈”3个生字,会写“旧”、“符”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春节辞旧迎新的景 象,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民间风俗。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 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了解习俗。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诗。 教学准备: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说课

《师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得篇目就是韩愈得《师说》。我准备从下列七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得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与意图。 一、说教材与学情 (一)教材地位 《师说》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单元得最后一课,就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篇课文主要论证了“从师之道”,就是韩愈代表作之一,也就是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得名篇。学习了本单元,可以从中借鉴古人议论得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与见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与高一得学习,高二得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但缺乏对知识得系统整理,不能灵活运用;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比如词类活用等。前三篇议论性散文得学习,为本文得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得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梳理课文得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得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得能力,提高文言文得朗读与记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得学习习惯,体会课文得语言美、思想美与论辩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得思想,培养其谦虚好学得优秀品质。 [设计依据] 1、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并重得教学理念;

2、依据这一单元得目标,即借鉴古人议论艺术,琢磨文章得立论方法,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提高思考能力与议论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与虚词得意义与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得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梳理课文得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设计依据] 1、“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 2、“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词句得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用得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导读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设计依据] 1、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思考得前提下予以启发式诱导。 2、新课标提倡“师生合作探究”得教学方式。 (二)说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圈点法、举一反三法 [设计依据] 1、“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2、清代教育家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 3、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举一反三,“举一”提供模式与方法,“反三”按图索骥,学生就能触类而旁通。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这一课得教学主要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预习课文;课堂上通过“知人论世、整体感知、翻译积累、赏析三美拓展比较”五个主要环节把握全文;课后进行检测巩固。 这一课得教学分为两个课时 (一)导入(3分钟):我将以尊师重道得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设计依据]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二) 背景简介(3分钟):强调韩愈得文学地位与古文运动,以及在唐朝人们耻 学于师得历史背景。 [设计依据]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以论其世也。” (三) 整体感知(9分钟) 1、老师范读,学生对照注释,对不懂得词句进行圈点。(3分钟)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师说 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本课的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愈的这篇《师说》。请大家看到课本54页。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愈。 ①愈(768—824)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字退之,河阳(今孟县)人。又称“吏部”、“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评价说:如潮、柳如泉、欧如澜、如海。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两汉散文。主文以载道、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小学语文元日教案

小学语文元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4:生字)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完整版)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3.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4.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2.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想】 串讲与研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于是,在一段段师生佳话中,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该如何尊师重教,那些人又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韩愈的《师说》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二.预习检查 句读(dòu)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 读书(dú)传道(chuán)不能(bù) 老聃(dān)李蟠(pán)长幼(zhǎn g) 冉冉(rǎn)潘婷(pān)苌弘(chán g) 近谀(yú)庸知(yōn g)贻笑大方(yí) 须臾(yú)郯子(tán)甘之如饴(yí) 其可怪也欤(yú)怡然自得(yí) 三.背景介绍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老藤新园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网络 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元日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元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把春联放大些,这是古代时贴的春联,写的是繁体字,读的时候是从右到左,(读辞旧迎新)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现在的春联是从左到右读的,这是现在贴的春联,我们看这是同一副春联,这次你能来读一读吗?上下联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呢?我们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岁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三、四声的为上联,下联的年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一二声的为下联。 3、同学们,其实春节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在古代大年初一就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起、初的意思。元旦是哪一天?(板书元旦)(阳历一月一日)元日呢(板书元日)?(农历一月一日,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板书正月初一)。这是2012年一月的日历(课件出示,指出元旦和元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这篇古诗,(板书宋王安石)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刚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这个字与哪个字相似呢?(瀑)为什么它是火字旁,而瀑是三点水旁? 屠苏,这就是屠苏,是一种草名,所以苏是草字头。屠苏是指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以赐吉祥。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都在元日这天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日,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古代的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元日》有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元日》含反思 大班教案《元日》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喜欢朗读古诗,并能通过声音和动作进行表演,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理解故事古诗,丰富相关词汇,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元日》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幼儿喜欢朗读古诗,并能通过声音和动作进行表演。 3、理解故事古诗,丰富相关词汇。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元日”动画课件、古诗诵读(MP3)、乐曲两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王安石所写的古诗《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学习古诗 幼儿欣赏古诗课件。 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师幼共同讨论古诗中这些词的意思。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三、巩固古诗 请幼儿对古诗情境进行想象 现在请你们闭眼听古诗朗诵,在头脑中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请幼儿说一说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 四、表现古诗 教师播放两首不同的乐曲,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那首来配古诗,为什么? 请幼儿对古诗进行动作创编 师:多喜庆,多热闹呀。你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把热闹和喜庆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古诗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 在《元日》这个语言活动中,目的能跟随配乐古诗《元日》的朗诵,感知古诗的内容及意境。我把教学内容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小朋友很快理解了古诗较难理解的内容。幼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顾晨怡小朋友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的回答,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具有喜闻乐见的特点。多媒体技术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本课的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

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请大家看到课本54页。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 ①韩愈(768—824)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评价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韩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问:我们学过哪些他的哪些作品呢?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背景简介: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元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_1

《元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元日》教学设计 一、学科领域 二、适用年级:适合于小学四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概述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作此诗时,王安石此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他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 会诗人的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二)、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幻灯出示)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元日 1.

元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标: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