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师说》(公开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10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10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2024/1/24
1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词汇记忆、语法 练习等,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 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教材选用
本课程选用《师说》原文作为主要教材,辅以相关的注释、 译文和解读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同 时,还将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 入了解古代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ຫໍສະໝຸດ 2024/1/247
主要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师说》的背景、作者及时代 意义
12
讲解与示范环节
2024/1/24
讲解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01
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框
架和中心思想。
讲解重点词句和语法知识
02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语法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意思并积累语言知识。
示范朗读和背诵方法
03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和
102《师说》公开 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2024/1/24
1
目 录
2024/1/24
• 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 总结与展望
2
01
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2024/1/24
3
《师说》课程背景
01

《师说》省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

《师说》省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
10
03
课件制作技巧与展示
2024/1/29
11
课件制作工具介绍
PowerPoint
专业的幻灯片制作工具, 拥有丰富的模板和动画效 果,易于上手且功能强大 。
2024/1/29
Keynote
苹果电脑专用的幻灯片制 作软件,界面简洁美观, 支持多种输出格式。
Prezi
在线的演示文稿制作工具 ,以缩放和旋转等动态效 果为特点,适合制作富有 创意的课件。
2024/1/29
22
06
课程资源拓展与延伸
2024/1/29
23
相关文献推荐阅读
2024/1/29
《论语》
01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于理解《师说》中的教育思想有重要帮
助。
《学记》
02
古代教育名篇,探讨教育目的、方法等内容,与《师说》相互
补充。
《中国教育史》
03
全面介绍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师说》的历史背景
学生作品展示
选取部分学生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 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意。
学生作品评价
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包括作品的创 新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以提 供学生改进的建议和指导。
2024/1/29
21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改进建议
针对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 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媒体的优化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师说》省一等奖优秀课件
2024/1/29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9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件制作技巧与展示 • 互动环节与课堂应用 • 课程评价与反馈 • 课程资源拓展与延伸

《师说》公开课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师说》公开课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小学而大遗 愚益愚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则耻师焉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不耻耻相师 形容词作名词,小旳方面,大旳方 面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羞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组朗诵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提升人旳智慧,朗诵 能让你旳人生变得更美妙。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诵《师说》第三段,看哪一组读旳最佳。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干。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旳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旳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旳词 找出文中旳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旳人;读书人。(今)指有 专门学问旳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方法(方式、工具、根据等); ㈡……旳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旳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师说》部分内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2、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三、自主研习阅读全文,阅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任务一: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呢?(自主完成)明确:①他不拘于时②能行古道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三段,完成任务二、任务三。

任务二:韩愈作《师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说“嘉其能行古道”,其中“古道”指的是什么?(同桌讨论)明确:古人从师之道: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圣人无常师任务三: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四人小组合作)明确:古人从师的原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五、背景链接——文以载道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补充背景材料: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 “古之学 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 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 不言自明。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 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 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 的基础。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 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 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 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 “到” 、“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
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 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 超出一般人够 远了, 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 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 圣人就更 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
的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
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
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
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3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3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1【教学设想】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

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

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

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师说》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师说》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名称:《师说》的教案教案编写人:[您的姓名]教案编写日期:[编写日期]教案编号:[教案编号]教案目标:通过《师说》一书的阅读,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高中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地点]教学材料:《师说》一书教学方法:阅读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预计时间: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师说》一书,并简要讲解书中的内容和主题。

2. 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体验。

第二步:阅读理解(预计时间:30分钟)1. 学生开始阅读《师说》一书,重点关注书中所描述的师生关系。

2. 学生借助笔记本或读书笔记,对书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整理和记录。

第三步:小组讨论(预计时间: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或段落进行讨论。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分析所选择的章节或段落,讨论该部分对师生关系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第四步:角色扮演(预计时间:30分钟)1. 学生根据所选择的章节或段落,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另外的学生扮演学生的角色,模拟真实的师生互动场景。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预计时间: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总结并分享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成果。

2.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自己对师说的理解和体验,以及课堂互动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或者小组互评等形式,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并让他们通过写作、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来分享他们对《师说》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师应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和思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改进教学效果。

二十二《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二十二《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 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 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柳宗元等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
古 内容上:

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
运 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 乏的骈俪文章。

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







译下 你面 会蓝 了色 吗字 ?的
解 释 , 及 划 线 翻
测试答案
字词: 学者:古: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通“授”,教授 者……也,表判断 之:代词 道理 而:表假设 如果 其:代词 那些 从而:古 跟从并且 师:以之为师 意动用法 师:学习 所存:存在的地方
13.06.2020
.
11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ɡ) 聃(rán)
C.阿谀(yú) 相师(xiāng)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答案】 D
师是吾 之故师 所无道 存贵也 也无, 。贱夫
翻译:把握关键词 1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
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2 我学习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 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 呢?
3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 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把握关键词 1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2 我学习道理,哪里用得着知 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 小呢?
3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 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
,庸 无知 长其 无年 少之 ,先 道后 之生 所于 存吾 ,乎

生生 乎乎 吾吾 后前 ,, 其其 闻闻 道道 也也 亦固 先先 乎乎 吾吾 ,, 吾吾 从从 而而 师师 之之 。;
其人 为非 惑生 也而 终知 不之 解者 矣, 。孰
能 无 惑 ? 惑 而 不 从 师 ,
师古
者 , 所
之 学 者
以 传 道
测试,你都对了吗? 让我们继续……

怪也欤!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焉者 ,也 或, 不非 焉吾 ,所
师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倡 导 者
2020/11/22
韩 愈
2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
2020/11/22
3
了解作者 1.你对作者的了解 2.读课文,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
故事中了解韩愈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 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 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 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便问:“ 嫂嫂, 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 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 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 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 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 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 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 决不当平庸之辈。”
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
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
怪啊!
小、大:形—名
相师:互相学习 族:类
羞:以……为羞 意动用法
第二段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 疑惑难啊!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 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 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 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 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 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 (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 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 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 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 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 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 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真是令人奇怪啊!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 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 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柳宗元等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
古 内容上:

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
运 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 贫乏的骈俪文章。

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
惑矣!爱其子, 择 师 而 教 之 ; 于 其 身 也 , 则 耻 师 焉 ,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 为 圣 , 愚 人
今古 之之 众圣 人人 ,, 其其 下出 圣人 人也 也远 亦矣 远, 矣犹 ,且 而从 耻师 学而 于问 师焉 。;
乎 ! 师 道 之 不 传 也 久 矣 ! 欲 人 之 无 惑 也 难 矣 !
第三段原文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 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三段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 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 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 研究 ,如此罢了。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 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
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
隋。)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 又称“韩文公”。 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 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 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退之的由来
十九岁时,恰逢皇科开选,韩愈去京城应试。到京城后, 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 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 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 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 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
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 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 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 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 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 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 李蟠,其目的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第 二 段 原 文

你对了多少啊?
翻译:找准关键词
师道:从师的风尚
1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
出人:超出一般人
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
众人:古,一般的人
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是出于这
下:低于 名—动 圣、愚 圣人 愚人 形—名
个原因吧。
2 不明白句读的,有(这些问题)的向 老师学习,
之所以:之,主谓之间 所以,…… 原因
2020/11/22
11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ɡ) 聃(rán)
C.阿谀(yú) 相师(xiāng)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答案】 D
师是吾 之故师 所无道 存贵也 也无, 。贱夫
模仿第一自然段,尝试给第二自然段加个收句。
韩愈为什么不 ?
从师?
思路点拨
提示: 论证从师的必要性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思想)、受业 (本领)、解惑(最终目的)也。(分论点一)
(从师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学习对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 己出”。
意义: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 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 础。
小小检测 (1)《师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 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哲学家。世称________,是________ 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合称“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3)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 退之 唐代 文学家 韩 昌黎 古文 韩柳 (2)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艺的 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被时俗所拘束, 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 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作者作《师说》的意图是什么?
不能解决的疑惑,有(这样问题)的 却不愿问老师。
其:语气词 大概
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