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口腔内科学是口腔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和主干学科。

目前在国内它包括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三门课程, 主要研究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及口腔粘膜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紧密结合临床, 讲述口腔内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2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0.76:1。

即讲课52学时,实验68学时。

四教材:1.《牙体牙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樊明文, 2版, 2003年。

2.《牙周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曹采方, 2版, 2003年。

3.《口腔粘膜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秉琦, 2版, 2003年。

II正文牙体牙髓病学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龋病的历史及龋病危害的基础上, 学习龋病的概念及龋病的特征。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龋病的定义、特征及好发部位。

(二)熟悉龋病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熟悉龋病流行评价方法。

(三)了解龋病的历史, 龋病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内容龋病的概念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龋病病因学说的基础上, 学习龋病的病因。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牙菌斑的三层结构特点、获得性膜的概念及其功能、微生物致龋的证据及三类主要的致龋微生物、牙菌斑与龋病的关系、蔗糖与龋病的关系及其机制、氟的抗龋机理、牙对龋病敏感性的差异及其原因;掌握唾液与龋病的关系、Miller化学细菌学说(先进性与局限性)和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口腔内科知识点期末总结

口腔内科知识点期末总结

口腔内科知识点期末总结一、口腔内科学的基本知识1. 口腔解剖学口腔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由上下颌骨、牙齿、软组织等组成。

口腔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口腔的结构和解剖学特点,了解口腔的结构对诊断口腔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2. 口腔生理学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内的生理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了解口腔生理学知识对于理解口腔内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口腔病理学口腔病理学是研究口腔内疾病的形态学和功能学变化的学科。

口腔病理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口腔内科学的研究方法口腔内科学通过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口腔内疾病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方法对于准确诊断口腔疾病和选择合理治疗手段至关重要。

二、口腔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及诊断1. 牙周疾病牙周疾病是指影响支持牙齿的组织,包括牙龈炎、牙周炎、牙周病等。

口腔内科医生通过检查牙周组织、X线片等方法进行诊断。

2. 龋齿龋齿是口腔内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细菌作用和酸性环境导致牙釉质发生溶解。

口腔内科医生通过检查口腔内的龋齿病灶、拍摄牙齿X线片等方法进行诊断。

3. 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病是一组影响口腔黏膜的疾病,包括溃疡性口炎、牛皮癣等。

口腔内科医生通过检查患处、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4.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口腔内科医生通过检查、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5. 颌面部畸形颌面部畸形是指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异常,包括牙列不齐、错颌、腭裂等。

口腔内科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三、口腔内科学的治疗原则1. 牙周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机械性根面平整术、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

2. 龋齿的治疗原则包括修复治疗、根管治疗、拔牙等。

3. 口腔黏膜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局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

4. 口腔肿瘤的治疗原则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5. 颌面部畸形的治疗原则包括正畸治疗、手术矫正等。

口腔内科学初中级考点必背

口腔内科学初中级考点必背

354口腔内科学初中级考点必背基础知识1.釉质中无机物占总重量96%〜97%,主要由含钙、磷离子的磷灰石晶体和少量的其他磷酸盐晶体等组成。

釉质中的有机物占总重量的1%以下。

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三大类。

2.透明牙本质也称硬化性牙本质。

当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

由于矿化后的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

它是无角化的鳞状上皮,在龈沟底部约含15〜36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约含3〜4层细胞,无上皮钉突,但如受到刺激,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入结缔组织中。

4.牙周膜中的主要细胞有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上皮剩余、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5.固有牙槽骨衬于牙槽窝内壁,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为筛状板,由束状骨组成,X线片表现为围绕牙周膜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为硬骨板,牙周膜发生炎症时最先消失,组织学上固有牙槽骨属于密质骨。

6.咀嚼黏膜包括硬腭和牙龈黏膜,上皮较厚,表层有正角化或不全角化,有粒层,细胞间隙宽并见细胞间桥;固有层厚,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呈网状,固有层的乳头多而长,与上皮钉突呈指状镶嵌。

7.腺泡由单层腺上皮细胞围成腺腔,其外侧为肌上皮细胞,最外层为薄的基底膜包绕,肌上皮细胞又称为篮细胞,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混合性三种类型。

8.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髁突前斜面和关节结节后斜面构成一对功能面;中间带和双板区是关节盘穿孔的好发部位。

9.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鳃弓。

第一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二对称舌弓;第三对称舌咽弓;下颌弓参与面部和腭的发育,第一、二、三和四对鳃弓参与舌和颈部的发育。

口腔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

口腔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

口腔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口腔中级考试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考试,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口腔医学的理论和实际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基础。

口腔中级考试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医学影像学、口腔病理学、口腔外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

以下是口腔中级考试的知识点总结。

一、口腔内科学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口腔内科学的知识点包括口腔黏膜疾病、牙周炎、牙槽炎、牙髓炎、根尖周炎等。

学生需要掌握口腔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口腔黏膜疾病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等。

学生需要了解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牙周炎是口腔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牙菌斑引起的炎症。

学生需要了解牙周炎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口腔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影像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口腔医学影像学的知识点包括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口腔颌面部影像学技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等。

学生需要掌握口腔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是口腔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口腔颌面部各种骨骼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关系,以及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的解剖资料。

口腔颌面部影像学技术是口腔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口腔颌面部的X线摄影、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是口腔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口腔颌面部各种疾病在X线摄影、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表现,以及相应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口腔病理学口腔病理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口腔病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等。

口腔内科学

口腔内科学

一、名词解释1.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包括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牙周病、儿童牙病、老年牙病及口腔黏膜病等;主要研究上述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2.冷热诊牙髓活力测试:指用低于10°C 和高于60°C的温度测试牙髓活力,前者为冷诊,后者为热诊。

#3. FDI记录法:是一种采用二位数记录牙位的标志法,第一位数字代表象限,第二位数字代表牙齿的min 名称。

4龋病:是牙齿硬组织在多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产生色(白垩色、黄褐色、黑褐色),(缺损成洞),质(疏松软化)3方面改变的慢性破坏性疾病5.牙菌斑:是细菌生存的复杂的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进行一系列代谢活动,条件适合便会致龋病;(或者)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粘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构成。

6.脱矿:是在酸的作用下,牙齿硬组织中矿物质(Ca、P等)发生溶解、丢失的过程。

7.再矿化:是各种矿物质(ca、P等)再沉积到牙齿硬组织中,进行结晶化的过程。

8.猖獗龋:又称猛性龋,指龋病在短时间内广泛、快速发展;常见于鼻咽癌患者经头颈部放疗后,唾液腺萎缩、破坏,口腔唾液分泌少的患者,也见于舍格伦综合症患者。

9.静止龋:指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局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原来隐蔽的龋坏暴露于口腔而导致龋病发生停止。

10.釉质发育不全:指牙发育期受全身、局部或遗传因素等影响,使釉质矿化障碍,造成釉质发育缺陷,分釉质发育不全和釉质矿化不全。

*11.氟牙症: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牙,指牙发育期摄人过量氟引起的一种特殊的釉质发育不全,是慢性氟中毒早期最常见的症状。

*12.牙本质过敏症:又称过敏性牙本质,指牙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冷、热)、化学(酸、甜)及机械作用(摩擦或咬硬物)等所引起的酸痛症状,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牙体病共有的症状13.特纳(Turner)牙:指由于乳磨牙严重的根尖周感染造成的恒前磨牙的釉质发育不全。

口腔内科学

口腔内科学

一、名词解释1.龋病: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色、形、质发生改变)慢性感染性疾病2.菌斑:是牙齿和修复体表面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由细菌和基质组成,是细菌生长、繁殖、代谢和衰亡的微生态环境。

3.充填术:它是用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制备成一定的洞形,经隔湿消毒,垫基底,再选用适宜的充填材料修复缺损,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

4.备洞:经手术的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并按要求制备成一定的洞形,以容纳和支持修复材料,这一步骤叫窝洞制备,简称备洞。

5.抗力形:抗力形是使修复体和余留牙结构获得足够抗力,在承受咬合力时不折裂的形状。

6.固位形:固位形是防止修复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7.釉质发育不全:牙体发育期间受全身、局部或遗传因素等影响,使釉质矿化障碍、结构异常,造成釉质发育障碍8.氟牙症: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牙,是指牙在发育时期摄入过量氟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型的釉质发育不全。

9.四环素牙:在牙发育矿化期间,使用四环素族药物,牙萌出后呈棕褐色或深灰色称四环素牙。

10.楔状缺损:是指牙唇、颊面颈部硬组织,由于某些因素长期作用发生缓慢损耗,形成类似楔形的组织缺损。

11.牙本质过敏症:又称过敏性牙本质,是指在收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化学及机械作用所引起的酸痛症状,它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牙体病共有的症状。

12.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与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疾病的总称。

13.溃疡: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14.疱疹:多个小泡聚集成簇。

15.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二、选择&填空1.口腔一般检查方法:问诊、视诊、探诊(确诊的方法)、叩诊、扪诊(触诊)、牙齿松动度检查、咬诊、嗅诊、染色法2.叩诊使用的工具:镊子柄端或口镜的金属柄端叩诊分为垂直叩诊和侧向叩诊。

口腔内科学重点

口腔内科学重点

龋病:就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诸多因素作用引起得牙体硬组织得口腔疾病。

患病率:反应龋病存在或流行得频率。

发病率:在某一特定观察期间,可能发生龋病得一定人群新发生龋病得频率。

获得性膜: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得生物膜。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发生在牙体组织上非因龋蚀造成牙体硬组织色、形、质得改变。

牙本质过敏症:指牙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化学及机械作用等所引起得酸痛症状,不就是独立得疾病、就是多种牙体病共有症状。

牙发育异常:指牙胚发育完成到牙萌出口腔这一生理过程所出现得异常,分为结构、形态、数目与萌出异常。

釉质发育不全:指在牙发育期间,由于全身疾病、营养障碍或严重得乳牙根尖周感染,使釉质矿化障碍,造成釉质发育异常。

氟牙症: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牙,就是指牙在发育时期摄入过量得氟素所引起得一种特殊型得釉质发育不全。

四环素牙:在牙发育矿化期间,使用四环素族药物,导致牙萌出后呈褐色或深灰色。

先天性梅毒牙:在胚胎发育后期与出生后第一个月,牙胚受到梅毒螺旋体侵犯所造成得釉质与牙本质得发育不全畸形中央尖:多见于下颌前磨牙,位于牙合面中央窝处,呈圆锥形突起。

牙内陷:指牙在发育时期,成釉器过度卷叠或局部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中所致。

牙体急性损伤:指牙受到各种急剧得机械力作用发生得急性损伤,包括牙震荡、牙脱位及牙折等。

牙折:就是由于外力直接撞击牙或局部咬硬物时牙合力过大所致,常见于上颌前牙。

牙震荡:指牙周膜受外力作用后得轻度损伤,通常不伴有牙体组织得缺损。

牙脱位:由于骤然得外力使牙根完全离开或不完全离开牙槽骨。

磨损:由机械摩擦作用造成牙体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丧失。

牙隐裂:又称牙微裂,就是指牙面上有非生理性得微小而不易被发现得裂纹。

榭状缺损:就是指牙唇、颊面颈部硬组织,由于某些因素长期作用发生缓慢耗损,形成类似楔形得组织缺损。

酸蚀症:酸雾或酸酐作用于牙面而造成得牙硬组织损害。

再矿化:使钙、磷与其她矿物离子沉积与正常或部分脱矿得釉质中或釉质表面得过程。

口腔内科学精华总结

口腔内科学精华总结

牙体牙髓一、二、三章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结构、组成及致龋性1.牙菌斑的定义:寄居在牙面或软组织上以细菌为主体,以糖蛋白为支架的一个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衰亡,并进行一系列代谢活动,其代谢产物及细菌死亡降解产物在适宜条件下对牙体、牙周组织造成损伤。

2.结构:①龈上菌斑:➢平滑面菌斑:早期菌斑中以球菌和杆菌为主,其中大多数为G+菌。

7天后丝状菌和杆菌比例达50%。

➢窝沟菌斑:在均质性基质中以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偶尔可见酵母菌。

缺少栅栏状排列的中间层,分枝丝状菌罕见,在一些区域仅见细胞躯壳,在细菌细胞内及其周围可能发生矿化。

②龈下菌斑:以革兰染色阴性细菌为主,占52.5%➢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3. 组成:菌斑由约80%水和20%固体物质构成。

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成分。

4. 致龋性:牙菌斑的致龋作用可以概括为菌斑中的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由于菌斑基质的屏障作用,这些酸不易扩散,使局部pH下降,从而造成牙体硬组织脱矿,最终形成龋齿。

包括(一)釉质溶解的化学反应过程(二)菌斑致龋学说掌握龋病病因的现代观念四联因素理论(1)微生物:细菌的存在是龋病发生的先决条件(2)食物:食糖消耗水平与龋病发病呈正相关关系(3)宿主:与唾液的流速,牙的形态与结构,机体的全身状况有关(4)时间: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熟悉菌斑的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龋病与大多数感染性疾病不同,龋病不是由某一种细菌所致,牙面上存在的多种细菌均与龋病发生相关。

没有微生物存在就不会发生龋病;龋病损害只在饲以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动物中发生;凡能造成龋病损害的微生物均能代谢蔗糖产酸;但不是所有能产酸的微生物均能致龋;产碱细菌能减轻牙菌斑中酸的有害影响。

(二)菌斑微生物1.平滑面牙菌斑:早期以球菌和杆菌为主,大多数为G﹢菌;7天后丝状菌和杆菌比例达50%;链球菌始终为主要菌群。

2.窝沟牙菌斑:以兰阳性菌和短杆菌为主,偶见酵母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龋病: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诸多因素作用引起的牙体硬组织的口腔疾病。

患病率:反应龋病存在或流行的频率。

发病率:在某一特定观察期间,可能发生龋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获得性膜: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发生在牙体组织上非因龋蚀造成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

牙本质过敏症:指牙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化学及机械作用等所引起的酸痛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是多种牙体病共有症状。

牙发育异常:指牙胚发育完成到牙萌出口腔这一生理过程所出现的异常,分为结构、形态、数目和萌出异常。

釉质发育不全:指在牙发育期间,由于全身疾病、营养障碍或严重的乳牙根尖周感染,使釉质矿化障碍,造成釉质发育异常。

氟牙症: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牙,是指牙在发育时期摄入过量的氟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型的釉质发育不全。

四环素牙:在牙发育矿化期间,使用四环素族药物,导致牙萌出后呈褐色或深灰色。

先天性梅毒牙:在胚胎发育后期和出生后第一个月,牙胚受到梅毒螺旋体侵犯所造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发育不全畸形中央尖:多见于下颌前磨牙,位于牙合面中央窝处,呈圆锥形突起。

牙内陷:指牙在发育时期,成釉器过度卷叠或局部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中所致。

牙体急性损伤:指牙受到各种急剧的机械力作用发生的急性损伤,包括牙震荡、牙脱位及牙折等。

牙折:是由于外力直接撞击牙或局部咬硬物时牙合力过大所致,常见于上颌前牙。

牙震荡:指牙周膜受外力作用后的轻度损伤,通常不伴有牙体组织的缺损。

牙脱位:由于骤然的外力使牙根完全离开或不完全离开牙槽骨。

磨损:由机械摩擦作用造成牙体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丧失。

牙隐裂:又称牙微裂,是指牙面上有非生理性的微小而不易被发现的裂纹。

榭状缺损:是指牙唇、颊面颈部硬组织,由于某些因素长期作用发生缓慢耗损,形成类似楔形的组织缺损。

酸蚀症:酸雾或酸酐作用于牙面而造成的牙硬组织损害。

再矿化:使钙、磷和其他矿物离子沉积与正常或部分脱矿的釉质中或釉质表面的过程。

再矿化治疗:用人工的方法使以脱矿、变软的釉质再矿化,恢复釉质的硬度,使早期釉质龋终止或消除的方法静止龋:龋病发展至某一阶段,由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变化,龋病不再继续进行,仍保持损害原状。

间接盖髓术:用具有消炎和促牙髓-牙本质修复反应制剂覆盖洞底,保存活髓的方法。

固位形:具有增强修复体固位力得几何形状称为固位形。

抗力形:是指在完成修复后,要求修复体与换牙均能抵抗力,而不致破坏或折裂。

汞齐化:百合金粉与汞调合充填术:用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制备成一定的洞形,选用适宜充填材料修复缺损,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

鸠尾:一种形似鸠尾的固位形,由狭窄的鸠尾峡和膨大鸠尾组成,防止水平方向移位。

牙髓病:指发生在牙髓组织的疾病、包括牙髓炎、牙髓坏死和牙髓退变等根尖周病:发生在根尖周组织炎症性疾病。

逆行性牙髓炎:感染来源于患牙牙周病所致的深牙周袋,可有局部的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因此型牙髓炎的感染走向与通常由冠部牙髓开始,逐渐向根部牙髓进展的牙髓炎方向相反。

1、龋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答:牙体硬组织脱矿,表面失去光泽、浑浊、质软,外来色素易于沉积而呈深褐色、黑褐色或墨绿色。

随牙齿脱矿,破坏加重,组织崩溃,进而出现色、形、质的改变。

2、牙本质龋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答:牙本质龋由深层到表层可分为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透明层位于病变的最前沿,矿物盐晶体沉积于牙本质小管内;脱矿层是在透明层的表面细菌侵入前,酸的扩散所导致的脱矿现象;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牙本质小管内有细菌侵入;坏死崩解层位牙本质龋的最表面,随着液化坏死灶扩大,牙本质完全崩解3、简述釉质平滑面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答:由深层到表层可以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透明层位于病变的最前沿,釉质晶体开始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暗层紧接透明层表面,较透明层孔隙增加;病损体部脱矿较严重,孔隙较大;表层位于釉质最表层,脱矿程度明显较病损体部轻。

1、垫底的定义作用、材料及适应症答:在洞底垫一层足够厚度的材料,隔绝外界和修复材料的温度、化学、电流及机械刺激,同时有垫平洞底、形成充填洞形,承受充填压力和咀嚼力的作用。

常用材料: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磷酸锌粘固剂、聚羧酸锌粘固剂及玻璃离子粘固剂。

适应症:深龋近髓的窝洞应垫底护髓;去龋后洞底不平者,应垫平;洞不深,但充填材材料对牙髓有刺激性,应垫底隔绝刺激;经完善牙髓治疗后的无髓牙,应垫底符合要求2、深龋的治疗原则、洞形制备特点、治疗方法与选择答:原则:去净腐质,停止龋病发展,促进牙髓的防御性反应,且尽量不穿髓;保护牙髓,减少对牙髓的刺激;正确判断牙髓状况,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特点:深龋洞大,入口易,可直接去除洞缘无基釉和龋坏组织;急性龋可用锋利挖器去腐质,保留脱矿软化牙本质,慢性龋选用大号球钻水平向提拉去腐质;去腐后洞底不平或呈圆弧形,切忌将洞底磨平,可用垫底材料填平;深龋造成牙体组织破坏大,适当降低咬合高度。

治疗方法:垫底充填术、安抚治疗、间接盖髓术。

治疗选择:龋病类型软龋能否去净牙髓状况最佳治疗方案急、慢性龋能正常垫底充填急、慢性龋能充血安抚—垫底充填急性龋不能正常间接盖髓—垫底充填急性龋不能充血安抚—间接盖髓——垫底充填慢性龋不能正常间接盖髓—去净软龋,间接盖髓—垫底充填慢性龋不能充血安抚—同上1、复合树脂粘结修复术适应症答:前牙ⅠⅡⅣ类洞修复;各类V类洞修复;受牙合力的后牙ⅠⅡ类洞修复;大面积龋损修复,必要时可增加固位钉和沟槽固位;形、色异常牙的美容修复;冠修复前的牙体充填。

2、粘结修复失败的原因答:牙面清洁不彻底;牙面处理不当;洞壁与护髓材料为去净;为护髓;粘结剂涂抹不均匀或太厚;复合树脂不足;树脂未固化前移动了粘结修复体;树脂固化不完全;充填体过高致咬合应力集中。

3、复合树脂种类答:按固化分:化学、光、热;按剂型分:单糊剂、双糊剂、粉剂;按填料颗粒度分:传统、超微、混合;按作用部位:前牙、后牙。

光固化深度为2mm1、窝洞的设计答:经手术的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并按要求制备一定洞形,以容纳和支持修复材料,称备洞。

Ⅰ类洞:指发生在所有牙面发育点隙沟裂的龋损所制备的洞Ⅱ类洞:指发生在后牙邻面的龋损所制备的洞Ⅲ类洞:指发生在前牙里面未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制备的洞Ⅳ类洞:指前牙邻面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制备的洞Ⅴ类洞:为所有牙的唇颊、舌面1/3处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2、窝洞制备的基本原则答:①生物学原则:彻底清创、保护牙髓、尽量保存健康的牙体组织、注重患者身心健康②力学原则:充填术采用机械固位原理,备洞时兼顾抗力形(使修复体和余留牙结构获得足够抗力,一般支持盒状洞形,基本特征是洞底平壁直,点线角清晰而圆钝)和固位形(防止修复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基本固位形有:侧壁固位、倒凹固位、鸠尾固位、梯形固位)3、备洞步骤答:开扩洞口、去净腐质、制备外形、制备抗力形和固位形、修整和清洁窝洞。

4、各类洞制备要点答:Ⅰ类洞:牙合面点、隙、裂沟窝洞的制备要点洞底要平、洞壁要直、洞应有1.5-2mm 左右深度,洞宽大于洞深时洞底应制备倒凹固位,洞面角呈直角,洞外形呈圆缓曲线,点、线角圆钝,注意保护牙髓,洞底应与牙合面外形一致,以防止穿髓。

Ⅱ类洞:①邻面:制备龈壁、轴壁、颊壁、舌壁。

龈壁平行牙合面或髓壁,宽1-1.5mm,如大于2mm,轴壁上应垫基底,以隔绝充填材料对牙髓的刺激。

轴壁长度应大于2mm,与所在牙面弧度相一致;颊舌壁应越过接触点达自洁区,稍向外敞开,以防形成无基釉,并使龈方大于牙合发,以利固位;在龈、轴壁相交的线角处固位沟,以防充填材料向邻方移位。

②牙合面:制备髓壁、鸠尾和鸠尾峡。

应沿点、隙、裂沟扩展洞形、避让牙尖和嵴,并注意适当预防性扩展。

前磨牙越过中线;上颌磨牙尽量勿破坏斜嵴,在斜嵴一侧制备鸠尾;下颌磨牙鸠尾制备到中央窝;鸠尾峡应制备在髓壁上方,其宽度约颊舌二尖距的1/4-1/3/,外形曲线圆缓。

Ⅲ类洞:鸠尾峡宽度为邻面洞舌方宽度的1/3-1/2.①邻面单面洞可制备成与前邻牙面相似的底向根方的三角形盒状洞,在洞底三个点角处,制备倒凹固位。

②邻舌面复面洞在邻面制备成唇侧大于舌侧的梯形,并在龈轴线角和切角制备固位沟;在舌面制备扣锁形,并在龈髓线角和切髓角做固位沟。

不做预防性扩展,适当保留洞缘无基釉,并应修整光滑,与釉柱方向保持一致。

龈壁应在龈缘的颌侧,是充填材料不接触牙龈,避免刺激牙龈。

Ⅴ类洞:为单面洞,因不直接承受咬合力,制洞时以固位形和外形为重点不需扩大洞形、后牙制成肾形、前牙制成半圆形。

以固位形为主。

凸面向着牙颈部,凸缘距牙颈线1mm处;近远中壁与釉柱方向一致略向外敞开;在牙合轴线角与龈轴线角制备倒凹,洞深1-1.5mm,轴壁与相应牙面弧度一致。

1、银汞合金充填步骤答:护髓、放置成形片和楔子、充填材料、雕刻成形、调整咬合、抛光打磨2、树脂充填修复牙体的步骤答:比色、清洗窝洞,隔湿、护髓、酸蚀牙面、涂布底胶和粘结剂、修整外形、调整咬合、打磨抛光。

1、急性根尖周脓肿与急性牙周脓肿的鉴别要点答:①要点内容:感染来源、病史、牙体情况、牙髓活力、牙周袋、脓肿部位、脓肿范围疼痛程度、牙齿松动、垂直扣痛、X线表现、病程。

②急性根尖周脓肿:感染根管;长期牙体缺损史,牙痛病史,牙髓治疗史;有牙体疾患多无;无;靠近根尖,中心位于龈颊沟;较弥散;重;短期内出现,愈合后恢复稳固;很重;无明显异常,若慢性发作则表现根尖周牙槽骨透射影像;相对较长,脓液排出时间需要5-6天。

③急性牙周脓肿:牙周袋;长期牙周病史;一般无牙体疾患;多有;深;靠近牙龈缘;局限于牙周袋壁;相对较轻;牙槽骨嵴被破坏,可有骨下袋;相对较短3-4天可自溃。

2、慢性根尖周炎X线透射影像答: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形状圆形不规则圆形界限清晰不清清晰大小不超过1cm 不定可大、可小周围骨质正常疏松,呈云雾状有一圈致密骨阻射白线3、可复性牙髓炎临床表现答: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的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

症状:当患牙遇到冷、热温度刺激或酸甜化学刺激时,表现一过的敏感性且反应迅速,尤其对冷刺激;刺激去除后,疼痛紧持续数秒就消除;绝无自发性疼痛。

4、急性牙髓炎的临床表现答:发病急、疼痛剧烈;自发性、阵发性疼痛、牙髓化脓时可有搏动性跳痛;夜间加重;温度刺激可激发患牙剧烈疼痛,但若牙髓已有化脓或者部分坏死,则表现为“热痛冷缓解”现象,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一段时间;疼痛不能定位。

5、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答:①细菌因素:致病细菌、感染途径(暴露牙本质小管、牙髓暴露、牙周途径、血源感染)致病机制(内毒素、酶代谢产物)、宿主对细菌的感染反应)②物理因素:创伤、温度、电流、其他③化学:垫底和充填材料、酸蚀剂和粘结剂、失活和消毒药物④免疫及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