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须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须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须知第一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须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须知一、办事项目名称(类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二、依据(一)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发〔2004〕149号);(三)《关于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环文[2004]28号);三、办理方式一级评估报告向省厅备案,二级评估报告向市局备案,三级评估报告向所在区分局备案(建设项目在思明、湖里区的直接向市局备案)。

项目建设所在地跨越两个及其以上不同行政区的评估报告,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备案。

四、受理条件(一)一级评估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二)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员的资格。

(三)评估工作单位在提交评估成果之前,应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和专家个人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专家组成员组成:一级评估报告原则上为5名、二级评估报告原则上为4名、三级评估报告3名专家。

专家应具有的条件:①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②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写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③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身体健康。

聘请专家实行回避制度,凡属评估项目承担的工作单位或与本评估项目有关的人员(含离退休),不得聘为该项目评估报告(说明)书的评审专家。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通过专家组审查后,评估工作单位在30日内按照规定到项目建设所在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评估报告编写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评估级别的确定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中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二个指标进 行分级,凡是重要建设项目,无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哪类,均应进 行一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较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则根据地质 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级别。
中等复杂
简单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3、区域环境地质特征 应包括:
✓ 评估区所处的环境地质构造位置; ✓ 地质环境特征----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区域地
质背景特征(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断裂及褶皱、地层及 岩浆岩;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及地震地质特征 等。
(二)评估报告编写技术要求
以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暂行)为例
1.概述部分 应包括: ✓ 项目接受委托情况、任务要求、项目评估工作时间等; ✓ 建设工程概况,包括位置、规模、用地范围、项目类
型、建筑物 结构与布局等(一般应附建设工程规划图)。 线性工程需付工程分布图及相关技术要求; ✓ 工作部署及投入的工作量,包括依据、原则、工作方 法、手段及相应的工作量(附工作部署图)。
结论是整个评估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评 估报告中各项结论性内容的总结。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
(一)评估报告提纲
自1999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 法》及《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 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以全部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制度。北京、浙江、河南、湖北、广东、重庆 等省(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建设用地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及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20);上列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其修订的最新版本。

2.2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

3术语和定义3.1变形监测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实时的或周期性的测量工作。

3.2自动雨量监测站一种用于测量并记录各种雨量信息的综合自动观测仪器。

一般由数据釆集仪、翻斗雨量传感器、上位机软件、通讯单元及供电系统等部分构成。

3.3地表裂缝预警伸缩仪一种用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表变形位移的监测预警设备。

当监测位移达到预定的阈值则自动报警。

3.4裂缝报警器一种用于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体上建筑物(构筑物)变形裂缝位移的简易监测预警设备。

当监测裂缝位移达到预定的阈值则自动声光报警。

4 一般规定4.1工作目的重点围绕威胁人口相对集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简易专门性的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预警能力,降低因灾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2工作流程及主要任务4.2.1工程流程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监测工作可大体分为前期工作准备、监测点设计方案编制、站点建设和运行维护四个阶段,各阶段工作见流程图(图4一1)4.2.2主要工作任务4.2.2.1前期工作准备(1)收集、汇总、分析监测地区地质灾害孕育发展的相关基础资料。

图4-1监测工作流程图(2) 针对上报发现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必要补充调查,查明规模大小、危险程度和威胁大小,并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要求落实有关措施。

(3) 根据危害程度及险情紧迫性并结合实际,在专业单位指导下确定拟开展简易专业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4.2.2.2监测设计方案编制(1)对选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现场调查,查明基本类型、影响及分布范围、稳定性状况及发展演化趋势、威胁对象、影晌因素,综合确定监测对象、主要监测要素、监测方法(含监测仪器、监测频率和精度要求等)及布设位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和意义地质灾害是在自然界中由于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地壳运动和工程活动而发生的现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科学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单位和个人。

三、评估原则和方法(一)原则1、科学性:评估结果基于客观、科学的方法和标准。

2、综合性:全面考虑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和工程活动等因素。

3、准确性:对所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仔细核实和考虑,降低误差。

4、实用性:评估结果切实可行,能给出具体的防治对策。

5、及时性:评估需尽快完成,评估结果及时反馈。

(二)方法1、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2、定性方法: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式,得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3、定量方法:以统计数据和相关指标为基础,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得出灾害发生的概率及其危害程度。

四、评估内容和标准(一)评估内容1、危险性评估:对潜在地质灾害和历史灾害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和防治措施。

2、风险评估:对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能的损失及其对各方的影响。

3、成因分析:对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标准1、危险程度: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级,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

2、风险等级: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五、角色和职责(一)评估机构1、地质部门:负责对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2、气象部门:负责对气候情况进行评估。

3、水文部门:负责对水文情况进行评估。

4、工程部门:负责对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评估。

(二)职责1、评估机构:负责调查和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等级。

2、相关单位:按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3、政府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一、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管,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公司的正常运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三、制度制定程序1.制定制度的需要:公司管理层认为需要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

2.制定草案:相关管理人员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初稿。

3.征求意见:将制定的草案分发给相关部门和员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4.修改完善:根据其他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草案。

5.审核通过:通过公司管理层审核,公布实施。

四、法律法规和公司政策规定1.《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和劳动权益。

2.《劳动法》明确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该执行的基本义务,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3.《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明确了劳动监察工作的职责和任务,规定了劳动保障监管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

4.《行政管理法》规定了行政管理活动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加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五、制度名称、范围、目的、内容、责任主体、执行程序、责任追究1.制度名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

2.范围:公司内部所有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3.目的:加强企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管,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公司的正常运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4.内容:(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流程,包括评估参数和评估方法。

(2)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包括工作流程中的监督与核查机制。

(3)公司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巡查制度,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5.责任主体:(1)公司管理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负有重要责任。

(2)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负有制定实施细则和指导规程的职责。

(整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整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肃省境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场地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表GBl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区建筑规范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F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D2008—02 滑坡崩塌泥石流详细调查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2致灾地质作用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3致灾地质体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5地质灾害易发区具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在自然、人为活动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3.6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体活动征兆明显,且将可能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承灾区。

3.7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

3.8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9不稳定斜坡已发生轻微变形(未产生位移)或具有潜在滑坡可能的自然或人工边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简要分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简要分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简要分析摘要:笔者长期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过一线工作经验,结合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相关学习文件,简要分析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及评估级别和评估范围的确定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流程;关键问题Abstract: the author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through hands on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land resources department and the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issued the relevant documen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process each link,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to determine the scope of such key problems.Key words: assessment of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 evaluation process; key problems1、概述我国复杂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频繁发生的地震活动和极端气候,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是导致了我国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因此,从源头上把好防治关,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写好地质灾害评估报告,首先要有一套清晰的评估工作流程(见框图1)。

笔者从实际工作中出发,简要的分析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要点。

地灾评估流程

地灾评估流程

地灾评估流程
~~
各项目工作流程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组织相关人员看现场(看灾点,定坐标,拍照片,定地灾级别)
(2)签定合同,合同签完后5天之内打预付款
(3)地灾报告的编写(报告编写前需要甲方提供带有公里网的地形图)
(4)市局备案,组织专家开评审会(2级以上,3级评估不需要开评审会)
(5)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地灾报告
(6)市局最终确认备案
2、建设项目用地压覆报告:
(1)根据用地面积确定价格拟定合同,合同签完后5天之内打预付款
(2)压覆报告的编写(报告编写前需要甲方提供整合后的储量报告或者过去的勘探报告)
(3)上交省厅评审中心专家评审(同时提交评审申请表,甲乙方承诺书)
(4)由评审中心人员将报告上交到省厅储量处申请评审
(5)上评审会后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报告
(6)修改完毕后送省厅进行备案
3、勘测定界:
(1)根据勘界种类确定是补充耕地勘界还是建设用地勘界,确定价格,拟定合同。

(2)组织相关人员去现场进行测量
(3)编写报告、出图
(4)提交甲方。

4、可行性研究报告:
(1)根据项目投资规模确定价格,拟定合同,合同签完后5天之内打预付款
(2)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报告的编写
(3)提交甲方最终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相关法律法规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第十五条: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不符合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二、评估级别核定和确认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由评估中介机构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布的广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地方标准(DB45/T382-2006)确定,并由评估单位对评
估级别的准确性负责。

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一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文件规定,一级、二级评估报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备案;三级评估说明书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三、评估报告(说明书)的备案
(一)建设单位自行委托评估中介机构编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说明书)》,经市地质环境管理(含矿山土地复垦)专家组审查通过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二)评估报告备案需要提交如下材料:1、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审定稿);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意见;4、评估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5、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6、评估合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7、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部审查意见(内部专家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等级评定表;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会审会专家组名单;1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登记表;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修改说明;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相关
附图;13、评估报告光盘。

以上申请材料一式两份。

符合规定要求的,五个工作日内办结备案;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备案,备案材料退回评估编制单位。

(三)备案后,评估报告编制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材料提供给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凭《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审定稿)及经备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办理后续相关手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