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公开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 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教学设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课程评价与反馈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咬文嚼字》在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地位
01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属 于文化经典阅读系列。
跨学科知识链接
语言学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发展规 律的学科,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 术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不仅涉及 到了语言学中关于词义、语境等方面的 知识,还展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和 审美价值。通过跨学科知识链接,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拓展视 野。
VS
美学与文学的交叉点
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 音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 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 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平台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布 教学资源、作业和测试等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 学习和交流。
互动教学软件
使用互动教学软件,如课 堂互动系统、在线答题等 ,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 教学效果和质量。
最后,作者总结了“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 值,并呼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重细节 ,仔细品味文字。
D
关键语句解读及赏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在原文的基础 上增加了“这”字,使得语气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 对这些文人的极度愤怒和鄙视。同时,“这”字也起 到了强调作用,让读者更加关注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和态度。
02
该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语言文字的 魅力和运用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范文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范文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

2、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和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语言概念,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避免陷入机械的“咬文嚼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的语言实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广告语、新闻报道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运用,加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4、练习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咬文嚼字”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因语言表达不准确而产生歧义或误解的例子,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引发学生对语言准确表达的思考,从而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二)讲解“咬文嚼字”的概念1、解释“咬文嚼字”的字面意思,强调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含义,即对语言文字进行仔细地推敲、琢磨,以达到准确、生动、优美的表达效果。

2、举例说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使用,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为“绿”,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三)“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准确传达信息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使交流更加顺畅。

2、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或听众,引起情感共鸣。

3、体现文化素养一个善于“咬文嚼字”的人,往往能展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四)“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1、注意词语的选择(1)近义词的辨析举例:“安静”“宁静”“寂静”,通过比较它们的词义和使用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境中应选择合适的词语。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咬文嚼字(公开课用)

咬文嚼字(公开课用)

咬文嚼字(公开课用)一、教学内容《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文,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汉字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通过对一些词语的辨析,让学生明白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避免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出现错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本概念,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咬文嚼字的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引起学生对汉字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如咬文嚼字的含义、汉字的三个方面:字形、字义、字音。

3. 举例: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如“坐月子”与“做月子”的差别。

4. 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行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知识,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咬文嚼字的作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咬文嚼字字形、字义、字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咬文嚼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用词错误,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词语。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咬文嚼字的例子,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育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育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老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舞。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讨论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1、找同学介绍。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讨论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讲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当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

3. 练习法布置一些语言文字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布置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当的例子,如错别字、语病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提问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规范性。

2. 讲授新课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讲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如“的”“地”“得”的用法、“主谓宾”的结构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讲解一些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写作背景
朱光潜的这篇《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思路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方法。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4.文中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从哪方面咬文嚼字?阅读写作
5.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自然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写“炼”字的重要性。→第二部分③④⑤自然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⑥⑦自然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四部分⑧自然段,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不即不离点铁成金一时兴会尺牍下乘玩索流弊援例冷寂岑寂拘礼游离蕴藉
2.文学常识
朱光潜谢灵运韩愈贾岛李商隐贺铸
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我们学习本文借鉴此文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大、川大、武大教授。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其中《谈文学》、《谈美书简》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解释课题
1.《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却在文中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
2.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形式多样,语言灵动,讲究文采,婉而多讽,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诉。
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佳句,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点拨法、合合作探的教学方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套板反应举不胜举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自鸣得意索然无味
整体把握
一、自读文本,画出文本中的疑难字词。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二、速读课文,思考讨论:
1.画出文本中的观点句。
2.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3.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xián唾沫,口水:垂~三尺。流~。~沫。!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援例 yuánlì引用惯例或先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shēnwù-tòngjué极端厌恶和痛恨。也作“深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课文研读
1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5-8《咬文嚼字》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学好第一课,对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
揣摩体味文中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的含义;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