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型特点+考场破题+命题预测)15种热考题型十一 角度综合类非选择题(1)
高考题历史的特点

高考题历史的特点
高考历史题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性强:高考历史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人物、事件等客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多为已经确立的历史事实,答案可以通过记忆历史书籍、教材等途径获取。
2. 知识面广:高考历史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广泛且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常识、历史背景等。
3. 理解应用能力要求高:高考历史题目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 综合性强:高考历史题目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能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是解答历史题目的关键。
5. 题型多样:高考历史题目既有选择题,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也有非选择题,如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
题型多样的设置既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考察了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总的来说,高考历史题目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学生在备考历史时不仅要熟悉历史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培养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高考历史15种热考题型:3 图表定量分析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高考历史15种热考题型:3 图表定量分析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ade0cb2eeff9aef8941e06fa.png)
3.图表定量分析类选择题考题示范(2013·四川·T3)下表是1620年和l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1620年 300 1 7001850年 720 2 880A.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答题指导】1.命题立意:本题以某一时段人口统计表为栽体,考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考生对表格的定量解读分析能力。
2.获取信息(三个基本信息)(信息1)题干“1620年和l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对应时间是在17世纪初一l9世纪中期。
(信息2)表格信息“l620年和l850年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变化”。
(信息3)纵向看,这一时段无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迅速增加;横向看,该时间段城镇人口均低于农村人口。
3.选项分析(1)从1620年至l850年,该时间段城镇人口均低于农村人口,A错误。
(2)读表可知,由于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因此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故选B。
(3)从表中看出,说农业经济日渐凋敞与表格农村人口迅速增加相矛盾,故排除C。
(4)表格只涉及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的变化,无法体现在全国中的位置,D错误。
题型特点1从材料外在形式看:以大量统计资料(数据)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饼形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呈现,考查某一阶段(时期)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
(1)饼形图类:例如(2013·江苏·Tl3)下面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
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2)表格类:例如(2013·重庆·T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 704 317 387 5371958 1 083 580 503 5661959 1 483 867 616 4971960 1 627 1 090 547 457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3)坐标图类(坐标曲线图和坐标柱状图)例如(2013·安徽·T21)(4)扇形图类:例如(2012·课标卷·T35)2.考查特点:此类题考查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数据关系(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联系、相关性);数据成因(形成数据特点、数据关系的原因)等。
高考常用的历史答题技巧套路

高考常用的历史答题技巧套路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1.最佳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高考历史题型分类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题型分类归纳总结一、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学生需要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是最基本的选择题类型,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永队中济北前队总分司虞允文所起兵事被称为()。
A.玄武军起义B.黄巢起义C.安禄山起义D.黄袍加身2. 判断选择题判断选择题是指给出一个陈述,要求判断其真实性,选择正确的选项。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发生在()。
A.1905年B.1911年C.1919年D.1937年二、解答题解答题要求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解答,展示出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其答题形式多样,可以是问答题、填空题、论述题等。
1. 问答题问答题是考生需要对出题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简洁明了的回答。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回答问题:列宁在哪一次革命胜利后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
”这一术语?回答:1917年十月革命。
2. 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的答案,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马可波罗游记》是由意大利旅行家()所撰写的。
3. 论述题论述题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论述题: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论述:...三、分析题分析题要求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分析题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某历史事件描述材料2:某历史人物言论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四、综合题综合题是对多个历史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的题目。
【高考冲刺】2014届高考历史(题型特点+考场破题+命题预测)15种热考题型十四 探讨讨论类非选择题

14.探讨讨论类非选择题考题示范(2013·北京·T40)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1)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8分)【答题指导】1.命题立意:本题以不同时期的史料记载为载体,借助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和海洋关系问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挖掘题目信息,解答问题:(1)步骤:明确设问指向(知道答题的范围) →理清答案来源(答案是完全来自材料还是要结合一定的所学知识) →结合所分析的结论组织答案。
(2)有效信息及推断(信息1)设问: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推论)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海洋和人类文明二者的关系。
因此在论述的时候要从两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关系,一是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是人类文明进步对海洋的影响。
(信息2)设问: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推论)用材料中的史实来论证“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所组织的答案完全来自所给的材料信息。
(信息3)材料信息:1831—1836年,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58—1864↓年,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推论)海洋和人类文明二者的关系中的一方面,即海洋考察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信息4)材料信息:l840年,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l869年,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推论)海洋和人类文明二者的关系中的另外一方面,即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造福人类【答案】(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
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
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
【高考冲刺】2014届高考历史(题型特点+考场破题+命题预测)15种热考题型二 图画类选择题

2.图画类选择题考题示范(2013·四川·T7)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 )(力士香皂)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答题指导】1.命题立意:本题以商品广告图片为载体,借助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获取信息(三个基本信息)(信息l)时间信息“民国时期”;题干主题“商品广告”,可判断考查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特点的认识。
(信息2)解读广告文字和图画,“力士香皂芬芳馥郁……以为介绍”,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人借助当红明星胡蝶宣传力士香皂的史实。
(信息3)求答词“据此(图)可知”:挖掘图片反映现象的本质及特点;关键要明确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性。
3.逐项分析(1)民国时期,明星代言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只是在个别地区的个别部门存在,A错在“都借助”。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影视明星不会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故B错误。
(3)据图片可知,民国时期胡蝶代言了力士香皂广告,体现了借助明星对力士产品功效的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选C。
(4)明星代言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只是在个别地区的个别部门存在,D错在“广泛认同”。
题型特点1.从图画外在形式看,一般分三种:(1)图片类:包括人物图、文物(遗迹、遗址、遗物)图、艺术画、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例如:①(2013·天津·TIO)新闻图片②(2013·浙江·Tl9)纪念章(2)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寓意的漫画。
例如:(2013·北京·T23)漫画(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
例如:(2011·课标卷·T25)右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世界历史破11 新高考“热考题型”之“史料价值”类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贝克特认为,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
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的对立面,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核心。
不能仅基于对欧洲历史的考查,如果从亚洲、非洲和 美国等地区的视角来看,19世纪是野蛮和极端的年代, 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蹂躏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
说明上述罪恶行径是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于留振《新资本主义史与美国史
研究的新趋向——再论〈棉花帝国〉》
目录
(1)材料一作为研究19世纪世界历史的史料,有何不足之处? (2)材料二、三研究世界历史视角有何不同?请加以说明。 (3)考量19世纪的历史,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不足:材料一强调的是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不能体现出世 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没有体现出来;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材料一没有 体现亚洲和非洲的历史。(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材料二是基于欧洲历史的考查,突出了欧洲资本主义在世界的中心地位,体 现了欧洲中心论;材料三是从全球史的视角来看待19世纪的世界,也注意到了 资本主义的黑暗面。 (3)原则: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看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全球史的角度整体上看待19世纪世界历史; 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19世纪的历史,既要肯定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也要看 到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山东卷)01

列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的援助态度转变
二战后欧洲的社会心态
二、考点结构对比
题号(非选择题)
2021年考点
2022年考点
16
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 以隋代政区改革的史
为都城的利弊
实分析说明观点
17
对画报塑造的“小英 李超之死引发社会关
体会各地的命题风格,在对比中加深对山东卷鲁派风格的理解与认识,形成 自己的知识与答题体系。
备考启示
第二,明确复习的策略与阶段。 要做到至少三轮复习,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侧重中国史的复习。 同时注意史料研读和史学理论学习。 1.通史复习:按时序,分阶段,综合叙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叁 2.纲要复习:历史分期;概念集中;史实举要;突出认识评价。
史学研究话题可以参考中国十大学术研究热点与历史学研究关键词。
中美关 系正常 化50周
年
《南京条 约》签订 180周年
周年 热点
十月革 命105 周年
香港回 归25周
年
全球史
文化认同 与口述历
史
史学 热点
丝绸 之路
考古 学文 化
第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一)抓“题干” (二)抓“选项” (三)抓“观点” (四)抓“时空”
2004
2007
2016
2017
2020
第二阶段
开始自主命题,在命题过 程中,逐渐形成“鲁派风
格”。
第四阶段
继上海和浙江之后,山东 成为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方 案的省份。
一、题型结构分析
年份
2022年山东卷
2021年山东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角度综合类非选择题考题示范(2013·江苏·T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l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答题指导】1.命题立意:本题以一幅地图和两段文字史料为载体,借助“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这一知识,用概括材料、辩证认识、表现、归纳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材料信息,解答问题:(1)步骤:依据材料出处找信息→审清设问明确依据→学科语言组织答案。
(2)材料一有效信息及推论:(信息l)材料的出处:“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推论)这段标注信息丰富,既标注了时间——l926年;又出示了相应政治事件——北伐战争。
(信息2)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国民党等力量的管辖区域分布。
↓(推论)可回答第(1)题中的第一问,并据此得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了以打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
最后一问则需依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辩证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3)材料二有效信息及推论:(信息l)材料的出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推论)表明了所述史实的时限和国别。
(信息2) “低估了中国民众……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推论)本段材料阐明日本没有看到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认军事实力远胜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打败中国,需要结合材料一中国的政治状况来完成第(2)题中的第一问。
(信息2) “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推论)民族凝聚力是指为了共同抗日而空前加强的民族团结。
需要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来概括回答第(2)题中第二问的“主要表现”。
(4)材料三有效信息及推论:(信息l)材料的出处:“1982 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推论)出处表明“时间:l982年;书写者:廖承志;材料形式:书信”等信息。
(信息2)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推论)概括材料信息得出“政治愿望”为希望两党以民族复兴大业考虑,放弃一党之私,进行再次合作。
第(3)题的第二问需要把三则材料高度概括并结合所学多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题型特点1.此类题型风格多样,多角度综合命题较多。
例如:①(2013·北京·T37)计时——记时——纪史(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备注:本题涉及“特点”“历史条件”“阶段特征”“史实整合”“评价”等多种考查方式。
)②(2013·四川·Tl4)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备注:本题涉及“变化”“作用”“判断”“原因”“史观”等多种考查方式。
)2.题型特点:此类题型不仅取材丰富,以多种类型、富含信息的图文为载体,更是侧重于设问角度的广泛性,考查信息解读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多种类型问题的能力。
3.设问标志:设问中包含着明确细致的解题所需信息,应在审题时加以把握,特别是分清设问的类型,如“背景条件类”“过程类”“特点类”“措施表现类”“影响类”“观点评析类”“认识启示类”等。
4.命题特点:本类型试题考查方式多样,回答问题所需的资料可能涉及较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多角度、多层次、涉及面广,属于偏难题型。
考场破题1.充分挖掘材料信息。
无论哪种类型的材料,也无论哪种考查角度,材料解析题都要以读懂材料为前提,这就要求考生特别关注带有核心信息的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
2.审题成为重中之重。
此类题型涉及的考查角度较多,需要对设问精心研读,明确其考查的依据、限定条件、分值等具体要求,切忌答非所问。
3.所学知识可做支撑。
此类题型考查中多涉及背景类、措施类或影响类的叙述,往往是就某一重要时段或典型事件展开命题,这要求考生有意识地通过分类整合和专题训练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纵横比较、牢固掌握。
4.组织答案明确规范。
基本要求是按照不同类型的答题要求逐一按需作答。
要有段落划分、序号标记和相应语言提示,要用历史学科语言完整表述而非只给出个别关键词。
命题预测1.“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材料一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孙中山文集》材料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
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现代——“梦想照进现实”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
1 979年1 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
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l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温饱(到1990年)——小康(到2000年)——基本现代化(到2050年)”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4)针对“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
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l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l750年为7件,l760年增加为l4件。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材料三美国在这一时期(19世纪后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学科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材料四“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对待科学态度变化的表现及主要原因,产生了什么后果。
(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的科技兴国战略,对美国的世界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