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根的假设
摩尔根果蝇实验中白眼基因为何不能在Y染色体上

接下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
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果蝇是一种昆虫,有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饲养简易等优点。1909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致的实验。
那果蝇的眼色基因到底在哪里呢?是在Ⅰ、Ⅱ、Ⅲ中哪个区段上呢?
教材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他认为: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由X染色体所携带,Y染色体上不带有白眼基因的等位基因,
即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之后摩尔根用这个假设合理的解释了他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即实验一。后来通过测交实验
进行了验证。到这里,难免让人产生如此疑问:摩尔根怎么如此“草率”的认为控制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难道不需要排除基因在Ⅱ、Ⅲ区段的可能性吗?事实上,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是很严格的,他除了做了上面的实验一,还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3.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感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按照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再加工。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学生的思维过程为线索,力求再现摩尔根当初的探究过程,可能当初摩尔根的思路和我们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便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深入思考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交流,然后自己的推理分析又推翻了自认为很有道理的假设,当三组提出例外假设的学生集合自己的智慧结晶,最终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后,学生对正确的结论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尝试书写遗传图解解释实验现象,不仅能提高应用遗传图解分析和解释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现象、推理验证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2023衡水泰华中学高考生物暑假密卷含答案第7套

2023衡水泰华中学高考生物暑假密卷含答案高三生物作业第7套遗传规律(一)一、单选题(共30分)1.小鼠的正常体型对矮小体型为显性,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A、a控制。
在小鼠体型的遗传过程中,有一种有趣的“基因印迹”现象,即来自某一亲本的基因A被“印迹”而不能表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体型的小鼠不一定是纯合子,矮小体型的小鼠一定是纯合子B.基因型为Aa的雌雄小鼠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C.可通过测交实验判断被“印迹”基因A来自哪个亲本D.若“印迹”基因A来自母本,母本一定是正常体型2.Dano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右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理论上该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低于女性群体B.Ⅰ1与Ⅰ2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C.Ⅰ2需要通过基因检测判断是否有生育健康后代的可能D.若Ⅰ3与正常女性结婚,则建议他们生男孩3.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
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Ⅰ1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4.下图为一同学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每个小桶中两种小球数量必须一样多B.两个小桶中的小球数量必须一样多C.抓取小球记录后要分别放回原来的小桶D.重复次数与概率统计的准确程度有关5.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错误..的是()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Ⅰ过程B.Ⅰ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M、N、P分别代表16、9、3D.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6.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哪个过程()A.ⅠB.ⅠC.ⅠⅠD.ⅠⅠ7.果蝇的体色有黄身(H)、灰身(h),翅型有长翅(V),残翅(v),相关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武汉大学遗传学第5章遗传的第三定律

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交叉及其产物的模式图可表示如下
5.5.2 遗传的第三定律
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定律(law of linkage), 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联合在一起伴同遗传的频率大 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体或重组子(recombinant)的产 生是由于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 发生了局部交换。
但摩尔根和他的学生sturtevant利用 三点测交(three-point test cross) 即三点试验: 用三杂合体 abc/+++ 或 ab+/++c 跟三隐性个体 abc/abc 测交:
或
abc/+++ × abc/abc ab+/++c × abc/abc
这样可以把3个基因包括在同一次交配中, 一次试验就等于三次“两点”试验。
5.5 遗传的第三定律
5.5.1 5.5.2 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遗传的第三定律
5.5.1 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在同一染色体上连锁的基因,为什么会在其测交后代中 出现一定频率的重组?即:形成新组合的机制是什么? Janssens于1909年提出了交叉型假说(chiasmatype hypothesis); H.C reighton和B.M cC lintock 1931年用玉米的具有 特殊结构的第9号染色体设计了著名的实验为Janssens的假 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细胞遗传学证据。
两个优点: (1)一次三点试验中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是在同一基因型背景, 同一环境条件下得到的;而三次“两点试验”就不一定这样 。重组值既受基因背景的影响,也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 所以只有从三点试验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才是严格地可以相互 比较的。 (2)通过三点试验还可得到三次两点试验得不能得到的关于双 交换的资料。 例:黑腹果蝇的三点试验 三个突变基因 X连锁 ec (echinus ,棘眼) sc(scute ,缺少某些胸部刚毛) cv(crossveinless,翅上横脉缺失) 三杂合体 三隐性雄蝇 ec ++ /+ sc cv × ec sc cv /Y (其上基因次序未知)
2024年新高考版生物1_13-专题十三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2)

基因
雌
型 雄
遗传 特点
3种:XBXB、XBXb、XbXb
4种:XBYB、XBYb、XbYB、XbYb
遗传与性别有关,如以下两例:
♀XbXb×XbYB♂
♀XbXb×XBYb♂
↓ ♀XbXb XbYB♂
↓ ♀XBXb XbYb♂
3.伴性遗传的应用 1)推测后代发病率,指导优生优育。
婚配 男正常×女色盲 男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正常
2)思路2:两次杂交实验,“隐性雌×显性纯合雄”
提升二 伴性遗传中的致死分析 X染色体上基因致死类型及结果 1)X染色体隐性(显性纯合)个体致死 隐性致死:XAXa×XAY→XAXA、XAXa、XAY, 雌∶雄=2∶1 显性纯合致死:XAXa×XaY→XAXa、XaXa、XaY,雌∶雄=2∶1 2)配子致死 某些基因致雄配子不育,后代可出现单一性别。 例如,a基因致雄配子不育:XAXa×XaY→XAY、XaY,后代全为雄性。
通常,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❶ 母亲 、传 给女儿;女性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❷ 父亲 ,一 条来自母亲;Y染色体只能在男性中传递
2.伴性遗传 1)概念:❸ 性染色体 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❹ 性别 相关联。 2)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以人的X、Y染色体为例)
①X、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遗传
型(XX或ZZ)用隐性,异型(XY或ZW)用显性。
考点训练(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存在雌雄性别之分的生物个体,其细胞中染色体均有常染色体与性染 色体之分。 ( )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 ) 3.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表现伴性 遗传。 ( ) 4.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一定传给女儿。 ( ) 5.若等位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这对基因控制的性状的 遗传与性别也有关联。 ( ) 6.伴X显性遗传病中,女患者的父亲和母亲可以都正常(未发生突变)。 ( )
高考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真题练习含答案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答案:B解析:细胞内的基因有的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2个DNA,但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C 错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错误。
2.为探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实验,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摩尔根等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C.萨顿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的关系答案:C解析: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的关系,并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D正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两者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B 正确;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3.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③只有生殖细胞中才有性染色体,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⑤答案:C解析:任何体细胞中均含有性染色体,其上的部分基因可以控制性别,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④错误。
4.如图表示某雄果蝇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该果蝇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基因是()A.B、b和R、r B.B、b和V、vC.R、r和V、v D.B、b和E、e答案:B解析:B、b和R、r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b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R、r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B、b 和E、e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摩尔根实验的测交验证方法

摩尔根实验的测交验证方法
摩尔根的测交验证方法如下:
1. 提出假设: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2. 根据假设进行推导:当白眼雄果蝇和第二代的红眼雌果蝇交配,推知子代:雌红:雌白:雄红:雄白=1:1:1:1。
3. 进行实验:摩尔根用白眼雄果蝇和第二代的红眼雌果蝇进行交配,实验结果果然如假设那样出现了1:1:1:1的情况。
4. 得出结论:通过测交实验验证,证明摩尔根的假设正确,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摩尔根遗传分析

24
为了解释这些重组型,摩尔根提出在减数分裂 中,F1雌蝇的两条染色体间出现基因交换。而雄蝇 由于是半合子,在非同源的X和Y染色体间不出现遗 传交换。 摩尔根进一步将他的研究推进到包括其他的性 连锁的性状上去。
25
摩尔根推测,控制眼色和体色性状的基因连锁得 更紧密,它们重组被分开的频率比眼色和翅形的频 率小,摩尔根小组做了大量的杂交工作, 结论总是相同,在每种情况下,亲本型出现的频率 高而重组型出现的频率低。几乎所得到的两个亲本 类型的数目是相等的,同样所得到的两重组类型间 的数目也相等。 摩尔根的一般结论是:在减数分裂期间,一些基因 的等位基因一起分配,因为在相同的染色体上它们 彼此靠得近,在染色体上两个基因靠得越近,在减 数分裂时期,它们更有可能保持在一起,即: 靠得越近的两个基因,它们之间重组发生得越少。
12
X染色体失活始于X染色体上的XIC基因座的启动。在X失活中,两个非 编码基因,Xist和它的反义转录产物Tsix扮演了重要角色。Tsix在保留 活性的染色体上表达,而表达Xist的X染色体则失活。 Xist基因的产物是一个从X失活中心转录出来的17Kb的未翻译的核RNA 。XistRNA顺式包裹表达它的染色体并引发快速基因沉默。
19
(2)当F1雌蝇和黑体残翅的雄蝇测交时,后 代出现了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和 黑体残翅4种类型,但比例却是:
20
第二种方式的测交,后代出现数目不等的4种表型,其 中亲本的类型远远多于新类型。摩尔根称这种连锁方式 为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是指某种个体 的连锁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 单体间发生了互换的连锁遗传。 果蝇中的雄蝇和家蚕中的雌蚕为完全连锁,染色体间 没有交换。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第7课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与证据

第7课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与证据课标要求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2.掌握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
考点一萨顿的假说1.萨顿的假说中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示(1)体细胞中成对出现: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
(2)配子中单个存在:单个基因、单条染色体。
(3)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
2.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吗?并说明理由。
提示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细胞质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上;在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无染色体,其内的基因位于拟核区的DNA上或者质粒DNA上;病毒中有基因,但无染色体。
1.萨顿假说在遗传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不属于提出萨顿假说依据的是()A.细胞的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均一个(条)来自父方,一个(条)来自母方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答案A2.下列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说法,正确的是()A.萨顿利用蝗虫为材料证明了上述说法B.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使其得出的结论更可信C.摩尔根利用果蝇为材料研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D.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结果是不可靠的答案C解析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中的染色体提出了假说,并未证明,A错误;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摩尔根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发现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进而发现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结果非常可靠,D错误。
考点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1)实验过程(摩尔根先做了杂交实验一,紧接着做了回交实验二)(2)现象分析实验一中⎩⎪⎨⎪⎧ F 1全为红眼⇒红眼为显性性状F 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白眼性状都是雄性(3)提出问题:为什么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2.提出假说,解释现象 假说 假说1: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X 染色体上有,而Y染色体上没有 假说2: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X 染色体和Y 染色体上都有实验一图解实验二图解疑惑上述两种假说都能够解释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现象 3.演绎推理 为了验证假说,摩尔根设计了多个新的实验,其中有一组实验最为关键,即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交配,最后实验的真实结果和预期完全符合,假说1得到了证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他发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的一致性,所以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但是类比推理的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接下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
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果蝇是一种昆虫,有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饲养容易等优点。
1909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
摩尔根首先做了实验一:
P 红眼(雌)×白眼(雄)
↓
F1 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白眼(雄)
3/4 1/4
从实验一中,不难看出F1中,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F2中红眼和白眼数量之比为3:1,这也是符合遗传分离规律的,也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
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总与性别相关联。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摩尔根认为,既然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在20世纪初期,生物学家对于果蝇的性染色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一些。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区段: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
(如下图)。
在雌果蝇中,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在雄果蝇中,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那果蝇的眼色基因到底在哪里呢是在Ⅰ、Ⅱ、Ⅲ中哪个区段上呢
教材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他认为: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由X染色体所携带,Y染色体上不带有白眼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
之后摩尔根用这个假设合理的解释了他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即实验一。
后来通过测交实验进行了验证。
到这里,难
免让人产生如此疑问:摩尔根怎么如此“草率”的认为控制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难道不需要排除基因在Ⅱ、Ⅲ区段的可能性吗
事实上,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是很严谨的,他除了做了上面的实验一,还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二:将实验一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
P 红眼(雌)×白眼(雄)
↓
F1 红眼(雌、雄)白眼(雌、雄)
实验三:摩尔根将实验二所得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
P 白眼(雌)×红眼(雄)
↓
F1 红眼(雌)白眼(雄)
简单推理就容易得到,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可能在Ⅲ上,那么在Ⅱ区段上呢
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在Ⅱ区段上,果蝇眼色基因用B、b来表示,则实验一、二、三的遗传分析图解如下:
实验一:
P XB XB (红、雌) ×Xb Yb ( 白、雄)
↓
F1 XB Xb (红、雌) XB Yb(红、雄)
↓F1雌雄交配
F2 XB XB (红、雌) XB Xb (红、雌) XB Yb(红、雄)Xb Yb ( 白、雄)
可知基因在Ⅱ区段上,可以解释实验一。
实验二:将实验一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
P XB Xb (红、雌) ×Xb Yb ( 白、雄)
↓
F1 XB Xb (红、雌) Xb Xb(白、雌) XB Yb(红、雄)Xb Yb ( 白、雄)
可知基因在Ⅱ区段上,可以解释实验二。
实验三:将实验二所得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
P Xb Xb(白、雌) ×XB YB(红、雄)
↓
F1 XB Xb (红、雌) Xb YB ( 红、雄)
果蝇种群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有三种,只需要以上一个杂交组合就足以证明基因在Ⅱ区段上,不能解释实验三。
综上所述,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即Y染色体上并没有其等位基因。
2.摩尔根果蝇杂交试验的教学策略
我在设计之初也想按照课本思路进行授课,也听过类似思路的课,而且我发现大家的处理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规律,跟性别有关之后,教师就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之后用假设来解释他所做的实验。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科学家经过那么艰难的思维过程才得出的结论现在被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得到了,这个过程好像“太容易了”,感觉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而且设计过程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探究,也没有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设计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让学生充分探究呢为引导学生重演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教学片断】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果蝇杂交实验。
师:大家思考一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前面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矛盾吗
生:从3:1的分离比可知,并不矛盾。
师:那这一实验结果有没有特别之处呢
生:白眼性状与性别有关。
师:(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引导学生明确性染色体的形态)针对上述实验现象,你能提出怎样的假设呢
生: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师:很好。
(出示果蝇X、Y染色体图,介绍X非同源区段、Y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请大家再认真的观察一下果蝇的
X、Y染色体,结合果蝇杂交实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到底是在哪个区段上
师:大家能自己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下去巡视,及时提示并观察问题解决的进度。
学生很容易排除基因在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但是通过遗传图解的书写,学生们发现另外两种情况都能解释课本上的实验)
师:(正当学生一筹莫展时给予及时提示)X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的差异表现在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上。
如果在同区段上,那么一只纯合红眼雄蝇基因型应该是XBYB,如果在X非同源区段上,则红眼雄基因型为XBY,那如何让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配子都显现出来呢
生:测交,即与白眼雌果蝇杂交。
师:那如何获得白眼雌果蝇呢(学生讨论)
生:将实验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
然后,师生共同完善相应的遗传图解及推理过程,很快,学生们就得到基因在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结论。
最后,教师再介绍摩尔根的实验二和实验三,到这时,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想到的方法和摩尔根是一样的!
3.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感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按照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再加工。
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学生的思维过程为线索,力求再现摩尔根当初的探究过程,
可能当初摩尔根的思路和我们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便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深入思考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交流,然后自己的推理分析又推翻了自认为很有道理的假设,当三组提出不同假设的学生集合自己的智慧结晶,最终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后,学生对正确的结论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尝试书写遗传图解解释实验现象,不仅能提高应用遗传图解分析和解释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现象、推理验证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的艰辛,感受了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升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