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合集下载

内部审计业务知识概述

内部审计业务知识概述

《标准》
标准被分为三类:属性标准、工作标准和实施标准。 属性标准反映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的属性;(1000宗旨权利和职责;
1100独立性和客观性;1200专业能力与应有的职业谨慎;1300质量评价与改进程序) 工作标准对内部审计服务的本质进行说明,并提供了可以衡量绩效的审计服务的标
准。(2000内部审计活动管理;2100工作性质;2200业务计划;2300业务的实施; 2400结果的通报;2500监督进展;2600管理层对风险的接受) 属性标准与工作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内部审计服务。 实施标准对属性标准与工作标准进行扩展,为内部审计开展确认和咨询活动的具体 业务提供标准。这些标准最终将指导解决一些具体行业、具体区域或具体审计服务 的问题。(包含在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中,标志A,C)
2. 内部审计客体
内部审计客体,其实质是指内部审计对象和 内部审计业务范围。
IIA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将内部审计职能涉及 到的活动分为三大类25项:
内部控制活动(14项) 风险管理活动(5项) 公司治理活动(6项)。
内部控制活动
合规性审计
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评价 经营审计
项目管理审计
安全评价和调查
业务类
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 查和报告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原第 25号
、第 26号、第 27号合并修订)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原来
12号【遵循性审计】、16号【风险管理审计】、21号【内部审计的控 制自我评估法】、(23%) 风险管理程序审计(20.4%) 战略和绩效的结合评价(19.9%) 道德审计(19.9%) 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FRS)标准接轨(

内审准则完整版

内审准则完整版

内审准则完整版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4.建立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体系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约束力(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

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2013-08-27 10:45:3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的结果沟通,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结果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进行的讨论和交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结果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的理解和认同。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结果沟通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听取其意见。

第七条结果沟通一般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进行审计结果的沟通。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结果沟通的有关书面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

第三章结果沟通的内容第十条结果沟通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审计概况;(二)审计依据;(三)审计发现;(四)审计结论;(五)审计意见;(六)审计建议。

第十一条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当进行核实和答复。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结果沟通时,应当注意沟通技巧。

第四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名句赏析!!!!!不限主题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____佚名《越人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9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9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9版)2019年6月1日目录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1)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5)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9)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 (13)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 (15)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18)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21)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 (23)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 (26)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28)第21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 (33)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37)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43)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48)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56)第23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61)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67 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71)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73)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 (76)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80)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84)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88)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 (95)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准则第11号、第20号:结果沟通与人际关系课件

内部审计准则第11号、第20号:结果沟通与人际关系课件

可以说,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是一致 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内部审计工作正是 内部审计机构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述两项条款 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对 于结果沟通的责任。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建立沟通制度,使内部审计人员 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等相关主体的及时、 有效的沟通成为内部审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组织规模较大或者审计工作涉及人员数量较多的 情况下,如果条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针对具 体的审计项目制定沟通计划。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 审计目的,充分考虑沟通目的、内容、方式和对象。 事先进行沟通的规划,以便于内部审计人员遵照执 行。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组织内部的制度和经营 活动进行检查与评价,并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 或者缺陷提出审计建议。因此,内部审计能够为组 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内部审计能够发挥 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管理层、被审计 单位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态 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让相关机构和人员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取 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从而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审 计效率,确保审计意见的贯彻执行。
沟通的技巧
本准则第13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 进行结果沟通时,应注意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 恳、恰当、充分的交流。” 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因此沟通的技巧包括表达的技 巧和倾听的技巧。进行结果沟通的审计人员应当清 晰、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让对方充分理解 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想 法和意见,能够理解对方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在沟 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定所要表达的内容, 并考虑要从对方那里获得哪些信息。此外还要注意 沟通的时间和地点,并根据沟通对象的特点,采取 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沟通效果。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最新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最新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第三节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 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 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 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 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 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人员及 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三节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第二章 一般准则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 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 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 第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 规模 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 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 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 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 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 并积极了解 参与组织的内部 控制建设. 控制建设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 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 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控制 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 部审计业务. 部审计业务 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 独立性和客观性 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 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 沟通. 沟通

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

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体系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第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老实地为组织效劳,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那么的事情。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性原那么,按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应客观地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提高效劳质量。

内部审计根本准那么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标准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那么。

第二条本准那么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准那么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准那么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标准,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的结果沟通,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结果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进行的讨论和交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结果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的理解和认同。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结果沟通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听取其意见。

第七条结果沟通一般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进行审
计结果的沟通。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结果沟通的有关书面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

第三章结果沟通的内容
第十条结果沟通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概况;
(二)审计依据;
(三)审计发现;
(四)审计结论;
(五)审计意见;
(六)审计建议。

第十一条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当进行核实和答复。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结果沟通时,应当注意沟通技巧。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