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学生版)

合集下载

备战2024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之二次函数篇(全国通用)专题13 二次函数-费马点求最小值(学生版)

备战2024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之二次函数篇(全国通用)专题13 二次函数-费马点求最小值(学生版)

第十三讲二次函数--费马点最值必备知识点费马点:三角形内的点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结论】如图,点M 为锐角△ABC 内任意一点,连接AM 、BM 、CM ,当M 与三个顶点连线的夹角为120°时,MA+MB+MC的值最小【证明】以AB 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E ,将BM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 ,连接EN .∵△ABE 为等边三角形,∴AB =BE ,∠ABE =60°.而∠MBN =60°,∴∠ABM =∠EBN .在△AMB 与△ENB 中,∵,∴△AMB ≌△ENB (SAS ).连接MN .由△AMB ≌△ENB 知,AM =EN .∵∠MBN =60°,BM =BN ,∴△BMN 为等边三角形.∴BM =MN .知识导航∴AM+BM+CM=EN+MN+CM.∴当E、N、M、C四点共线时,AM+BM+CM的值最小.此时,∠BMC=180°﹣∠NMB=120°;∠AMB=∠ENB=180°﹣∠BNM=120°;∠AMC=360°﹣∠BMC﹣∠AMB=120°.分别以△ABC的AB、AC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即为△ABC的费马点。

点P 为锐角△ABC 内任意一点,连接AP 、BP 、CP ,求xAP+yBP+zCP 最小值解决办法:第一步,选定固定不变线段;第二步,对剩余线段进行缩小或者放大。

如:保持BP 不变,xAP+yBP+zCP=)(y CP yz BP AP y x ,如图所示,B 、P 、P 2、A 2四点共线时,取得最小值。

例:点P 为锐角△ABC 内任意一点,∠ACB=30°,BC=6,AC=5,连接AP 、BP 、CP ,求3AP+4BP+5CP 的最小值【分析】将△APC 绕C 点顺时针转90°到△A 1P 1C ,过P 2作P 1A 1的平行线,交CA 1于点A 2,且满足A 2P 2:P 1A 1=3:4.在Rt △PCP 2中,设PC=a ,由△CA 2P 2∽△CA 1P 1得CP 2=3a/4,则PP2=5a/4。

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总结(一)

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总结(一)

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总结(一)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总结前言二次函数作为中考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常作为压轴题出现。

对于考生来说,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基本概念回顾1.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y=ax2+bx+c2.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开口方向(参数a的正负)–顶点坐标(x=−b2a ,y=−D4a)–对称轴方程(x=−b2a)–判别式(D=b2−4ac)二、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1. 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求解二次函数的零点:–根据方程y=0,列出二次方程并求解;–利用零点和对称轴的关系求解。

2. 求解二次函数图像的特征•开口方向:–根据参数a的正负判断开口方向;–利用顶点和对称轴的关系判断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求解。

–利用x=−b2a•对称轴方程:求解。

–利用x=−b2a3. 利用图像解题•区间范围:–根据图像的开口方向确定y的取值范围。

•最值问题:–利用顶点坐标求解函数的最值。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二次函数压轴题在中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对于考生来说,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

希望本文能对考生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4. 利用判别式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判别式D=b2−4ac可以判断二次函数的根的情况:–当D>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D=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D<0时,方程没有实根。

•利用判别式的性质解题:–求解满足条件的参数;–求解满足条件的x的取值范围。

5.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实际问题•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性质解实际问题:–求解物体的最高点、最低点等位置;–求解时间、速度、距离等相关问题。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中,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解题技巧、图像特征、判别式和实际问题的应用。

考生在备考时应该注重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加强对图像特征和判别式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三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及方法

初三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及方法

初三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及方法一、题型归纳初三二次函数压轴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题型:1. 解二次方程:给出一个二次方程,要求求出其解。

2. 求顶点坐标:给出一个二次函数,要求求出其顶点坐标。

3. 求零点:给出一个二次函数,要求求出其零点。

4. 求最值:给出一个二次函数,要求求出其最大值或最小值。

5. 综合应用:将上述各种题型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应用。

二、方法1. 解二次方程(1)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ax²+bx+c=0;(2)判断Δ=b²-4ac的正负性:如果Δ>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如果Δ=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如果Δ<0,则无实数根,但可以得到一对共轭复数根;(3)根据公式x1=(-b+√Δ)/2a和x2=(-b-√Δ)/2a求得解。

2. 求顶点坐标(1)将二次函数化为标准形式y=ax²+bx+c;(2)利用公式x=-b/2a求得顶点的横坐标;(3)将横坐标代入原函数中求得顶点的纵坐标。

3. 求零点(1)将二次函数化为标准形式y=ax²+bx+c;(2)令y=0,解出方程ax²+bx+c=0;(3)根据解出的方程,用上述方法求出零点。

4. 求最值(1)将二次函数化为标准形式y=ax²+bx+c;(2)如果a>0,则函数有最小值,最小值为y0=c-b²/4a,顶点坐标为(-b/2a,y0);如果a<0,则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为y0=c-b²/4a,顶点坐标为(-b/2a,y0)。

5. 综合应用综合应用题目一般会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并要求利用二次函数进行建模和求解。

解决这类题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上述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推导。

三、注意事项1. 在解二次方程时,需要注意判别式Δ的正负性,以确定是否有实数根。

2. 在求顶点坐标时,需要注意顶点横坐标的符号和范围。

3. 在求零点时,需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并判断是否存在实数根。

(完整版)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最新整理)

(完整版)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最新整理)

中考二次函数综合压轴题型归类一、常考点汇总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 =2、中点坐标:线段 AB 的中点C 的坐标为:⎛ x A + x By A + y B ⎫, ⎪⎝22 ⎭直线 y = k 1 x + b 1 ( k 1 ≠ 0 )与 y = k 2 x + b 2 ( k 2 ≠ 0 )的位置关系:(1)两直线平行⇔ k 1 = k 2 且b 1 ≠ b 2(2)两直线相交⇔ k 1 ≠ k 2(3)两直线重合⇔ k 1 = k 2 且b 1 = b 23、一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问题,解题步骤如下:① 用∆ 和参数的其他要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4) 两直线垂直⇔ k 1k 2 = -1② 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两种形式:分式、二次根式)③ 分析求解:若是分式,分母是分子的因数;若是二次根式,被开方式是完全平方式。

例: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 2-2(m + 1)x + m 2=0 有两个整数根, m <5 且 m 为整数,求 m 的值。

4、二次函数与 x 轴的交点为整数点问题。

(方法同上)例:若抛物线 y = mx 2 + (3m +1)x + 3 与 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 m 为正整数,试确定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5、方程总有固定根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出该固定根。

举例如下: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mx 2 - 3(m -1)x + 2m - 3 = 0 ( m 为实数),求证:无论 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

解:当 m = 0 时, x = 1;当 m ≠ 0 时, ∆ = (m - 3)2≥ 0 , x =2m综上所述:无论 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是 1。

, x 1= 2 - 3 、 x m 2= 1 ;6、函数过固定点问题,举例如下:已知抛物线 y = x 2 - mx + m - 2 ( m 是常数),求证:不论 m 为何值,该抛物线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并求出固定点的坐标。

中考压轴题-二次函数综合(八大题型+解题方法)——冲刺2024年中考数学考点押题(全国通用)(解析)

中考压轴题-二次函数综合(八大题型+解题方法)——冲刺2024年中考数学考点押题(全国通用)(解析)

中考压轴题-二次函数综合 (八大题型+解题方法)1、求证“两线段相等”的问题:借助于函数解析式,先把动点坐标用一个字母表示出来;然后看两线段的长度是什么距离即是“点点”距离,还是“点轴距离”,还是“点线距离”,再运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或点到x 轴y 轴的距离公式或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分别把两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来,分别把它们进行化简,即可证得两线段相等;2、“平行于y 轴的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的问题:由于平行于y 轴的线段上各个点的横坐标相等常设为t,借助于两个端点所在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把两个端点的纵坐标分别用含有字母t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由两个端点的高低情况,运用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计算公式-y y 下上,把动线段的长度就表示成为一个自变量为t,且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及端点坐标;3、求一个已知点关于一条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问题:先用点斜式或称K ,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解析式,再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最后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最大”的问题:方法1先求出定直线的斜率,由此可设出与定直线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的解析式注意该直线与定直线的斜率相等,因为平行直线斜率k 相等,再由该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用代入法把字母y 消掉,得到一个关于x 的的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有△=2b -4ac=0因为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只有一个交点,所以2b -4ac=0从而就可求出该切线的解析式,再把该切线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x 、y 的值,即为切点坐标,然后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该切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即为最大距离; 方法2该问题等价于相应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问题,从而可先求出该三角形取得最大面积时,动点的坐标,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其最大距离;方法3先把抛物线的方程对自变量求导,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当该导数等于定直线的斜率时,求出的点的坐标即为符合题意的点,其最大距离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轻松求出;5、常数问题:1点到直线的距离中的常数问题:“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一个 固定常数”的问题:先借助于抛物线的解析式,把动点坐标用一个字母表示出来,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一个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进而利用抛物线解析式,求出动点的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2三角形面积中的常数问题:“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定线段构成的动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定常数”的问题:先求出定线段的长度,再表示出动点其坐标需用一个字母表示到定直线的距离,再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建立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利用抛物线的解析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3几条线段的齐次幂的商为常数的问题:用K 点法设出直线方程,求出与抛物线或其它直线的交点坐标,再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把问题中的所有线段表示出来,并化解即可;6、“在定直线常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或x 轴或y 轴或其它的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先求出两个定点中的任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再把该对称点和另一个定点连结得到一条线段,该线段的长度〈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为符合题中要求的最小距离,而该线段与定直线的交点就是符合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其坐标很易求出利用求交点坐标的方法;7、三角形周长的“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① “在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两个定点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小”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由于有两个定点,所以该三角形有一定边其长度可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只需另两边的和最小即可;②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垂线,与y 轴的平行线和定直线,这三线构成的动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最大”的问题简称“三边均动的问题:在图中寻找一个和动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定直角三角形,在动点坐标一母示后,运用=C C 动动定定斜边斜边,把动三角形的周长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来破解;8、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问题:①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一条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方法1: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定线段的长度;然后再利用上面3的方法,求出抛物线上的动点到该定直线的最大距离;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2底×高;即可求出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同时在求解过程中,切点即为符合题意要求的点;方法2:过动点向y 轴作平行线找到与定线段或所在直线的交点,从而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动点坐标一母示后,进一步可得到)()(左(定)右(定)下(动)上(动)动三角形x x y y 21−⋅−=S ,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问题来求出最大值;②“三边均动的动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三边均动”的问题:先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 轴或y 轴上的三角形,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三角形,称为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之差,设出动点在x 轴或y 轴上的点的坐标,而此类题型,题中一定含有一组平行线,从而可以得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与图中另一个三角形相似常为图中最大的那一个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可表示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的高;从而可以表示出动三角形的面积的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相应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9、“一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由于该四边形有三个定点,,即可得到一个定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所以只需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就会使动四边形的面积最大,而动三角形面积最大值的求法及抛物线上动点坐标求法与7相同;10、“定四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有两种常见解决的方案:方案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方案二:过不在x 轴或y 轴上的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x 轴或y 轴作垂线,或者把该点与原点连结起来,分割成一个梯形常为直角梯形和一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差,或几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的和差1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两个定三角形是否相似:(1)已知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已知角的两条夹边,看看是否成比例 若成比例,则相似;否则不相似;(2)不知道是否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两个三角形各边的长,看看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则相似;否则不相似;一个定三角形和动三角形相似:(1)已知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先借助于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动点坐标表示出来一母示,然后把两个目标三角形题中要相似的那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那个已知角作为夹角,分别计算或表示出夹角的两边,让形成相等的夹角的那两边对应成比例要注意是否有两种情况,列出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进而求出纵坐标,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2不知道是否有一个角相等的情形:这种情形在相似性中属于高端问题,破解方法是,在定三角形中,由各个顶点坐标求出定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用观察法得出某一个角可能是特殊角,再为该角寻找一个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的方法得出特殊角的度数,在动点坐标“一母示”后,分析在动三角形中哪个角可以和定三角形中的那个特殊角相等,借助于特殊角,为动点寻找一个直角三角形,求出动点坐标,从而转化为已知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定三角形是否相似的问题了,只需再验证已知角的两边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则所求动点坐标符合题意,否则这样的点不存在;简称“找特角,求动点标,再验证”;或称为“一找角,二求标,三验证”;12、“某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个定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的问题:首先弄清题中是否规定了哪个点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若某边底,则只有一种情况;若某边为腰,有两种情况;若只说该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则有三种情况;先借助于动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表示出动点的坐标一母示,按分类的情况,分别利用相应类别下两腰相等,使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解出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借助动点所在图象的函数关系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就是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题意;13、“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外三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问题:这类问题,在题中的四个点中,至少有两个定点,用动点坐标“一母示”分别设出余下所有动点的坐标若有两个动点,显然每个动点应各选用一个参数字母来“一母示”出动点坐标,任选一个已知点作为对角线的起点,列出所有可能的对角线显然最多有3条,此时与之对应的另一条对角线也就确定了,然后运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每一种情况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坐标,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知,两中点重合,其坐标对应相等,列出两个方程,求解即可;进一步有:①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矩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矩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②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棱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棱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③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正方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是否相等和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若都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正方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1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两个图形的面积之间存在和差倍分关系”的问题:此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后面的19实为本类型的特殊情形;先用动点坐标“一母示”的方法设出直接动点坐标,分别表示如果图形是动图形就只能表示出其面积或计算如果图形是定图形就计算出它的具体面积,然后由题意建立两个图形面积关系的一个方程,解之即可;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如果问题中求的是间接动点坐标,那么在求出直接动点坐标后,再往下继续求解即可;15、“某图形〈直线或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若夹直角的两边与y轴都不平行: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视题目分类的情况,分别用斜率公式算出夹直角的两边的斜率,再运用两直线没有与y轴平行的直线垂直的斜率结论两直线的斜率相乘等于-1,得到一个方程,解之即可;若夹直角的两边中有一边与y 轴平行,此时不能使用斜率公式;补救措施是:过余下的那一个点没在平行于y轴的那条直线上的点直接向平行于y的直线作垂线或过直角点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垂线与另一相关图象相交,则相关点的坐标可轻松搞定;16、“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①若定点为直角顶点,先用k点法求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如斜率不存在,根据定直角点,可以直接写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的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两条直角边等否若等,该交点合题,反之不合题,舍去;②若动点为直角顶点:先利用k点法求出定线段的中垂线的解析式,再把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分别计算出该点与两定点所在的两条直线的斜率,把这两个斜率相乘,看其结果是否为-1 若为-1,则就说明所求交点合题;反之,舍去;17、“题中含有两角相等,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度”等的问题:题中含有两角相等,则意味着应该运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此时寻找三角形相似中的基本模型“A”或“X”是关键和突破口;18、“在相关函数的解析式已知或易求出的情况下,题中又含有某动图形常为动三角形或动四边形的面积为定常数,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的问题:此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本类型实际上是前面14的特殊情形;先把动图形化为一些直角梯形或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 轴或y轴上,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 轴或y 轴面积的和或差,设出相关点的坐标一母示,按化分后的图形建立一个面积关系的方程,解之即可;一句话,该问题简称“单动问题”,解题方法是“设点动点标,图形转化分割,列出面积方程”;19、“在相关函数解析式不确定系数中还含有某一个参数字母的情况下,题中又含有动图形常为动三角形或动四边形的面积为定常数,求相关点的坐标或参数的值”的问题:此为“双动问题”即动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如果动图形不是基本模型,就先把动图形的面积进行转化或分割转化或分割后的图形须为基本模型,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利用转化或分割后的图形建立面积关系的方程或方程组;解此方程,求出相应点的横坐标,再利用该点所在函数图象的解析式,表示出该点的纵坐标注意,此时,一定不能把该点坐标再代入对应函数图象的解析式,这样会把所有字母消掉;再注意图中另一个点与该点的位置关系或其它关系,方法是常由已知或利用2问的结论,从几何知识的角度进行判断,表示出另一个点的坐标,最后把刚表示出来的这个点的坐标再代入相应解析式,得到仅含一个字母的方程,解之即可;如果动图形是基本模型,就无须分割或转化了,直接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式,然后列出面积方程,往下操作方式就与不是基本模型的情况完全相同;一句话,该问题简称“双动问题”,解题方法是“转化分割,设点标,建方程,再代入,得结论”;常用公式或结论:1横线段的长 = 横标之差的绝对值 =-x x 大小=-x x 右左纵线段的长=纵标之差的绝对值=-y y 大小=-y y 下上 2点轴距离:点P 0x ,0y 到X 轴的距离为0y ,到Y 轴的距离为o x ; 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 11,x y ,B 2,2x y , 则AB=目录:题型1:存在性问题 题型2:最值问题 题型3:定值问题 题型4:定点问题题型5:动点问题综合 题型6:对称问题 题型7:新定义题 题型8:二次函数与圆题型1:存在性问题1.(2024·四川广安·二模)如图,抛物线2y x bx c =−++交x 轴于()4,0A −,B 两点,交y 轴于点()0,4C .(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点D 在线段OA 上运动,过点D 作x 轴的垂线,与AC 交于点Q ,与抛物线交于点P ,连接AP 、CP ,求四边形AOCP 的面积的最大值.(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以点A 、C 、M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M【答案】(1)234y x x =−−+;(2)四边形AOCP 的面积最大为16;(3)点M 的坐标为35,22⎛⎫−− ⎪⎝⎭或311,2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把()4,0A −,()0,4C 代入2y x bx c =−++,求出b 和c 的值,即可得出函数解析式; (2)易得182AOCSOA OC =⋅=,设()2,34P t t t −−+,则(),4Q t t +,求出24PQ t t =−−,则()()212282ACP C A S PQ x x t =⋅−=−++,根据四边形AOCP 的面积()22216ACP AOCS St =+=−++,结合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即可解答;(3)设3,2M m ⎛⎫− ⎪⎝⎭,根据两点之间距离公式得出232AC =,22254AM m =+,229(4)4CM m =+−,然后分情况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析】(1)解:把()4,0A −,()0,4C 代入2y x bx c =−++得:01644b c c =−−+⎧⎨=⎩,解得:34b c =−⎧⎨=⎩,∴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34y x x =−−+;(2)解:∵()4,0A −,()0,4C ,∴4,4OA OC ==,∴1144822AOC S OA OC =⋅=⨯⨯=△,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4y kx =+, 代入()4,0A −得,044k =−+,解得1k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4y x =+, 设()2,34P t t t −−+,则(),4Q t t +,∴()223444PQ t t t t t=−−+−+=−−∴()()()22114422822ACPC A SPQ x x t t t =⋅−=−−⨯=−++,∴四边形AOCP 的面积()22216ACP AOCSSt =+=−++,∵20−<,∴当2t =−时,四边形AOCP 的面积最大为16; (3)解:设3,2M m ⎛⎫− ⎪⎝⎭,∵()4,0A −,()0,4C ,∴2224432AC =+=,2222325424AM m m ⎛⎫=−++=+ ⎪⎝⎭,()()2222394424CM m m ⎛⎫=−+−=+− ⎪⎝⎭,当斜边为AC 时,AM CM AC 222+=,即()2225943244m m +++−=,整理得:24150m m ++=,无解;当斜边为AM 时,222AC CM AM +=,即2292532(4)44m m ++−=+,解得:112m =;∴311,22M ⎛⎫− ⎪⎝⎭当斜边为CM 时,222AC AM CM +=,即2225932(4)44m m ++=+−, 解得:52m =−;∴35,22M ⎛⎫−− ⎪⎝⎭综上:点M 的坐标为35,22⎛⎫−− ⎪⎝⎭或311,22⎛⎫− ⎪⎝⎭.2.(2024·内蒙古乌海·模拟预测)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40y ax bx a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1,0−,且OC OB =,点D 和点C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1)分别求出a ,b 的值和直线AD 的解析式;(2)直线AD 下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P ,过点P 作PH AD ⊥于点H ,作PM 平行于y 轴交直线AD 于点M ,交x 轴于点E ,求PHM 的周长的最大值;(3)在(2)的条件下,如图2,在直线EP 的右侧、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 ,过点N 作NG x ⊥轴交x 轴于点G ,使得以点E 、N 、G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G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a =,3b =−,=1y x −−(2)4+(3)存在,点G的坐标为⎫⎪⎪⎝⎭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掌握二次函数的交点式、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列出PM 的长与a 的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1)先求得C 的坐标,从而得到点B 的坐标,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14y a x x =+−,将点C 的坐标代入求解即可;先求得抛物线的对称轴,从而得到点()3,4D −,然后可求得直线AD 的解析式=1y x −−;(2)求得45BAD ∠=︒,接下来证明P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当PM 有最大值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大,设()2,34P a a a −−,()1M a −−,则223PM aa =−++,然后利用配方可求得PM 的最大值,最后根据MPH△的周长(1PM=求解即可;(3)当90EGN ∠=︒时,如果OA EG OC GN = 或OA GNOC EN =时,则AOC ∽EGN △,设点G 的坐标为(),0a ,则()2,34N a a a −−,则1EG a =−,234NG aa =−++,然后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解析】(1)点A 的坐标为()1,0−,1OA ∴=.令0x =,则4y =−,()0,4C ∴−,4OC =,OC OB =Q , 4OB ∴=,()4,0B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14y a x x =+−,将0x =,4y =−代入得:44a −=−,解得1a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34y x x =−−;1a ∴=,3b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33212x −=−=⨯,()0,4C −,点D 和点C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3,4D ∴−;设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 kx b =+.将()1,0A −、()3,4D −代入得:034k b k b −+=⎧⎨+=−⎩,解得1k =−,1b =-,∴直线AD 的解析式=1y x −−;(2)直线AD 的解析式=1y x −−,∴直线AD 的一次项系数1k =−,45BAD ∴∠=︒. PM 平行于y 轴,90AEP ∴∠=︒,45PMH AME ∴∠=∠=︒.MPH ∴的周长(122PM MH PH PM MP PM PM =++=++=. 设()2,34P a a a −−,则(),1M a a −−, 则()22213423(1)4PM a a a a a a =−−−−−=−++=−−+.∴当1a =时,PM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4.MPH ∴的周长的最大值(414=⨯=+(3)在直线EP 的右侧、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存在点N ,过点N 作NG x ⊥轴交x 轴于点G ,使得以点E 、N 、G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理由如下:设点G 的坐标为(),0a ,则()2,34N a a a −−①如图2.1,若OA EG OC GN = 时,AOC ∽EGN △. 则 211344a a a −=−++,整理得:280a a +−=.得:a =负值舍去),∴点G为⎫⎪⎪⎝⎭; ②如图2.2,若OA GN OC EN =时,AOC ∽NGE ,则21434a a a −=−++,整理得:2411170a a −−=,得:a =负值舍去),∴点G为⎫⎪⎪⎝⎭, 综上所述,点G的坐标为⎫⎪⎪⎝⎭或⎫⎪⎪⎝⎭. 3.(2024·重庆·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y ax bx =+x 轴交于点()1,0A −,()5,0B ,与y 轴交于点C ,连接BC ,AC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P 为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一点,过点P 作PD BC ⊥于点D ,过点P 作PE x 轴交抛物线于点E,求4+PD PE 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 的坐标; (3)点C 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对称的点为Q ,将抛物线沿射线CAy ',新抛物线y '与y 轴交于点M ,新抛物线y '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N ,连接AM ,MN ,点R 在直线BC 上,连接QR .当QR 与AMN 一边平行时,直接写出点R 的坐标,并写出其中一种符合条件的解答过程.【答案】(1)2y x x =++(2)当154t =时,PE的最大值,15,416P ⎛ ⎝⎭, (3)R点的坐标为⎛ ⎝⎭或6,⎛ ⎝⎭或(.【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即可;(2)先求得2y x =2x =,过点P 作PG x ⊥轴交BC 于点F ,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C ==DPF OBC ∽,得PF DP BC OB =即PF PD=,从而得PF =,求出设直线BC的解析式后,设2,P t ⎛+ ⎝,则,F t ⎛+ ⎝,从而2PF =+,当点P在E 点右侧时()424PE t t t =−−=−,从而得2154t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当点P 在E 点左侧时:442PE t t t =−−=−时,同理可求.然后比较4+PE 的最大值即可得出答案. (3)先求得1OA=,OC AC =设抛物线2y =H ⎛ ⎝⎭平移后为P ,过点P 作PW ⊥直线2x =,则AOC PWH ∽,得1OA OC AC WP HW PH ====,进而得平移后的抛物线2y x +'=,从而求得()1,0N,M ⎛ ⎝⎭,然后分QR AM ∥,QR MN ∥,QR AN ∥三种情况,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及一次函数的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求解即可得解.【解析】(1)解:∵抛物线2y ax bx =+x 轴交于点()1,0A −,()5,0B 两点,代入坐标得:02550a b a b ⎧−=⎪⎨+=⎪⎩,解得:a b ⎧=⎪⎪⎨⎪=⎪⎩,∴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55y x x =−++(2)解:∵)2225555y x x x =−+=−−+,∴2y x =2x=,顶点为⎛ ⎝⎭ 过点P 作PG x ⊥轴交BC 于点F ,当0x =时,200y =∴(C ∵()5,0B ∴BC ==∵PG x ⊥轴,PD BC ⊥,x 轴y ⊥轴,∴909090CBO BFG DPF PFD PDF BOC ∠∠∠∠∠∠+=︒+=︒==︒,,∵PFD BFG ∠∠=∴DPF CBO ∠∠=∴DPF OBC ∽,∴PF DP BC OB =即PF PD =,∴PF PD =∴44+PD PE =PF +PE ,设直线BC :y kx b =+,把(C ,()5,0B 代入得:05k b b =+⎧⎪=,解得5k b ⎧=−⎪⎨⎪=⎩, ∴直线BC:y =设2,P t ⎛ ⎝,则,F t ⎛+ ⎝,∴22PF ⎛⎛=−+=+ ⎝⎝,∵2y x =2x =,PE x 轴,∴24,E t ⎛−+ ⎝当点P 在E 点右侧时:()424PE t t t =−−=−,当24PE t =−时:∴+PD PE =PF +()221524545416t t ⎛⎫=−+−=−−+ ⎪⎝⎭ ∴当154t =时,的最大值∴2151544⎛⎫= ⎪⎝⎭,∴154P ⎛ ⎝⎭; 当点P 在E 点左侧时:442PE t t t =−−=−时,∴+PD PE =PF +()225424t t ⎫=−=−⎪⎝⎭, ∴当54t =时,的最大值.2,55P t ⎛−+ ⎝∴25544⎛⎫ ⎪⎝⎭∴5,416P ⎛ ⎝⎭,∵> 综上所诉,当点P 在E 点右侧时:即154t =时,的最大值,154P ⎛ ⎝⎭, (3)解:设直线AC :y mx n =+,把()1,0A −,(C , ∴1OA =,OC =∴AC ==设抛物线2y x =H ⎛ ⎝⎭平移后为P , 过点P 作PW ⊥直线2x =,则AOC PWH ∽,∴1OA OC AC WP HW PH ====∴1PW =,HW=∴21,5P ⎛−⎝即1,5P ⎛ ⎝⎭,∴平移后的抛物线)22155555y x x x =−−+=−++', ∴()1,0N令0x =,y '=,∴M ⎛ ⎝⎭ 如图,当QR AM ∥时,设直线AM 的解析式为:y px q =+,把M ⎛ ⎝⎭,()1,0A −代入得:0p q q =−+⎧=解得p q ⎧=⎪⎪⎨⎪=⎪⎩, ∴直线AM的解析式为:y =, ∴设直线QR的解析式为:y x n =∵(C ,Q 和C 关于2x =对称,∴(Q把(Q代入5y x n =+45n +,解得n =,∴直线QR的解析式为:y = 联立直线QR的解析式y =与直线BC:y x =+55y x y x ⎧=−⎪⎪⎨⎪=⎪⎩,解得3x y =⎧⎪⎨=⎪⎩,∴R ⎛ ⎝⎭ 同理可得:当QR MN ∥时,6,5R ⎛− ⎝⎭ 当QR AN ∥时,(R所有符合条件的R点的坐标为⎛ ⎝⎭或6,⎛ ⎝⎭或(. 【点睛】本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勾股定理,抛物线的性质,抛物线平移,一次函数的平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图形与坐标,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抛物线的性质,抛物线平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图形与坐标,利用辅助线画出准确图形是解题关键.题型2:最值问题4.(2024·安徽合肥·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23y ax bx =+−与x 轴交于()1,0A −,()3,0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连接BC .(1)求a ,b 的值;(2)点M 为线段BC 上一动点(不与B ,C 重合),过点M 作MP x ⊥轴于点P ,交抛物线于点N . (ⅰ)如图1,当3PA PB=时,求线段MN 的长; (ⅱ)如图2,在抛物线上找一点Q ,连接AM ,QN ,QP ,使得PQN V 与APM △的面积相等,当线段NQ 的长度最小时,求点M 的横坐标m 的值.【答案】(1)1a =,2b =−(2)(ⅰ)2MN =;(ⅱ)m 的值为32或12【分析】本题考查诶粗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待定系数法和利用函数性质求面积是解题的关键.(1)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即可;(2)(ⅰ)先计算BC 的解析式,然后设(),3M m m −,则3PM PB m ==−,1PA m =+,根据题意得到方程133m m +=−求出m 值,即可求出MN 的长;(ⅱ)作QR PN ⊥于点R ,由(ⅰ)可得1PA m =+,3PB PM m =−−,223PN m m =−++,然后分为点Q 在PN 的左侧和点Q 在PN 的右侧两种情况,根据勾股定理解题即可.【解析】(1)由题意得309330a b a b −−=⎧⎨+−=⎩,解得12a b =⎧⎨=−⎩;(2)(ⅰ)当0x =时,3y =−,∴()0,3C −,设直线BC 为3y kx =−,∵点()3,0B ,∴330k −=,解得1k =,∴直线BC 为3y x =−,设(),3M m m −,则3PM PB m ==−,1PA m =+, ∵3PA PB =, ∴133m m +=−,解得2m =,经检验2m =符合题意,当2m =时,222233y =−⨯−=−, ∴3PN =,31PM PB m ==−=,∴2MN =;(ⅱ)作QR PN ⊥于点R ,由(ⅰ)可得1PA m =+,3PB PM m =−−,223PN m m =−++,PQN V 的面积为()21232m m QR −++⋅,APM △的面积为()()1312m m −+,∴()()()211233122m m QR m m −++⋅=−+,解得1QR =;当点Q 在PN 的左侧时,如图1,Q 点的横坐标为1m QR m −=−,纵坐标为()()2212134m m m m −−⨯−−=−,∴R 点的坐标为()2,4m mm−,∵N 点坐标为()2,23m mm −−,∴32RN m =−,∴()22231NQ m =−+,∴当32m =时,NQ 取最小值;当点Q 在PN 的右侧时,如图2,Q 点的横坐标为1m QR m +=+,纵坐标为()()2212134m m m +−⨯+−=−,∴R 点的坐标为()2,4m m−,∵N 点的坐标为()2,23m mm −−,∴21RN m =−, ∴()222211NQ m =−+,∴当12m =时,NQ 取最小值.综上,m 的值为32或12.。

2025年中考复习 二次函数综压轴题专题训练——关于线段周长问题(学生版)

2025年中考复习  二次函数综压轴题专题训练——关于线段周长问题(学生版)

2025年中考复习二次函数综压轴题专题训练--关于线段周长问题1.如图,抛物线y=-13x2+43x+4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连接BC.(1)求A,B,C三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线段BC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2)点P是线段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M⊥x轴于点M,交BC于点N求线段PN长的最大值.2.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ax2+2ax+3.(1)若该函数图象经过(-1,4).①求a的值;②设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B,交y轴于点C,点P是直线x=-1上的动点,求PB+PC的最小值.(2)在-2≤x≤1时,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2,求a的值.3.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D,点B的坐标为5,0.,顶点C的坐标为2,9(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BD的函数解析;(2)根据图象直接写出使一次函数值大于二次函数值的x的取值范围.(3)P是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M,当点P在第一象限内时,求线段PM长度的最大值.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3的图像交x轴于点A-3,0,交y和点B33,0轴于点C,连接BC.(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1,点P是直线BC下方抛物线上一点,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点D,点E是直线BC上一点,且在PD右侧,满足DE=DP,求△DEP周长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3)将抛物线y=ax2+bx-3沿BC方向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一个新的抛物线y ,点M为新抛物线y 上一点,点M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为M ,连接MM ,CM ,当∠CM M=60°时,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横坐标.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点A-5,0,B(点A在点B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0,5.(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1,若点P是第二象限内抛物线上一动点,求△P AC面积的最大值;(3)在对称轴上找一点Q,使△BCQ的周长最小,求点Q的坐标;(4)如图2,若点M是抛物线上一点,点N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A、C,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请说明理由.6.综合探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kx k ≠0 与抛物线y =ax 2+c a ≠0 交于A 8,6 ,B 两点,点B 的横坐标为-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 是直线AB 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与直线AB 交于点C .连接PO ,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①若点P 在x 轴上方,当m 为何值时,OC =CP ;②若点P 在x 轴下方,求△POC 周长的最大值.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y=ax2+bx+4与x轴交于点A4,0,B-3 2 ,0,与y轴交于点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1,点D是OC的中点,点E为x轴上一点,F为对称轴上一点,一动点P从点D出发,沿D-E -F-C运动,若要使点P走过的路径最短,请求出点E、F坐标,并求出最短路径;(3)如图2,直线y=x与抛物线交于点M,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点M除外),使得∠QCA=∠MCA?若存在,请求出点Q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象经过点A -1,0 ,点B 2,3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2≤x ≤2时,求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点M 为此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其横坐标为m ,过点M 作MN ∥x 轴,点N 的横坐标为-m +3.已知点M 与点N 不重合,且线段MN 的长度随m 的增大而减小.①求m 的取值范围;②当MN ≤5时,直接写出线段MN 与二次函数y =-x 2+bx +c -1≤x <32的图象交点个数及对应的m 的取值范围.9.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bx+c(b和c是常数)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且OB>OA,OB=OC=3.(1)求b,c的值;(2)如图2,点P是直线BC下方抛物线上的一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P作PD⊥x轴于点D,PD与BC交于点Q.若PQ=2DQ,求点P的坐标;(3)当二次函数y=x2+bx+c的自变量x满足m≤x≤m+1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3,求此时m的值.10.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0,与y轴交于点C,点D-2,-3在抛物线上.(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有一动点P,求出P A+PD的最小值;(3)若抛物线上有一动点Q,使△ABQ的面积为6,求点Q的坐标.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ABC的直角顶点C和另一个顶点A-1,0均在x轴上,AC= BC=5,抛物线y=ax2-2ax+c经过A、B两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是Rt△ABC斜边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Q,当线段PQ的长度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3)若点P是直线AB上的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Q,是否存在点P,使以P、Q、B、C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2a≠0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且A点坐标为-2,0,直线BC的解析式为y=-12x+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1,点P为线段BC上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PD∥AC交AB于点D,求2PD+ DB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3)如图2,将原抛物线水平向右平移,使得平移后的抛物线y 恰好经过原点,则抛物线与原抛物线交于点K,连接AK,过B作直线BE∥AK交y轴于点E,设F是直线BE上一点,点K关于直线AF的对称点为K ,试探究,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使得点K 恰好落在直线BE上,如果存在,求出点K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D,点B的坐标为3,0顶点C的坐标为1,4.(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BD的解析式;(2)点P是直线BD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M,当点P在第一象限时,求线段PM长度的最大值;(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异于点B、D的点Q,使△BDQ中BD边上的高为22?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3,0两点,且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对称轴,C0,4为直线x=-1.(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已知点M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当△MBC的周长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3)D是第二象限内抛物线上的动点,设点D的横坐标为m,求四边形ABCD面积S的最大值及此时D点的坐标;(4)若点P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B,C,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5.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原点O,与x轴上另一交点为A,它的对称轴为x=2与x轴交于点C,直线y=-2x-1经过抛物线上一点B-2,m,且与y轴、直线x=2分别交于点D、E.(1)求m的值及该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求证:①CB=CE;②D是BE的中点;(3)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B=PE.若存在,求出点P的横坐标m;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已知,如图在Rt△OAB中,∠OAB=90°,∠BOA=30°,OA=23.若以O为坐标原点,OA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点B在第一象限内.将Rt△OAB沿OB折叠后,点A落在第一象限内的点C处.(1)求点C的坐标;(2)若抛物线y=ax2+bx(a≠0)经过C、A两点,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OB交于点D,点P为线段DB上一点,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M.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PD=MC?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如图,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A-3,0,点C,D是二次函数图两点,交y轴与点C0,3和B1,0象上的一对对称点,一次函数的图像过点B,D.(1)求二次函数解析式;(2)求出顶点坐标和点D的坐标;(3)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的一点M,使△BCM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M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若Q是线段BD上任意一点,过点Q作PQ⊥x轴交抛物线于点P,则点P坐标为多少时,PQ最长?18.综合与探究如图,已知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其顶点为D,对称轴是直线l,且与x轴交于点H.(1)求点A,B,C,D的坐标;(2)若点P是该抛物线对称轴l上的-个动点,求△PBC周长的最小值;(3)若点E是线段AC上的一个动点(E与A,C不重合),过点E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交于点F,与x轴交于点C.则在点E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EF=2EG?若存在,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9.如图,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A(0,-2),顶点为B(1,-3).(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2)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C,使△ABC的面积为3?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x轴上有一点P,使得△P AB的周长取最小值,求出点P的坐标.20.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 =ax 2+bx +c 与x 轴分别交于A -2,0 、B 6,0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0,4 ,顶点为点G ,连接AC 、BC ,点P 为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AP 交BC 于点M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及顶点G 的坐标;(2)当PM AM 的值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及PM AM的最大值;(3)如图2,在(2)的条件下,EF 是此抛物线对称轴上长为2的一条动线段(点E 在点F 上方),连接CE 、AF ,当四边形ACEF 周长取最小值时,求点E 的坐标;在此条件下,以点G 、E 、H 、P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点H 的坐标.21.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 a≠0两点,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且抛物线经过A1,0,C0,3与x轴交于点B.(1)若直线y=mx+n经过B,C两点,求直线BC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上找一点M,使MA+MC的值最小,求点M的坐标;(3)设P为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上的一个动点,求使△BPC为直角三角形的点P的坐标.22.如图1,抛物线y=-x2+bx+c与直线y=-x+3相交于点B和C,点B在x轴上,点C在y轴上,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1)求抛物线y=-x2+bx+c的解析式;(2)如图2,将直线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交y轴于点D,在直线BD上有一点P,求△ACP周长的最小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3)如图3,将抛物线y=-x2+bx+c沿射线CB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新抛物线y ,在新抛物线y 上有一点N,在x轴上有一点M,试问是否存在以点B、M、C、N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若存在,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3.如图,抛物线y=-x2+bx+c经过B(3,0)、C(0,3)两点,与x轴负半轴相交于点A.(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D为抛物线的顶点.P为对称轴右侧抛物线上一点,连接PC、BD交于点E,若BE=CE,求点P的坐标:(3)点Q为x轴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点G是抛物线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直线AQ、BQ分别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M、N.以下两个结论:①GM+GN为定值:②GM-GN为定值.请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出该定值.24.如图1,抛物线y=43x2+83x-4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y轴交于点C,∠BAC的平分线与y轴交于点D,与抛物线交于点Q,点P是线段AB上一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分别交AD,AC于点E、F,连接OE,OF.(1)当△OEF面积最大时,求P点的坐标.(2)在(1)的条件下,在直线PF上取点M,在y轴上取点N,当BN+MN+MQ最小时,求出N的坐标.(3)如图2,将抛物线y沿着射线AC方向平移得到y ,y 的图象恰好经过点C,在抛物线y 的对称轴上取点G,在抛物线y 上取点K,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以P、N、K、G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直接写出k点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5.如图,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A-1,0,与y轴交于点C.,B3,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点P是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①当P为抛物线的顶点时,求证:△PBC直角三角形;②求出△PBC的最大面积及此时点P的坐标;③过点P作PN⊥x轴,垂足为N,PN与BC交于点E.当PE+2CE的值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26.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A(-1,0),B(4,0)两点,与y轴交于点C(0,2),点D在y轴负半轴上,且OD=OB,点P,Q为抛物线上的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1,当PC⊥BD时,求点P的坐标;(3)如图2,若∠QBD=90°,点E,F分别为△BDQ的边DQ,BD上的动点,且QE=DF,连接BE,QF,求BE+QF的最小值.27.如图1,已知抛物线y=ax2-2ax+3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过B、C两点作直线.(1)求a的值.(2)如图1,将直线BC向下平移m m>0个单位长度,交抛物线于B 、C 两点.在直线B C 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定点D,无论m取何值时,都是点D到直线B C 的距离最大,若存在,请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P在抛物线上,且∠PBC+∠ACO=45°请直接写出直线BP的表达式.2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且与直线l的另一个交点为C8,n.(1)求n的值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已知P是抛物线上位于直线BC下方的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P点作PF垂直于x轴交直线BC于点F,设点P的横坐标为a.当a为何值时,线段PF有最大值,求出其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使△BMC是以B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9.如图,抛物线y=-12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直线y=-12x+2过B、C两点,连接A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D为抛物线上位于直线BC上方的一点,过点D作DE⊥x轴交直线BC于点E,求线段DE的长度最大值.(3)点M3,2是抛物线上的一点,点D为抛物线上位于直线BC上方的一点,点P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在(2)的条件下,(即当线段DE的长度最大时),求△PDM的周长最小值.(4)在抛物线上找点P,x轴上找点Q,使以点A、C、P、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30.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2与x轴交于两点A-12,0,B(点A在B左边),交y轴于C,点P3,7 2是抛物线上一点.(1)求抛物线的关系式;(2)在对称轴上找一点M,使MA+MC的值最小,求点M的坐标;(3)如图2,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QCP=45°?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1.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1,0),B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1,点P是抛物线上位于第四象限内一动点,PD⊥BC于点D,求PD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3)如图2,点E是抛物线的顶点,点M是线段BE上的动点(点M不与B重合),过点M作MN⊥x轴于N,是否存在点M,使△CMN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1。

中考数学中二次函数压轴题分类总结[超经典.无重复][附答案]

中考数学中二次函数压轴题分类总结[超经典.无重复][附答案]

中考数学中二次函数压轴题分类总结[超经典.无重复][附答案](总11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中考数学专题训练 二次函数压轴题一、抛物线关于三角形面积问题例题 二次函数k m x y ++=2)(的图象,其顶点坐标为M(1,4-).(1)求出图象与x 轴的交点A ,B 的坐标; (2)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P ,使MAB PAB S S ∆∆=45,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将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图象,请你结合这个新的图象回答:当直线)1(<+=b b x y 与此图象有两个公共点时,b 的取值范围.练习:1.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的坐标为(-2,2),点B 的坐标为(6,6),抛物线经过A 、O 、B 三点,线段AB 交y 轴与点E . (1)求点E 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3)点F 为线段O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O 、B 重合),直线EF 与抛物线交与M 、N 两点(点N 在y 轴右侧),连结ON 、BN ,当点F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求∆BON 的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N 的坐标;2. 如图,已知抛物线4212++-=x x y 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 (1)求A 、B 两点的坐标,并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设),(y x P (0>x )是直线x y =上的一点,Q 是OP 的中点(O 是原点),以PQ 为对角线作正方形PEQF .若正方形PEQF 与直线AB 有公共点,求x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记正方形PEQF 与△OAB 公共部分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探究S 的最大值.二、抛物线中线段长度最小问题例题 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 =-1的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其中点A 的坐标为(-3,0). (1)求点B 的坐标;(2)已知a =1,C 为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①若点P 在抛物线上,且S △POC =4S △BOC ,求点P 的坐标;②设点Q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作QD ⊥x 轴,QD 交抛物线于点D ,求线段QD 长度的最大值. OABP EQ FxyEN MDCBAOyx练习:1. 如图, Rt △ABO 的两直角边OA 、OB 分别在x 轴的负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O 为坐标原点,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0)、(0,4),抛物线223y x bx c =++经过B 点,且顶点在直线52x =上. (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若△DCE 是由△ABO 沿x 轴向右平移得到的,当四边形ABCD 是菱形时,试判断点C 和点D 是否在该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3)若M 点是CD 所在直线下方该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M 作MN 平行于y 轴交CD 于点N .设点M 的横坐标为t ,MN 的长度为l .求l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l 取最大值时,点M 的坐标.三、抛物线与线段和最小的问题例题 如图,已知抛物线()()()120y x x a a a=-+>与x 轴交于点B 、C ,与y 轴交于点E ,且点B 在点C 的左侧.(1)若抛物线过点M (﹣2,﹣2),求实数a 的值;(2)在(1)的条件下,解答下列问题;①求出△BCE 的面积;②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H ,使CH+EH 的值最小,直接写出点H 的坐标.练习:1. 如图,已知二次函数24y ax x c =-+的图象与坐标轴交于点A (-1, 0)和点B (0,-5).(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已知该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上存在一点P ,使得△ABP(3)在(2)的条件下,在x 轴上找一点M ,使得△APM 条件的点M 的坐标.2. 如图,抛物线y = ax 2 + bx + 4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 (-4,0)、B (2,0),与y 轴交于点C ,顶点为D .E (1,2)为线段BC 的中点,BC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F 、G .(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顶点D 的坐标;(2)在直线EF 上求一点H ,使△CDH 的周长最小,并求出H 的坐标;(3)若点K 在x 轴上方的抛物线上运动,当K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EFK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四、抛物线与等腰三角形例题: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1,0)、B(3,0)、C(0,3)三点,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设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P AC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3)在直线l上是否存在点M,使△MA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练习:1. .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C点,点A的坐标为(2,0),点C的坐标为(0,3)它的对称轴是直线12 x=-(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M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当△MB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M点的坐标.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m,m),点B的坐标为(n,﹣n),抛物线经过A、O、B 三点,连接OA、OB、AB,线段AB交y轴于点C.已知实数m、n(m<n)分别是方程x2﹣2x﹣3=0的两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为线段O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O、B重合),直线PC与抛物线交于D、E两点(点D在y轴右侧),连接OD、BD.①当△OP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②求△BOD 面积的最大值,并写出此时点D的坐标.3. 如图,已知抛物线于x 轴交于A (-1,0)、B (3,0)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0,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 ,在其对称轴的右侧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PDC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M 是抛物线上一点,以B 、C 、D 、M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试求出点M 的坐标。

初中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及方法(一)

初中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及方法(一)

初中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及方法(一)初中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及方法常见的二次函数问题类型•求函数的零点或交点•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以及取值范围•求函数的对称轴•求函数的图像与坐标系的交点•求函数在某个区间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解决问题的方法1.求函数的零点或交点•将二次函数以f(x)=ax2+bx+c的形式表示,并令f(x)=0解方程即得到零点•求交点则可通过两个二次函数相交时相等的条件ax12+bx1+ c=ax22+bx2+c来解出•可以利用公式x1,2=−b±√b2−4ac2a 直接求出,但需要注意判别式的正负情况2.求函数的最值以及取值范围•可以通过求导数来得到函数的极值点,然后通过比较找到最值•如果函数的开口方向向上,最小值为f(−b2a),最大值不存在;开口方向向下,则最大值为f(−b2a),最小值不存在•取值范围就是函数的最值所在的值域3.求函数的对称轴•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x=−b2a4.求函数的图像与坐标系的交点•可以通过将函数与坐标系的x和y轴交点代入函数,从而求出函数与坐标系的交点5.求函数在某个区间的单调性•先求出函数的导数,然后通过分析导数在该区间的符号变化情况,判断函数的单调性6.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定义域为一般情况下的实数集R,但也需要注意不能出现分母为0的情况•值域需要通过函数的开口方向和最值来判断注意事项•求解零点和交点时需要注意判别式的正负情况•求解最值时需要先求导数,并注意二次函数开口的方向•求解定义域和值域时需要注意不能出现分母为0的情况•求解单调性需要注意导数的符号变化情况•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符号的代数运算,以及代入值时需要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精度问题例题分析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关于x=3对称,且f(1)=2,f(5)=8。

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由对称性可得:f(x)−f(3)=a(x−3)2将f(1)=2,f(5)=8代入得:2−f(3)=a(1−3)2=4a8−f(3)=a(5−3)2=4a解方程得:a=1,b=−6,c=17因此,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f(x)=x2−6x+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