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与平仄

合集下载

平仄押韵知识点总结

平仄押韵知识点总结

平仄押韵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平仄的概念。

平仄指的是字的音调,在古代汉语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声调,可以分为平声、仄声、上声和去声。

其中,平声和上声属于平调,仄声和去声属于仄调。

平仄的关系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字的平仄调和韵脚的押韵关系。

在诗词创作中,要求平声字与平声字押韵,仄声字与仄声字押韵,形成平仄和谐的韵律美感。

其次,平仄押韵在古代诗词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有“平平仄仄平”的押韵方式,即每两句诗中,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和第二句的第一句押韵,而且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平声字,两个仄声字。

平仄的对仗让诗词更加有节奏感,也更易于朗诵和朗读。

除了“平平仄仄平”的押韵方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平仄押韵方式,如“仄平仄平仄”的押韵方式、交互押韵等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可以展现出诗词的韵律美感,让诗词更加动听和优美。

另外,平仄押韵在诗词创作中有一定的技巧和要求。

首先要求诗人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对于汉语的平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要求诗人在写作诗词时要注意平仄的搭配,要将平声字和仄声字妥帖地搭配在一起,形成和谐的韵律美感。

此外,诗人要注意押韵的技巧,注意诗词句式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不要形式僵化,创作中要有一定的巧思和创新。

总之,平仄押韵在诗词创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诗人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创作技巧,才能写出优美的平仄押韵的诗词作品。

最后,平仄押韵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平仄押韵可以使诗词更加富有韵律美感,使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平仄押韵的运用可以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增添诗词的音乐美感。

平仄押韵的运用还可以使诗歌更加容易朗诵和朗读,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平仄押韵对于古代诗词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技巧和表现形式。

总之,平仄押韵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诗歌技巧,对于提高诗词的韵律美感和表现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平仄押韵的应用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要求诗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作技巧。

什么是平仄以及古韵和新韵的区别

什么是平仄以及古韵和新韵的区别

什么是平仄以及古韵和新韵的区别什么是平仄呢?平仄就是声调。

平:就是指平声,(今声包括阴平和阳平)。

仄:就是指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声,去声和⼊声。

下⾯我们具体说⼀下古代四声和现代四声:先说⼀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异答:“就是'天⼦万福’。

”天是平声,⼦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声,平上去⼊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声。

那么什么是⼊声呢?就是发⾳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下。

⼀类是以塞⾳t,p,k收尾,另⼀类是以喉塞⾳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声,并不真地发出t,p,k⾳。

塞⾳在发⾳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下,然后再送⽓爆破出声。

在⼊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在普通话中,⼊声已经消失了。

在古代发⾳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样。

⽐如“⼄、亿、⾢”,在平⽔韵(古韵)中分属⼊声四质、⼗三职、⼗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差别。

但是,⽤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声调的不同。

⼀部分古⼊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部分⼊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例如:“天⼦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在古⾳中为仄,在今⾳中为平。

再看现代四声:现代四声即普通话四声。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为标准⾳,以北⽅话为基础的⽅⾔”。

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声的发⾳,导致了⼊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声的。

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致对应关系为:现代四声古代四声⼀声(阴平)平⼆声(阳平)平三声(上声)上四声(去声)去⼊由现代四声写的诗叫做新韵诗,由古代四声写的诗叫做古韵诗。

由于在把⼊声字分类时把⼀部分的⼊声归⼊了平声,所以对⼀些现在⽤古韵写诗的⼈和⾳韵学研究者,造成了⼀定的困难。

古诗中平仄的规则

古诗中平仄的规则

古诗中平仄的规则古诗中的平仄规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韵律和节奏规则。

平仄是指诗句中每个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平声指的是声音平缓、没有升降的,而仄声则是指声音有升降或者有停顿的。

在古诗中,平仄的规则是用来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从而使得诗歌更加优美、易于朗诵。

平仄规则在古诗中主要是用于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中。

对于五言绝句来说,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第二个字可以是平声也可以是仄声,第三个字则必须是仄声,最后一个字则必须是平声。

而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则是每句诗的第一个字是平声,第二个字是仄声,第三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是仄声,以此类推。

在古诗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平仄模式,被称为“律句”。

这些律句有自己特定的平仄规则,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等。

这些律句在诗歌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更加优美。

除了上述规则,古诗中的平仄还与对仗密切相关。

对仗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要求诗句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形式上对称,同时在平仄上也要求严格对应。

这种对仗的运用,使得古诗在音韵和节奏上更加和谐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为例,它展现了对仗的典型特点。

词语“明月”和“清泉”、“松间”和“石上”、“照”和“流”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形成了对称的关系。

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词语的平仄上,还表现在词语的含义和语境中。

在古诗中,平仄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满足音韵和节奏的需求,更是为了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调整平仄的规律,诗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对于古诗爱好者来说,理解平仄的规则和其对古诗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中的平仄规则是构成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重要因素。

通过运用平仄规则,可以使得诗歌更加优美、易于朗诵和理解。

同时,这些规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语言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汉字的四声与平仄

汉字的四声与平仄

汉字的四声与平仄格律诗对平仄有严格的要求。

要懂平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四声。

“声”是指声调。

声调是汉语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

现代汉语的四声指的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汉语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古今汉语的声调有的发生了变化~古平声字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上声字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古去声字后代仍是去声~古入声字后代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都有。

古代四声的平声调是一个中平调~如江、阳、真、灰等字,上声调是一个升调~如讲、港、洒、楷等字,去声调是一个降调~如笑、啸、号、帽等字,入声调是一个短调~如积、实、百、客等字。

《康熙字典》中有四声分别的口诀~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四声举例:平上去入gui 归~鬼~桂~骨。

ji 基、奇~己~计~积。

Dong 东~董~洞~ /。

Xie 邪~写~谢~雪。

普通话四声的阴平为高平调~声调符号标为“-”~如江、山、东、风等字的声调。

阳平为高升调~声调符号为“/”~如麻、华、图、长等字的声调。

上声为降升调~声调符号为“v”~如眼、土、马、讲等字的声调。

去声为全降调~声调符号为“\”~如砚、免、骂、架等字的声调。

普通话四声举例:阴平阳平上去gui 归~ / 鬼~桂。

ji 基、积、奇~集己~计。

Dong 东~ /~董~洞。

Tong 通~同~统~痛。

Xie 些~邪~写~谢。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在普通话声韵里~凡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都是平声调~凡声调为上声、去声、的字都是仄声调~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等辞书中一查便知。

古汉语平声调的字都是平声调~上声、去声、入声的字都是仄声调~可查《诗韵集成》、《诗韵合璧》、《诗韵易检》、《佩文韵府》、《词林正韵》等韵书。

诗词技巧刘名亚作律诗须过五关律诗创作~时历千年~吟山咏水~颂国歌贤~庆功贺喜~述志进言~扬清激浊~启后承前~成品问世~胜饮甘泉。

姓名声调平仄

姓名声调平仄

姓名声调平仄一、四声与平仄:1、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xx真空的《玉阴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2、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的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为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但有些地方的方言仍保留“入声”。

如: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北方的某些地方(山西、内蒙古),还有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持入声这一调类。

二、起美名要平仄撘配,声调铿锵: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起名也用声调平仄,因为平声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较短的,他们就形成两大类型。

1/ 2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名字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致于单调,才能声调铿锵。

人的名字是一首最短的乐曲,是八字命局的音谱乐章,谱写的好坏(与字的协调平衡)能直接影响命运的质与量。

在起名时需注意事项:不能一平到底这叫“xx不生”。

不能一仄到底这叫“xx不长”。

男性最后一字宜平声,会xx。

女性最后一字宜仄声,会柔顺。

2/ 2。

平仄韵律

平仄韵律

平仄韵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篇1一,什么是平仄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

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

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

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即所谓的“沈分法”)。

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相对于古四声而定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四声已大不相同。

但是,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一脉相承的:古平声分化成今四声的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古上声和古去声也大大致相当于今四声的上声和去声。

古入声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那么,古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呢?分别转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四声里,叫“入派三声”(阴平、阳平通称为平声,再加上声去声,合计为三声)。

这就会给今人识别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一步探讨,由于汉字的读音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即声母、韵母、声调。

因此,平仄不单指声调,还和声母、韵母有关系。

除去声调外,韵母对区分平仄的影响要大于声母。

因为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元音也叫母音;声母则完全由辅音构成,辅音也叫子音,顾名思义,子音没有母音发音响亮清淅,辅音发音时声音受阻。

还因为韵母处在音节中声母的后面,发音时大致以韵母的发音口型结束,声母只起到辅助发音作用。

二,为何要讲平仄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古诗词声韵

古诗词声韵

古诗词的声韵
1. 平仄:平仄是古诗词声韵的基础,平声字读起来平缓,仄声字读起来有起伏。

平仄的交替使用可以营造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2. 押韵:押韵是古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押韵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

押韵的位置通常在句末,押韵的字通常声母相同或相近,韵母相同或相近。

3. 声调:古诗词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声调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4. 叠字:古诗词中常见叠字的使用,通过重复某个字或词,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5. 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的语气和语调,通过语调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

以上是古诗词声韵的主要方面,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调与平仄
平上去入——天子圣哲
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此只能得知: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
清浊清浊清浊清浊
阴平阳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
中古音四声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为今音声调的阴阳。

所谓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零声母。

调值:55 35 214 51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型: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高降调
各方言调类相同,是因为出自中古音的同一个调类,与调值无关。

平仄是声调在语言运用中的概念。

“平”指古四声中的平声字(包括今阴平和阳平);“仄”,即不平,指非平声字,包括古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老国音(国音派):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分尖团,保留入声,增加3个吴方言有北京话没有的声母。

荤油炒菜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高平短促音,不除阻> )
偷尝两块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低平短促音,不除阻> )
新国音(京音派):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不分尖团,不保留入声,不增加3个吴方言有北京话没有的声母。

入声字:屋wū国guó尺chǐ玉yù
尖音字(精系): 精zing 清cing 心zin 尖zian 墙ciang 小siao需sǖ
团音字(见系):京jing 轻jing 歆xin 坚jian强qiang晓xiao虚x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