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案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案章节一:农耕时代的商业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农耕时代商业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商业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性。
掌握商业活动的主要形式。
1.2 教学内容:农耕时代的商业起源商业活动的主要形式商业的重要性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讲授商业起源和发展:讲解商业在农耕社会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古代农耕社会的商业活动实例。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商业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性。
总结:总结商业在农耕时代的作用和影响。
章节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理解城市在农耕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掌握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
2.2 教学内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城市在农耕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城市的定义和重要性。
讲授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讲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实例。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城市在农耕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总结:总结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影响。
章节三:农耕时代的市场和贸易3.1 教学目标:了解农耕时代的市场和贸易的形式。
理解市场和贸易在农耕社会中的作用。
掌握市场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3.2 教学内容:农耕时代的市场和贸易形式市场和贸易在农耕社会中的作用市场和贸易的主要渠道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农耕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和市场。
讲授市场和贸易形式:讲解农耕时代的市场和贸易形式及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古代农耕社会的市场和贸易实例。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市场和贸易在农耕社会中的作用。
总结:总结市场和贸易的主要渠道和影响。
章节四:农耕时代的货币和金融4.1 教学目标:了解农耕时代的货币和金融制度。
理解货币和金融在农耕社会中的作用。
掌握货币和金融的主要形式。
4.2 教学内容:农耕时代的货币和金融制度货币和金融在农耕社会中的作用货币和金融的主要形式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农耕社会中的货币和金融。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高一历史主备人:鞠延艳【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①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②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能力与方法:①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心理素质的培养.......①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交融等商业精神;②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形式】讲授、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教学过程】第一部分: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人的兴起。
呈现范蠡画像和《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记载: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呈现以下材料: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马可·波罗游记》材料2。
“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5.教师总结商人群体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丰富。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三、重农抑商政策
2、发展历程: (1)从战国至秦汉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表现: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表现: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
民间对外发展
三、重农抑商政策
3、评价:
(1)这一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2)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 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 (3)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 面。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 已经出现,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极力压抑 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 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 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 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周朝 春秋 战国
隋唐时期的商业
《估客乐》· 元缜 ……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 藩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 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 到长安城。…… 诗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引发这些历史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出现大都会,中原与少数民族、外商经商频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 期。 原因:政治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交通发达;农业、手 工业发展;开放的对外关系;民族交往密切等
二、城市的繁荣
不同: 唐代都城坊市布局严格分开,商业贸易受 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 时间受限制。 宋代都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 了街市,取消了地点、时间限制,商业活动不 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 速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等。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五课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讲师姓名:高娟(09级历史一班)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
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导学_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导学_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不同时期国内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状况、货币的演变、城市发展的特点、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推行情况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影响;注意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同时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从而得出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考试大纲】商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商业的发展(一) 产生1.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的出现和的发展。
2.表现: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二)发展概况1.商朝:和最早的已经产生。
2.西周:实行“ ”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服务,成为官商。
3.春秋战国:逐渐取代成为商人的主体。
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商业繁荣(1)原因:的统一和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商品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2)概况:以及、商人往来经商频繁。
陆上、海上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夜市兴盛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7.明代:出现许多新的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⑤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⑥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城市的繁荣(一)严格限制阶段:从周秦至唐1.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时间和空间);坊市分开。
2.城市职能:主要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3.主要城市:唐都长安等。
(二)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1.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坊市破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商业历史悠久,商业、货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成就突出,但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学情分析本课相关内容的具体知识,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已接触,并在现实商品社会中有些感悟,所以本课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还是比较多的。
按朝代顺序疏理各个朝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及其特征,学生还是较易做到的。
教学方法1.本课可采用讲述、课堂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可结合课本自身和课外收集的图片来讲解,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本课学习最好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商业行为和现象,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来感悟历史。
2.在了解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城市职能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原因,探究影响,使学生逐步深化认识。
3.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从中分析原因,并为现实献计献策,增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信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解决老师设计的疑问,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为’深入理解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业、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
2.掌握古代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3.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及其评价。
4.分析明清时期商帮产生的条件及影响.过程与方法1.依据时代的变迁,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古代商业、城镇发展的历程,便于学生识记与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在谈话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古代商业的繁荣。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题:第《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商业的发展(一)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2.商朝:3.周朝:4.春秋战国:(二)发展和高峰1.隋唐时期:①表现:②原因:2.宋代:①表现:②原因:3.元代:①表现:②原因:4.明清:①表现:②原因: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周秦至唐朝:(2)宋代:2.城市发展概况(1)汉唐时期:(2)唐宋时期:(3)明清时期:三.“重农抑商”1.商业地位:①原因: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2)推行过程:①战国时期:②西汉时期:③中唐以:④明清时期:(3)影响: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
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重难点解析】1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2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成为爱国商人。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生产力的进步D社会性质的变化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政府统一管理商业B 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D 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岳麓版高中历史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周至六中胡文化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从图片和文字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明白得历史材料、以猎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2)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进展的概况中,明白得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表现及特点教学难点:古代商业进展的特点三、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存,平常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模块化下的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进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当下的社会,商品差不多上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商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社会经济专门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商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与商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都市进展出现出如何样的特点?在历史进展的不同时期,统治阶级对商业活动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分享“农耕时代的商业与都市”这节课。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都市一、商业的进展师: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让大伙儿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养成“历程”意识,还记得不?那么我国古代的商业经历了如何样的进展历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表格。
生:通过阅读教材,差不多能够完成本表格。
师:依照上面的表格,我问大伙儿几个问题,看大伙儿有没有认真摸索。
(1)最早的货币是什么?“财”“账”“赊”“赋”“购”“贿赂”“贷”“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商业的发展
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发展和高峰
.隋唐时期:
①表现:
②原因:
.宋代:
①表现:
②原因:
.元代:
①表现:
②原因:
.明清:
①表现: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周秦至唐朝:宋代:
.城市发展概况
汉唐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
.商业地位:
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
推行过程:
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影响: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
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
【重难点解析】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
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生产力的进步D.社会性质的变化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B.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
c.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D.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
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杭州、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是由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D.“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二者的主张
A.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图3《清明上河图》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图4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
请回答:
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
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总结与反思】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题号2
答案
c
D
D
c
c
D
B
B
c
c
11.
城市:长安;朝代:唐朝。
变化: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②形成街市。
③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
特点: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新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时间:明朝中叶;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