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

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难点

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贤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时代吗?为什么宋朝会形成这样的社会局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了解它的历史。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教师:(出示《黄袍加身图》)

教师:(提问)请你根据上图,并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

学生:(归纳)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

2.北宋的统一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图片,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

学生:(总结)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北宋形势图(1111年)》,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教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并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所以,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教师:唐末以来的突出问题就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赵普给出的对策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是后周的禁军统帅,通过发动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他采纳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措施与影响

教师: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整理措施)

教师:赵匡胤是如何解除统军大将兵权的?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相关史事”栏目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与汉朝初年“高鸟尽,良弓藏”的做法相比,赵匡胤的做法无疑高明很多。我们再来看则材料。(出示材料)

材料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教师:两汉时期,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而到宋朝时期,宰相大臣只能是站着了。这种礼仪形式上的变化反映了皇帝与丞相地位权力上的实质性变化,那就是皇权不断强化。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措施,宋朝的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被基本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出示材料)

材料一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材料二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材料三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 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四如下表。

学生:(研读材料,分析、讨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带来的消极影响)①增设机构,导致官僚机构膨胀。②大量养兵,但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④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总之,呈现出冗官、冗兵、冗费的特点,逐渐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教师:(过渡)20世纪的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我国作家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这两位文人为何向往宋朝呢?我想这与宋朝“重文轻武”是分不开的。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用文臣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1)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

(2)北宋为何实行这一政策?

(3)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探究,讨论)

(1)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发展科举制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

(1)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

(2)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