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000字
论语读后感2000字4篇

论语读后感2000字4篇《论语读后感2000字4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论语读后感2000字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第2篇论语读后感2000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
论语的读后感2000字(3篇)

论语的读后感2000字(3篇)论语的读后感2000字(通用3篇)论语的读后感2000字篇1读《论语》使人知仁义。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
成就别人才是无私。
“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要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
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
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由此,我们要学孔子的快乐主义和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而“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不管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多少知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个人最终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那么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并实践做人的道理,学习孔子的人生观?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视觉学习了《论语》,这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困境与不如意的事很多,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答案。
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
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
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
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
论语读后感2000字作文

论语读后感2000字作文自从我学习了《论语》,我觉得我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读后感2000字作文,欢迎阅读论语读后感2000字作文篇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
我这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
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情况。
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
学习实际上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
记忆及其根本与基础。
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
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
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
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达到“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
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把握的。
在此意义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
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
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
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
创造力与积极性恰恰来源于兴趣。
由此观点,我们也可以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可以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
论语读后感2000字2篇

论语读后感2000字论语读后感2000字精选2篇(一)《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为后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论语》的一些读后感:首先,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不断实践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学习永远是一件持续的事情,只有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孔子的仁爱之心和道德标准让我深受感动。
孔子强调仁义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等思想。
这些道德准则对于塑造一个和谐社会和良好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也有着启示意义。
另外,孔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智慧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孔子提倡“政在民”、“民为贵”等思想,主张仁政和善治,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为当时的政治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在今天的国家治理中具有现实的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我受益良多,深刻领悟到了孔子的一些理念和思想,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应用的宝贵财富。
学习《论语》,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明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融会贯通《论语》中的哲学思想,将之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等待着我们。
愿我们都能像孔子一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论语读后感2000字精选2篇(二)《论语》是中国传世经典之一,其中充满着孔子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人生、道德、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也受益匪浅。
首先,孔子强调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读后感2000字

论语读后感2000字论语读后感2000字(通⽤24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2000字篇1 在《论语》⼀书中,谢了⼈世间愈多的”道理”,⽽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之道”了。
从古⾄今,⼈⽣⼀直是⼈们最关⼼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就曾经说过:”⼈⽣天地之间,若⽩驹过隙,忽然⽽已。
”⼈⽣就像⽩驹掠过,稍纵即逝。
杜甫说:”⼈⽣有情泪沾臆,江⽔江花岂终极。
”刘禹锡”⼈⽣⼏回伤往事,⼭形依旧枕寒流。
”⽩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对酒当歌,⼈⽣⼏何?譬如朝露,去⽇苦多。
”等等。
更有对联说,”五百⾥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头。
” 从古⼈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个⼈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命。
所以,在这短暂的⽣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
就在孔⼦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描述出了这样的⼀种⼈⽣。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致意思就是:”我⼗五岁的时候⽴志研究学问,三⼗岁确⽴⾃⼰的理想,四⼗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迷惑,五⼗岁的时候我懂得⾃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岁时⽆论听到什么,不⽤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
七⼗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定的程度便可以随⼼所欲地做事,⽽不逾越法度规矩。
” 在我看来,这是⼀个⼤致的⼈⽣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
有⼏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
孔⼦所说的”⼗有五⽽志于学”,是他⾃⼰的⼀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的⼀种要求。
孔⼦曾经说过:”我⾮⽣⽽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是说,⾃⼰并不是⽣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的经历与事情⾮常感兴趣,⽽⼀直不断的学习。
论语心得体会2000字5篇(参考)

论语心得体会2000字5篇论语心得体会2000字5篇机会锻炼成长。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从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业。
工作意味着责任,岗位意味着任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好每一项工作;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情趣,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我想我们就是最优秀的。
《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一个人生命中有自信、有从容,有一种宽和,多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就可以做得到仁者爱人。
可见,读透了论语,就感悟了人生。
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快乐就会常伴我们左右。
虽然自己只写了感悟深刻的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
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
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
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
我庆幸有这本书伴随我成长、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提醒着我。
第二篇:《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论语心得体会201X字5篇。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3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相信⼤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编精⼼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1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
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嬉笑怒骂⽆不真挚⾃然。
《论语﹒⼋佾(⾳义)篇》所载:仪封⼈请见,⽈:“君⼦之⾄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三⼦,何患于丧乎?天下之⽆道也久已,天将以夫⼦为⽊铎(古代⽊⾆铜质的吊钟)。
”这段话⼤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个官员想(通过夫⼦学⽣的介绍)见夫⼦,他说,凡⼤德之⼈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
学⽣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是上天派来向世⼈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和我们当下⼀样,都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对“礼崩乐坏”时局,⼤家都在痛⼼扼腕。
但以⼀⼰之⼒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击节——⼦⽈: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初读此⽂,颇有疑。
问⾃⼰,学习怎么能是⼀件快乐的事情呢?⼲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不了解、不理解甚⾄误解了我的良苦⽤⼼,我还要当做没事⼈⼀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似饴。
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者缺⼀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当鸟⼉学会飞翔,⾃由遨游在天空,那是⼀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说,“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论语读后感2000字5篇

论语读后感2000字5篇《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2000字1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
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000字导语: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欢迎阅读!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众所周知《论语》乃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传承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彰显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讲究的是一个“仁”字。
对于如何去做才为“仁”呢?孔圣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简言之就是,能够自己去主动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了,天下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历史的风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那像阳光播散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论语》一部能够发人深思的经典,一部能启迪人心的绝唱,一部能荡涤灵魂的盛宴。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也是讲究孝道的,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退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也,”还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改,这样的人可谓尽孝了。
这里讲了孝是什么,同“孝父母能竭其力”。
有些不同,虽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只给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吧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在复习一篇才能学习更多新的东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于每个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他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谛,可能你文化课不行,但体育方面却有与众不同的天赋。
可能你体育方面不行,但音乐方面却有着独特的灵感。
可能你音乐方面不感冒,但书法上却有着惊人的造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同时更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加以学习利用。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告吧!君子喜欢钱财无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从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同时也要崇尚节约吧!敏于事而慎于言,当然也是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敏感,但却要慎言之,教导我们要为人谨慎,俗话说:“祸从口出”嘛,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许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明智之举。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语句为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
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贤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永远不可能平天下。
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论语的真谛,传承中华文化。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