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析,《学而》1.9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论语》的不同章节进行解析和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思想。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集中于关于学习的讨论。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传达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思维,愿意学习,不嫌弃向他人请教。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集中于关于政治和治国的原则。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而非技能。
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典礼和仪式。
孔子强调了典礼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要以正义为准则来举行典礼。
这表明典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表达。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章集中于“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仁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提醒人们要对待他人宽容和体恤。
第五章:公冶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礼节和忠诚。
孔子通过谈论公冶长这个人物来表达他对忠诚的重视。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位置,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第六章:雍也篇这一章以雍也这个名字命名,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和影响他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述而篇这一章集中于言谈和表达的方式。
学生们问孔子如何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孔子则谈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明确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泰伯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以泰伯命名,提醒领导者要秉持正义,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以及如何处理权力和财富。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章节解析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并且在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方面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

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书籍,其中学而篇第九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则。
这则内容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学的态度,孔子把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步:了解论语学而篇第九则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则讲的是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孔子说,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重复,不厌其烦,才能乐在其中,真正说出“不亦说乎?”;朋友从远方来,应以喜悦相迎,表现出生活的态度;同时,人要有一份豁达,不必在意外界的评价和认识,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第二步:理解论语学而篇第九则的思想这则是教导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学习初期,我们往往感觉沉闷、疲惫,如果能保持一份学习的喜好,持之以恒,不断重复,自然会慢慢发现学习的乐趣。
同时,生活也是一样,要对待生活拥有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把生活中的点滴收纳到自己的心田中,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一个人不一定总是被人认可,也许我的努力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放弃我的梦想,我会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就像一位真正的君子一样,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第三步:思考论语学而篇第九则的启示这则给予我们启示是: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非常重要,其间的体验和感受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好有坏,但都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尝试去看到这些事情里的美好、闪光点,将这些点滴积淀下来,构建出自己的美好生活。
同时,也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去尝试找到自己的生活模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种重要的重心:即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我们应该保持一份赤子之心和喜爱,追寻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归宿,演绎自己最好的生命时刻,让自己能够活出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论语章节解析

论语章节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本文将对论语进行章节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教诲。
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共有22篇。
整个篇章围绕着“学习”这一主题展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这些篇章中,孔子着重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不断追求进步的态度。
例如,第一章第一篇中说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他人的尊重,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共有十一篇,主要探讨了如何正确地治理国家和教导百姓。
孔子认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注重道德修养。
在第二章第三篇中,孔子教导人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身作则,要求自己首先遵循自己所要求的标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他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共有五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仪制度的思考和看法。
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第三章第三篇中,孔子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意味着要注重根本的修身养性,通过行为举止来展现个人的道德风范,以此来影响他人。
第四章述而篇《述而篇》共有五篇,主要关注的是言语和表达。
在这些篇章中,孔子强调言行的一致性。
例如,在第四章第十五篇中,孔子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而小人则往往只注重表面的功利。
这种一致性的要求是建立在正直和高尚的品格之上的。
第五章泰伯篇《泰伯篇》共有五篇,主要讨论了孔子对于个人原则和忠诚的思考。
在第五章第二篇中,孔子教导人们要忠于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
他说:“贤者不言,言者不贤”,意味着言说并不代表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通过以上的章节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教诲。
这些思想和教诲不仅对当时的时代有着指导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言行和决策,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人。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论语学而篇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1.9
【原文】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评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
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
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
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
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
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
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