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系统自然观认为,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中的若干要素

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统一,但主要是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自然界不仅以系统的

方式存在着,而且还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

现,自然界的演化经历了从混沌到有序,再到新的混沌,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历程。系统

自然观的基本特征:①系统性。②复杂性。③演化性。④广义性。

(2)人工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

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来源于

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特殊规律,并在总体

上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演化着;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采用生态科学和

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

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观的特征:①主体性。②能动性。③价值性。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界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观点。自然

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

和非平衡的统一。生态自然观的特征:①体现了地球共同体的特征。②批判性。③和谐性。

(4)启示: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

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

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阐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1)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①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

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②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

论,以及理论与科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2)技术发展的动力:①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②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

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

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是富有历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