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肥的十大误区
关于微生物菌剂的这些错误观点

关于微生物菌剂的这些错误观点任何正在做农业的人都知道土壤是一切的基础,生活来源。
土壤在作物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物的原因不好,因为作物不好,因为土壤不好。
近年来,由于我们的农业长期依赖于肥料的长期,它导致土壤中的大量有益的微生物植物群被破坏,这么多人现在解决目前的土壤生态质量,这是使用土壤中高质量的微生物细菌。
那么,在使用微生物剂以消毒土壤后,你能担心吗?微生物细菌真的培养了各种作物吗?首先,可以微生物剂可以灭菌吗?微生物细菌不起作用以消毒土壤。
它只是利用我们的人工选择卓越的微生物群落来抓住原来的微生物细菌的营养和空间在以前的土壤中,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是不完全杀死其他细菌。
例如,一些抗生素微生物在土壤中,它们可以分泌抗生素,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这可以预防和降低致病微生物对土壤中的作物。
其次,微生物细菌真的是种类种植的各种作物吗?对于各种作物植物,微生物剂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活化土壤矿物质营养,并提供相应的生物刺激的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植物的生长和生产,患有疾病的抗病,所以不可能。
但它从未被作物培养。
1,微生物细菌功能条件微生物是生物体,只有生物微生物可以进行生理代谢,并且可以进行一系列功能。
因此,微生物细菌应该有效,还有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温度,湿度,水分尺寸,土壤透气性,包括有机物类型,有数量,这些都是微生物的所有步骤,以及微生物的所有步骤,和微生物该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寿命系统调整微生物调整。
我们必须符合微生物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环境。
这种存活环境很好,微生物剂可以快速增殖,产生足够的数量以发挥功效。
2,微生物细菌不能取代传统肥料微膜剂主要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而不是提供矿物质,因此微生物剂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肥料,而是用肥料,有机肥等进入土壤。
最后,我将提醒您,不要将微生物细菌用给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含硫肥料(如硫酸钾等)。
由于这些药物,肥料,很容易杀死微膜剂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菌肥最佳使用方法

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接种剂或菌肥,是一种新型的肥料,可以用于浸种、蘸根、混拌底肥、沟施或穴施,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因为微生物肥料是“活的肥料”,含有大量的有益菌,而有益菌的活性受到地温、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使用方法上有着合理的规范,方法使用对了,效果发挥好,不浪费。
下面来看一下微生物菌肥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微生物菌肥常见误区。
微生物菌肥使用方法1.育苗时开始使用效果最佳提前一天,浸种十五分钟至半个小时,然后阴凉处晾干,提前一二天,均匀混拌育苗基质,略蘸小水浇洒,让菌剂提前定植繁殖生长。
覆盖薄膜,以免杂菌混入。
微生物肥料越早使用越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微生物肥料当中含有的有益菌,可以促进土壤当中有益菌的繁殖,并且抑制杂菌的生长,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够改善因长期使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一系列土壤性问题。
微生物菌肥还能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所以在育苗期就开始使用生物菌肥,对提前预防作物的病虫害起到很好的作用,间接地减少了因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定植穴施或沟施穴施为佳,均匀混拌麦麸、碎磨稻糠、豆粕等有机质,若少量添加玉米粉、黄豆粉尤佳(为避免豆粕等有机质烧苗,尽量使用腐熟过的,并添加晒干的泥土)。
施入后及时覆土。
微生物肥料为什么穴施效果最佳?作物的生长离不开营养,而作物叶片光合作用供给的营养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营养供给都是来自于作物的根系吸收。
所以保证根系的生长及根系周围土壤环境健康是十分有必要的。
只有保证了根系周围土壤环境营养丰富,有机质充足,才能保证根系很好地生长,为作物提供全生长周期的营养需求。
3.混拌底肥、有机质旋耕进土下若第一次使用微生物菌肥,建议加倍用量,旋耕下底肥时使用。
因为长期使用化肥的土壤,比如连作三年以上的土壤,土壤营养平衡一般就会被打破,常年使用的就会发生一系列土壤问题,严重危害了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使用微生物菌肥常见误区1.为图方便,习惯与化学农药混用,降低活性微生物肥料中含有活菌成分,将微生物肥料与杀4950细菌药剂混合使用且长时间放置,极易影响菌的活性,造成部分菌死亡。
微生物菌肥的十大误区

微生物菌肥的十大误区随着农户种植模式转变、施肥用药习惯的转变,农作物生产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应对新问题,用户将注意力转向了微生物肥料产品。
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微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接种剂(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菌肥)、生物有机肥(菌肥)三类。
在使用过程中,微生物肥料在提高土壤生物肥力、防控根部病害、提高产品品质作用显著,但是也有用户反映效果不稳定,同一批次的品种在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用量的情况下效果差异很大。
经过调查发现,引起效果不稳定有产品本身的问题,也有储运和用户使用的问题。
因用户不正确使用造成微生物肥料效果降低的现象十分常见,农户使用这类肥料中存在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观念和使用方法上。
第一部分:7个观念误区误区1:靠见效速度评价产品好坏,认为见效快的就是好菌剂或菌肥。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除了会分解土壤中难溶及被固定的元素,增加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物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外,还能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和拮抗某些致病微生物的作用,可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肥料效果的发挥与微生物菌群繁殖速度、菌群数量关系紧密,菌群生长存在周期,这一点是与化学肥料和植物调节剂的最大区别,这也就出现了微生物肥料速效性不如化学肥料与植物调节剂的现象。
见效慢并无意味着菌剂及菌肥是无效果的,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作物长势明显改善的品种也未必是好的菌肥或菌剂,其中也不乏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品种。
误区2:种类混乱,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
农用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有益菌)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制成的活菌制剂,它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作用;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
种植黄瓜注意了,用菌肥时存在哪些误区,赶快看看【一点资讯】

种植黄瓜注意了,用菌肥时存在哪些误区,赶快看看【一点资
讯】
误区一:盲目大量施用
虽然施入较多的菌肥不会出现像未腐熟的有机肥料那样的烧根烧苗现象,但并不是施得越多就越好。
这是因为黄瓜产量的高低与土壤中养分含量最低的一种养分相关,土壤中某种营养元素缺乏,即使其他养分再多,黄瓜的产量也不会再增加。
只有向土壤中补偿缺少的最小养分后,黄瓜产量才能增加。
另外,当施肥量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时,黄瓜的产量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不可盲目大量施用菌肥。
如激抗菌968菌肥沟施、穴施或畦施时,在土壤状况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每亩用80~100kg即可;若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可增加用量。
根据盐渍化的轻重程度,每亩可增加20~40kg。
再如芽孢杆菌类生物菌冲施肥,在土壤状况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每亩可用40~50kg并混加高钾复合肥10~15kg;但若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可单用芽孢杆菌类生物菌冲施肥冲施即可,每亩用量增至
误区二:菌肥代替农药
很多菜农穴施菌肥有效地控制住了黄瓜死棵的发生发展,于是不少菜农就将施用菌肥作为抑制黄瓜死棵的唯一方法,或者在菌肥预防死棵效果不理想时说“这个菌肥是假的”等。
菌肥虽然可以以菌抑菌,但对于病害,不能达到农药的效果。
旦发生病害,特别是根茎部病害,还要使用药剂对症用药进行防治。
浅析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微生物肥料是一种以微生物菌群为主要活性成分,辅以有机物质和无机元素,通过固氮、磷解、生长促进等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养分利用率的新型生物有机肥料。
由于其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约、对土壤和作物有益等诸多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与此微生物肥料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微生物肥料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微生物肥料的特点1. 绿色环保微生物肥料主要以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菌群为活性成分,不含化学合成物质,对土壤和作物的无害性较低,属于绿色环保产品。
在肥料的生产、施用和循环利用的全过程中,不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2. 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肥料中含有大量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微生物菌群和活性物质,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
3. 提高土壤肥力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能够与土壤中的养分形成协同作用,帮助土壤中的养分更好地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微生物还可以分解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蓬松度和通透性,有利于土壤的气体交换和水分渗透。
4. 抗逆性强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菌群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能够在逆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在水浸、干旱、盐碱等环境中,微生物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微生物肥料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1. 技术含量不稳定目前,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微生物菌群的活性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生产工艺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活性容易丧失,导致产品的质量和效果不稳定。
2. 需要科学配方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菌群需要科学配方,不同的土壤和作物需要不同的微生物菌群组合,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目前,对微生物菌群的组合和配比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蔬菜生产上使用生物菌肥的几个误区

何永梅王佐林1. 误认为微生物肥料是万能肥料或不是肥料一种认为生物菌肥肥效很高,属万能肥料,甚至说可以完全 取代化肥;另一种认为生物菌肥根本不是肥料。
这两种 说法都不正确,合理使用生物菌肥对作物确实有增产效 果,但不能单施,一定要与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才 能达到增产提质、减少化肥使用成本、改善土壤理化性 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施用生物菌肥后又用杀菌剂灌根部分菜农在定 植时施用了生物菌肥,但在定植一段时间后又用杀菌剂 灌根防止根部病害,从而导致生物菌肥中含有的放线菌、 芽孢杆菌、毛壳菌等有益微生物被全部杀灭。
因此,在 未发现严重的根部病害时,不要用杀菌剂灌根。
最好是 先用杀菌剂处理,待杀菌剂过了有效期(如半个月以后), 再施用生物菌肥。
3.拿生物菌肥当药用部分菜农定植时施用了生 物菌肥,在发现死棵现象后,认为继续冲施生物菌肥 就可防止死棵,其结果是死棵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目前,很多菌肥中都含有能够杀菌抑菌的有益菌,但 这些有益菌分泌的杀菌物质可能只对一种或一类病菌 起作用,如木霉菌对韭菜上的白绢病、果树的根腐病 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使用后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 密度,降低发病概率,但对其他病害作用有限。
而且, 有益菌释放的杀菌物质,如链霉素、井同霉素等浓度 很低,相对于人工提取的工业化产品作用有限。
另外, 菌肥中有益菌需要等菌群扩大后才能起到抑菌作用。
所以,在病害发生较多的菜地里,翻地时普施生物菌肥, 定植前用药剂拌种或蘸根,定植后进行灌根,采取综 合措施才是防止死棵的有效手段。
当植株出现病害时, 用菌肥来防治是不可取的。
4.用菌肥代替肥料部分菌肥中含有解磷解钾菌,这些菌种能释放有机酸等物质,将土壤中的无效态磷 钾活化,利于植物根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但植液。
根外追肥还应注意做到:使用喷雾性能好的喷雾 器,雾点细而均勻;最好加0.3%的展着剂(如中性洗 衣粉);喷施时间避免在中午高温时间段,最好选择在 早晨露水干后至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这两个时间段株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还是依靠施用的有机 肥和化学肥料来满足的,菌肥起到的仅是辅助作用。
菌肥施用莫要走的误区.doc

菌肥施用莫要走的误区菌肥现在越来越多的受到农民的喜爱,但是在喜爱的同时,我们不要走以下几大误区:菌肥用量越多越好,忽视了补充N、P、K。
菌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为作物和土壤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施入较多的菌肥,虽然不会出现烧根烧苗现象,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这是因为N、、K才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而生物菌肥富含生物菌,含有作物所需的这些营养很少,它的作用是解磷解钾,防止死棵。
因此当土壤中营养元素缺乏时,即使施用菌肥再多,农作物的产量也不会再增加。
另外,当施肥量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时,作物的产量便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生产投入成本增加而收益降低。
因此,盲目大量施用生物菌肥达不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菌肥单施,不与肥料混用。
有些菜农认为,菌肥不能与化学肥料混用,混用后高浓度的化学物质会杀灭菌肥中的活性菌,因而菌肥就失去了其意义,其实不对。
菌肥作追肥进行冲施时,因自身营养含量低,若单用则难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养分需求。
同时,菌肥除了不宜与碳酸氢铵等化肥混用外,与其它化肥混用还有不少好处。
如过磷酸钙施易被土壤固定而失效,与菌肥混合后施用,减少了化肥与土壤的接触面,减少养分的固定,同时化肥也可以被菌肥吸收保蓄,减少养分流失。
单独施用较大量化肥或化肥施用不均匀时,容易对作物产生毒副作用,若与菌肥混合后施用,则不会发生此类问题。
而且化肥只能为作物提供一种或几种养分,长期施用,作物会产生缺素症。
菌肥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体系,增强土壤中酶的活性,有利于养分转化。
认为菌肥防死棵万能,忽视了其它防治措施。
死棵是近年来棚室蔬菜最为突出的病害。
随着菌肥的不断推广应用,很多菜农穴施菌肥有效地控制住了蔬菜死棵的发生发展,于是生产中不少菜农就将使用菌肥作为抑制蔬菜死棵的唯一措施。
菌肥的确可以起到以菌抑菌的防病效果,但是菌肥不是农药,不能达到农药防治病害的效果。
一旦发生病害,特别是根茎部病害,还要使用药剂对症用药进行防治,不可过分依赖菌肥的防病功效。
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的问题和误区

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的问题和误区《中国种植业大观·肥料卷》1.问题我国微生物肥料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研究、生产及应用效果和开发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①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仍然明显落后于生产实际,许多障碍应用效果提高的因子未能得到深入研究,多年来的这种头重脚轻的研究格局和长期投入极低的态势已经制约了应用发展。
曾收集过150多篇报告,涉及机理的研究极少,主要是一些增产原因的分析,诸如分析了株高、株数、分蘖、苗数、粒重和百(千)粒重,少数的文献探讨了微生物肥料适合的接种剂量(显示效果的活菌数量),个别的还测定了土著群体数量的多寡与接种必要性的关系。
但真正涉及微生物肥料及产品中微生物本身,例如,它们的作用实质,产品制造过程中最佳、最合理的工艺,微生物肥料施用后在土壤和植物根部的定居、存活和数量消长,与土壤中的同类或异类微生物的竞争,以及影响微生物肥料作用发挥的其它制约因素等,研究得极少,深度也远远不够。
长期以来,从国家的角度极少有微生物肥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立项,不仅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条件、设备落后,而且科研队伍萎缩、老化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除此以外,极少有企业愿意出资在这方面加强研究。
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产品的构成需要改进。
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的产品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诸如有效活菌含量低,杂菌率偏高,有效期短等。
还有一些产品的构成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例如菌种的组合、产品成分组成等,有的产品组合的菌株报告有多种,实测结果不符,在与营养成分的搭配上或高或过低,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
同一类产品质量差距很大,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农民使用的积极性。
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薄弱,企业的技术素质低下和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不合理或相对落后,一些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产品质量问题对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制约不容低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菌肥的十大误区
随着农户种植模式转变、施肥用药习惯的转变,农作物生产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应对新问题,用户将注意力转向了微生物肥料产品。
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微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接种剂(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菌肥)、生物有机肥(菌肥)三类。
在使用过程中,微生物肥料在提高土壤生物肥力、防控根部病害、提高产品品质作用显著,但是也有用户反映效果不稳定,同一批次的品种在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用量的情况下效果差异很大。
经过调查发现,引起效果不稳定有产品本身的问题,也有储运和用户使用的问题。
因用户不正确使用造成微生物肥料效果降低的现象十分常见,农户使用这类肥料中存在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观念和使用方法上。
第一部分:7个观念误区
误区1:靠见效速度评价产品好坏,认为见效快的就是好菌剂或菌肥。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除了会分解土壤中难溶及被固定的元素,增加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物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外,还能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和拮
抗某些致病微生物的作用,可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肥料效果的发挥与微生物菌群繁殖速度、菌群数量关系紧密,菌群生长存在周期,这一点是与化学肥料和植物调节剂的最大区别,这也就出现了微生物肥料速效性不如化学肥料与植物调节剂的现象。
见效慢并无意味着菌剂及菌肥是无效果的,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作物长势明显改善的品种也未必是好的菌肥或菌剂,其中也不乏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品种。
误区2:种类混乱,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
农用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有益菌)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制成的活菌制剂,它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作用;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
微生物菌肥包含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生物有机肥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主要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
菌剂、菌肥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中营养物质及有机物料的含量,使用中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对路产品。
误区3: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大越好。
复合菌剂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不同菌种生长习性的影响,盲目的复合,极易造成菌种间的拮抗,影响效果发挥。
菌衡量标准为“有效活菌数(CFU)”,单位为“亿/g或亿/ml”,数量不能代表全部,不但要看菌数量,还要看有效活菌的数量,使用后起作用的只有活菌,有益活菌数量越大效果会表现越好。
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因素除了菌的种类及数量外,菌的纯度至关重要,当产品中霉菌杂菌数及杂菌率超标时也会影响应用,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杂菌率分别为:液体≤10.0%,粉剂≤20.0%,颗粒≤30.0%;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杂菌率标准为:液体≤15.0%,粉剂≤30.0%,颗粒≤30.0%:市场上少数不合格产品中会含有致病菌,本意是用有益菌修复土壤,使用了不合格品种,反而会引起致病菌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误区4:一个季节使用一次就可以,一次使用作用可持续多年。
部分微生物菌种施入土壤后会大量繁殖,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成为优势菌群,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如化肥的超量使用、杀菌剂的使用、焖棚、高温等,都会导致有益菌死亡,从而影响有益菌群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地位,要继续保持有益菌群的地位,就需要在作物的生长期多次使用微生物肥料来补充有益菌。
误区5:不注重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可以解决多种问题。
少数用户在选购微生物肥料时只注重是不是含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缺乏对症用菌的意识,使用了不对症的菌品种,产品效果难以发挥,难以达到用户目的。
现阶段在农业部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品种有根瘤菌菌剂、固氮菌菌剂、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促生菌剂、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
不同品种具有的功能不同,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会体现在六个方面:提供或活化养分功能;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能力;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功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功能;改良和修复土壤功能。
要结合需求、菌种特点、菌种功能选用对症的产品。
误区6:超过保质期使用就没有效果。
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及“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液体制品保质期为3个月,粉剂及颗粒制品为6个月。
超过保质期并不意味着产品没有效果,要区别对待。
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特例,如荧光假单胞菌剂制品(液体),超过保质期使用非但没有减效,作用较之前更突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误区7:微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
土壤肥力由生物肥力、化学肥力、物理肥力三部分组成,使用微生物肥料后能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可以间接促进化学肥力和物理肥力的提高。
使用微生物肥料不能完全替代化肥,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部分化肥的投入。
第二部分:3个使用方法误区
误区1:习惯与化学农药混用,降低活性。
微生物肥料中含有活菌成分,将微生物肥料与杀细菌药剂混合使用且长时间放置,极易影响菌的活性降低并造成部分菌死亡。
误区2:重视使用,轻视使用量,用量不足,效果打折扣。
使用微生物肥料产品能取得好的效果,前提是要用足量。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接种的外来有益菌要形成优势菌群,需要经历来自环境的考验和土壤原有微生物的竞争,为了促进有益菌的繁殖需要人为创造有利于有益菌生长的条件,如改良酸化土壤,调整土壤酸碱度;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物理肥力;增加微生物菌的数量等。
误区3:使用方法亟待改进,使用时期掌握不当,错过最佳用肥期
微生物肥料使用方式灵活多样,液体菌剂可以用来拌种、浸种、喷施、蘸根、灌根;固体菌剂可以用来拌种、蘸根、混播、混施,不同的使用方式对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应避免在土壤表层撒施、高温强光下喷雾,做底肥、沟施、穴施、灌根使用时采取局部用肥的方法会有利于肥效的发挥,与未腐熟的畜禽粪混合使用时,腐熟过程中的高温对菌剂活性和数量会产生影响,建议将畜禽粪腐熟后再混用。
为更好的发挥微生物肥料效果,避免单一方式的使用,建议根据菌种的特性将以上方法组合使用。
微生物肥料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菌繁殖的基础上的,繁殖需要时间,为了更好的发挥肥料效力,应避免在作物已经出现脱肥或需肥高峰期使用,应将用肥提前到种植前或需肥高峰期来临前10-15天。
随着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应用量在逐年增长,熟悉微生物肥料的特性,通过正确使用保证稳定的肥效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