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
给药途径吸收速度

程度,即一种药物制剂进入体循环的相对
数量和速度,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
指标。
A
生物利用度=
×100%
D
A:体内药物总量;D:用药剂量
• 生物利用度受到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 生物因素等影响。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 不同批号,其生物利用度都可能不同,应 注意其对药物吸收和作用的影响。
• 4、吸收环境:胃排空速度、肠蠕动速度、 药物局部吸收的面积、血液循环情况、局 部环境pH值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通过改变尿液pH值从而改变弱酸性或弱 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改变其在肾小管重吸 收,加快或减慢其排泄速度。
• (2)竞争抑制现象
• 经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多需载体转 运,经同一类载体转运的药物,存在竞争 抑制现象,导致排泄减慢,作用时间延长。
(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延长青 霉素作用的维持时间)
药物主要在小肠吸收,少数弱酸性药物可少量在胃 吸收。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有些药物口服后经过 肠粘膜吸收后随门静脉到达肝脏时就首先被代谢而灭 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药效减弱的现象。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舌下给药:药物从舌下静脉吸收,速 度较快,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消除。适用于 用量小、脂溶性高,需快速起效的药物。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直接影响 药物起效的快慢和作用的强弱。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给药途径
2
药物的理化性质
3
药物制剂类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给药途径:此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1)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给药途径。
优点——安全、方便和经济。
吸收吸附的原理是什么

吸收吸附的原理是什么
吸附是指物质直接与另一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发生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吸附过程通过物质表面的吸引力将其他物质固定在自身上,并形成一个吸附层。
吸附的原理主要涉及两种类型,即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也称为静电吸附或范德华吸附,它是由于物质表面的静电作用力引起的。
物理吸附通常在较低温度下发生,并且不需要化学反应。
其原理基于分子之间的弱化学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物理吸附具有可逆性和热力学稳定性。
2.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指吸附物质与宿主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吸附过程。
化学吸附需要吸附物质能够与宿主物质发生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吸附通常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并且具有较强的解吸附难度。
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吸附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表面性质、吸附物质的浓度和分子大小等。
吸附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如催化剂、水处理、吸附剂和分离技术等。
吸收的近义词

吸收的近义词吸收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吸入、吞进、吸取、接纳、消耗等不同的意思。
以下是关于"吸收"各个意义的近义词的有关描述,总计约2000字。
一、吸收1. 吸入吸入是指将外界的气体通过吸入口或呼吸道进入体内。
在医学方面,吸入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常用的近义词有:呼吸、吸气、吸取等。
2. 吞进吞进是指将食物或液体从口腔进入胃里。
吞咽是一种常见的吞进动作。
在饮食方面,吞进也可以指吃饭或喝水等。
常用的近义词有:吞咽、咽下、饮食等。
3. 吸取吸取是指从外界获取知识、经验或营养等,并加以吸收利用。
在学习方面,吸取经验教训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常用的近义词有:吸收、习得、汲取、消化等。
4. 接纳接纳是指接受、容纳或调入新的事物,尤其是指接纳新的成员进入团队、组织或社会。
在企业或团队中,接纳新员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常用的近义词有:容纳、纳入、收编、融入等。
5. 消耗消耗是指利用或耗费某种资源或能量。
在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减少能源消耗是一个重要目标。
常用的近义词有:耗尽、使用、消费、耗费等。
二、吸收的常见用法1. 吸收养分吸收养分是指身体摄入食物后,胃肠道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进血液循环中。
常用的近义词有:吸收、消化、摄取等。
2. 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指通过学习、阅读或专业培训等方式,将新的知识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
常用的近义词有:学习、掌握、领悟等。
3. 吸收员工吸收员工是指企业招聘新员工,并将其纳入到工作团队中。
常用的近义词有:招聘、聘用、录用等。
4. 吸收外资吸收外资是指国家或地区吸引外国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国内企业或项目中。
常用的近义词有:引进、吸引、接纳等。
5. 吸入空气吸入空气是指呼吸过程中将外界的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并进行气体交换。
常用的近义词有:呼吸、吸气、吸取等。
6. 吞咽食物吞咽食物是指将食物从口腔经食管进入胃部,在胃酸和肠道消化酶作用下完成食物消化过程。
常用的近义词有:吞下、咽下、饮食等。
吸收名词解释

吸收名词解释吸收是一个动词,意为排泄物体通过渗透、渗透、渗入或吸收进入另一个物体中。
在生物学中,吸收是指从外部环境中取得营养物质或水分并通过细胞膜或组织途径进入生物体内。
它是生物体获取必需物质的一种关键过程,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是指植物通过它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在植物细胞之间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移动,然后被吸收到植物的细胞中。
这种吸收过程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满足自身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吸收是植物体不断从根部吸收水分和营养,将其输送到植物体各个部分,并满足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需要的过程。
吸收主要发生在植物的根部器官上。
在这个过程中,根部的毛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增大根部的表面积,增加根部对于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植物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碳、氧、氮、磷等,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等。
这些物质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物吸收是指动物通过它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途径吸收必需的营养物质。
例如,动物通过皮肤吸收食物中的氧气和水分,通过呼吸系统(如肺)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通过消化系统(如胃和小肠)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动物在吸收过程中通过细胞膜和渗透作用将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
动物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些物质提供给动物体的能量和结构材料,维持生物体的运作和生命活动。
总之,吸收是生物学中重要的过程,用于描述营养物质或水分通过渗透、渗透、渗入或吸收进入生物体内。
通过吸收过程,植物和动物能够从外部环境中提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需要。
吸收的拼音

吸收的拼音
吸收拼音:[xī shōu]
吸收(英语:absorption),一般用在医药科学、物理学、生物学里,和生产、排泄意思相对。
物体将某些物质从外部吸收到内部。
正常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消化道被人体吸收。
接受;接受。
从环境中摄取营养进入身体的过程。
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
在物理学中,它是一个光子的能量被另一个物体占有的过程,这个物体通常是一个原子电子,所以电磁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比如热能。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光的吸收通常称为衰减。
比如原子的价电子在两个不同的能级之间转换,其中光子会被破坏,吸收的能量会以辐射能或热能的形式再次释放出来。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通常在光学中),介质会因为通过波的强度和饱和吸收(或非线性吸收)而改变其透明度,但一般情况下,波的吸收与强度无关(线性吸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吸收_____填词语

吸收_____填词语
吸收知识、吸收经验、吸收养分、吸收教训、吸收阳光、吸收水分、吸收能量、吸收信息、吸收创意、吸收精华、吸收文化、吸收观点、吸收意见、吸收人才、吸收技术、吸收资金、吸收资源、吸收优点、吸收先进理念、吸收新思想、吸收新技术。
这些词语都可以与“吸收”搭配,具体的选择取决于上下文和使用场景。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学生应该努力吸收知识和经验”“企业要善于吸收人才和技术”等等。
如果你能给我更多的信息或提示,比如这个填空题的具体要求、使用场景或是需要体现什么特点,我可以为你提供更符合你需求的答案。
吸附法和吸收法的不同

1、概述吸收法是利用液态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以除去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气体的过程,一般采用物理吸附。
在这过程中会发生某些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物理作用,这是物理吸收。
也有气液中化学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化学吸收。
吸收作用常用于气体污染物的处理与回收,如用石灰乳液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生成石膏;用碱性溶液或稀硝酸吸收硝酸厂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回收再用;还有用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吸收硫化氢。
我国研究成功的APS法以苦味酸为催化剂,以煤气中的氨为吸收剂,可同时吸收脱除硫化氢、氰化氢,效率较高。
吸收法还广泛作为有机废气的预处理,如除尘、除油雾、除水溶性组成,为进一步净化做准备。
吸附法是对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
废水处理中的吸附处理法,主要是指利用固体吸附剂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性能,去除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过程,处理对象为剧毒物质和生物难降解污染物。
吸附法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三种类型。
不论是吸附法还是吸收法都对处理VOC废气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很多人总是分不清吸附法和吸收法的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处理方法的异同点。
2、异同点吸收:物质吸取其他实物或能量的过程。
气体被液体或固体吸取,或液体被固体所吸取。
在吸收过程中,一咱物质将另一种物质吸进体内与其融和或化合,例如,硫酸或石灰吸收水分,血液吸收营养。
吸附: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此现象称为吸附。
吸附也指物质(主要是固体物质)表面吸住周围介质(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或离子现象。
吸附属于一种传质过程,物质内部的分子和周围分子有互相吸引的引力,但物质表面的分子,其中相对物质外部的作用力没有充分发挥,所以液体或固体物质的表面可以吸附其他的液体或气体,尤其是表面面积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吸附力能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工业上经常利用大面积的物质进行吸附,如活性炭,水膜等。
吸收法是用水或者其他溶液吸收烟气中的NOx。
吸收的近义词及解释

吸收的近义词及解释吸收的近义词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吸收的近义词及解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吸收的近义词及解释中文发音:吸收[xī shōu]词语解释:1、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2、接纳;接受3、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到体内的过程4、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近义词:吸取、汲取、接收、摄取、招揽用吸收造句1、我们要吸收有益的营养,抛弃有害的糟粕。
2、糖分被人体吸收转化成能量供应我们的日常消耗。
3、我们的脑是一块海绵,我们的心是溪流。
然而我们大多数选择吸收而非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4、连天大雨把田里刚撒的化肥冲刷掉很多,减少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5、要想获得成功,就得要学会经验的吸收和经得起时间的冲刷。
用吸收的近义词造句吸取:发现犯错了后就要吸取教训及时改正,不能再次犯错。
汲取:学习就一种是不断汲取各种精华的过程。
接收:家里的电视机信号接收总是不太好。
摄取:医生要我减少糖的摄取量。
招揽:电脑市场里很多业务员都站在门口招揽生意。
【扩展阅读:浅谈近义词的辨析、使用】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
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
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
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
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
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吸 收
三、填空题
1、总压为100kPa ,ϕ=0.6的湿空气,温度<100℃,现将它等温压缩至200kPa ,此时气体的 ϕ= 。
2、相平衡常数为1,气膜吸收系数为)/(10124s m koml k y ⋅⨯=-,液膜吸收系数x k 的值为y k 的
100倍,判断这一吸收过程为 (气膜控制、液膜控制)。
该气体为 (易溶气体、难溶气体),气相总吸收系数=Y K )/(2s m koml ⋅。
3、已知SO 2水溶液在温度t 1、、t 2、、t 3下的亨利系数分别为E 1=0.0035atm 、E 2=0.011atm 、E 3=0.00652atm 则温度t 1、、t 2、、t 3 的大小关系为 。
4、吸收、解析操作时,低温对 有利,低压对 有利,高温对 有利,高压对 有利。
5、亨利定律有 种表达方式,在总压P< 5 atm 下,若P 增大,则m ,E ,H ;若温度降低,则m ,E ,H ;(增大、减小、不变、不确定)
6、漂流因子的数值=1,表示 ,已知分子扩散时,通过某一考察面PQ 有四股物流:N A 、J A 、N B 和N M 。
试用<、=、>表示:
等分子反向扩散时:J A N A N N M 0;
A 组分单向扩散时:N M N N A J A 0。
7、若1/K y a=1/k y a+m/k x a ,当气相阻力控制时;K y a ≈ ;当液相阻力控制时,K y a ≈ ;
8、N OG =(y 1-y 2)/Δy m 的适用条件是 ,用数值积分法求N OG 时,平衡关系是 。
9、最小液气比(L/G )min 对 (设计型、操作型)是有意义的。
如实际操作时,L/G<(L/G )min ,则产生的结果是 。
10、设计时用纯水逆流吸收有害气体,平衡关系为y e =2x ,入塔y 1=0.1,L/V=3,则出塔气体浓度最低可降至 ;若采用L/V=1.5,则出塔气体浓度最低可降至 。
11、用纯溶剂吸收,已知L/V=m ,回收率η=0.9,则N OG = 。
12、操作中逆流吸收塔,x 2=0,今y 1上升,而其它入塔条件不变,则y 2 ,η 。
(变大、变小、不变、不确定)
13、已知q=1.1,则加料使提馏段增加的饱和液体量与总加料的比是 。
14、未饱和湿空气与同温度水接触,传质方向 ,ϕ<1空气中的水气分压与水表面的饱
和蒸气压相同,传热方向 。
四、简答题
1、吸收分离气体混合物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易溶气体与难溶气体E 、H 、m 的大小。
3、温度和压力对吸收操作和解吸操作的影响有何不同?
4、吸收剂进入吸收塔前经换热器冷却与直接进入吸收塔两种情况,吸收效果有什么区别?
5、单纯靠分子扩散的传质速率与有总体流动的传质速率有何区别?
6、什么是漂流因子?漂流因子与哪些因素有关?它的大小对传质速率有何影响?
7、比较温度、压力对亨利系数、溶解度常数及相平衡常数的影响?
8、现有一密闭容器,装有溶质A的低浓度水溶液,若溶液温度升高,E、H、m如何变化?若向容器中注入惰性气体,则E、H、m如何变化?若向容器注入溶质A,则E、H、m如何变化?
9、双膜理论的要点是什么?该理论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10、在相际传质过程中,若溶质A在两相的组成相等,A在两相间的传递就没有了吗?
11、什么是气膜控制过程?气膜控制的特点是什么?用水吸收混合气体中CO2的低浓度系统是属于什么控制过程?提高其吸收速率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12、在逆流吸收塔内,因故使操作液气比小于最小液气比,结果会怎样?
13、在同一吸收塔内,当操作条件相同时,逆流操作与并流操作有何不同?
14、气相总传质单元数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它反映了吸收设备什么性能?
15、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它反映了吸收设备什么性能?
16、低浓度易溶气体混合物与吸收剂逆流接触,若吸收塔的操作条件、气体流量均不变,入塔气体
组成增加,问出塔气体组成、出塔液体组成如何变化?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如何变化?
17、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溶质A,操作中发现液体量偏小,致使填料未全部润湿,但加大液
体量受解吸塔的限制,你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措施可保证原溶质的吸收率?
出口气体中氨的浓度如何变化?出口液体中氨的浓度如何变化?
18、在一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体中低浓度的氨,当其它操作条件不变,仅清水量增加,
19、用填料吸收塔处理低浓度的混合气体,当其它操作条件不变,提高吸收塔的操作压力,出塔气体及出塔液体浓度如何变化?当其它操作条件不变,降低吸收剂温度,出塔气体及出塔液体浓度又如何变化?
20、某一逆流吸收塔,为提高溶质A的吸收率,可采取哪些措施?
21、解吸的目的是什么?解吸有哪些方法?各种解吸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如何变化?
22、低浓度逆流解吸塔中,若入塔液体组成增加,其它操作条件不变,则出塔气体、出塔液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