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的解剖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纵隔解剖

纵隔解剖

管注入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该群淋巴结是左、 右肺淋巴交通的桥梁,两侧肺癌均可侵犯该群淋 巴结。 5)气管旁淋巴结 沿气管两侧排列,两侧各有3个,收纳气管支气 管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还接受食管、气管、 咽、喉及甲状腺的淋巴管。输出管沿气管两旁上 行,参与组成支气管纵隔干。 3. 纵隔后淋巴结 位于心包后方, 食管两侧,有8~12个,主要收纳 食管、心包后面及膈后面的淋巴 管。输出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2.右侧面观---静脉侧 以右肺根为中心 前:膈神经、心包膈 血管 后: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内 脏大神经 上:右头臂静脉、上腔 静脉、奇静脉弓、气管、食管 下:心包隆凸、下腔静脉
五、上纵隔 由前到后分三层 浅层:静脉层:胸腺、 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动脉层:主动脉 弓及其分支、膈神经 和迷走神经 深层:管道层: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等
二、相关介绍
• 上纵隔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 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 管等。前纵隔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 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及出入 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内含有胸主动 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 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 等。
三、分区
1. 二分法 前纵隔 后纵隔
七、纵隔淋巴结分群 (一)解剖学分群 按所在位置分四群 1. 纵隔前淋巴结群 位于纵隔前份,大血管周围 又可分左、右两群。 1)左群 位于主动脉弓周围,成为主动脉淋巴结。 一般3~6个,可多至10个,多数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大 分支的前面,少数位于主动脉弓的前下壁。该群淋 巴结收容左肺上叶、气管、心包及左半心的淋巴管, 汇入左支气管纵隔干。左肺上叶肿瘤常转移至主动 脉淋巴结,根治手术时应将其清除。主动脉淋巴结 靠近左迷走神经、左膈神经、和左喉返神经,淋巴 结肿大时可压迫这些神经,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膈肌活动异常和喉返神经 麻痹等症状。

纵隔的解剖(课堂PPT)

纵隔的解剖(课堂PPT)
11
2.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 左侧:左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右前方: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
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
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
21
2.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 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22
3.胸主动脉: •前: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后: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 有纵隔后淋巴结。
纵隔的解剖
1
Back
大纲要求
1、掌握心脏的局部位置和毗邻。 2、掌握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左、右侧观的纵隔器官毗邻。 3、掌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在胸腔内的局部位置
及行走特点。
2
Back
概述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上为胸廓出口; 下为膈。
14
1.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
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纵隔横断层解剖课件

纵隔横断层解剖课件

包含着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及其
预防和治疗。
分支等,了解这些处于纵隔两侧的重要血
管对于纵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3
神经结构和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

纵隔两侧的神经结构和淋巴结紧密联系, 对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维护有着极为重要 的作用。
纵隔前方结构
甲状腺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器官,它的问题会对人体产 生广泛的影响。了解甲状腺在纵隔前方的位置和解剖结 构对于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的疾病至关重要。
横断面解剖介绍
什么是横断面
是通过切片研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方式,对医 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纵隔正中和两旁的解剖结构
包括肺门、心脏、缩影静脉、主动脉和交感神经等。
纵隔前和后的解剖结构
包括甲状腺、胸腺、食道、椎体和血管等。
纵隔中心结构
缩影静脉和主动脉的解剖特点
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深入了解两者的结构和功能,是进一步了解心脏和 血管系统的重要前提。
隆突下的大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2
了解这些结构对于预防和治疗食管的疾病具 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隆突下的大血管的位置、于心脏的关系、支
架和位于两侧的内脏器官的位置等,对于诊
治纵隔病变非常重要。
3
后纵隔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后纵隔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点是检测和治 疗疾病的重要前提,两侧淋巴瘤和甲状腺癌 可侵犯此处淋巴结。
纵隔横断层解剖ppt课件
本课程介绍纵隔结构及功能,以及横断层解剖中的各个结构和特点,旨在帮 助医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人体内部构造。
纵隔的定义和功能
1 什么是纵隔
2 纵隔的功能
是位于胸腔内,由两侧胸膜之间的组织构成的区 域,包含着人体许多重要的结构。

纵隔解剖医学课件

纵隔解剖医学课件

肋骨
连接胸骨和椎骨,形成纵隔的 两侧界。
纵隔胸膜
覆盖在纵隔表面的一层薄膜, 将纵隔与肺分开。
纵隔的软组织结构
胸腺
位于纵隔上部,是一个重要的 淋巴器官,对免疫功能有重要
作用。
淋巴结
分布在纵隔内,包括前纵隔淋 巴结、中纵隔淋巴结和后纵隔 淋巴结,参与免疫应答和淋巴 回流。
食管
穿过纵隔后部,连接咽和胃, 负责食物的传输。
气管和支气管
位于纵隔前部,负责空气的传 导和进入肺部。
纵隔的血管和神经
上腔静脉
收集头颈部和上肢的静脉血, 返回心脏。
交感神经干
位于纵隔两侧,是交感神经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机体 的应激反应。
主动脉弓
位于纵隔上部,是主动脉的一 个重要分支,供应头颈部和上 肢的血液。
心脏及其大血管
包括肺动脉、肺静脉等,负责 血液的循环。
展示纵隔囊肿引流术的操作方法,重点介绍引流术的适 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及术后处理,提高学生的手术 操作能力。
演示纵隔镜检查术的操作过程,讲解检查术的适应症、 术前准备、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帮助学生掌握这一 重要诊断方法。
康复治疗及随访管理
康复方法一:呼吸功能锻炼 康复方法二:疼痛管理 随访管理:术后随访及健康指导
诊断方法
X线、CT有助于诊断。
治疗
大多数纵隔气肿会自行吸收,严重病 例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或修复漏气源。
纵隔炎症
• 概述:纵隔炎症是指纵隔内的组织发生感染性或 非感染性的炎症。
纵隔炎症
分类
• 感染性纵隔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
• 非感染性纵隔炎: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或其他原因所导 致。
迷走神经

胸膜、肺、纵隔PPT课件

胸膜、肺、纵隔PPT课件
胸膜、肺、纵隔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胸膜 •肺 • 纵隔 • 胸膜、肺、纵隔的关系
01 胸膜
胸膜的解剖结构
胸膜是覆盖在肺和胸壁内侧的薄 膜,分为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
脏层胸膜覆盖在肺表面,壁层胸 膜贴附于胸壁、横膈和纵隔表面。
胸膜腔是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 间的狭窄间隙,内有少量浆液润 滑,使呼吸时两层胸膜可以互相
胸膜肿瘤
胸膜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 恶性肿瘤,症状包括胸痛、 呼吸困难、咳嗽等,严重 时可出现胸腔积液。
胸膜腔积液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胸膜腔 内液体异常增多,可引起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 症状。
02 肺
肺的解剖结构
肺的形态
肺的功能分区
肺呈圆锥形,分为左肺和右肺,分别 位于左侧和右侧胸腔内。肺的表面覆 有一层光滑的浆膜,称为胸膜。
肺的不同部位承担不同的功能,如通 气、换气、代谢等。
肺的内部结构
肺内部由支气管、肺泡和血管等组成。 支气管是气体进入肺泡的通道,肺泡 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血管则负责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肺的功能
通气功能
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氧气、排出 二氧化碳,实现气体交换。
换气功能
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 液,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维持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THANKS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纵隔内积气,如自发性气胸等。
04 胸膜、肺、纵隔的关系
胸膜、肺、纵隔在人体中的位置关系
胸膜
01
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和胸壁内面的浆膜层,分为脏层和壁层,
分别与肺和肋骨紧密相连。

02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呈海绵状,由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 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据统计重症肌无力患 者15%伴有胸腺瘤,60%伴有胸腺增生,约 20%见于正常或退化胸腺。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胸部解剖学课件:后纵隔

胸部解剖学课件:后纵隔
神经支配:
食管副交感神经 主要来自迷走神 经的分支喉返神 经和迷走神经食 管丛。
三、胸主动脉
位置
上平第4胸椎下缘 下平主动脉裂孔上

三、胸主动脉
与食管等的关系
第7胸椎平面以上 胸主动脉位于食管 的左侧
第7胸椎平面以下 胸主动脉转至食管 的后方
三、胸主动脉
毗邻:
前方:自上而下 与左肺根、心包 后壁、食管等
胸导管与胸膜腔 的关系
胸导管上段偏左, 故上段胸导管损 伤易出现左侧 “乳糜胸”。
胸导管下段的临床意义
胸导管下段与胸椎的关系密切,当胸 椎发生骨折时,可能合并有胸导管的损伤, 从而出现乳糜胸。
同时需注意的是胸导管在胸后壁还收 纳椎前淋巴结的输出管,且与奇静脉、肋 间后静脉之间有交通,因此结扎胸导管本 干一般不会引起乳糜淤积。
三、胸主动脉
毗邻:
后方:脊柱和奇 静脉系,尤其是 半奇静脉和副半 奇静脉。
三、胸主动脉
毗邻:
左侧:纵隔胸膜 和左肺
右侧:奇静脉、 胸导管和纵隔胸 膜等。
三、胸主动脉
主要分支:
壁支:
肋间后动脉 肋下动脉 膈上动脉
三、胸主动脉
脏支:
支气管动脉 食管动脉 心包支等
四、胸导管 thoracic duct
六、胸交感干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
气管杈和左主支 气管与食管交叉 处形成食管的第 二狭窄,是食管 异物储留、嵌顿 和穿孔以及食管 癌的好发部位。
二、食管胸部
毗邻
后方:食管后 方与脊柱之间 的间隙称为食 管后间隙。间 隙内除少量结 缔组织外,还 有:
气管杈 食管
胸椎体
二、食管胸部
食管后方
胸主动脉:位于食 管胸部下段后面, 并与之形成斜行交 叉。因此食管与胸 主动脉之间关系密 切。

(局部解剖学)11胸部2(纵隔)

(局部解剖学)11胸部2(纵隔)
膈神经 上腔V、心包隆凸 后方:迷走N、食管、奇V、交感 干及内脏大神经 上方:右头臂V、上腔V、奇静脉 弓,气管和食管 下方:肺韧带、下腔V
左侧面观:
前方:膈神经、 心包膈
血管 、心包隆凸
后方:迷走神经、胸主
动脉、交感干及内 脏大神经
上方:主动脉弓、左颈 总A,左锁骨下A
下方:肺韧带
食管上、下三角
食管起始处为第一个狭 窄处,距中切牙15cm。
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为食管的第二个狭窄处, 距中切牙25cm。
在膈的食管裂孔处为 食管的第三个狭窄处,距 中切牙 40cm。
食管胸段的毗邻:
前方主要邻: 气管、左主支气管 左喉返神经 、 右肺动脉、 心包 、左心房、 膈
食管后方邻:
胸主动脉 胸导管 奇V、半奇V、 副半奇V 右肋间后动脉
主动脉弓右后方有:
①气管 ②食管 ③胸导管 ④左喉返神经 ⑤心深丛
3. 动脉导管三角
周界: 前界: 左膈神经 后界: 左迷走神经 下界: 左肺动脉
内容: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心浅丛
临床意义: 动脉导管三
角是手术寻找动 脉导管的标志。
4.气管胸部和主支气管
(二)中纵隔middle mediastinum
心包窦:
主要有: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三)后纵隔posterior mediastinum
内容:食管、迷 走神经、胸主动 脉、胸导管、奇 静脉、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胸 交感干和纵隔后 淋巴结等。
1. 食管esophagus
分三部: 颈部 胸部 (胸上部、胸下部) 腹部
食管的三个狭窄处:
食管左侧邻: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弓 胸主动脉 胸导管上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血管来自于:甲状腺下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后动脉
和胸廓内动脉; 静脉注入:甲状腺下静脉、头静脉和奇静脉; 主支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较狭窄,内有胸腺下部、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二)中纵隔
内有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1.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
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2.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 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3.胸主动脉: •前: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后: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 有纵隔后淋巴结。
2.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 左侧:左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右前方: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
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
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
及行走特点。
Back
概述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上为胸廓出口; 下为膈。
详细内容
一、纵隔的分区 通常采用四分法:
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 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 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右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内脏大神经 肺根上方:头臂静脉、奇静脉弓、 上腔静脉、气管、食管 肺根下方:下腔静脉
二、上纵隔 (一)胸腺 1.位置和毗邻:位于胸膜围成的胸腺区内,前方为胸骨;
后面附于心包和大血管前面; 上 达胸廓上口;下至前纵隔。 2.血管、淋巴和神经: •胸腺的动脉来自 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伴行静脉注入头臂静脉或胸廓内静脉。 •胸腺的淋巴管注入 纵隔前淋巴结或胸骨旁淋巴结。 •胸腺的神经来自颈交感干和迷走神经的分支
4.胸导管: 平12胸椎下缘起于乳糜池, 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 至第5胸椎高度 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斜行, 然后经食管与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
5.胸交感干: 每侧有10~12个胸神经节。 内脏大神经:
是穿过第6~9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 穿膈脚终止于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 是穿过第10~12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 穿膈脚终止于主动脉肾节。
Back
四、纵隔间隙 1.胸骨后隙:位于胸骨和胸内筋膜之间。 2.气管前隙:位于上纵隔,气管、气管杈和主动脉弓之间。 3.食管后隙:位于上纵隔,食管与胸内筋膜之间,内有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和胸导管。
心包膈血管和迷走神经
右后方: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和心深丛。
上方:主动脉弓三大分支、
左头臂静脉和胸腺。
下方:肺动脉、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 和心浅丛。
2.分支: (1)头臂干 (2)左颈总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 3.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 左肺动脉之间,内有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2)血管、淋巴和神经: 食管胸上段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胸下段的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动脉。 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食管胸上段的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胸下段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 部分淋巴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神经来自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干。
二、纵隔的侧面观 (一)左侧面观: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
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食管上三角:位于左锁骨下动脉
脊柱和主动脉弓之间,内有 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位于心包、胸主动脉 和膈之间,内有食管下份。
(二)右侧面观: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纵隔后淋巴结 和纵隔上淋巴结 神经来自于:膈神经、肋间神经、 左喉返神经、心丛、
肺丛和食管丛。
4.心(从略)
(三)后纵隔 内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和纵隔后淋巴结。 1.食管胸部: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 (1)毗邻: 前方: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
2.心包腔: 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赃、壁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
内有少量浆液。 心包窦——
浆膜心包的赃、壁两层返折处 的间隙。 有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3.心包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血管来自于: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和食管动脉等; 静脉注入:胸廓内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淋巴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
(四)气管胸部和支气管 1.位置: •气管胸部位于上纵隔中央,上端平胸骨颈静脉切迹,下端平 胸骨角分为左、右支气管,分叉处为气管杈。 •在气管杈内面有气管隆嵴。 •左主支气管细长,倾斜, 长4.5~4.8cm,下缘与气管中线 交37.5度角,平第5胸椎进入左肺门; •右左主支气管粗短、陡直, 长1.9~2.1cm,下缘与气管中线 交23度角,平第6胸椎进入右肺门。
(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1.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
下行至第2胸肋关节后穿纤维心包,平第3胸肋关节 下缘注入右心房。穿纤维心包前有奇静脉注入。
2.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
(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1.位置和毗邻:
位于右第2胸肋关节和第4胸椎体下缘以上的主动脉部分。 主动脉弓左前方:胸膜、肺、膈神经、
左喉返神经、左喉返神经、 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 后方:食管后丛、胸主动脉、 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血管。
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 胸导管上段。
右侧:奇静脉弓。
食管后隐窝——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 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
纵的解剖
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金利新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Back
大纲要求
1、掌握心脏的局部位置和毗邻。 2、掌握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左、右侧观的纵隔器官毗邻。 3、掌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在胸腔内的局部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