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龙的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龙的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关联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联。
在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龙的形象经常出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龙的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一、历史背景下的龙在中国的历史上,龙的形象与中国的帝王权威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中国的君主都自称为“龙的传人”,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与龙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的王朝建筑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装饰中,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同时,龙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象征,被视为水的化身,代表着丰收和福气。
二、神话传说中的龙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龙被视为天神的化身,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智慧。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常常与天、地、水、火等元素相联系,被视为自然界的主宰。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龙的神话故事,如“龙门”、“龙宫”等,这些故事中的龙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凶猛的龙,也有善良的龙,展现了中国人对龙的复杂而深刻的理解。
三、文学艺术中的龙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龙的形象经常被描绘和赞美。
在古代的诗词中,龙常常被用来比喻君主的威严和权威,如杜甫的《龙兴寺塔》中写道:“龙兴寺塔高临汉,千尺无人敢近前。
”这里的龙被用来形容塔的高大和威严。
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龙的形象也是常见的题材,如明代画家吴镇的《九龙图》就是以龙为主题的作品,展现了龙的神秘和力量。
四、龙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龙的形象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崇尚龙的形象,是因为龙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力量。
龙被视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由、平等、正义和和谐的追求。
龙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综上所述,龙的形象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联。
龙在中国的历史、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的形象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帝王权威和农业文明,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古代龙的象征意义与文化解读

古代龙的象征意义与文化解读介绍古代文化中,龙是一种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动物形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中,龙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本文将探讨古代龙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化中的解读。
龙的形象古代文化中,龙通常被描述为一种巨大、有鳞片覆盖、蛇样或爬行动物般身体结构,并且具备飞翔能力。
它有强壮的身体和锐利的爪子,并且经常呈现出多彩、华丽的外观。
这些特点使得龙成为一个引人注目而神秘的生物形象。
龙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中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崇尚为至高无上、最尊贵的生物。
它代表着帝王之气和君权神圣,是天皇、皇帝和皇族血脉传承之标志。
同时,龙也与自然力量相联系,在农耕社会中表示着雨水、河流、丰收和富饶等自然奇迹。
龙在中国文化中还被赋予了包容、智慧和权力的象征。
日本在日本文化中,龙被视为守护神和千年精神的代表。
它象征着勇气、力量、智慧和灵性,并被用来表达对于海洋的敬畏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
龙也是传说中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忠诚、荣誉和勇气。
欧洲在欧洲文化中,龙经常被描绘成邪恶势力的象征。
它们与勇士之间的战斗成为许多古老传说和故事的主题。
同时,在某些文化中,龙也代表着财富、保护和力量。
例如,在北欧神话中,龙是宝藏守护者。
印度在印度文化中,龙通常与生命之树相联系,并象征着创造力、智慧和生命力量。
印度教中有许多关于龙形像的神话故事,比如蛇形神Vasuki就是一种象征性的龙。
龙的文化解读龙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但共同点是它们都承载着与权力、力量、富饶以及自然和精神力量有关的特征。
龙也常常成为人们创造故事和传说的灵感来源,代表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想象。
总结起来,古代龙具有深远而广泛的象征含义,并在不同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无论是作为帝王权威的标志,还是作为勇士与邪恶战斗的对手,在各个文化中,龙都展现出独特且多样化的形象。
这使得它成为人们探索古代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重要元素之一。
龙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龙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秘、威严和力量的象征。
它既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也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龙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深远而广泛,贯穿于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民间传统中。
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众多的美好寓意。
首先,龙被视为天神的化身,代表着天地间最高的权力和尊严。
它具有神圣的力量,能够驱除邪恶、保护人民。
因此,龙成为了中国皇帝的象征,代表着皇权的合法性和威严。
龙的形象广泛出现在宫殿、寺庙和皇家陵墓的建筑装饰中,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龙在中国文化中也代表着繁荣和幸福。
中国人常说“龙的传人”,意思是家族繁荣昌盛、子孙满堂。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吉祥图腾之一,被视为吉祥、幸福和成功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人们常常使用龙的形象来庆祝和祈福,希望能够获得好运和福气。
龙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
龙被描述为有鳞有爪、身姿威猛,能够掌控风云、操纵水火。
龙的形象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成为英雄和壮丽场景的象征。
龙的形象也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勇气和智慧的追求。
总的来说,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它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神秘、威严和力量。
龙的形象贯穿于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民间传统中,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龙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丰富而深远,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寄托了人们对繁荣和幸福的美好祝愿。
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夏文化中的龙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华夏文化中的龙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在华夏文化中,龙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万物之祖,代表着着尊贵、权利、威严和伟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众多文化符号中,龙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龙作为汉族文化的象征自古以来,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神兽之一。
在中国汉族文化中,龙代表着皇权、壮丽、气魄和权威。
在古代中国,龙被用来象征官方和皇权的特殊象征,因为敬畏龙意味着敬畏权力。
龙也被视为中国神话中最具有权威的生物。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龙的身上具有着神奇的魔法力量。
他可以飞天遁地,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使得龙被赋予了神秘、神圣而超凡脱俗的色彩。
龙是中华文化中擅长运用色彩、图案和姿态的典型代表。
龙在汉族文化中还代表铭刻在中华文化中的宏伟故事和传奇。
例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中都有关于龙的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龙还与诸如长城、丝绸之路、朱砂之路等的古老的汉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影响除了作为汉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外,龙还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为龙代表着渴望无穷的幸福和富有,所以在中国的农村中,人们常常会用龙的形象来祈求好运和收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还与丰收的喜庆、婚姻的幸福以及节日等诸多重要的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
例如,農民會在開春之際,进行龙舞戏龙等活动,庆祝收成,旨在把龍畫龍來表示祝贺和祝福。
龙的发展与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发生着变化。
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龙不再是皇权、权力和权威的象征,而是成为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文化意象。
现今的中国,龙的创意运用已经延伸到了很多方面,如印在国旗、纪念币、邮票、证书等证明文化身份的东西上。
而龙鳞、龙骨、龙爪等极具视觉冲击性的元素的运用在设计中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但是,尽管龙作为文化象征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但在民间传说和信仰中,龙始终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核心和重要的角色。
龙年探索中国龙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龙年探索中国龙的文化意义和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每逢龙年,中国人民都会热切期待,庆祝并展示对龙的崇敬。
本文将探索中国龙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从历史、传说、艺术和聚会等方面深入解读,并探讨龙年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对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社会影响。
一、龙的历史渊源中国龙是古老而神秘的存在,早在四千年前的先民文化中就有龙的元素。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都有关于龙的描绘、故事和管理规定。
这些记载,为后来龙的神话和传说奠定了基础。
二、龙的传说与神话中国的龙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和神话与之相关。
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山海经》中的龙王。
龙王被描绘为一个巨大的神灵,掌管着水的平衡和天气的变化。
龙,被视为掌管自然元素和人民命运的强大力量,常常被描绘为具有人身和龙身结合的神奇生物。
龙的传说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意识深处,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龙的艺术表现龙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剪纸等。
中国美术中常常可以见到龙的形象,比如龙的画卷,龙的雕塑作品等。
龙在艺术中被描绘得威严而庄严,传达出权威和神圣的氛围。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对人性和宇宙的思考。
四、龙年的欢庆和习俗每逢龙年,中国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龙的崇敬和祝福。
传统习俗包括舞龙、放烟花、吃龙须面、贴春联等。
这些庆祝活动凝聚了人们的热情,展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
此外,龙年也被认为是吉利的一年,人们会在这一年做出一些重要的人生决策,如结婚、买房等,以求得好运和好兆头。
五、龙年的社会影响龙年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对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社会影响深远。
例如,产生了大量的龙年纪念品和红色装饰品,为各行各业带来了经济机遇。
此外,在龙年期间,政府和社会组织也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加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龙年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促进了中华文化世界传播。
龙文化现实意义

龙文化现实意义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代表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尊严。
龙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符号和形象,既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是一种充满现实意义的文化。
首先,龙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
龙是中国传统符号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一种,它代表着中国的权利、权威、声望、尊贵和光荣。
中国古代有“龙的力量、虎的威严”之说,凝聚了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向往与崇敬。
龙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千年历史传承的厚重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
其次,龙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与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文化传承,尊重传统,但也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龙文化中,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表现,不仅在龙的形态中融合元素,而且通过尝试创新,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龙舞、龙衣、龙灯、龙舟等民间文化活动。
而不断向外输出、推广中华龙文化,也是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最后,龙文化是当代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展现自身特色和魅力的一种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流动和交流日益频繁,更多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也在不断增加。
中华龙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上独一无二的一张中国文化名片,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欢。
在国家全方位的文化推广活动中,中华龙的形象也屡屡涉足演出、展览、徽章等各种文化交流之中,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总之,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与文化自信,并是当代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展现自身特色和魅力的一种方式。
中国龙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国龙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1. 中国龙那可是老有价值啦!想想看,龙在咱中国文化里那就是力量的象征啊!就好比古代的勇士,威风凛凛,让人敬畏。
比如舞龙表演,那精彩的场面,不正是龙所代表的强大力量的展现吗?2. 中国龙的历史意义太深远了吧!它就像一个时光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变迁。
就像长城一样,屹立不倒,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不就是对龙的敬意和传承吗?3. 哎呀呀,中国龙的时代价值可不得了!它可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呀!就如同星星之火,能点燃我们心中的热情。
像那些龙的图案的工艺品,精美绝伦,不正体现了龙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吗?4. 中国龙有着非凡的意义呢!它仿佛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好比过年时的舞龙活动,热热闹闹,不就是龙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团聚吗?5. 哇塞,中国龙的时代价值简直逆天了!它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啊!就好像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古代建筑上的龙雕饰,栩栩如生,不正是龙的神奇之处的体现吗?6. 中国龙的历史意义真的超级重要啊!它就像是一部史书,记录着中国的辉煌与沧桑。
如同民间故事里的龙,充满传奇色彩。
那些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不就是龙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吗?7. 嘿,中国龙的时代价值那是杠杠的!它是团结的象征呀!就像一家人紧紧相拥。
运动会上的龙形方阵,气势磅礴,这不就是龙带来的凝聚力吗?8. 中国龙的意义那可太深刻了!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比如龙抬头这个节日,充满希望,不就是龙给予我们的美好期盼吗?9. 哇哦,中国龙的时代价值简直无敌了!它是勇气的化身啊!如同英雄一般。
影视剧中的龙的形象,霸气十足,不正是龙的英勇无畏的表现吗?10. 中国龙的历史意义绝对不容小觑!它就像一首古老的歌,传唱至今。
像传统婚礼上的龙元素,喜庆祥和,不正是龙蕴含的吉祥寓意吗?总之,中国龙有着无法替代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龙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龙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1. 历史渊源:龙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传统神话中,龙被视为神秘、强大和祥瑞的象征。
2. 皇权象征:在封建社会,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龙袍、龙椅等与龙相关的元素成为皇权的标志。
3. 吉祥寓意:龙被认为是吉祥、幸运和成功的象征。
人们相信龙能够带来好运、繁荣和幸福。
4. 文化传承:龙在中国文学、艺术、舞蹈、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表现。
龙的形象和寓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民族精神:龙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勇气,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龙的形象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勇往直前。
6. 世界影响:龙文化不仅在中国境内有着深远影响,也对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龙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神话生物,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龙的形象和寓意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许慎《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最初,古人把龙想像为“百虫之长”,把龙当做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
在奴隶社会,人们把龙说成“鳞虫之长”,是掌管雨水的水神,龙成为古人敬奉、祭祀的神物,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社会功能。
而到了封建社会,龙又成了专制皇权的象征。
时间越长,人们所赋予龙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某种政治、宗教或文化、审美意义的目的,龙纹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总体上说,龙纹造型走的是一条由多元化向规范化、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①。
因此,探讨和研究古代玉龙纹饰造型,既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器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可以作为古代玉器鉴定和断代的一个依据。
史前玉龙——祖型多元稚拙古朴史前玉龙,分布的地域不同,文化面貌不一样,有些形象多有争论。
对究竟是“玉”龙,还是“石”龙,看法不一。
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玉龙”者,不在少数。
根据目前的文物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是1994年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发掘的一条用石块摆塑起来的龙,距今已有8000多年②。
而在玉器中,最早的“龙”则是出土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猪龙。
在古人看来,不仅龙具有避邪的作用,玉也有避邪的作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把玉与龙结合起来,制作玉龙,用来避邪和祈求吉祥幸福。
因此,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普遍存在。
此时龙的雏形和风格也是各有千秋。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碧玉龙③(图一),高26厘米,龙体系用一整块玉料加工而成,色泽碧绿,完整无缺。
龙首吻部前凸,略翘,嘴紧闭,鼻端平缓,端面近椭圆形,双眼凸起呈细长梭形,额及颔底皆刻划细密的斜方格纹,龙的身躯光素无纹并弯曲成“C”字形,无足、无爪、无鳞、无鳍,基本上是蛇形。
颈脊长鬣飞扬,恰似一匹飞奔的骏马。
在光滑弯弧的背部,有一对穿的小孔,可供系绳悬挂。
该龙造型奇特,雕琢细致,是史前玉龙的精品。
据考古专家研究,这件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晚期④。
另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1975年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兽形玉雕,高约15厘米,比三星他拉玉龙所属年代要早。
相比之下,二者相同之处有:(一)基本形制均作蜷曲状,造型、做工、抛光也相近;(二)头像猪首并有五官刻线,周身光素无纹;(三)背部同样对穿一孔,用于系挂,悬挂时头、尾均向下;(四)均系碧绿色岫岩玉雕成。
不同之处有两方面:一是玉龙头小体长,而兽形玉雕头大身小;二是玉龙首尾不衔接,而兽形玉雕却首尾衔接如环。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它们在所属时代和文化属性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
辽宁省文物商店藏有一件高4厘米的小型兽形玉雕,也作勾形蜷曲状,头像猪首,尾则似三星他拉玉龙龙尾,头尾相互分离。
这件玉雕可以看作是从巴林右旗兽形玉雕到三星他拉玉龙过渡的中间环节,三者构成一个逐渐演变的序列⑤。
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玉猪龙”。
除此之外,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玉猪龙和一件龙首璜,璜两端琢制的龙首与三星他拉玉龙十分相似。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
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即使是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明显地体现出原始玉龙古朴、稚拙的风貌。
商周玉龙——双勾斜刀形制规范商周的玉龙,由于王朝的强盛,工艺进入了成熟阶段。
无论是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玉龙的琢制上,更是别具匠心。
商代早期玉龙尚处于形成的初期。
形制厚实古朴、图案简单、刀法简拙粗犷,从黄浚《古玉图录初集》卷三•三的龙形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圆柱状素来看,仍承袭原始社会晚期的造型风格。
商中晚期,玉龙雕刻发展演变为造型浑壮、纹饰繁缛、刀法坚毅奔放的风格。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方头玉蟠龙(图二),可算是当代玉龙的一件精美之作。
龙长8.1厘米,高5.6厘米,头部较大,张口露齿,眼睛为微微凸起的“臣”字形,又称臣字眼;头顶饰有两个如同蘑菇状的龙角,作圆形卷曲状;整体造型显得沉稳、威严,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这时期最常见的玉龙是扁平体的环状龙或半环状龙。
头上大都有兕角,一般而言,龙角竖起者时代稍早,角贴背的稍晚,但也能见到无明显龙角出现的龙形和明显受红山玉猪龙影响的龙形。
片状玉龙的尾部相对头部更薄,据说可用于刻划。
此外,很多玉龙身上还突破了前期玉龙光素的纹饰风格,满饰由菱形、三角形和重环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并且从颈背至尾还有一凸起的呈扉棱状的脊线。
商代玉龙身上的装饰在技术处理上独具特点。
许多纹饰线条用两条阴线双勾而成,有的特意在阴线外沿磨成斜面,使两阴线之间的主纹凸现成阳纹状,这在中国琢玉工艺上称之为双勾线技法。
综上所述,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是商代玉龙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龙的眼睛有重圈形和臣字形,臣字眼的特征与商代的区别在于眼眦的尖角线大为延长,不少呈内勾状,龙身上的纹样以云纹、弧线纹、椭圆或四方委角形纹、竹节纹等为主。
玉龙的角以翘梢鬣形角和朵云形角为主,板状龙的角稍有区别,若勾云形。
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喜用的双勾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另外,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
有人认为:“商周的物象艺术,保存了上古‘图画记事’之遗迹,它是介乎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产物,其构成与其说是一种图画,不如说是一种观念符号。
”⑥这就是说,商周先民在琢制玉器的造型和图案时,并不是在模仿自然,而是要通过这一客体,表达内心深处的信仰和理想。
他们把图画性的文字,或曰观念符号,琢刻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玉龙身上,从而使人们心目中的龙,更富有文化与宗教的特殊意义。
春秋战国玉龙——一柔一刚风格迥异春秋战国之际,玉在贵族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
《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由于儒家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完善,导致了此时成组佩玉之风的盛行。
玉龙的制作更是盛况空前,其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均已大大突破了早期的形制规范,创出了新颖、独特的时代风格。
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57号墓出土的两头龙饰和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龙形佩来看,春秋玉龙已经向曲态的动感方向发展。
天津艺术博物馆有一藏品六龙人形佩,六龙首与男立人像相合,人像头顶至耳饰二龙,二龙为臂手,二龙为足。
龙首有短角,椭圆或圆眼,张口,唇直或翘,刀法宽博舒朗。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二龙合体,或二、四龙首,或与人形共体的玉龙造型⑦。
龙的头部轮廓线条柔和,五官特征早期多不明显,眼睛多为椭圆形、圆角长方形,臣字形已完全消失;龙的角、足、爪、尾等经常被省去;龙角的形状为翘梢鬣形角,比周代简化了角根的变化;身上满饰繁复多变、缠绕曲折、难见首尾的变体勾云、蟠螭、鸟兽、龙凤、T形纹等,刀法已见环曲婉转。
到了战国时期,玉龙的造型已完全摆脱了商周严谨规范、形制大多雷同的倾向,构思巧妙大胆而富于变化。
战国玉龙除沿用春秋玉龙的主要器形外,增加了大型镂孔玉龙及精美无比的复合式多龙活环饰、多节活环龙凤佩及有龙形饰件的玉目等,玉璧上的双体龙纹更是此时的特色之一。
从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一号墓(图三)和1979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八号墓出土的镂空龙形玉佩,及其他各地战国墓出土的各种造型的龙形佩来看:龙体翻转扭曲,呈现大量的S形和复合S形;龙首及身上的器官变化比较明显,龙首较商周变小,龙角也变成了近似耳朵的模样,有些龙纹在脑后拖出了一种勾状长角,这种龙角为后世的龙角打下了基础,除此还有朵云形、肉带形的角;龙眼早期沿用圆形眼和圆角长方形眼,后期多橄榄形眼和上眼框清晰、眼梢细长的杏眼,有些沿眼球外沿斜磨成微凸状;吻部长而上卷,下唇呈圆弧形,口微张成半圆状,也有龙嘴大张,并露有锋利的牙齿,具有十分强劲的视觉冲击力,龙的尾部也有了少许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阴刻线的装饰纹样。
战国玉龙没有明显的四肢,但也有少数的玉龙出现了如同爬行兽类的肢体。
战国玉龙的琢制工艺则更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不但注重其造型的变化和神态的表现,使弯曲盘绕的身躯充满了活泼的气息和强烈的动感,而且在图案装饰上也很有特色。
玉龙身上的主纹早期沿用勾云纹,以后以谷纹为主,至晚期增加了特征强烈的细刻花蕾纹、滴水纹、柳条纹、S纹、网格纹和串珠纹,其中串珠纹只用于龙项间。
虽说刻划十分繁缛,但却是井然有序,密而不乱。
刀法娴熟洒脱,遒劲清丽,出神入化,镂空处光洁干净。
这种精湛的琢玉技术和昂扬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战国时代那种奋发图强、欲意逞霸的精神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和艺术繁荣的时期,许多绝世之作纷纷出现,使玉器的雕刻技术迈上了新的顶峰。
汉代玉龙——生龙活虎威力无比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的繁荣发展时期,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王公贵族的“争于奢侈”,都促进了玉器制造业的兴旺发达。
“龙,东方之兽也,皇帝圣仁,故仁德观”,西汉初年,龙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
因此,龙纹及龙的气势和神韵更为汉代玉文化增添了异彩。
汉龙,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汉代是龙纹造型的真正定型期⑧。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墓出土的玉连体双龙佩⑨(图四),玉黄白色,平面略呈橄榄形,以二龙连体构成,龙首透雕,龙身饰勾连卧蚕纹,边缘分布五个穿孔。
两龙张口露牙,昂首对视,精神饱满,各伸一爪共托兽面形饰。
整体构图新颖,极为生动,是汉代玉器中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一号墓出土的玉透雕双龙谷纹璧⑩,璧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双龙张口,相背昂首挺立于璧缘上,脑后鬣毛呈索形向上卷扬,体态丰腴矫健,雕琢精致,纹饰流畅,为汉代玉璧中之珍品。
从其他出土的资料来看,汉代玉龙造型均注重突出龙的神态和气势,特别是龙的身体上少见战国玉龙那种繁密的装饰。
汉代玉龙经常出现在佩、璜、带勾、玉环和玉璧上,圆雕龙十分罕见。
出廓玉璧上的镂孔透雕龙,是汉代玉龙艺术中的代表作。
汉代早期玉龙之首近似战国龙的形状,风格与战国晚期玉龙较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