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
哲学中的美学问题从康德到布洛克

哲学中的美学问题从康德到布洛克美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作的理论等一系列问题。
自古希腊以来,美学就受到哲学家的广泛关注,而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美学理论奠定了现代美学的重要基础。
但是,经过康德对美的分析,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黑格尔、尼采及布洛克等人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与思考方式,使得美学问题愈加深邃与复杂。
本文将探讨从康德到布洛克的美学问题,比较他们对美的认知、审美目的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观康德(1724-1804)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详细论述了他的审美理论。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判断,不同于纯理性或经验性判断。
康德将审美经历视为一种自由的、非自私的愉悦,这种愉悦不是基于客观的事物属性,而是源于主体对对象的无目的性的感知。
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愉悦,即我们欣赏某个艺术品并非出于其实用功能,而是因为该艺术作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谐美等特征。
这使得审美经验具有独立性,与道德和实用判断分离。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纯粹感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德强调,美并不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对象怎么被主体所感知。
美与崇高在康德看来,美与崇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美主要涉及感官愉悦或形式上的和谐,而崇高则超越了这种愉悦,涉及到强烈且激动人心的情感体验。
崇高通常表现为一种对自然或宇宙伟大力量的敬畏,超越了普通感性的推动。
自由与无目的性康德通过“自由”和“无目的性”这两个关键词深化了他对审美体验的理解。
在他的理论中,真实的审美活动应当是消除任何外在目的和功利动机,使得真正的艺术品能够让观众体验到心灵上的自由。
因此,当个体处于纯粹审美状态时,他们可以暂时摆脱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以更真诚地感知美。
黑格尔对美学的扩展在康德之后,黑格尔(1770-1831)的哲学思想逐渐强化了历史视角对艺术与美的重要影响。
他不仅继承了康德关于审美的重要概念,还将其置于更为广泛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中进行考量。
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

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所建立的美学理论,与英国哲学家伯克、蒙田等人的美学理论相比,康德的美学理论更为系统性和全面性。
康德从审美感受的本质、美的对象、美的标准等方面对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学观点。
一、审美感受的本质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受,它不是来自于美的对象自身的性质,而是来自美的对象与我们的感官直接交流所引起的心理体验。
美是一种主体性的感受,是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因此,美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主观的体验和评价。
二、美的对象康德认为,美的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性质,它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才能满足审美要求。
具体来说,美的对象必须是“纯粹的形式”,即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和目的的对象,如纯音乐、纯舞蹈等。
因为这些对象没有实际用途,所以它们没有被任何具体目的所限制,可以表达出最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
三、美的标准康德认为,美的标准取决于观者的审美感受和判断,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标准,如美的对象必须具有内在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等美学特征,并且需要被特别的表现形式所呈现,如美的对象的形式需要具有纯粹性、整体性、明确性等特点。
四、艺术的价值康德认为,艺术是以表达美为最终目的的表现活动,艺术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品所表达的美的程度和深度。
艺术品不仅有自身的艺术价值,还有道德、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审美不仅是一种体验和评价,更是一种参与艺术的人对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
综上所述,康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了审美体验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表达出了一种强烈的“审美平等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和价值都是平等的。
同时,康德的美学理论也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启示。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在中外哲学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都讨论过美学问题。
都把美的问题作为哲学内容的一部分。
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
可以说,美学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是18世纪出现的,是法国的鲍加登提出来的,从此开始,完整的美学理论开始形成了。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大思想家,同时也是西方近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有着极为深广的影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不理解康德,就不能理解西方近代美学的发展”。
可以说,康德美学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理论命题。
康德的艺术趣味并不高,但他提出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主张却意义深远。
特别是现代艺术,有好多人从康德那里寻找创作的灵感,很有意思。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美的分析,二是对崇高的分析,三是论艺术美。
一.对美的分析什么是美?康德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百灵鸟的美,在嘴上;孔雀的美,在绚丽的尾巴上,而人的美,在心底深藏。
美是人的心灵的一个幻影,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个工具。
人是注定要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一种动物,而美就是兴奋剂,道德就镇静剂。
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
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就越多。
美本身并不是包含任何能在人的身上培养高尚精神的魔力。
只有当创造美的劳动由于高尚的道德动机而人道主义化了,首先充满了对人的尊重,美才能培育道德的纯洁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劳动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越深刻,人就越尊重他自已,而且对于他来说,背离道德规范会成为一种不能容忍的行为。
心灵美,首先是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因素,因此它能使外貌显现出某种高尚的色彩。
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可以看到他的道德品质的许多特点。
心灵美与外形美的一致,表明一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全是健康的。
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康德美学观名词解释

康德美学观名词解释康德美学观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从一系列他所研究的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实证主义出发,构建出来的一种普遍和总体的观念框架。
康德美学观有许多核心思想,如普遍性判断力(Universal Judgement)、自由意志(Free Will)、心论(Idealism)等等。
普遍性判断力是指人们都可以从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理性洞见,这些洞见可以帮助人们在实践当中做出判断,对某事的判断是客观的,即使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但在这些洞见中找到的结果本质上是一样的。
自由意志是说,我们通过意志管理行动,并不受外部限制。
这种概念是康德美学观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它强调了个人的自主权,并激励人们追求理想。
心论认为,各种有形的东西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意识,而这些人的意识是有穷的,而且是有缺陷的,我们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理解现实真实的本质。
因此,康德美学观的心论指出,我们必须根据个人的理念去研究现实,进行实践研究和实践活动,以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
康德美学观对我们高等教育有很大影响,可以在多方面体现。
而在这里所指的有三点。
首先,康德美学观提倡了自主学习,这强调了学生作为选择学习目标、完成任务的主体性,也激励了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并大胆尝试。
其次,康德美学观强调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实施行动,这也要求教育者要以德育的方式激励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最后,康德美学观从心论的角度强调人们必须从个人的意识来理解现实,教育者也应该倡导学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把握时代变化以及理解多元文化。
总之,在高校和高等教育中,康德美学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激发了我们对自身自由意志和自主学习的认知,推动我们实现理想。
康德美学著作

康德美学著作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是德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所作的美学著作全面概括了他独特的美学观点。
他阐述的美学理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其在当代美学理论、实践及美育方面都起到了对日後美学发展的重大决定性作用。
康德的美学著作从1790年的《关于艺术的观念》起正式发表,到1816年的《可操作的美学》终结,共计有六篇著作,包括:《关于艺术的观念》(1790),《美学叙事》(1793-1794),《论美学》(1798),《美学应用》(1801),《美学概论》(1803),以及《可操作的美学》(1816)。
《关于艺术的观念》是康德美学著作的精练概括,其中康德具体探讨了“美”的定义,并将美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结合“崇高”的概念,指出了艺术美所特有的独特性和特征。
康德在著作中也详细讨论了美学对哲学、心理、诗学等领域的影响,着重提出了“视觉更新”这一独特概念,以此来解释美学文本如何表达作者的意图。
《美学叙事》是康德著作中的第二篇,其中康德阐述的“美的本质”的概念在美学史上备受关注,其中尤其是康德所强调的“美的结构”这一概念,一直受到美学理论家的极大关注。
在著作中,康德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它表达的感情,即“心情”。
为了表达出它所具有的特殊性,作品必须以美学方式来呈现美的节奏,而这种美学方式则定义为“美的结构”。
《论美学》中,康德提出了“审美完满”这一重要概念,指出了作品中所承载的艺术感,是美学审美感受所必需的重要条件。
此外,康德也在著作中阐明了实用主义美学中“效用”的概念,认为这是美的另一重要特征。
根据康德的观点,当一件作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时,便可以被称之为“实用美”。
《美学应用》中,康德提出了“美的情感”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作品中所承载的感受即是衡量其美的主要准则,而这种情感也是作品真正所有价值的体现。
此外,康德也在著作中提出了“美的标准”,其中认为一件作品之所以能够被认为美,则必须能够被看得出实用性价值和可视性感受。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艺术创作与欣赏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康德强调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观念,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艺 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 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答案。
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 认识物自体。在审美中,我们关注的是现象的形式而非物 自体的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审美中,这种道德法则表现为对美的普遍追求和认同。
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审 美中,自由意志表现为对美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道德美学
康德提出了道德美学的概念,认为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激发 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因此,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在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 品德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观感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美学与审美密切相关,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为实
践应用。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 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审美判断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现代美学 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来自 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物 的属性。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他关于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和美的概念等方面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经验,即美并非存在于外部物体本身,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审美经验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纯粹基于感知的形式和结构。
其次,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力"的概念,即我们运用美的判断力来作出审美判断。
他认为美的判断力基于一般性的可共享的规范,其判断不是基于个人的偏好,而是基于普遍可认同的美的特征。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意象"的概念,即美的对象是通过感性经验中的形象呈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的意象要具备"终极性",即其没有任何自然的目的或实用价值,只存在于纯粹的审美感受中。
然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的重点放在了主观的审美经验和个体的判断力上,忽视了美的客观属性和外部物体自身的特征。
其次,他的美的判断力建立在一般性规范的基础上,但这种规范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难以界定和证明。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形式美学和审美伦理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面临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康德的美学——精选推荐

康德的美学康德的美学⼀、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的。
康德认为,判断⼒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
有两种判断,⼀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式四个⽅⾯对审美判断进⾏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概念1、认识:局限在现象界,物⾃体不可知,认识功能:想象⼒和知解⼒2、想象⼒: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3、知解⼒: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能⼒,但也只能掌握⾃然界现象的某些部分,不能窥到⽆限和整体。
4、理性概念:⽆限、整体、物⾃体等只有通过理性掌握。
理性与知解⼒对⽴,理性掌握概念不是认识功能是对现象世界合理或可理解的必须假定的理性概念。
5、判断⼒:不是知解⼒的逻辑判断,⽽是反思判断。
6、反思判断⼒:审美和审⽬的两种判断⼒。
7、⽬的:造物主造物时的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的,分为两种:(1)主观的⽬的:即主观的符合⽬的性,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想象⼒知解⼒)它们具有某种形式才使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感到愉快。
(2)客观的⽬的:⾃然界有机物各有本质,其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完善⽽不畸形或有缺陷,显出客观的⽬的。
8、审美判断: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
9、审⽬的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的⽬的,因⽽是显得完善的。
⼆者都不是逻辑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在对象是美的或者完善的时候,感觉就是愉快的。
三、美的分析1、质:不涉及利害,因⽽不涉及欲念和概念2、量:美是不涉及概念⽽普遍使⼈愉快的。
3、关系:美没有明确⽬的⽽却有符合⽬的性的⽭盾或⼆律背反。
4、⽅式:凡是不凭概念⽽被认为必然产⽣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质:不涉及利害,因⽽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区别逻辑判断和审美判断1、逻辑判断:概念2、审美判断: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具体内容,不涉及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量(quantity)的方面来说 “量”的范畴涉及普遍性(即全体性)。知识是客观的 ,因而是普遍有效的。审美判断不依赖概念,不是知识。 玫瑰花一般地是美的,是逻辑判断,这是由一般的知识所 得出的结论。这个判断的结论是普遍有效的,但它不是一 个审美判断。 有些判断不依赖概念,但不是普遍有效的。“玫瑰花 在香味上是快适的”,是一种感官判断,虽然不依赖概念 ,但不能普遍有效。关于快适的争论是愚蠢的。从逻辑的 量的范畴方面来看,一切审美(鉴赏)判断都是单称的判 断。同时,审美判断不依赖于概念,也是主观的。但是, 它的结果是普遍有效的。“这朵玫瑰花很美”,每个人都 会赞同的。如果不赞同,说明他没有鉴赏力。
康德对美的分析
《判断力批判》
一、《判断力批判》主要 意图
在现象界,自然的概念可以在我们的认识 对象上直观地表象出来,但这个对象不是物 自身;物自身从知性认识方面达不到,但在 道德实践方面却得到证实。自由的概念可以 在物自身中表象出来,但却不是直观的。这 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一个鸿沟。《判断力批判》 就是试图调节和消除这几个对立。
结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康德的前两大批判论证了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判断力批判 》的目的是对自然和道德秩序进行协调,在康德体系中的地位非常 重要。 康德论证了审美活动具有无利害关系的根本特性,从理论上把 美感与生理和道德的快感在原则上清楚地区别开来了。康德还确立 了美感经验的先验原则。美的问题在康德这里与其它的哲学问题有 了真正的界限。因此,严格地说,从康德开始,美学才获得自身的 合法性和科学性,真正成为哲学的一的思维和 先验能力本身。经验心理学的对象是个别的、偶然的,难以达到普 遍的结论。因此,康德美学是最彻底的。 西方美学史上一些基本问题:美、美感、崇高、艺术、天才, 等,在康德美学中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解释和规定。他虽然吸取了前
在康德这里什么是判 断力?
在物欲横流的浮华世界,有一个充满梦想的小小角落。
人的心灵
知——纯粹的理性 情——判断力 意——时间的理性
美的分析 1)从质(quality)的方面来说
首先区分审美的判断力与规定的判断力,认为审美判断不是从概念出发, 因而不是知识判断。审美判断主要与情感相关,属于主观的,审美判断的根 据只是主观的愉快的情感。 审美判断与认识判断的根本区别在于,一片草地的绿色对于我们是客观的 感觉,而对于这块草地的愉悦的感觉则是主观的。 美感与快适。很多主观的快感是与欲望的满足相关的,即有利害关系。这 种利害关系系于感官对象的实存,能在感觉里使感官满意,也叫快适。这种 快适不是美感,是一种生理上满足的感觉,动物也具备。审美愉悦不是一种 感官的快感,它与欲望的满足没有关系,不涉及利害关系。美感只关注对象 的形式,而对对象的内容不关注。 美感与善。善也是与利害关系相联系的。善在根本上与道德活动相关。善 也会产生一种快感。但是,这都不是美感。快适与善都与一个对于它们的对 象的利害相关。审美判断的特点是无利害感,这是审美判断的质的规定。 从第一个契机总结出来的对美的说明:“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小
从第二个契机总结出来对美的说 明:“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 令人愉快的。”
3)从关系(relation)方面来说 “关系”的范畴涉及因果性。审美判断的根据是一种合目的性的 形式,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并非所有合目的性的判断都 是审美判断。 概念的合目的性——认识 伦理行为合目的性——目的、意图 审美的合目的性——愉快 审美鉴赏没有一个客观目的的表象,不涉及对象的关于性质的 概念和内在的或外在的可能性。审美快感也有因果性,因而有根据 。主观的合目的性就是鉴赏判断的先验根据。 审美判断的第三个契机说明:“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 这种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因果关系不是一种感官的刺激。康德把鉴 赏判断也分为二类,一类是不纯粹的,有刺激的,一类是纯粹的。
4)从样式(模态modality)方面来说 “样式”(模态)的范畴涉及必然性与偶然性。 审美判断具有一种必然性,每个人必须同意我的判断。这种必 然性不是知识的(客观)必然性,也不是一个实践的(绝对命令) 必然性,更不是一个从经验的普遍性里推出来的必然性。这种必然 性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私人的,是建立在一种“共通感”(common sense)的基础之上。 一种不通过概念而普遍令人必然愉快的情感的普遍传达是以共 通感为前提的。 人的这种共通感是否存在?康德认为,认识的过程和知识的建 立,表明知识是能够普遍传达的。这就证明共通感是存在的。知识 能够传达,心意状态必须能够普遍传达,情感也必须能够普遍传达 。如果一定的对象凭借感官把想象力推动去结合多样的东西,然后 经过情感的调谐,这调谐本身必须能够普遍传达。这种判断通过共 通感传达出来,就会是普遍的,人人必然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