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碰撞与冲突教案人民版必修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2课《碰撞与冲突》示范教案

二碰撞与冲突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了解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这类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强烈批判,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中叶的世界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形成了民族乐派音乐;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为主。
这两类绘画同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
教材当中对这一时期文艺的流派成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图景,但不足的地方是,课本知识体系很难让学生有更好地情感体验,在文艺形成的背景上铺垫较少、对本课标题“碰撞与冲突”也体现得不够。
而这些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
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明显,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同时,在性格特征方面,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他们身上矛盾地统一着。
高一学生对待历史课,在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因为历史课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弹性、隐性,都使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所感染的学生难以在表层对其加以认同,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历史学科在他们心目中可能已是兴趣的边缘。
就这点来说,作为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8.2《碰撞与冲突》配套教学设计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原因、影响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基本情况,对重要事件进行梳理。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分析事件原因、影响等。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文明碰撞与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撰写一篇短文,字数600字左右。
4.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设计5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要求涵盖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基本情况、原因、影响等知识点。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历史漫画,要求突出主题,情节生动,具有教育意义。
作业要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文明碰撞与冲突的短文,要求分析至少两个具体事件,阐述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字数800字左右。
2.选择一个近代以来的文明碰撞与冲突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PPT,内容包括事件背景、过程、主要原因、影响等方面,并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8.2《碰撞与冲突》教案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二碰撞与冲突名师说课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认识世界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的必然性。
通过学习,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
通过对具体文学艺术内容的了解,促进正确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碰撞与冲突》教案3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碰撞与冲突》教案3 人民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认识世界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的必然性。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
通过对具体文学艺术内容的了解,促进正确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难点】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新课讲授】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
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和复杂。
2、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高中历史 碰撞与冲突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新集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教学案课题:8.2碰撞与冲突课型:新授。
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这段时间内的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同时以文学艺术作品为材料,分析得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提高分析和归纳概况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科书的内容、教师补充的内容和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概况和阐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代表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包含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并且能结合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本课讲述的是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文学、艺术领域内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欧美大部分国家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巩固。
然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的调和自身存在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一批敢于用自己的作品揭露黑暗、抨击社会,并能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思考和剖析的文学艺术家。
教学反思:课后巩固练习:(见学业水平测试130页)。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碰撞与冲突教案

碰撞与冲突[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19世纪中期——末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提高分析、理解、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情境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该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社会百科全书”《人间喜剧》;体会民族乐派所体现出的民族特点;体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富含的艺术价值。
[难点] 理解该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民族性。
[课堂设计]导入新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分别对此作出了什么贡献?民族乐派音乐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分别为此作出什么贡献?现实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是如何产生的?各有哪些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是什么?以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①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发生深刻变化,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已经过时。
②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并加紧扩张,使得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发展。
2.特点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形式;发源于法国,欧洲为中心,遍及世界各地。
3.代表人物及作品(1)整体概况(2)司汤达:《红与黑》。
①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与经典作家。
②《红与黑》是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真实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的社会状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82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1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纪念馆、遗址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树立民族自强意识,激发爱国情怀。
2.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在列强侵略下的抗争历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品质。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面对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时,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的观点。
3.重点: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难点: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适时进行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7.重视课后反思,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重大冲突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分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性看待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关系,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
4.强调民族自强、抗争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

《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碰撞与冲突》是人民版必修三最后一个专题的第二节,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很明确——“1、了解19世纪下半期文学、美术、音乐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
2、认识这一时期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和影响。
3、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本课是典型的文艺史教学。
但是实际教学中因“文艺史”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等几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加之教师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科边界”模糊的现象。
在平时授课中,不是陷入文艺作品鉴赏课的漩涡,就是沦为作家、作品的简单圈画记忆。
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说是完成了最低层次的教材梳理,却忘了通过课堂教学要获得什么样历史观感和人文素养,这明显有违课程标准的,但如何调整却一直不得其法,深以为憾!2013年的金秋十月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非常欣喜的听了束鹏芳老师《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可以说既享受了一场视听的盛宴,也解了我关于文艺史教学的诸多困惑。
在束老师如潺潺流水的讲述和自然而精彩的师生互动中,我对文艺史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知:文艺史的教学即以文艺作品为载体感受作品的风格透视作品背后的社会。
这其实要求我们把历史教学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思想文化史的“时代性”是非常明显的,以文学艺术为例,有的是对现实理想化的再造,有的则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这都涉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既所谓“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而我们历史课所要做的就是以“文艺史这一学科发展史”为依托,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东西。
如:“为什么这样那样的文化现象会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该现象对我们今天有何意义?”等,可能这样才能上出文艺史的“历史味”吧?基于这样的认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一、文艺史学习是基于作品的欣赏过程;二、文艺史学习是感受作品里的人性和风格;三、文艺史学习是透视作品背后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碰撞与冲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认识世界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的必然性。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
通过对具体文学艺术内容的了解,促进正确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难点】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新课讲授】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
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和复杂。
2、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3、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实的文学家。
4、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为争取民族独立,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斗争。
这种斗争也反映在文化领域,使这一时期的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发展。
在斗争中,亚、非、拉地区特有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迅速崛起。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3)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4)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以及主要代表人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英国——查尔斯∙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俄国——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的马克∙叶温(1835—1910)等人。
1、司汤达的历史地位以及代表作。
⑴历史地位——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也使司汤达成为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⑵代表作——《红与黑》的情节围绕着一个出身低微却颇有才干的青年于连展开。
通过对于连人生经历的描述,司汤达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真实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的社会状况。
“红与黑”小说中的“黑”代表法国封建贵族复辟势力及教会组织,而“红”则代表了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2、巴尔扎克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及其地位。
⑴历史地位——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⑵文学特色、代表作及其地位。
他善于揭露金钱社会中的罪恶与丑陋。
他的许多著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巴尔扎克将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其中包含九十多部小说,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贫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巴尔扎克《人间喜剧》3、狄更斯作品的特点和代表作。
⑴作品特点——狄更斯出身贫寒,深知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他的作品是我们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状况的好教材。
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小人物的形象,并对他们寄予深深的同情。
狄更斯的作品大多以圆满结局而结束,表达了他对真爱和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
⑵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雾都孤儿》和《双城记》都是狄更斯很有影响的作品,描述了封建贵族对下层人民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
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
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
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
4、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地位和代表作。
⑴历史地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部作品,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
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战斗力,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和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⑵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巨著。
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描述了贵妇安娜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安娜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则深刻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得相不幸——《安娜·卡列尼娜》5、亚非拉地区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
⑴时代背景与文学特色——这一时期的亚、非、拉地区不断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因此,这些国家的人民为捍卫自己的祖国,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的斗争。
在斗争中,亚、非、拉地区特有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迅速崛起。
这些文学作品以反帝、反侵略为主要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⑵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
1埃及的巴鲁迪(1838—1904)创作了大量诗歌,以此作为战斗檄文和政治宣言书。
2被誉为中国“诗界革命”旗帜的黄遵宪(1848—1905),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也写了大量的纪实感怀诗歌,如《哀旅顺》、《台湾行》等,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任人践踏的痛苦心情。
3拉丁美洲也出现了大批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
二、民族乐派音乐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1、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逐渐淡化了自然形成的地理界线,世界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2东欧和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促进了这些国家人民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艺术家们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发扬和创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
2、艺术特点——他们以民族题材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音乐,其作品的旋律、节奏等都带有民族特点,形成了民族乐派音乐。
3、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历史地位、主要作品、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及其特色⑴历史地位、主要作品与艺术特色。
(1840—1893)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
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
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无心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
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
他边教学,边创作。
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激动难抑涕泪滂沱。
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到自豪。
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
俄国民族乐派音乐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6部交响乐,10部歌剧,3部舞曲(《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同时旋律又异常优美动人,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因此,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
⑵代表作及其特色。
他的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正值俄国农奴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年代,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心中充满了斗争的激情,因而作品中也充满了乐观明朗的情绪,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等;后期则值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因此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内心的忧郁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如《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睡美人》等。
4、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德沃夏克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和艺术特色。
⑴历史地位——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捷克的安东∙德沃夏克(1841—1904)。
德沃夏克自幼热爱音乐,是捷克民族乐派中最重要的作曲家。
德沃夏克对于民族风格的音乐,有其伟大的成就。
他不但是波希米亚国民乐派先驱希克路波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民族音乐的发扬者。
他在音乐上的地位,并不亚于当年的韩德尔及莫扎特。
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了捷克的民族音乐,他还转向了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似乎更主义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⑵代表作和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量吸收了捷克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容。
其著名的交响曲《自新大陆》充分表明,音乐创作应当从丰富的民间旋律中吸收有艺术价值的成分,从而创造一种属于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
5、世界其他地区音乐的发展。
除了欧洲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诸如美国、日本、埃及、大洋洲和非洲等地的音乐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现实主义绘画的产生及其艺术特色。
1、背景——现实主义绘画是随着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民主思想的进步而掀起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而形成的。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
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