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异同
13626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指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是关键。
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制定出详细的区域发展规划。
一、国内区域经济差异1.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其中,沿海地区的发达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同时还反映在教育、交通等方面。
1.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重要的因素:1.2.1 土地资源我国是一个占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分配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早期,就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成功地将土地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
1.2.2 人口因素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城市的人口密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潜力也越大。
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因人口基数小,缺乏人口优势,使得其经济发展缓慢。
1.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可以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政策环境的稳定与公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3 发展路径和对策针对不同的区域,我们需要探索出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
基于现有经济条件,应实施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例如,内陆地区可通过发展物流业扩大市场,而沿海地区则应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国外区域经济差异2.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和差异,尤其是欧洲大陆区域的经济差距不小。
例如,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可能发展的比较均衡,而东欧地区的经济相对欠缺竞争力。
2.2 影响因素分析2.2.1 地理因素国家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拥有发达港口和交通工具的地区,可以更容易地发展世界贸易和物流业。
中外住宅空间发展历程

中外住宅空间发展历程住宅空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部落居住时代。
在古代,人们常常以自然材料如树木和草地构建简单的住宅,用来遮风挡雨。
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中外住宅空间逐渐演变出了独特的风格和设计。
在中国,古代居民常常选择使用木材和土坯建造房屋。
这些房屋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有厨房、卧室和起居室等功能区域。
传统的中国住宅空间注重家庭的团聚和社交活动,同时也注重私密性和安全性。
然而,在西方,古罗马人的住宅空间则带有不同的特点。
古罗马的住宅常常具有多个楼层,有大堂、卧室、浴室和餐厅等房间。
古罗马的住宅也注重室内装饰和舒适性,使用大理石和雕塑等高档材料来烘托豪华氛围。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住宅空间的设计也开始相互影响。
在中国,许多人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引入西式家具和装饰品。
同样,在西方,一些人也开始迷恋中国传统的庭院和木质结构。
在现代,中外住宅空间的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在中国,许多富豪和新中产阶级开始追求现代、豪华和有个性的住宅空间。
传统的庭院结构逐渐演变为中西结合的花园式设计,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区域,如娱乐室和健身房。
在西方,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性也越来越注重。
许多现代住宅开始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板和地热系统,来降低能源消耗。
室内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舒适性和健康,采用自然材料如木头和石头,并增加室内植物来改善空气质量。
总的来说,中外住宅空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的趋势。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住宅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如今,住宅设计不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还注重环保、健康和个性化的需求。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梦想。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到底多大?表现在那些方面?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到底多大?表现在那些方面?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到底多大?表现在那些方面?那太多了,人均GDP,法治民主程度,社会福利,教育,公民的自由权利,收入,环境生态.......不是我崇洋 *** ,说实话,中国那样都比不过(除了人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有多大?表现在那些方面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构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1.低下的生活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
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
最后,大范围的贫困。
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
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论中国与西方长期发展中的趋同与趋异

论中国与西方长期发展中的趋同与趋异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探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趋同和趋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西方在长期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并分析其原因。
一、经济发展趋同在经济领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同明显。
中国的崛起以及对全球经济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中国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和外资的增长,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西方国家虽然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仍然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持。
因此,在经济层面上,中国和西方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二、政治发展趋异在政治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异明显。
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稳定、执政能力强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对较为开放和自由,这种特点允许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多样化观点的表达。
由于历史、文化、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存在巨大的差异。
三、文化发展趋异在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更为明显的是文化发展趋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
而西方国家则注重个人主义和创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较大。
四、原因分析经济领域的趋同得益于全球化的趋势和对全球市场的互相依存。
政治和文化的趋异则是由各自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国家制度所决定的。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发展差异较大,难以达到完全趋同。
五、对策建议在实际合作中,中国和西方国家可以借鉴彼此的经验,发扬优点,化解差异。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中国应该进一步放宽对民间组织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建造更为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
而西方国家也可以从中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中吸取启示,加强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更好地认知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趋异具有相对稳定的趋势。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差异、转化优势,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比较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住房问题,哪个更棘手?

比较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住房问题,哪个更棘手?住房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许多国家,住房问题始终是十分棘手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
现在,我们将比较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住房问题,看看哪个更棘手。
一、住房价格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在住房价格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住房价格虚高,房价普遍在近年来急剧上涨,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房价依然高昂,但相对于中国而言,却更多地受到政府控制,不太可能像中国那样短时间内飙升。
在住房价格方面,中国的问题更为棘手。
二、住房供给不同国家的住房供给状况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较为迅猛,建设速度也很快,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国内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造成住房供过于求的局面。
相形之下,发达国家尽管住房供给不足,但政府和企业始终致力于完善住房供应,保障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
在住房供给方面,中国的问题更为棘手。
三、住房质量住房质量是影响居住感受的重要因素。
在许多国家,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房屋本身,还包括住宅周围环境和公共设施。
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很多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忽略了住房质量问题,导致房屋建得很快,但问题也特别突出。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房产市场更为成熟,更重视住房质量,并且建设相应的公共设施,从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住房质量方面,中国的问题更为棘手。
四、住房租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住房租赁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住房形式。
在中国,虽然进入租赁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但租房市场不够成熟,租赁合同保障和租金费用等问题仍待解决。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住房租赁市场更为完善,租房合同保障比较完备,租金费用也更加合理。
在住房租赁方面,中国的问题更为棘手。
总结:综合以上比较,中国的住房问题相对更为棘手,主要表现在住房价格虚高、住房供给过剩、住房质量不足和租赁市场不成熟等方面。
为解决这些问题,相关政策应当加强随机调查力度,引导市场化、多方共赢的品牌建设模式,实现创新让品牌从“嵌入”到“超越”,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房地产品牌,为未来住房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略论国外与国内住宅产业发展方向

略论国外与国内住宅产业发展方向夏 秋(重庆建筑大学建工学院 重庆400015) 【摘 要】 本文意图通过对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研究较早的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过程的探讨,对比我国现状,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宅产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国外 国内 住宅产业 发展 1 有关国家住宅产业的发展 111 日本以统计调研作为住宅产业发展的基础日本通产省认为住宅产业主要包括:(1)承担居住空间新建和改造的住宅供应产业、改造产业、内装饰装修工程;(2)提供所需材料、设备的住宅建材业、住宅设备产业、内装饰装修材料产业;(3)承担住宅及其建材、设备等的流通产业,以及与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4)为支持居民自己改善居住条件(新建和改造)的DIY(Do It Y ourself)产业。
日本政府的住宅政策是建立在统计调查基础上的。
日本住宅统计分为着工统计(施工统计)和住宅存量统计。
其中着工统计由建设省负责,每年进行,内容包括面积、结构、用途、层数、业主、资金来源、建设周期、施工方法等。
而住宅存量统计由总务厅负责,在公历尾数为3、8的年份(即日本人口普查的前二年)进行一次住宅普查,包括除着工统计的主要内容外的建设年代、减失数量、居民使用状况、设备拥有及改善状况、持家、借家(租赁)等。
调查统计为政府和科研机构进行预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在完备的调查统计基础上,日本把相关数据编制到产业关联的建设业延长表中,从产业关联的角度预测住宅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2 法国住宅产业的多构造体系早在50~70年代,法国就已使用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模式板为主的建筑施工技术,到了70年代又向以通用构配件和设备的生产和使用的“第二代建筑工业化”过渡。
为发展建筑通用体系,法国于1977年成立构件建筑协会(ACC),作为推动第二代建筑工业化的调研和协调中心。
1978年该协会制订尺寸协调规则。
同年,住房部提出以推广“构造体系”,作为向通用建筑体系过渡的一种手段。
住房市场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住房市场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邓郁松【摘要】二战结束后,为解决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各国普遍把加快住房建设作为主要政策目标,重视公共住房建设.1950年到1970年前后是发达国家历史上住房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1970年前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户均住房达到1.0套左右,各国住房市场从供不应求进入供求基本平衡的新阶段,新建住房规模开始下降,公共住房政策开始转型,住房政策目标更加重视提升居住品质.1985年后,不同发达国家之间住房市场的差异性开始增大,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发展历程表明:理清住房市场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准确判断市场形势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住房市场发展阶段适时调整住房政策目标,重视从长期、系统的角度解决住房市场短期面临的问题.%After world war II, in order to solve the severe housing shortage problem, almost all countries set accelerating housing construction as the main political aims,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housing. The period from1950 to 1970 is a period of largest scale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about 1970, as each family in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averagely owns one house, housing market began to change from a short supply period to a new stage of basic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housing market. The scale of new housing construction started to decline,and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 transform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housing quality. After 198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enlarged and real estate bubble occurred in some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housing marke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s that,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making right judgment about housing market situation is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housing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housing policy to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housing market, solving the housing market problem of short period from a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perspective.【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住房市场;发展阶段;政策【作者】邓郁松【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21945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住房市场相继经历了供不应求和供求基本平衡两个阶段,此后个别国家住房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但也有一些国家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等问题。
在居住条件方面,中国和北欧国家有什么异同?

在居住条件方面,中国和北欧国家有什么异同?居住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住条件进行比较,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水平。
中国作为亚洲领先国家之一,与位于北欧半岛的北欧国家一样在居住条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同之处。
那么,究竟在居住条件方面,中国和北欧国家有哪些异同呢?一、住房类型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多数中国城市开始采用高层建筑和小区的住宅建设,其中集中供暖的住宅区较为常见。
此外,中国历史悠久,也保留了许多具有传统风格的老房子。
北欧国家:北欧国家多数为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相对较高,因此房地产业非常发达。
同时,由于属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很多国家采用了木质结构和良好隔热的建筑,大部分房屋为别墅或公寓,少数人居住传统的木质房屋。
二、居住环境中国:中国过去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如交通拥堵和污染等问题。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也逐渐成为重点,例如在公共交通和建筑环保等方面不断进行投资。
北欧国家:北欧国家作为福利国家,注重公共保障和民生福利,人们在享受更平等的机会的同时,往往也可以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如绿化丰富、空气清新、小区安全等。
三、居住成本中国:由于城市化跨越管理,许多大城市人口居住成本高,例如房价和租金等方面开支较高。
北欧国家:在经过锤炼的政府建设下,北欧国家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因此生活质量也相较更高。
传统上,购买房屋是北欧国家的一个传统购买方式,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租赁。
综上,虽然中国和北欧国家在居住条件方面有着不同之处,但是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居住生态,逐步朝着更加美好的居住条件发展,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异同摘要:通过对概念解析、中国住区发展历程以及西方住区发展历程的探讨,对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作出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住区发展居住空间邻里空间工业化
1 概念解析
1.1 住区包括住宅及与其相关的道路、绿地,以及居住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设施等,因此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其范围可大可小,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等。
1.2 住区建设侧重于区域范围内居住功能的实现以及居住环境的形成。
2 中国住区发展历程
2.1从建国初期到目前,已经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城市住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着“封闭-开放”的循环变化过程
2.2从单纯模仿国外模式到结合国内实际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现状居住文化的住区
2.3建国前:
(1)周代:里(密集而规整的道路网格分隔)
(2)唐代:坊(严格的管理制度,设坊墙、坊门,实行宵禁)
(3)北宋:商业街、坊巷(集市、商店、夜市,住宅面街、商住混排)
(4)明清:与北宋住宅形式相比变化不大
2.4建国到70年代中叶:
(1)居住空间基本呈开放性,边界仅采用树木或绿篱分隔
(2)居住空间营造主要以改革内城区居住环境及在城市边缘区新建“工人新村”为主
(3)出现由单个企业兴建的大批分散而平等的城市边缘居住区和企业职工住宅,城市居住空间被划分为以工作单位为基本居住单元的居住空间,即所谓“大院”。
2.5文革后-80年代末:
(1)出现大片工业区、商贸区、职工单位大院等,居住建筑呈现出一种朴实简约的风格
(2)过于模式化: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材料、统一的技术,居住区内的环境设计基本上无从谈起
(3)建筑外观:“方盒子”的特点,裸砖外墙,混凝土外墙
(4)环境特点:行列式布局方式,缺乏绿色空间
2.6 90年代:开放性
(1)单位大院逐渐瓦解,出现的封闭住区很少,除了一些社会名流和富有的私人企业主的别墅和高级住宅区。
(如广州一直保留下来的新河埔别墅群)
(2)建筑被复制,住区被复制,城市变得缺乏识别性,没有生气没有特色
2.7 90年代后
(1)“大盘时代”“造城运动”,以广州为例,“华南板块八大楼盘”、“东部板块”,新建住区的用地规模不断打破纪录。
(2)风格开始多元化:西班牙风格、现代风格、英伦风格,新中式风格等等。
(3)对住区的环境要求也开始提高,园林景观行业蓬勃发展。
3 西方住区发展历程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19~20世纪,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特别是城市产业工人的增长,导致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从而出现了新的居住区。
这些居住区改变了城市面貌,使城市达到了新的规模和体量。
3.1二战前的发展
(1)截止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城市建设是没有社会学家的参与的,城市建设主要围绕技术问题的解决和考虑城市景观。
(2)大家庭的解体以及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单人家庭的出现,许多小型住宅被兴建。
这一时期在新居住区出现了新的现代住宅平面,如外廊式住宅、两跨住宅、住宅阳台、全套住宅(带厨房卫生间)以及并联住宅等。
这些新式住宅结构比先前更为合理,而其所在住宅区环境优美,有着大面积的绿化。
3.2 50年代
(1)重点在重建被战争破坏的住房和新建被战争毁坏的城市。
(2)建设以分散开放的形式为指导思想。
住宅以条式多层和点式高层为主。
居住区密度低,采用功能分区,住宅自由布置在大片绿地上。
在规划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的周边围合住宅模式、街道塑造和轴线传统布局等手法,呈现自由流线格局。
3.3 60年代-郊区化
(1)除了市区内重建住宅外,开始在市郊建造大型的居住区。
(2)大型居住区由国家资助,居住区的大小以相应的“学校区”居民为单位,大约7 500人。
居住区内主要是3~4层条式住宅,在居住区中心有个别高层住宅作为标志。
(3)私家汽车迅猛发展,满足汽车使用”成为居住区规划的要求。
3.4 70年代~80年代
(1)住宅和居住区发展的分水岭,大规模的住宅建造开始减少。
内城旧居住区的更新和现代化改造开始成为住宅发展的重点。
(2)开始注重环保和保护历史传统建筑及街区,城市发展方向更多地转向了已存的旧建筑的小规模更新改造,更在小范围尝试设计建造节约用地、生态型和节能住宅。
3.5 90年代以后
(1)城市扩建有了进一步发展,住宅区设计更强调个性和城市性。
功能混合和限制汽车交通以及发展公共交通和通讯成为主要手段。
(2)延续80年代城市改造更新的建设重点,人们提出了新的住宅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口号,如“安静交通的住宅区”、“混合居住区”、“生态型住宅”以及“城市个性和气质”等,这些想法和要求都在城市更新改造和城市扩建中得到了体现。
4 二者的相同点
4.1 从发展方向上,两者都是由功能需求转向功能与环境共同需求的过程。
4.2 从建筑结构、空间形态、交通模式、配套设施等功能要求看,两者都是从单一形态向复杂形态发展。
4.3经历了建筑技术从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5 二者的不同点
5.1 由于国情不同,中西方住区形态存在差别
(1)西方:在居住郊区化的过程中,国外发达国家以卫星城发展模式为主,住宅多是独栋别墅。
(2)中国:人口众多,且多向大城市集中,在居住郊区化的过程中,中国多以高层住宅结合少量别墅区为主.
5.2 国外住区发展理论研究较先进
(1)西方:在1929年已经提出邻里住区理论,后来又提出新城市主义(美国)等。
(2)中国:在我国前期住区开发中,经常是生搬硬套外国先进理论,而没有进行深入了解。
如在我国新城市主义在地产广告中频繁
使用,但实际的规划思路却大相径庭,在美国的起因是反对城市郊区住宅的无序蔓延,其理论重点是住区的公共设施的建设,而中国则把公共设施简单的理解为住区中的中心商业街道.
5.3 空间形态的区别
(1)西方住区
打破了封闭式小区管理模式,提高中心城区的人群混合,提高中心城区的可居住性和多元性,提高郊区住宅区工作的可能性,使得人群住在郊区同时工作在郊区。
(2)中国住区
目前还是十分强调功能分区,再加上“封闭式小区”的通用管理模式,使得街道空间的功能正在向单一的交通功能退化,城区局部的多元化受到影响,多样化的就业和廉价的社会服务正在受到抑制。
由于社会福利水平低,商品住宅受市场左右一般都是“人以群分”,“择邻而居”。
5.4 建筑结构的区别
(1)西方住区
建筑层数发展由高到低,密度由低到高。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城市整体绿化环境提高了,人们更多追求心理上的舒适感和近人的尺度,住宅越来越体现出层数降低,密度增加的发展形态,这为城市中心地区空间的连续性,城市郊区居住建筑的亲切宜人提供了条件。
(2)中国住区
建筑密度目前控制在25%-30%,(特别是中心城区住宅建筑)开发的强度决定了高层低密度的住宅建筑方式是经济的。
5.5建筑风格的区别:
(1)西方住区
在同一个住宅项目中鼓励存在多种设计,催生集合住宅个性化,从而获得丰富的建筑景观。
(2)中国住区
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受销售的顾虑因而突破不多,限制了个性化的发展。
住区建筑风格追求相对统一。
5.6 保护意识的区别:
(1)西方住区-“谨慎的城市更新”
不仅针对文物建筑,而且那些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
在住宅改造上,最突出的要点是:“旧如旧,新如新,控制体量,改善功能,保留居民,公众参与”。
(2)中国住区
脱离保护意识,把旧建筑改造当作商业开发而不是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建设来看待。
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不重视一般旧建筑的更新利用和旧城结构肌理尺度的延续;
重视旅游和仿古,不重视使用中的利用,往往把居民全部动迁,改老建筑为商业设施和高级住宅区;
重视单独的物质性保护,不重视居民的保留和对原有社会生活关系的尊重和发展。
5.7高技术利用的区别
(1)西方住区
运用高技术,是以文明的居住观念作为引导,而不是以单纯经济效益为引导,以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为措施。
(2)中国住区
高技术利用往往带有以经济效益为先导的动机。
6 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比中国早了一个多世纪,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中国居住区发展的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私人轿车的普及,我们也将面对城市郊区化、城市分散和大面积土地占用等问题。
西方政府对城市福利住宅、内城改造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缓解了城市郊区化的蔓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