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泰山封禅文化1
泰山封禅

封禅历史
《史记〃封禅书》说明了“自古受命帝 王,曷尝不封禅”、“厥旷远者千有馀载, 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 得而记闻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 始记起,并在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 篇》的“……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 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 五帝”时便已有之。
作为泰山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封禅, 实质上是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帝王强调君 权神授的一种政治手段。
封禅来源
封禅来源于人类的原始崇拜 , 它是人类最早的 准宗教形式之一。而泰山崇拜主要是由太阳崇拜、 东方崇拜、大山崇拜结合在一起。太阳为世上万 物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人类自古就有太阳崇 拜。 太阳升起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万物发育、 阴阳交替之所,于是又产生了东方崇拜。在山区, 大山往往成为崇拜的对象,即大山崇拜。在地理 位臵上,泰山位于神州大地的东方,因此就成为 历代帝王与天对话的最佳场所 。
“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 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史记》
封禅的含义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 祭祀天地神的礼仪活动,表达对浩荡天恩 的感激;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 。
原因三:神话传说
Leabharlann 远古传说泰山是开天祖神盘古的头颅所化,所以泰山就 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更 是被称为:冀近神灵之地。(“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 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史记集结》) 而另一传说,五岳即五天柱,而泰山则是东天柱----不 周山。 共工触折不周山,导致洪水泛滥则可以与黄河流域的洪 水相挂钩,这样一来女娲补天的 而在当时人们还处于神灵崇拜的的阶段,泰山的地位不 可撼动,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神山。 因此泰山被视作太阳初生万物发育之地。(昊天族氏)
泰山封禅文化

泰山封禅文化在世界各古老民族的神话思维中,巨山大川通常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一圈神圣的光环。
譬如奥林匹亚山,是古希腊的众神居住之地;“五岳”、“四渎(du二)”,则是古代中国历朝各代都要祭祀的神灵。
尤其是泰山,更是备受历代帝王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唯一一座被帝王封禅的大山名岳,而滥(lan四)觞(shang一)于秦、形成于汉的“泰山封禅”,最终被奉为封建王朝的最高国家祭祀大典,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现象,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民族思想文化心理内涵。
通过梳理泰山封禅历史,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泰山封禅的逐渐演变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历史认识,又可以理解到这繁琐、迷信的形式和仪式背后,还隐藏着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先民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创造灿烂文明和辉煌业绩的认可和礼敬。
一句话,泰山封禅就是对大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栖息、繁衍之地的无限感激与回报,以及对祖先开拓、创业、发展的无限敬仰与缅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泰山的封禅文化什么是“封”和“禅”呢?历来说法不一。
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极顶上堆土筑一个圆坛,增泰山之高,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以表功于天;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
圆台方坛表示天圆地方。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来到最能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上,堆土砌台垒坛,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的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而得以青史留名。
至于诸侯群臣,更是把躬逢登礼、跟随去泰山封禅看作是难得的机遇和最高荣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时,太史令司马谈被留到周南(今河南洛阳),不得从行,竟因此忧愤而死。
作文泰山文化

作文泰山文化《泰山文化》篇一泰山,那可是咱大中华的文化宝藏啊,老厉害了!我就一直对这泰山文化充满了好奇,感觉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礼包,里面装着满满的惊喜。
我第一次对泰山文化有深刻印象,是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泰山封禅的节目。
封禅,这词儿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就像古代皇帝跟老天爷汇报工作似的。
我就寻思,这得多有面儿啊,能跑到泰山顶上跟老天说:“嘿,老天,你看我这皇帝当得咋样?”也许当时的皇帝们都觉得泰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吧,就像一个巨大的通往天界的电梯口。
这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迷信,但在古代,那可是无比神圣的事儿。
我后来有机会去泰山玩,那一路上可真是热闹非凡。
山脚下就有好多卖小玩意儿的,什么泰山石敢当的小雕像啦,印着泰山字样的折扇啦。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泰山文化的小尾巴吧,被人们抓住了,变成了能赚钱的小宝贝。
沿着山路往上走,那石头台阶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士兵,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迎接着每一个攀登的人。
每一块石头都像是在诉说着历史,我用手摸着那些石头,就好像在触摸着古老的泰山文化。
走到中天门的时候,我都有点累得像条狗了。
但是周围那些游客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大家都在谈论着泰山的传说。
我听到一个大叔说:“这泰山啊,可是神山,上面住着各路神仙呢。
”我心里就想,这神仙要是真住在这儿,那他们的生活环境可真是够艰苦的,天天在这云雾缭绕的地方,会不会受潮啊?这想法有点傻,不过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再往上走,就到了十八盘。
那十八盘可真是陡峭得吓人,感觉就像一把巨大的梯子直直地插向天空。
我当时就犹豫了,这我能爬得上去吗?可是看着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地往上爬,我就咬咬牙,心想:“别人行,我也行,我可不能输给这泰山啊。
”这时候,我就觉得泰山文化里有一种激励人的力量,它让人们不断挑战自己,就像古代那些来封禅的皇帝,他们也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想要得到上天的认可。
终于爬到了山顶,那种感觉就像征服了全世界一样。
站在泰山顶上,看着脚下的云海,我就想,这泰山文化大概就是这样一种让人敬畏又让人想要靠近的东西吧。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二)泰山封禅文化

1.宗教:古人对大山崇拜的特殊情愫。 2.自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泰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 的山,在那里既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皇 帝与天近距离的沟通。
3.文化:泰山地处黄河流域下游,这一带在远古相对比 较发达,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
登封台
·
封 禅
历 代 君 王
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乾隆五十 五年(公元1790年)
先后10次祭祀泰山
西 汉
武帝刘彻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前89年)
光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东 汉
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登封泰山 封泰山、禅肃然山 封泰山、祠明堂 封泰山、祠明堂 封泰山、禅蒿里山 封泰山、禅石闾山 封泰山、祠明堂 封泰山、禅石闾山 封泰山、禅石闾山 封泰山、禅梁父山 柴祭泰山、祠明堂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为坛设祭泰山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唐
玄宗李隆基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圣祖玄烨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清
祭祀泰山 祭祀泰山
泰 山 封 禅文化
—— 泰山封禅文化简述
什么是封禅?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 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史记》
泰山封禅史

泰山封禅史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
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泰山。
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
元明以后改为祭祀。
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上岱顶。
自帝王登封泰山以来,历朝正史均有记载。
限于时间,我们课上会对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封禅的皇帝以及封禅最多的帝王介绍详细一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秦始皇封禅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46年立为秦王,后来由于采纳了李斯等“灭六国、成一统”之计,统一了六国,公元前221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接着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取消分封,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建驰道等。
一方面他自以为统一大业告成,必须夸耀于天下;另一方面又感到东方六国的反抗势力并没平息,认为“东南有天子气”,决心“东游以压之”。
于是在即帝位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率群臣自咸阳出发,跋涉几千里东巡郡县,秦始皇一行先到峄(yi四)山,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
向齐鲁人士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之后,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
后登封泰山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
那么秦始皇为何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封禅泰山的帝王?(泰山封禅说为何被秦始皇所接受并如何付诸实践的?)这要先从秦国历史谈起。
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而是直到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始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侯。
至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但直到孝公时代"秦僻(pi)在雍(yong)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
于是下决心变法图强。
武王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这种被东方诸侯国卑视的遭遇深深埋藏于历代秦国统治者的心里,成为他们励精图治、蚕食诸侯、最终兼并天下的动力,也成为拥有天下后发泄私愤、炫耀功绩的必然选择。
自-泰山文化教案第01章

泰山自然地理与泰山历史
使用教具
多媒体课件
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中国文化史、山东地方志
教 学法
1、讲授;2、情境欣赏;3、讨论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可加附页)
绪论--课程目标与学习方法
课程目标(三层次):
——泰山表层文化:景观(解说)以“五岳独尊”为例
——泰山深层文化:封禅、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精神(解说基调、方向)以现实例证
一、泰山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
1、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龟阴田、赤鳞鱼、四大名药、花岗石底座为例讲解)
2、泰山地势突立高耸,拔地通天。相对高度:1532.7-150=1382.7(米)
3、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宜农业
4、交通要冲(北扼草原、西拥黄河、东临大海、南面中原、中据运河)南宋明清
(以实例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要点的内涵)
——泰山文化管理与开发:旅游管理与景区开发的文化属性、方向、原则。以莲花山“小泰山”“北方普陀”为例
教材:
——《泰山诗文欣赏》为选修课教材,只有“泰山文化”中“文学”一部分
——新教材与本学期课程同步产生
课件和相关资料会发布在网上:教育在线→教学平台→泰山文化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文字、图片、视频
——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对照考察(安全)
教案
姓名刘方华2008~2009学年第2学期时间2009.3.6节次1、2
课程名称
泰山文化
授课专业及层次
2007级旅游管理本科1-3班
授课内容
第一章泰山文化总论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了解泰山文化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掌握泰山文化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
重点
唐代的泰山封禅

唐代的泰山封禅——唐高宗唐玄宗泰山封禅参与人员研究文章摘要:关键字:(一).泰山封禅1.关于历代封禅大典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盛世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天地祭奠活动。
相传远古有七十二君在泰山封禅,其目的在于“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言禅者,神之也。
《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1](P13)这无疑带有远古社会自然崇拜的遗风余韵。
后经过齐鲁方士、儒生的加工改造和秦皇、汉武的实践,遂成为法定不可动摇的帝王受命的最高仪式,而后易姓而王者莫不以登封泰山为至荣。
据《旧唐书.礼仪志》称:“高宗即位,公卿数请封禅,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
”[2](P884)又据《唐会要》封禅》记载:“时天后自封岱之后,劝上封中岳,每下诏草仪注,即岁饥边事警急而止。
”[3](P162)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1]这段文字明白地告诉人们并不是每个帝王都能举行封禅大典,原因就在于举行封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这就是受命于天、符瑞祥应、功成德洽、日月有暇。
因此,封禅就成为历代帝王都想为却只有少数帝王能为的盛典。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前人既然已经有此定式,且为后世封禅A封禅是古代帝王向其作为权力授予者之神圣上天的“答厚德,告成功”,“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而祈福”的事情。
它作为有成就的帝王向上天复命和为百姓祈福的严肃礼仪,处在由古代圣贤和儒学家们所一再阐发的政治天命观的整个思想系统中。
这种政治天命观认为,“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尚书·仲尴之浩》)。
泰山文化专题序言文化及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专题序言文化及泰山文化泰山:天下第一山;五岳独尊;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关于泰山的讲话录像:说说泰山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北大美学教授杨辛v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保护委员会副主席卢卡斯:v “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巨大贡献”。
v 总学时:36v 序言v 第一章泰山封禅文化v 第二章泰山宗教文化v 第三章孔子、儒学与泰山v 第四章泰山石刻文化v 第五章泰山建筑文化第六章泰山民俗文化序言:泰安与泰山泰安概况v 泰安市地属鲁中山区的一部分,整个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
其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等地貌类型。
泰安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
v 夏、商、周、秦时,分属外地。
v 第一次建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设泰山郡,治所在博县(今泰安市郊旧县村)。
属兖州。
v 唐时以东岳庙(今岱庙)为中心形成了岱岳镇v 宋太祖时下诏县城迁至岱岳镇,为境内有县治之始v 金初设泰安军;泰安之名正式启用。
v 金(1182年),泰安升军为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州为府,设附郭泰安县。
1912年(民国初期),裁府留泰安县v 新中国建立后,泰城为泰安专署及泰安县驻地。
1958年6月,泰安城关镇及周围村庄划出建立泰安市。
同年11月29日,泰山市与泰安县合并建立泰安市。
1963年4月撤市复县。
1982年3月泰安县再次改为泰安市。
1985年5月泰安地区撤销,成立地级泰安市v 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48万人,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v 泰安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
地方特产有肥城佛桃、泰山板栗、泰山核桃、宁阳大枣、金帅苹果、埠东山楂、泰山灵芝、泰山人参、泰山何首乌等名贵果品、药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章泰山封禅文化一、帝王封禅的由来1、封禅的含义。
所谓“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积土为坛意味着增泰山之高,表示对浩荡天恩的感激。
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2、封禅来源于人类的原始崇拜原始崇拜(包括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准宗教形式之一。
崇拜的对象是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等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物。
在山区,大山往往成为崇拜的对象,即大山崇拜。
“崇”字就是由“山、宗”组成的。
在自然崇拜的中后期产生出自然神灵的观念,大山崇拜发展为山神崇拜。
但泰山崇拜主要是和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结合在一起。
太阳为世上万物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人类自古就有太阳崇拜。
太阳升起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万物发育、阴阳交替之所,于是又产生了东方崇拜。
在地理位置上,泰山位于神州大地的东方,因此就成为历代帝王与天对话的最佳场所。
3、封禅制度的前身-“柴望”“柴望”是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是原始崇拜与原始统治结合的产物。
当原始社会进化到氏族部落并向国家的雏形发展时,部族首领往往要通过大山崇拜等原始崇拜来体现自己的统治区域。
这种统治手段,有史记载的形式为“巡狩“我国《尚书》记载:在父系社会后期,舜在代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要祭祀上帝和六宗。
六宗为天宗日、月、星和地宗岱、河、海。
据记载,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舜必须五年巡狩天下四方,即四岳。
春天巡狩东岳岱宗,夏天南岳,秋天西岳,冬天北岳。
目前能确认的东岳是泰山,其他三岳不详。
巡狩是一种带有视察性质的政治典礼,巡狩要到四岳,主要与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大山崇拜有关。
巡狩到泰山,舜在极顶亲手燃起柴火,“燔柴以祀天”,意味和上天沟通,代天理民,为天行远,替天行道,愿天保佑。
此谓“柴于上帝”。
同时,舜依次四面遥望。
同时,四方部族也各自登上境内高山向泰山遥祭。
此谓“望秩山川”。
整个仪式合起来就叫“柴望”显然,巡狩和柴望的结合,是部落联盟时期的统治手段。
它的制度化,表明了原始国家雏形的出现。
这种宗教仪式,使生活在黄河领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朦胧的民族意识,培养了共同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为这一地区最终进入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进行了神学和世俗的政治准备,完成了文化和意识的铺垫。
而作为东方最高大的山岳,泰山把原始宗教中的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大山崇拜集合起来,从而形成统一的泰山崇拜。
并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神山。
此后,祭祀泰山成为历代君王的心中梦想。
《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
4、封禅理论的提出从最后一位君王周成王祭祀泰山后,泰山寂寞了800年。
这时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变化,并从奴隶制走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统一国家。
在激烈冲突的战国时期,学者们预感到更高形态的大一统国家即将出现。
而在理论上,他们为这种新变化开始制造理论依据。
其代表人物为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里的一位思想家邹衍。
他的理论为“阴阳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江山不可能为一姓永久天下,江山易姓是控制宇宙的五种力量“木、火、水、土、金”相克相生,循环运转的结果。
朝代更替是“顺天而行、受命于天”。
而为了新朝代取得“应运承天”合法性,向天下昭告德运转移,应到泰山上举办一个仪式祭天祭地,即封禅泰山。
为何到泰山?一是泰山自古就是天子祭天的神坛,二是泰山居于东方,按“五行”理论,东方是阴阳交代、万物发生发育的地方,今泰山近南天门的盘道东壁上,刻有“峻极于天,发育万物”八个大字。
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
天、地、人合一。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邹衍把古代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的“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糅合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兴替的原因.又衍生出五行配伍,如五行配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
显然,阴阳五德终始说是为新兴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五行思想的盛行,它被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利用,赋与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成为两汉纤纬学说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封禅祭祀泰山的历代帝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唐玄宗、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宋真宗赵恒;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1、中国首位封禅泰山的皇帝-秦始皇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位,22岁亲政,39岁称帝。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自称始皇帝。
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死于巡游途中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
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
向齐鲁人士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之后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
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是为封礼。
从泰山之阴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是为禅礼。
梁父山,位于徂徕山东南麓。
109国道从山下通过。
海拔300米,山势峭拔险峻。
因山巅刻经巨石状如坐佛,故又称“映佛山”。
据史籍记载,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禅梁父,有“地神”之称。
因此梁父山在华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封禅书》曰:“封泰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
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汉武帝于西汉元封元年、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禅梁父。
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艰难。
东汉张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险恶。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创作小说也借用《梁父吟》这一佳题为篇名。
因此,梁父山有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为一座历史名山。
景观有[北齐刻经] ,[柳下惠墓] ,[隐仙观] ,[光华寺] 。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
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撰书。
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
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公元219年,秦始皇东巡封禅,并在岱顶“立石颂秦皇帝德”,碑文宣扬他一统天下“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的丰功伟绩(《史记》)。
李斯以丞相职从随至泰山,并为始皇撰写了颂德碑文,共144字。
10年后(公元209年),李斯以丞相职从随秦二世胡亥登封泰山,于先前秦始皇刻石上加刻了秦二世诏书,仍由李斯撰写,全文为“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共79字。
问题:秦始皇为何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封禅泰山的帝王?(泰山封禅说为何被秦始皇所接受并如何付诸实践的?)这要先从秦国历史谈起。
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而是直到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始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侯。
至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但直到孝公时代"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
孝公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
武王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这种被东方诸侯国卑视的遭遇深深埋藏于历代秦国统治者的心里,成为他们励精图治、蚕食诸侯、最终兼并天下的动力,也成为拥有天下后发泄私愤、炫耀功绩的必然选择。
因此,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发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
另一方面,厚积勃发,以十倍的热情注重形式上的炫耀,否则,无以称成功,传万世。
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不久便热衷于封禅典礼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基础。
我们再从宗教祭祀的角度来看,自三代以来,祭祀天帝的权利逐渐成为帝王的专利和标志。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秦国的历代统治者深谙此道,正是沿着军事和祭祀两条战线进行统一全国的事业。
早在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不久便开始了争取天帝祭祀权利的过程。
他自以为承继少昊氏神灵,于公元前770年设置西峙祭祀白帝。
这在当时是与礼不合的异端。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见矣”(司马迁)“秦是诸侯而陈天子郊祭,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祭”(司马贞)。
而后,前674年,秦宣公立密峙于渭南,祭祀青帝,秦灵公在吴阳置上峙祭祀黄帝,置下峙祭祀炎帝。
可见,伴随着秦发展的进程,秦国争取祭祀天帝权利的步伐亦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秦始皇的秦山封禅正是实现了自秦襄公以来的历代君主企图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祭祀天帝的梦想。
问题:秦始皇封禅泰山意义其一,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
秦始皇基本上是按照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认真地举行封禅大典的。
只是在具体仪式上,也是因为齐鲁士人没有提供现成的礼仪而临时改用秦国旧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