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与韩国

合集下载

韩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韩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韩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韩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这个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一直是韩国人民最为自豪的事情之一。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这个文化发展的历史,并从中找出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来解释这个文化如何得以从古代一直传承至今,并如何影响和塑造着今天韩国的面貌。

1. 汉江文化的发展韩国的文化大部分源于中国和日本文化。

而随着深化与日本和中国的交流,韩国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了这两个东方文化的影响。

在早期,韩国的文化主要受汉江文化的影响。

汉江文化是指跨越朝鲜半岛西南部的汉江流域培育起来的文化。

这个文化是指从扶余时代至新罗末朝的文明。

汉江流域地区是半岛中心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之间的背景并且是半岛伟大的文化中心之一。

这个文化是由一个伟大的国家——百济的建立者之一——伯福(太祖,始祖之一)从吐火罗时带来的文化,这个国家位于半岛西南部,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影响。

汉江流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佛教,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是韩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历程之一。

2. 佛教文化的传承佛教对韩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韩国,并很快在韩国人民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热爱。

在佛教的影响下,韩国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开放的精神。

这也促使了韩国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发展。

在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韩国的佛教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韩国的众多佛教寺庙中,金刚寺、松岳寺、泰山寺等都被誉为韩国佛教文化的代表。

这些寺庙不仅展现了韩国佛教的历史和文化,也给世界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后果。

3. 传统文化的发扬韩国传统文化是韩国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韩国古代,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成型,并且在韩国人民中广泛传承和发扬。

在文化保护方面,韩国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化责任。

韩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服饰、礼仪、国画、书法、木刻、陶瓷等民俗文化,其中的许多元素被应用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韩国家居文化和美食文化是韩国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文化之一。

武汉大学生对泰山文化及精神的了解及调研(1)

武汉大学生对泰山文化及精神的了解及调研(1)

武汉大学生对泰山文化及精神的了解及调研调查的背景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泰山山体的视觉形象端庄凝重,雄伟壮丽。

泰山融汇五千年中国文化,历来被视为天下安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信仰的象征,“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郭沫若说。

泰山处于中华文明圈发祥地的核心位置。

在广袤空间内,从东海之滨往西、从黄河顺流向东,泰山在地理上处于平原、大河、海洋的关键结点。

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言:“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泰山的山体形象,给人以高大、厚重、敦实、坚毅、稳固、安定、壮观、壮美的感觉与审美效果。

这是作为“国山”、作为“中华国山”应有的要素、必备的要素、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是一个东方大国的国山啊!正因如此,汉武帝临泰山才发出肺腑的最强音:“高矣!极矣!大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作为一位名声显赫、功业卓著、不可一世的汉代君王,八次来泰山,如此动情,如此感慨,虽然情中交织着迷惑不解,但那强烈的倾情赞叹和崇敬之意,记录下来,实在是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有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又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句,让泰山更加熠熠生辉,为世人所知。

这里也是历代君王封禅之地,更体现出它的价值。

泰山文化的底蕴、内涵博大精深,多元一体:泰山,融儒学、道家、佛教于一山一体,这就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底蕴、根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其“多元一体”的特性、特质、特色和状态。

泰山文化所特有的这种包容性成就了泰山文化作为“国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容乃大,有了包容才有了博大所带来的精深。

这也叫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正是和谐文化、历来有生命力或者说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当代泰山文化繁荣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非遗泰山香

非遗泰山香

泰山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视为发育万物的神灵之所,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称作“东方文物的宝库”。

数千年来,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历代帝王通过到泰山封禅告祭,宣扬其“受命于天”、“功德卓著”,从而确立了泰山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自隋唐以来,封建帝王又通过对泰山的封王封帝,尊崇日隆,使泰山逐步神灵化、神圣化、国家化,从而巩固了泰山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神圣地位。

泰山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山岳崇拜与神灵信仰。

山岳崇拜致使封禅仪典制度化、神圣化,泰山封禅成为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国家政治行为;神灵信仰直接导致了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泰山神灵群体的出现,使国家与民众两个方面都可以在泰山寻求到自己的崇祀对象,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国家与民众共享泰山的先河。

而国家正祀沟通凡圣之间的桥梁是焚香,民间信仰所感应自然的媒介是进香。

泰山香就是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人雅士登览抒怀,平民百姓进山膜拜的最重要、最虔诚的载体。

泰山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可追华夏文明之源,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它是沟通人与神、敬奉先祖的媒介,遨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它养生疗疾,是醒神益智、祛疫辟瘟之良计;它养神养心,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它开窍开慧,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它芳香四溢,是祛秽致洁、美化居室的妙方。

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儒士僧道,无不以泰山香为伴,对泰山香推崇有加。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泰山香的传统制作,有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形成了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要遵循独创的秘籍,十分考究,并形成其独特的制作技艺秘诀:身至洁、料至纯、性至阳、因至陈、器至净、工至细、水至灵、火至甘、贮至久、心至诚、事至拜。

在当今制作流程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近年来,韩国不断致力于申遗中国文化遗产,这一行为不仅表明韩国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也体现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来看,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韩国文化及全球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涵盖了艺术、建筑、文学、哲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韩国恭州高句丽王陵申遗成功,这一遗产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之处。

高句丽王陵是高句丽王朝的王室陵墓,以其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壁画而闻名,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绘画技巧。

此外,中国的文学经典也在韩国得到了高度关注,如《论语》、《诗经》、《孙子兵法》等。

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了中国哲学、文化和军事智慧的精粹,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韩国作为中国的东邻,历史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

韩国申遗中国文化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更是对韩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证明。

例如,韩国申遗成功的项目中,有许多与中华文明紧密相关,如韩国的“张仲景医学传统”、刻有佛经的石窟寺庙等。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对韩国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国申遗的石窟寺庙则是韩国佛教与中国佛教交流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申遗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展示了自身的独特性,并向世界传递了中韩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沉淀与成果。

最后,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力。

秉承“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理念,在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中国也传播与推广其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韩国申遗中国文化的成功,无疑为世界提供了更多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机会。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中国文化得以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泰山文化特色

泰山文化特色

泰山文化特色一是借助“泰山”品牌,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

多次举办“东亚山岳文化研究会”、“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杨叔子、王蒙等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

先后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泰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二是借助泰山名人资源,服务学校办学。

学校是原国家领导人万里同志家乡的唯一综合性大学,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于2010年设立了“万里图书馆”(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田纪云同志分别题写了馆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同志为开馆剪彩),并同时成立了“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中心”。

冯玉祥、范明枢等泰山名人既是我校学者研究的对象,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是借助泰山名山效应,增强学校吸引力。

充分发挥泰山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汇集了优秀人才,吸引了优质生源。

升本以来,博士从无到有,已达67人;教授从少到多,已达63人。

在许多高校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学生一志愿报考率和报到率逐年提高,2012年本科二批一志愿文、理最低投档分数分别高出省控线5分和10分,报到率达到98.08%。

四是注重将泰山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独特的教学资源。

借助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泰山文化研究中心、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泰山美术学等方面的师资优势,把泰山历史文献、泰山宗教民俗和世界遗产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开设了《泰山文化概论》等校本课程。

先后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泰山皮影大师范正安,面人艺术大师王焕璧,泰山旅游文化大篷车,泰山茶文化协会,封禅大典文化传播公司走进校园,让优秀泰山文化融入大学生活。

五是以泰山文化底蕴为基础,精心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

以进取、担当等泰山精神为指引,融入“登高必自”、“从善如登”、“责任重于泰山”等泰山文化元素,打造了山环水抱、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设计了揽胜亭、未了湖、五贤园、望岳广场、泰山石刻等校园景观,凝练形成了“勇攀奋进”的校园精神,时时都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弘扬泰山文化的思考

关于弘扬泰山文化的思考

文化传播与审美第4卷第05期关于弘扬泰山文化的思考金晶(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山东泰安271000)摘要:本文概括了泰山文化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深远影响,剖析了当前弘扬泰山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对泰山文化认识不足;泰山文化研究缺乏系统整合;泰山文化资源发掘不充分;泰山遗产保护管理不够 完善;泰山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建设不够。

提出进一步弘扬泰山文化的对策路径:进行系统研究;突出文化特 色;严格保护管理;促进文旅融合;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关键词:泰山;泰山文化;弘扬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5-0108-03泰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文化的价值,就决不仅限于旅游价值,而且更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意义。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弘扬泰山文化,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泰安的经 济文化社会发展,及提升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 与实践意义。

―、泰山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泰山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历代帝王、文人墨客、亿万民众的广泛参与,使其独具特色,而有别于国内外 其他名山文化。

(一)泰山文化的主要内容1. 特有的封禅文化泰山封禅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

历 史上,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武 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和乾隆等多位皇帝先后 来泰山封禅和祭祀,其中汉武帝前后八次封禅泰山。

正 因为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 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所以影 响极为深远,而泰山也因此声名显赫。

2. 丰富的石刻文化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瑰宝,泰山石刻既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 史,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泰山石刻在我 国石刻历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登山途中随处 可见的摩崖石刻,是泰山景观的一大特色,也使泰山成 为一座天然的书法博物馆、首座“中国书法名山”。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1泰山基本信息1.1地理区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

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

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1.2历史名称泰山又称岱宗,岱宗:万代山岳之宗的意思。

古称大山、太山、岱山、岱岳、东神、东岳、东泰、东圣、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

与我国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

1.3山体信息海拔:1532.7米(国家测绘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数据)。

极顶玉皇顶-玉皇峰。

面积:426平方公里。

1.4重要景点老县衙、岱庙、红门(一天门)、南天门、十八盘、大观峰、碧霞祠、玉皇顶、桃花峪景区、天烛峰景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1.5泰山由来约25亿年前,鲁西地区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在海底堆积的上万米厚的泥砂质岩层和一些基性火山岩被隆起,形成山系,古泰山第一次露出海面。

这些岩石随后又遭受多次强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变成了今日在泰山上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

峙立于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近二十亿年的长期风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

到距今六亿年前左右的早古生代,华北广袤地区大幅度平衡下降,古泰山又沉沦于大海中,并被2000多米的沉积岩所覆盖。

在又经历了几次沧海桑田的变化后,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泰山山体沿着百余公里(自今莱芜至泰安市)的泰前大断裂快速抬升最后在山体高处,原来覆盖着的2000多米沉积岩全部剥蚀掉,古老的泰山杂岩重见天日,开始形成了泰山的雏形,受变质影响的花岗岩,因抗蚀性强,就构成了嵯峨峻拔的峰峦高崖。

韩国都有什么中国文化传统

韩国都有什么中国文化传统

韩国都有什么中国文化传统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韩国的历史、艺术、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传统的痕迹。

以下是一些在韩国可以找到的中国文化传统。

首先,中国的儒家思想在韩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礼仪、忠
诚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韩国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韩国,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人们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其次,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在韩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韩国的书法艺术大多源自中国,韩国人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浓厚韩国风格的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作品在韩国也备受推崇,许多韩国人对中国书法艺术情有独钟。

此外,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也在韩国有所体现。

韩国的宫殿、庙宇等建筑在设
计上都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建筑的结构、风格、装饰等方面看到。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在韩国有所体现。

韩国的饮食文化中充满了中国的影响,比如韩国的炒菜、烤肉、汤类等菜肴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饮食文化。

同时,韩国的茶文化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许多韩国人喜欢品茶,同时也喜欢中国的茶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传统在韩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在思想、艺术、建筑、饮食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传统的痕迹。

这种影响不仅丰富了韩国的文化,也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文化與韓國(2007-05-06 23:53:15)轉載▼“扁舟航海兮,觀光之美”;“留傳萬古兮,燈燈相續”(泰山普照寺《重開山記》碑語)。

泰山與隔海相望的箕子之國,自古在文化上就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東嶽蒼茫雲山間,也屢屢留下三韓士人的遺蹤芳躅。

這些名山軼事,堪稱是中韓友誼的歷史佳話。

紀元前後,朝鮮半島上新羅(韓國慶州)、百濟(韓國扶餘)、高句麗(朝鮮平壤)三國並起,同中國的交往也日趨增多。

新羅慈悲王(458~478)時代,東裏大儒百節先生嘗以泰山隱士榮啟期自況,而吟“死生有命“之辭(《三國史記》卷四十八),便是韓國歷史上的有名故實。

中國唐朝與海東三國關係尤為密切,和戰相繼,唐初征高句麗之役,在泰山刻石中便有反映。

肥城幽棲寺之唐《趙懷相造像記》碑中記趙懷相之父趙毛事蹟,有“唐授騎都尉,少懷武略,囗擅干戈,橫行靜海水之戎,直踢掃遼城之之薛。

以茲命賞,克著疇庸。

”據銘文中出現之“海水”、“遼城”字樣,其事當指貞觀東征高句麗之役(時稱高句麗據有遼東,故此役習稱為“征遼”)。

史載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發水陸兵力十萬,親征高句麗,先後拔蓋牟、遼東、白岩等城,延至九月,因久攻安市城不下而班師。

碑記趙毛勳跡有“橫行靜海水之戎”語,似是趙毛以水軍從征,並累有戰功,受到唐廷賚賞。

《趙懷相造像記》所記,不僅新增了一方關涉“征遼”的造像實物,而對進一步追尋七世紀中葉唐麗關係,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東封泰山,海東三國都派遣使節出席這一曠世盛典。

麟德二年(665)八月,唐將劉仁軌奉新羅、百濟及耽羅(今韓國濟州島)等國使,“浮海西還”——由新羅江口渡黃海以達山東,“會祠泰山”(《通鑒》卷二O一)。

高麗國王高藏,亦“遣其子入朝,陪位於太山之下”(《舊唐書·東夷傳》)。

——三韓來岱使節,史書僅載明高句麗國使為太子福男(《通鑒》卷二O一)。

今複據石刻考出一人,即百濟國使為扶餘隆。

河南開封圖書館藏《扶餘隆墓誌》石刻載:扶餘隆“尋奉明詔,修好新羅。

俄沐鴻恩,陪覲東嶽。

勳庸累著,寵命日隆”(見羅振玉《邙洛四編》卷三)。

扶余隆為百濟王子,隨父義慈降唐,歷任熊津都督,封帶方郡王,最後終老唐土,葬於洛陽。

新羅統一半島後,與唐關係日漸緊張,但兩國外交並未完全中斷。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禪泰山,仍招新羅與會。

新羅遣王子及使節赴岱,並出席了十一月壬辰泰山朝覲之典(《舊唐書·禮儀志》)。

參加贊禮的還有故高麗王子朝鮮郡王高寶元和故百濟王子帶方郡王扶餘敬。

這次泰山大典,為八年後唐與新羅重修舊好有所促進。

元和十三年(818)唐廷進討盤據東平的藩鎮李師道,新羅還曾派遣大將金雄元率軍三萬助戰,參加了這場“旌旗夜照泰山雪”的平叛戰役。

由於深受唐文化的薰染,新羅王朝也效仿中國設立五嶽四鎮。

新羅所立東嶽為吐含山,屬菁州(《三國史記》卷三二《祭祀志》)。

同時還置有太山郡。

名稱規制全仿泰山。

設立時間,據學者研究當在新羅統一半島之後、景德王更易地名之前(參華林甫《中國地名學史考論》第五章《中國傳統地名學對鄰國的影響》)。

繼新羅而崛起的王氏高麗,亦與中國宋、元兩朝交往頻繁。

在泰山以北的長青山石室前柱上,刻有宋廷出使高麗使節楷書題字五行,雲:“左諫議大夫河南楊景康功,禮賓使太原王舜封長民,奉使高麗,恭謁祠下。

元豐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李環、李之儀、王彥、潘利仁。

”按元豐六年(1083)高麗國王王徽病逝,宋神宗遣大臣楊景略等略往祭。

當時登州為中朝往來的主要口岸,當時兩國使節由山東至汴京,多經由泰山以西。

孝堂山之奉使高麗題名,正是這條宋麗友好之路的實物佐證。

高麗肅宗元年(1095),下詔授國內名山大川以德號。

這顯然是受唐宋加授泰山神封號的影響。

高麗太祖朝時還制定了祭祀泰山等名山大川的“八關會”,於每年的陰曆十一月十四、十五日舉行,後世沿襲不改,成為朝鮮的傳統節日。

特別是這一時期,有許多泰山學者的著述流入海東,價重雞林。

如晉代泰山羊祜之《老子傳》,因五季板蕩,在中國已不可複得,高麗宣宗七年(1090)七月,宋哲宗在接見高麗國來使時,曾向其邦索求此書(《高麗史·宣宗世家》所收宋廷《求書目錄》,內有:“羊祜《老子》三卷”)。

又元泰安王禎所著《農書》,亦曾傳諸韓土,後來李朝中宗稱讚此書“農桑灌溉之事備在其中”,乃下政院,命“開刊廣布”,以傳其編(見朝鮮《中宗大王實錄》十,嘉靖二十二年下)。

李氏朝鮮時代,更有禪僧滿空浮海來華、卓錫泰山的美談。

岱麓普照寺內的明代《重開山記》碑載:“永樂間,粵高麗僧雲公滿空禪師等數僧,航海而來,達于京師,欽奉聖旨,敕賜金襴袈裟,及送光祿寺筵宴,遣官送赴南京天界寺住坐。

宣德三年(1428),亦欽奉聖恩,著禮部各給度牒壹道,敕令天下參方禮祖。

禪師因登泰山訪古刹……。

”關於滿空來明之經歷,碑中只有“扁舟航海”數字,語焉不詳。

而在朝鮮《李朝實錄》上,卻有較詳記錄。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一載:永樂十九年(1421)“五月庚辰,囚僧尚強於義禁府。

強堂弟僧適休與其徒信乃等九人,住平安道香山(引者注:即妙香山,在今朝鮮平安道甯邊郡境),乘桴渡鴨綠江,逃入遼東。

上書于都司,獻舍利子三枚,都司送詣京師。

其意欲訴本國不崇佛法,而依大明以興其道也。

”“戊子,通事林密回自京師,……言還至山海衛,逢本國僧信乃等九人,問其所之,一僧雲‘向北京’,餘皆不答。

”六月“辛亥,以判承文院事曹崇德為奏聞使,請還逃僧。

”“壬子,通事崔雲回自京師,……啟:‘到豐潤縣(引者注:今河北豐潤),聞本國逃僧到縣。

尋至遞車所,八僧隱避,唯見一僧,問曰:'汝乃我國僧耶?’答曰:‘然。

’又問:‘何鄉里人耶?’答曰:‘僧本游方,安有鄉里。

’遼東鎮撫曰:‘上朝之人,不可共語。

’臣等應之曰:‘四海一家,與本國僧語,何害!’”“七月壬戌,曹崇德齎請還逃僧奏本如京師。

”“己亥,通事宣存義回自京師,言:‘本國逃僧洪惠等,欽奉聖旨,前往南京,住天界寺。

’”十月“已酉,奏聞使曹崇德回自京師,啟‘皇帝不允請還逃僧之奏。

”’(《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頁295~298)。

按《重開山記》所雲滿空“航海而來”當指此“逃僧”事件。

依據是:一、碑載滿空等數僧來華是在永樂間,而逃僧事發生在永樂十九年,其時間相合。

二、碑稱諸僧以“扁舟航海”而至,而實錄記其乃“乘桴渡鴨綠江”(其路線似由妙香山沿清川江東下,經鴨綠江至中國遼東),其手段相合。

三、碑謂滿空來華後,明廷“遣官送赴南京天界寺住坐”,而實錄亦載逃僧奉旨“前往南京,住天界寺”(按天界寺故址在南京中華門內,為當時外國僧人聚集之地),其結局相合。

均可證兩者實為一事,滿空即是當年偷渡來華的九僧之一。

參繹《實錄》所載逃僧“深訴本國不崇佛法,而依大明以興其道”諸語,知滿空等投明有著較為複雜的政治背景,其中尤與李朝之抑佛政策切切相關。

韓之佛教在新羅、高麗朝曾盛極一時,但隨著後來儒佛矛盾的加劇,排佛思想漸占上風。

繼起的李朝,以儒為國教,太祖李成桂放逐禁中僧侶,世宗李裪更收捕衲子,都使佛教大受打擊(參見日本·忽滑穀快天《韓國禪教史》第四編)。

以致僧人奔明事件屢有發生。

李世宗曾對臣下稱:“今者(明)皇帝深信浮屠,……我國則前既革去寺社田民,僅存十一,今又盡去寺社奴婢,雖其自取,豈無怨咨乎?此輩既已缺望,又聞皇帝崇佛,必有逃入上國飾辭讒訴之人”(《世宗莊憲大王實錄》一),可窺當時事態。

滿空等人因感在本國弘揚佛法已斷乎無望,乃不顧朝廷阻撓,捨命廣海,一葦西來。

《重開山記》稱之為“觀光之美”,實為隱諱之詞,未得其實。

滿空禪師至泰山後,先重建竹林寺,後又復興普照禪刹,在此駐錫禁足二十餘載,名公巨卿待以師禮,最後於天順七年(1463)閏七月初二日圓寂於寺。

臨卒留偈曰:“吾年七十五,萬物都歸土;光明照十方,無今亦無古。

”(按“光明”句語出淨土宗之《佛說阿彌陀經》)。

正德十六年(1521),其法嗣為禪師豎塔鐫碑,以紀其功,是為普照寺之《重開山記》碑。

滿空不屈不撓尋求真鑒的精神,受到人們世代敬仰。

入清之後,中韓兩國更交聘不絕。

岱廟今存溫涼玉圭,據雲即是由朝鮮所進玉石製成。

據清人張祥河《偶憶編》稱:“謁岱廟,道人出觀溫涼玉,色青,形如圭,約長五尺許,上溫而下涼。

相傳高廟(乾隆)東巡,高麗進此玉,上賞留鎮廟中。

”(按《泰山志》“御賜金寶器”篇:高宗太后賜玉圭於岱廟,事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張祥河系嘉慶進士,曆官陝西巡撫,熟稔朝廷掌故,所記必有來歷。

如其說可信,則溫涼玉實可視為一件凝匯中韓友誼的紀念品。

歷史上韓國之詩人詞客亦多有登泰山者,高麗詩人李齊賢、李朝詩人金尚憲、洪良品等都曾留下吟詠泰山或封禪的詩文名篇。

朝鮮中宗朝狀元朴祥(1474-1530)撰有《登泰山小天下賦》,大氣磅礴,被當時推為名作。

肅宗朝曲家金裕器所作《海東歌謠》中,收有一首吟贊泰山之作:泰山頂上俯四海,大地蒼茫天門開。

心胸浩然,方知丈夫氣概。

意象闊大,浩然之氣溢于筆端,金天澤譽之為“說盡情境”(據韓國趙潤濟《韓國文學史》第九章)。

中宗至宣祖朝的哲學大家退溪李滉,也曾留下歌詠泰山的詩篇,所作《郡齋有懷小白之游追次景游用昌黎衡岳詩韻》中雲:恭聞泰山天下大,亦有南嶽將無同。

聖登賢遊象道巍,名與天地相為終。

斯人斯世我若及,何用遠慕飛昇功。

正祖朝著名“實學派”學者柳得恭,于正祖十四年(1790)及純祖元年(1801)兩度隨同朝鮮使團訪問中國,同紀昀、李鼎元等燕京學人締交,並因鼎元得觀著名畫家黃易所繪《登岱圖》。

柳氏歎賞之餘,揮毫為此圖留題了一首七絕:羅江詩話姓名留,西笑如今又兒秋。

燕邸青燈登岱帖,夢中人作畫中游。

詩中徵用《新論》“西笑長安”之典,表達了其仰慕中華文化之情;而“夢中人作畫中游”之語,更抒發了詩人對東岱風光的天盡嚮往。

與泰山關係最深者,當推近代名儒李炳憲。

李炳憲(1870~1940),字子明,號真庵,慶尚道咸陽郡人。

其一生致力於追尋孔佛諦,宣導儒教改革與孔子教運動,所著《儒學復原論》及所創建的培山書堂,都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

韓國被日本吞併後,炳憲數度渡海來華,吊古于鄒魯之區,並同康有為等人會晤論道,以求經世之學。

其車轅載馳中,曾兩至泰山,躑躅日觀,“以俯渤海”(金澤榮語),並在其《中華遊記》中留下了洋洋二千餘言的登岱記文。

故韓隆熙紀元後八年(1914)三月,李炳憲自北京往曲阜途中,嘗經泰山下,然因行色匆匆,未獲一登,為之悵然不已。

因賦詩志感:“魯叟何年陟彼山,岩岩千世更誰攀。

當年天下猶全省,一望還如指掌間。

”二年之後,李氏再次來華,終於實現了其登岱的宿願。

是年(1916)七月,李炳憲由曲阜至泰安,在泰之四天中,其先後拜謁了東嶽廟,並由中路登山,達於岱頂。

泰山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壯麗景色,使這位海東遊子激動不已。

在東嶽廟,李炳憲久久徘徊于穹碑阿閣之間,感歎“自漢以來中國祀典之盛,未有如此廟之極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