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山东公共基础知识

山东公共基础知识

山东公共基础知识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人口第二大省份。

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山东省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

一、地理山东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黄海,北靠山东半岛,南濒长江入海口。

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山东的主要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和海岸线。

其中最著名的山脉是泰山,它是五岳之首,被誉为中国的东方圣山。

除了泰山,山东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山脉,如蓝山、雾灵山等。

此外,山东还拥有广阔的黄河三角洲平原和渤海湾沿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二、历史山东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在史前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

在商代和周代,山东是中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出现了多个国家和诸侯国,如鲁国、齐国等。

而在秦汉时期,山东成为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的历史风云变幻,但它始终扮演着中国历史演进中的重要角色。

三、文化山东的文化深厚而独特,融合了多个不同的地域文化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孔子和孟子等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如山东大鼓、皮影戏等,这些都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此外,山东还以其丰富的书法、绘画和剪纸等传统工艺闻名,这些艺术形式体现了山东人民勤劳智慧的特点。

四、经济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也是中国的工业重镇。

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制造业。

山东的主要产业包括钢铁、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能源等。

青岛、济南、烟台等城市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此外,山东还以农业和渔业为基础,种植业如小麦、玉米、苹果等广泛发展,渔业资源丰富。

总结山东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和繁荣经济的省份。

它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齐鲁文化的研究

齐鲁文化的研究

齐鲁文化的研究(电信学院)一.齐鲁文化简述齐鲁文化,又称海岱文化,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山东省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江苏省北部、辽东半岛,基本上与胶辽官话区以及山东省内的冀鲁官话区相符,向西以大运河与中原文化为界,向南与江淮官话区的江淮文化相邻。

齐鲁文化可细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

齐鲁文化准确的来讲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即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融。

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齐国和鲁国基本以泰山为界限,齐国在泰山以北,鲁国在泰山以南。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文化和鲁文化说到齐鲁,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山东,的确,齐鲁是山东的别称。

但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齐,鲁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

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

姬姓,侯爵。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齐鲁两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起了无可比肩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1.齐文化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其疆域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小国接界,北和燕接界,西和赵、卫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

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功臣们派发到各地去做诸侯。

姜太公即吕尚,得到了封地齐国,这标志着齐国的产生。

齐国的存在时间非常长,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一直持续到前221年。

齐国在诸侯国中有很高的地位,在齐桓公时,齐国的霸业达到顶峰。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一、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问,是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

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

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展示。

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

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莱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

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

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

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也喜欢大饼卷大葱。

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道: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

其实,山东各地的语言习俗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

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到聊城,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山东】齐鲁文化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山东】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

“一山”是指泰山。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

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一水”是指黄河,山东是黄河入海口;“一圣人”,是指孔子。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

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

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

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文化,是齐鲁文化成长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

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山东民俗

山东民俗

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问,是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

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

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展示。

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

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莱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

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

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

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也喜欢大饼卷大葱。

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道: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

其实,山东各地的语言习俗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

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到聊城,方言土语几乎都差不多。

但是,从济南往东走,一直到青岛、烟台、威海,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

在称呼上,也是五花八门。

鲁中鲁北管小姑娘叫小妮或小妮子,大姑娘叫大妮或大闺女;青岛则把小姑娘称为小嫚,大姑娘称为大嫚;沂蒙山区却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把已婚妇女称为妇救会。

山东传统文化活动

山东传统文化活动

山东传统文化活动摘要:1.山东传统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意义2.山东传统文化活动的类型和特点3.山东传统文化活动的影响和传承正文:山东,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东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体现了山东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山东传统文化活动进行简要介绍。

一、山东传统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山东传统文化活动源自于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劳作、祭祀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既是山东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他们表达对自然、神明、先祖敬畏之情的表现形式。

山东传统文化活动对于传承地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东传统文化活动的类型和特点1.民间艺术:山东民间艺术品种繁多,如山东梆子、吕剧、胶东大鼓等,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传统节日:山东地区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承载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3.民间信仰:山东地区的民间信仰活动多样,如祭祀、庙会、社火等,这些活动展现了山东人民对神明、先祖的敬仰之情。

4.民间风俗:山东民间风俗独具特色,如婚嫁、生育、丧葬等习俗,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生活习惯,也彰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山东传统文化活动的影响和传承山东传统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创新,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山东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认识山东,从而促进山东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山东传统文化活动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齐鲁地域文化与山东秧歌

齐鲁地域文化与山东秧歌
鲁 国 是 周 武 王 之 弟 周 公 旦 的封 国 , 他 正 是 周 王 室 “ 而 制
礼作乐 ” 的始 作 俑 者 。鲁 文化 极 力 维 护 周 文 化 的纯 正 性 , 别 特
讲 究 道 德 名 节 。 重研 究传 统 文化 和 阐发 宗 法 伦 理 观 念 。 正 注 是 这 样 的文 化 传 统 与 文 化 氛 围 , 育 了 儒 家学 说 和 它 的 伟 大 孕
鲁 文化 发 轫 于东 夷 文 化 。这 个 文 化 的 创 造 者 首 先 是 5 0万 年

卫 区

前 从 原 始 森 林 中 勇敢 地 走 出来 的沂 源 人 。 原 始 社 会 至 夏 商 从 时期 , 齐鲁 的东 夷 人 逐 渐 形成 了两 个 文 化 中 心 。泰 山 以北 , 以 今 之 淄 博 为 中 心 , 爽 鸠 氏 、 姑 氏等 活 动 的 地 域 。 泰 山 以 是 蒲 南, 以今 之 曲阜 为 中心 . 少 吴 、 尤 、 是 蚩 颛项 、 羿 等 部 落 的 居 后 地 。随 着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东夷 人 中产 生 了专 门从 事 巫 觋 、 祭
色 , 表 了 山东 地 区 民间 舞 蹈 的 不 同 风 格 与 发 展 阶 段 。鼓 子 代 秧 歌 形 式 完 整 、 织严 密 、 技 强 悍 遒 劲 、 阵 磅 礴 恢 弘 , 组 舞 场 深 深 地 留下 鲁 文 化 厚 重 严 整 的 印 记 : 阳秧 歌 古 朴 豪 放 、 跃 海 活 诙 谐 , 有 大 众 广 泛 参 与 的娱 乐 特 征 ; 州秧 歌 “ ” “ ” 具 胶 舞 、戏 并 重 , 腻 优 美 、 媚 娇 柔 , 齐 文 化 几 千 年 来 注 重 愉 悦 、 乐 细 妩 与 享 的 历 史 遗 风一 脉 相 承 。 果 我 们 把 这 三 大秧 歌 作 为 山 东 民 间 如 舞 蹈 的缩 影 , 以 清 晰 地 感 受 到 , 鲁 文 化 传 统 对 山 东 民 间 可 齐 舞 蹈 的 深 刻影 响 。 1 鲁 风 古 韵 的鼓 子 秧 歌 、 鼓 子 秧 歌 最 早 叫 “ 鼓 子 ” 又 叫 “ 鼓 子 秧 歌 ” “ 十 打 , 大 、跑 五 ” , 世 纪 四 十年 代 以后 , 普遍 称 为鼓 子秧 歌 。 它 广 泛 等 上 才 流 传 于 鲁 北 平 原 , 商 河 和 惠 民两 地最 为盛 行 。 因 为 这 里 是 以 广 袤平 原 , 民风 粗 犷 , 这也 深 深 影 响着 鼓 子 秧 歌 的表 演 风 格 。 鼓 子 秧 歌 虽 然 总 体 风 格 豪 放 粗 犷 . 商 河 、 民两 地 的 秧 歌 但 惠 又 有很 大差 异 。 大致 可 在 这 两 个 县 之 间划 一 条 “ 线 ” 东 部 经 : 以 惠 民 县 为代 表 , 奏 舒 缓 、 作 抻 展 , 势 浑 厚 , 格 柔 韧 ; 节 动 气 风 西 部 以商 河 为代 表 , 奏 顿 促 , 条 粗 犷 , 角 鲜 明 , 格 刚 节 线 棱 风 健 有 力 。鼓 子秧 歌 早 期 的 表 演 形 式 , 括 歌 、 、 三 部 分 。 包 舞 丑 “ ” 指 秧 歌 表 演 唱 ,丑 ” 一 种 滑 稽 表 演 ,舞 ” 是 以鼓 歌 是 “ 是 “ 则 舞为主跑大场子 , 由伞 头 带 领 , 体 伞 、 、 、 、 按 固定 全 鼓 棒 花 丑 的 线 路 跑 各 种 队 形 图 案 , 图丰 富 多 变 , 场 气氛 紧 张 热 烈 , 有 颇 古 代 攻 城 破 阵 的 战 斗 气 派 。进 入 上 世 纪 四 十 年 代 , 与 舞 开 歌 始 在 发 展 中分 离 。鼓 子 秧 歌 的 演 出 可分 为 四个 部 分 , 即祭 祖 拜神 、 街行程、 场子 、 进 跑 唱秧 歌 。 “ 祖 拜 神 ” 时秧 歌 队 在 祭 旧 出村 演 出前 一 天 的晚 上 , 必须 到本 村 寺 庙 或 祠 堂 参 加 祭 祖 敬 神 的仪 式 。有 的祭 祀 队伍 中包 括 散 “ 灯 ” ( 叫 “ 香 包 ” 路 者 又 祭 , 用 棉 纸 包 松 子 末 。 油 点燃 后 散 在 路 两 旁 , 常 由族 长 或 德 浸 通 高 望 重 的 长 者 担 任 ) 队 伍 排 列 为 开 道 锣 者 — — 撒 小 米 , 者 —— 烧 纸 钱 者 — — 供 桌 ( 有 猪 、 、 三 牲 供 品 ) — 锣 上 牛 羊 — 鼓 队— — 秧 歌 队 。到 达 目的地 后 秧 歌 队先 在 庙 前 设 案 摆 供 , 烧香纸 、 三拜 九 叩 , 奠 神 灵 和 祖 先 , 求 神 灵 和 先 祖 保 佑 来 祭 祈 年风调雨顺 、 五谷 丰登 , 时 保 佑秧 歌 队 出村 演 出 事 事 如 意 、 同 人 人 平 安 。祭祖 敬 神 之 后 , 二 天 秧 歌 队 就 可 以演 出 了 。“ 第 进 街行程 ”当地称“ 筒子” 又叫“ , 街 , 串街 ” “ 街 ” “ 程 ” 、走 或 行 其 队形 多 为两 路 纵 队或 三 路 纵 队 , 伞 、 、 、 顺 序 排 列 , 按 鼓 棒 花 乐 队 在 前 面 开 路 。行 走 时 各 角 色 一 般 不 舞 动 , 舞 时全 部 “ 起 伞 头 ” 全 体 “ 角 ” 至 路 中央 成 一 列 , 换 位 置 , 插 队 形 一 或 丑 进 交 穿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

“一山”是指泰山。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

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一水”是指黄河,山东是黄河入海口;“一圣人”,是指孔子。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

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

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

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文化,是齐鲁文化成长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

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地域文化(一)(一)泰山文化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

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

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

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

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

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

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

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

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

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

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

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

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

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

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

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

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

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

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

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

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

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

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

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

《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

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

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

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身份封过中岳嵩山外,其他所有的封禅都是在泰山举行的,这为泰山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

所谓封禅,就是祭天祭地,古代帝王用这种形式,表达对昊天上帝佑护的谢意,并祈求上帝保佑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历代皇帝选中泰山进行封禅仪式,就是认为泰山形体高大、位于东方,是可以与天交流的“天梯”。

帝王能与天对话,表明其威严神圣的地位崇高无比。

古代最初的祭天活动是一种叫“柴望”的仪式,即在山顶燃起大火,借青烟的徐徐上升,人们把心中的愿望带到天上,实现与天的交流。

“柴望”的仪式是很壮观,山上燃起大火,火中撒上名贵的香料,随着香烟腾空而起,山下万民欢呼,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刻。

泰山祭祀把万众凝聚到一起,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就在这大火与欢呼中完成了升华。

历代帝王对泰山的祭祀封禅,留下了泰山独特的帝王文化印迹。

周代帝王留下了封禅遗址——周明堂,这是所谓先秦72代封禅泰山的帝王中留下的唯一遗迹。

秦始皇帝嬴政是史书正式记载的第一个到泰山封禅的皇帝。

从此以后,封禅逐渐脱离了“柴望”的原始形态,增加了更多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皇帝本人企求长生不老的求仙意识。

汉武帝在位54年,共8次来到泰山,5次登顶修封。

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时,公开了专给天帝看的玉牒书,还为泰山留下了号称天下大观的《纪泰山铭》,洋洋千余言,刻于13米多高的天然峭壁上;武则天封禅泰山留下了著名的鸳鸯碑。

然而,宋王朝时,宋真宗则演出了封禅史上的一出闹剧,把封禅推向了末路。

宋以后的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禅,而是改成了对泰山神的祭祀,规模也小得多了。

泰山宗教。

古谚云:“泰山神全”,意思是泰山一是宗教历史悠久,古今神仙都有;二是教种门派齐全,儒释道各有空间;三是诸神谱系错综,天地人三界共荣。

泰山这种古今兼备、天人合一的神谱结构,在中外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佛教。

泰山以寺院众多、高僧辈出、宗派纷呈而长期成为齐鲁佛教区的中心。

史书记载,最早到泰山传播佛教的是天竺高僧佛图澄的弟子郎公。

公元351年,郎公在泰山建郎公寺,并讲经布道。

著名的大字鼻祖经石峪《金刚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隋唐时代,泰山更是梵音四起,伽蓝毗邻,相继创建了藏佛寺、法华寺、竹林寺、天封寺等禅院。

宋以后,佛教的某些基本教义又为儒家吸收,泰山道教也渐渐并入儒、释。

泰山道教。

古老的原始崇拜,帝王的封禅,给泰山提供了道教发展的沃土。

泰山崇拜、封禅与祭祀都与道教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十分契合;而中国古代求仙访药、长生不死的人生期冀,又推动了帝王纷纷东巡到泰山祭祀天地,因此泰山逐渐成了道教势力的重要基地,道教成为泰山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三教互补。

泰山宗教与其他各山相比,除了政教合一等特点外,更为突出的特色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

中国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三教之间曾不断斗争、争宠,但同时也不断互相吸收交融。

总之,泰山宗教,贯穿了从原始自然崇拜到儒、释、道、天主、伊斯兰诸教的全部历史,从而证明了泰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神山、宗教山。

泰山民俗。

宗教的世俗化延伸,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民俗的形态。

因此,泰山民俗亦有着自己的显著特色。

泰山有众多的神祉,而诸神中的绝大多数是民俗神。

东岳大帝、泰山老奶奶(即碧霞元君)、王母娘娘、石敢当、城隍、人祖、八仙、鲁班、风伯、雨师、火神、龙王、雷神、电母、关帝、药王、豆神、五哥、二郎等,几乎无一不是富有生活情调的民俗神。

其中最主要的泰山神有两个,一是东岳大帝,一是碧霞元君。

影响更大的是碧霞元君。

然而,在民众中,人们更熟悉和热衷的则是“泰山老奶奶”。

在泰山俗信中,有一种事象为“泰山石敢当”就是以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以禁压不祥之俗。

它在中国民间甚为流行,甚至影响国外。

艺术积淀。

泰山是文人的泰山,是政治的泰山,也是艺术的泰山。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一生中到过泰山,泰山成为他孜孜以求文化知识的地方,如今泰山上还有为纪念孔子而建的孔子庙。

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留下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经典名句;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则为后人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句言;唐代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为泰山留下了绮丽的诗文;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成为不朽的诗句经典;清代作家蒲松龄的泰山诗赋《齐鲁青未了·抚台观风》、《登玉皇阁》等,都成为泰山文库中的不朽佳作。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从泰山文化艺术的意义上,可以提到的名字还很多,康有为、梁启超、林纾、冯玉祥、毛泽东、蒋介石、徐志摩、泰戈尔、徐悲鸿、李健吾、刘海粟等,他们都是足以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泰山的文化记忆。

3.泰山精神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与泰山紧密相联,泰山不仅记录下了我们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

泰山以其自身的特征,形成了不断进取、勇于超越的精神;捍卫尊严、永葆正气的精神;积极入世、乐于奉献的精神;善于吸收、勇于扬弃的精神,导引、框限着人们的精神投射方向。

泰山的高大、厚重、向上、不摧、充满生机、包容万物等特征,无时不在影响、感染着人们;而人的意志、理想、追求、性格,又经常与泰山的属性相契合。

于是,无生命的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某些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不断积淀、凝聚、弃劣扬善、推陈出新,辐射到了更为广大的地区,得到了整个民族的认同,具有了影响全民族的力量。

(二)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的,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7市,含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

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延伸、和流路的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

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

九曲黄河流入大海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

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和地下,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领地与城邑。

古时的菏泽曾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的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曾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的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在已发现的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国必争之地。

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的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遗迹;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

新石器时代的滨州、东营古文化遗存主要有滨城区卧佛台遗址、惠民大郭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鲍家遗址、博兴利城遗址、曹家遗址、村高遗址、阳信小韩遗址、广饶傅家遗址等。

文物与名胜。

早在旧石器时代,德州已有精美的黑陶器物;历史上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疏九河的九条河有五条在德州境内,德州城南的禹城县也因此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