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复习

合集下载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1、旅游资源概念:凡能激发起旅游者动机,并能产生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自然的、人工的和精神的事物和现象。

2、旅游资源的特征:①多样性。

指总体上类型的丰富多样。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多样性。

②美学观赏性,旅游资源价值最大、最普遍的意义体现在美学观赏性。

主要是外在美感、气势,其次是在的美学。

③区域分异性,这是旅游地理学要重点研究的容。

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决定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历史背景(古、今政治、经济、文化)。

④时效性即资源与时间的关系。

(一是指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随时间的推移在改变,美感变好与变坏、规模大与小等;二是指某些资源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时节才能出现;三是某些旅游资源随着区域气候的季节性节律变化,在不同时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时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色。

)⑤要素组合性:自然资源的组合、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组合、人文资源的组合。

⑥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出售观赏、体验权3、分类的概念:通常所谓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它是根据分类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一种逻辑方法。

它是以比较为基础,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其共同点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这就是分类。

4、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需要将旅游资源进行集合归类。

5、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①同质性原则:即根据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区分出较大的类别,也就是把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划归一类。

同级同类的旅游资源应该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

②差异性原则:较大类别的旅游资源,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划分旅游资源类型的必要条件。

人们就是根据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

③递次性原则:根据同质性依次划分出不同的级别的类型。

大类、基本类型;大类、亚类、小类。

旅游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旅游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旅游研究的全面发展旅游学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旅游研究的中心开始从欧洲转向北美洲和日本,并且在以经济学研究为基础的前提下,跨学科的综合倾向加强,学者们开始从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侧面来研究旅游现象,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基本完成。

3>旅游学研究向经济领域倾斜(20世纪90年代至今):旅游学研究从经济领域向非经济领域的倾斜是旅游学研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简述国内旅游学研究的现状。

答:(一):旅游发展实践、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几乎同时起步;(二):旅游学的研究始于经济产业现象的研究并向其他学科扩展;(三):旅游研究重应运,轻理论3.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旅游业)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答:(1):对旅游主体的研究:产生、发展的条件和运动的规律(2):对旅游客体的研究: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3):对旅游媒体的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研究,即首先从旅游企业的个体经济行为着手,进而研究整个产业行为,研究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性(4):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何理解旅游学的学科性质?答:边缘性应用学科(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旅游学有哪些研究方法?答:A:田野工作与社区研究; B:文献研究法;C:统计分析法;D:旅游图表法;D:抽样调查法旅游学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地位:专业基础课程作用:旅游学知识是从事和研究旅游行业飞速发展的巨大需求和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的基础第二章作业1.解释概念迁移活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

近代旅游: 1840年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间的旅游活动现代旅游: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旅游资源复习重点

旅游资源复习重点

1.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被用来开发旅游产业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事象。

2.旅游资源(国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和生产实践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1历史继承性:古人遗址、建筑、文学艺术、工程继承下来,成为人文旅游资源主体2文化的差异性:地域民族社会文化差异,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建筑风格、城镇布局不同。

3社会的创新性:随社会发展进步或适应一定市场需求旅游景观不断形成,游乐场体育胜地、商业中心、购物中心。

5.分类的意义:1是一种认识方法:将复杂的内容调理话、系统化。

通过认识、比较、归并及划分,形成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为整体认识旅游资源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区域发展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2是研究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通过大量分析,区分不同级别从属关系的差异。

通过分类加深对旅游资源特征、属性的认识,总结、发展旅游资源形成、发展规律促进相关理论水平提高。

3是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有助于旅游工作者顺利完成调查任务,进行合理资源评价,方便在实践中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6.分类原则:1相似性与差异性:同一级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共同的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不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型,不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也不可以分到同一类型。

2系统性:此原则包括对应性、逐级分类、相互独立,旅游资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可以分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分出的次一级类型内容必须完全对应且不超越上一级内容,把分级与分类相结合,逐级进行分类。

所划分出的类型相互之间必须是独立的,不同级别或不同类型的划分采用不相同的标准,对每一类型直接划分次一级类型采用相同标准,不能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

旅游学复习资料

旅游学复习资料

1.要素论:“三要素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旅游企业或旅游经营者“四要素论”: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资源、旅游设施这四个要素的基本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联作用及其运行规律。

“六大要素论”:旅游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组成的综合体。

2.“矛盾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整体论”:旅游活动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现象总是以旅游现象的整体而不是以它的某一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3迁徙和旅行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

旅行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4.旅行的含义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产生的前提旅行产生的根本前提:社会大分工。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5.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新式旅行交通工具产生旅游者规模扩大旅游动机的产生6.托马斯·库克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第一次包价出国游最早的旅行支票第一次环球旅游总结: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7.近代旅游的特点旅游和旅行的人数扩大交通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旅游空间扩展近代旅游开始成为一项经济活动旅游类型增多旅游胜地得到迅速开发和发展8.旅游与旅行的区别(1)目的不同。

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2)离开时间不同。

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

(3)内容不同。

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

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9.旅游概念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旅游学复习资料

旅游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者: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去异乡访问的人。

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大众旅游的另外一层含意则是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并且形成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

奖励旅游:是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到何处、作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旅游资源: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从无到有、逐渐兴旺,然后逐渐衰弱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发展过程。

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

旅游市场:不仅指旅游产品交换的场所,而且包括购买旅游产品的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及其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可持续旅游:指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经济上可行,但又不会破坏未来旅游将赖以开展的资源(特别是资源环境)和接待地区的社会结构”。

旅游承载力:指一个旅游目的地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引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饭店合作集团:若干饭店为了在物资采购、房间预订、人员培训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而自愿组合建立起来的一种饭店合作组织。

包括:市场营销合作集团、物资采购合作集团、人员培训合作集团、预订系统合作集团。

饭店连锁集团:一些饭店统一于某个集团公司的领导、监督、管理或指导之下,组成强有力的经济实体。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1.旅游资源特征:①时间性(时间特征)②美学体验性(功能特征)③多样性和综合性(组成特征)④地域性(分布特征)⑤稀缺性(赋存特征)⑥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利用特征);2.原生性旅游资源:①山川风光②生物景观③气候资源④文物古迹⑤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⑥传统风味特产;3.萌生性旅游资源:①现代建筑风貌②现代体育文化科技吸引及趣处③社会新貌与民族新风尚④博物馆与展览馆⑤名优新特产及美食购物场所⑥自然力新作用遗迹⑦人工改造大自然景观;4.重要的七种造岩矿物:①正长石②斜长石(二者又统称长石类矿物)③石英④角闪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角闪石)⑤辉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辉石)⑥橄榄石⑦方解石;5.晶体定义:指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金刚石、石墨、食盐);6.非晶体: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玛瑙、琥珀、高岭石);7.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金刚石,石墨);8.摩氏硬度计9.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搬运..,沉积..,成岩作用阶段;10.成岩作用定义:岩石风化剥蚀的产物经过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松散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及其他变化和改造,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11.成岩作用的过程和形式:①压固作用②脱水作用③胶结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2.沉积岩的构造:①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总称为层理构造。

②层面构造:沉积岩层上保留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

③结核构造:岩层内某一种物质的富集,似球状团块状,在成分、结构、颜色等方面与围岩有时显的差异。

④生物遗迹构造:生物化石的保留。

13.变质岩的片理构造:①板状构造②千枚状..③片状..④片麻状..⑤条带状..;14.断层组合形式:地垒(上凸)、地堑(凹陷)、叠瓦式断层(阶梯断层);15.经向地带性景观变化:形成了从森林—草原—荒漠;16.地文景观的旅游功能:①审美功能②科考、科普教育功能③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功能④文化旅游功能⑤作为旅游商品或旅游商品材料;17.五岳:恒山(山西),泰山(山东),华山(陕西),嵩山(河南),衡山(湖南);18.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山西,四川,安徽,浙江);19.佛光较多的地点:峨眉山(最多),庐山,九华山,黄山;20.四大道教名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21.地下沉积形态:石笋,石钟乳,石柱,石花,石莲花,石幔,边石坝等;22.岛礁按成因分为:大陆岛、冲积岛、火山岛、珊瑚岛(礁)。

06011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

06011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

06011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就业移民的人。

3.1927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是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陈光甫。

4.采取由政府机关、工作单位、工会和社会团体提供资助的办法,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度假,这便是所谓的社会旅游。

5.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政治游说。

6.旅游活动的媒介是旅游业。

7.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社会性。

8.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9.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是评价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10.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1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12.旅游动机是人们做出旅游决策并付诸实施时,对旅游效果产生的一种心理预期。

13.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14.直至1984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才成为真正的企业。

15.旅游业供求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相适应是供需数量上的平衡。

16.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很强,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这体现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利用交通为旅游者设计并串联若干旅游点和旅游城市的合理走向,旅游界称之为旅游路线。

17.微笑服务,热情周到,耐心细致,面对面进行服务,体现了旅游服务的直接性。

18.旅游业供求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相适应是供需数量上的平衡。

旅游资源学复习习题

旅游资源学复习习题

旅游资源学习题一(绪论与旅游资源分类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 C )。

A .文化性; B .组合性; C .观赏性; D .区域性。

2.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A)。

A .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B .纬度地带性因素和经度地带性因素; C .纬度地带性因素和垂直地带性因素;D .经度地带性因素和垂直地带性因素。

3.下列名胜古迹全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一组是 ( C )。

A .庐山、武夷山、青城山——都江堰; B .泰山、庐山、黄山; C .泰山 、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D .黄山、黄龙、长城。

4.旅游资源的核心功能是 ( C )。

A .效益功能; B .美学功能; C .吸引功能; D .经济功能。

二、填空题 1.( 旅游者 )( 旅游资源) 2.( 成因) 3.(自然旅游资源)和( 人文旅游资源 )。

补充:5.世界级旅游资源,包括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网》的旅游资源,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的旅游资源。

6.国家级旅游资源,包括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学习题二(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在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对旅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地质体或自然景观,2 资源分布地域性、形成过程长期性、发展演化不可逆性、景观内涵科学性 3、能够举例说明或从实例中总结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特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植被覆盖较少,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沙漠地貌和雅丹地貌景观,体现了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分布的地域性 )的特征。

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可形成喀斯特地貌,体现了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分布的地域性 )的特征。

在高寒地区,地表受冰川地质作用影响可形成冰川地貌景观,最古老的太古代地层距今 46 亿年,是最年轻的第四纪地层也有约 200 万年的历史,体现了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形成过程的长期性)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5*2=10分)1.自然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能被旅游业所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

2.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古人类文化遗址即史前人类活动场所是指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活动历史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遗址等。

它们反映了人类起源的某种独特性质,不仅是人们探索生命起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的重要实证,而且对旅游者有一种奇妙而神秘的吸引力。

4.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涌出地表的自然景观。

5.旅游资源调查是服务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资源整合利用和旅游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期基础工作。

6.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某些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剖析、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7.旅游资源规划是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总体布局、项目具体方案和具体实施。

8.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9.旅游心理感知容量是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活动质量的条件下,或者旅游者感觉不适的临界状态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10.旅游生态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至于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11外营力又称外动力。

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

12.旅游业是指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为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13.内营力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水平挤压力,可以造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这种强大的力来自地球内部。

14.节理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

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15.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更多地表现出经济和文化的功能。

16.特色小城镇泛指所有现今仍保存比较完整的小古城、古乡镇和古村镇。

17.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18.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

19.旅游人文环境是指能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启迪思维的外部环境。

20.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及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空间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二.填空(10*1=10分)1.气象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什么?A.多变性和瞬变性B.背景性和借景性C.广域性和差异性D.节律性和导向性E.立体性和层次性2.民俗的特点是什么?(1)社会性和历史性;(2)民族性和地域性;(3)独特性和动态性;(4)承袭性和变异性;(5)群体性和扩散性。

3.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能够促使游客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丰富性、激发性、神秘性、影响性和变化性能够促使游客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4.旅游资源按功能可分为什么?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购物型、保健休疗型、文化型、感情型5.地质公园按功能分区一般分为什么?按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科考主导型地质公园和审美观光主导型地质公园;6.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特点是什么(1)协调性;(2)系统性;(3)客观性;(4)综合性;(5)技术性。

三、简答题(40分)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的分类依据有哪些?a.以旅游资源性质上的差异为依据分出8个主类,分别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b.以旅游资源的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等为依据进一步划分出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

2、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分类体系的特点有哪些?a.为便于旅游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并有利于调查后期的评价工作,对基本类型的划分较为详细;b.注重旅游资源的“观赏”属性,强调了现存状况、形态、特征等因素在资源类型划分中的作用与意义,但由于形态描述上的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本类型概念界定的难度;c.分别增加了综合自然旅游地和综合人文旅游地两个亚类,使得旅游资源单体区分更符合实际情况。

3、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优越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森林的保健、调节精神和游憩功能突出;森林公园空间广阔,项目多,适应旅游者的各种需求;森林公园开发可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旅游需求发展趋势。

4、现代旅游城市的旅游功能有哪些?其主要旅游吸引物是什么?A.现代旅游城市是旅游者活动中心;B.现代旅游城市是旅游保障中心;C.现代旅游城市是旅游交通枢纽;D.现代旅游城市是区域旅游业的基础。

现代旅游城市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现代名牌产业、现代建筑、城市游憩商业区、博物馆、现代园林和主题公园等。

5、黄辉实“六字七标准”评价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中“六字”是对旅游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即: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的事物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特有的、稀缺的、有特色的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具有实际开发应用价值。

“七标准”是对资源所处环境利用季节性、环境质量、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环境进行评价。

6、国家标准确定的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有哪些?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7、旅游资源开发前的保护工作有哪些?(1)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2)加大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3)正确处理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关系;(4)对旅游资源分类开发利用,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8、我国目前面临的旅游环境问题有哪些?(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遭破坏,并且环境污染严重;(2)几乎所有旅游目的地的卫生状况都比较差;(3)一些热点旅游目的地脱离实际超负荷接待游客,不仅使得景区内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且还使旅游氛围完全丧失,地方经济不堪重负;(4)相当一部分旅游项目与旅游目的地整体环境不协调,或者是与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发生冲突。

9.简述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1)由岩石圈组成的地质地貌环境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具有旅游环境的背景意义;(2)由大气圈决定的宜人的气象气候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3)由水圈决定的水体具有审美功能、运动疗养功能、品茗酿造等功能;(4)由生物圈决定的生物景观观赏功能、医疗与疗养功能、优化旅游环境功能及动物的旅游交通功能。

10.简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1)珍贵的历史古迹遗存;(2)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3)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或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4)适应旅游市场需求而创造的人造景观。

11.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特征有哪些?(1)不可再生性和绝对不可移植性。

(2)综合性:以地质景观为骨架,与植被、水文、地貌、气候、人文资源等相互结合成的整体。

(3)独特性与稀有性。

(4)时间性:再现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记载地球的历史,保留时间的痕迹。

(5)科考和教育功能突出:它寓教与学,是良好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地球历史博物馆,也是科学考察的天然工作室。

12.产业观光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A.规范景点路线,保证游客安全;B.突出产业特色,加大宣传力度;C.成立旅游部门,提高服务水平;D.重视旅游产品的互补性,注意环境保护;E.分步开发,逐步启动,规模经营。

13.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什么?(1)明确旅游资源的质量。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结构、质量、数量、分布、功能和条件的评估鉴定,为已开发的旅游区的发展、提高、改造、扩大规模和推出新产品提供依据;(2)确定旅游地的性质。

为国家和地区分级规划、管理提供准确的资料和判断的标准;(3)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序。

为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位、区域优势提供规划、计划思路;(4)为新旅游区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4.旅游文化建设的要点是什么?A.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应突出文化品位,应根据旅游地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文化建设内容,避免雷同和粗制滥造;B.加大资金投入量,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建设;C.重视旅游的文化属性,限制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宗教文化的商品化,防止文化庸俗化;D.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

15.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方法有哪些?遥感和实地测量方法、科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统计法、经验法、公式法等。

16.如何建立旅游绿色开发体系?(1)坚持绿色开发;(2)推广绿色经营;(3)开展绿色宣传;(4)生产绿色产品;(5)建立绿色旅游管理体制;(6)提倡绿色消费;(7)依靠科技手段;(8)加强国际合作。

17.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A.抢救、保护与开发协调一致原则; B.群众性保护为主与专业部门重点保护为辅的原则; C.保护精华原则。

18.森林公园按旅游功能分为哪些区?a.游览区:由特色群落、名树名木、自然山水组成,是公园开展各种旅游项目的主体部分。

b.野营区:开展野营、露宿、野餐等活动用地,多为森林茂密并较平坦处。

c.游乐区:用于建立富有当地特色的大型游乐与体育设施。

d.狩猎区:选择地形封闭、适宜野生动物繁殖生活的地段设立。

e.旅游商品生产区: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区域。

f.生态保护区:用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公园环境生态平衡。

g.生产经营区:从事各种非旅游业的林业产业区域。

h.接待服务区:用于建设旅游接待服务建筑与设施。

i.行政管理区:用于设立行政管理办公机构。

j.居民住宅区。

以上功能区根据实地情况可以合并。

19.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有哪些?(1)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2)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包括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和社会环境可行性分析(3)旅游资源开发导向模式与开发定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导向模式已经实现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模式转变,后者包括基础形象导向、总体功能导向、市场功能导向和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导向。

而开发定位可以分为开发目标定位、旅游功能定位和旅游形象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