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资源

合集下载

中国的气候与地理景观概述

中国的气候与地理景观概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
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人类 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提高能源效率、发展 可再生能源等
中国的气候变化: 近年来的气候变化 趋势、影响和应对 措施
第二章
中国的地理景观
地形地貌
地形类型:山地、高原、 平原、盆地、丘陵等
稀土:中 国是世界 上最大的 稀土生产 国之一
非金属矿 产:中国 是世界上 最大的非 金属矿产 生产国之 一
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丰富, 但分布不均
长江、黄河、珠 江等河流是中国 的主要水源
湖泊众多,如青 海湖、鄱阳湖等
地下水资源丰富, 但开采难度较大
生物资源
物种丰富: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
森林资源:中国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包括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寒带森林等
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 矿产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海洋资源
海洋生物:中国海洋生物资源 丰富,包括鱼类、贝类、藻类 等
海洋面积:中国拥有广阔的海 洋面积,包括黄海、东海、南 海等海域
季风:中国受季风影 响显著,夏季东南季 风带来大量降水,冬 季西北季风带来寒冷 干燥的气候
极端天气:中国部分 地区存在极端天气, 如台风、暴雨、干旱 等,对农业生产和人 民生活造成影响
气象灾害
台风:影响沿海地区,带来强风和暴雨 洪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影响河流沿岸地区 干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影响农业生产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影响空气质量和交通
河流:中国的河流众多, 如长江、黄河、珠江等, 这些河流是中国地理景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
农业影响
适宜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 等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
亚热带季风气候
80%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北纬25°~35°之间的地 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等。
100%
气候特点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
80%
农业影响
适宜种植水稻、油菜、柑橘等作 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05
中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候区划及适宜作物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02
03
04
热带季风气候区
适宜种植热带作物,如橡胶、 椰子、油棕等。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如柑橘 、茶叶、油菜等。
温带季风气候区
适宜种植温带作物,如小麦、 玉米、大豆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适宜种植耐旱作物,如谷子、 高粱、棉花等。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

CONTENCT

• 中国气候概述 •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详解 • 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 • 中国气候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 中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中国气候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

01
中国气候概述
气候类型与特点
季风气候
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炎热多雨。季风气候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02
01
03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洪涝、干旱等, 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影响作物产量和 品质。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耐旱耐涝品种 、发展设施农业等。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气候区划

xx农业气候区划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

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

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

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

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

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

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

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

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

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

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

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14℃。

中国的气候与自然资源

中国的气候与自然资源

中国的气候与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在中国的发展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气候特点以及这些气候特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一、气候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在这片广袤的领土上,分布着多种不同的气候带,从北方的寒带气候到南方的热带气候,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

下面是中国不同气候带的特点:1. 北方寒带气候带:这个气候带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降水相对较少,主要以雨雪形式出现。

这种气候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也为北方提供了丰富的冰雪资源。

2. 温带气候带: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带。

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寒冷且干燥。

这种气候适宜农作物种植,因此农业在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亚热带气候带:亚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

这个气候带夏季酷热潮湿,冬季较为温暖。

降水充沛,使得该地区草木繁茂,植被资源丰富。

4. 热带气候带: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海岛屿,如海南岛。

这个气候带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热带农作物的种植。

以上是中国主要的气候带特点。

这些气候特点为中国的自然资源提供了稳定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降水。

二、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进行介绍:1. 矿产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中国的能源需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2. 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和降雨等。

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是亚洲最长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灌溉和水运提供了便利。

3. 森林资源:中国的森林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森林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了保护,还提供了木材、草药和其他森林产品。

除了以上提到的自然资源,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土地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的气候与自然资源

中国的气候与自然资源

中国的气候与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气候的国家。

从北方的寒冷干旱到南方的湿润雨季,中国的气候迥异。

这多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国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气候的分布与特点中国的气候分布可分为五个主要区域: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些区域以其独特的气候特点而闻名于世。

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冬季温度可低至零下30摄氏度,夏季则很短,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

2.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而多风。

这里的冬季温度也可低至零下30摄氏度,夏季温度可高达40摄氏度。

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四季分明,夏季湿润炎热,冬季湿冷少雪。

这里的夏季温度可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温度在零上10摄氏度左右。

4.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湿润,四季温暖,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雪。

这里的夏季温度可超过35摄氏度,冬季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

5.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即使是冬季也较为温暖。

这里的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雨量充沛。

二、自然资源的丰富与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农田资源等。

这些资源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森林资源中国的森林资源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尤其以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森林面积最为庞大。

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大江大河、湖泊和地下水等。

然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供水差距。

因此,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矿产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许多矿产资源的重要生产国,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

然而,过度的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需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4. 农田资源中国的农田资源广阔,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主要气候带与生态区

中国的主要气候带与生态区

中国的主要气候带与生态区中国地域广大,拥有多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态区,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自然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农业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主要气候带和生态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

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北端的一片地区,被认为是寒温带气候区。

这个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由于其高纬度地理位置,东北地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如松树和落叶松。

这些树木适应了严寒的气候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2.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典型干旱气候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降水稀少,植被相对较少,主要以灌木和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

3.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的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湿润。

由于降水充沛,植被种类繁多,包括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长江流域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为中国的农田灌溉和水运提供了重要支持。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山地地区,也是全国最湿润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多雨多云,冬季干燥。

西南地区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包括丛林、竹林和高山草甸。

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性,这个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高原气候区。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

这个地区的植被主要是适应干旱条件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的灌木。

西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当地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通过了解中国的主要气候带和生态区,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还可以更好地规划和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恢复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分区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分区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分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这些地理和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本文将讨论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分区,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西南丘陵和盆地、青藏高原、华南丘陵和岛屿、以及西北高原和盆地。

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是中国最广阔的地理板块之一,涵盖了大部分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这个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因此,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同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北临黄河,南界太行山。

这个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然而,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化等问题,这个地区在近年来面临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3. 西南丘陵和盆地西南丘陵和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贵高原、川西高原和西南盆地等地貌。

这里的山峰起伏,河流纵横,地势较为复杂。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但也因为山水秀丽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区域。

4.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

这个地区分布有大量的高山、高原和湖泊,其中包括中国最长的江河长江和黄河。

青藏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这里储存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锡、锌等。

5. 华南丘陵和岛屿华南丘陵和岛屿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

这里地势较为起伏,以山地和岛屿为主,气候湿润,植被繁茂。

这个地区农业发展较为便利,同时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和地产开发地区。

6. 西北高原和盆地西北高原和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

中国的地理与气候

中国的地理与气候

中国的地理与气候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从北方的寒冷干燥到南方的湿润亚热带,中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东临太平洋,西濒亚洲大陆,南接印度洋。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国既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又有广阔的内陆平原和高山山脉。

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东部沿海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南丘陵山地等。

东部沿海平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许多大城市、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所在地。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农业和渔业发展。

黄淮海平原在中国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地区气候较为干燥,土壤肥沃,适合粮食作物的种植。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

这个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的发展。

内蒙古高原则位于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区是草原和沙漠,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气候寒冷且干燥,地形复杂,适合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和高山作物的种植。

西南丘陵山地则是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区,岩溶发育,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可以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和沙漠气候等。

南方的广东、台湾等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而北方的北京、哈尔滨等地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西部的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气候多样,有高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的城市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且寒冷。

中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也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同时,中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北方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第一节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冬季风的形成
夏季风的形成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1)我国季风区域广大
•大陆性气候强 一、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台风
大陆性气候强
1、概念: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气旋性涡旋。 2、成因: 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和东风波有密切的关系。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3、源地:
4、影响区域: 5、危害:
朝鲜 韩国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6、影响: 使很多地区出现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长造成 巨大的损失,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也会给交 通、通信、工业带来破坏。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西方路径 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 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
大陆性气候强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大陆性气候强 一、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雨热同期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梅雨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1、时间 每年大致于六月“入梅”,到七月中旬“出梅”一 般持续几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大陆性气候强 一、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雨热同期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强 一、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雨热同期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寒潮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1、概念:寒潮是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天气现象。 2、标准: 日降温高于10℃,温度负距平高于5℃。 3、源地: 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 4、特征: 风大,强度大,降温剧烈,出现霜冻。 5、路径: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 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大陆性气候强
伏旱地区示意图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雨热同期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2)冬夏季风都很强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大陆性气候强 一、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二)大陆性气候强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雨热同期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大陆性气候强 一、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雨热同期
(3)我国的季风类型、成因复杂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北方路径 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 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近5000年气候变化 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青藏高原季风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大陆性气候强 一、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雨热同期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与同纬度相比 多样性 四季分明 不足
退出
第一节 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章
自然结构
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 复杂性 雨热同期
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
大陆性气候强
二、几种重要天气变化
寒潮 梅雨 伏旱 台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