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对外开放计划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备成立情况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备成立情况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备成立情况报告邢相勤各位代表:受基金会筹备组委托,我向大家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筹备成立情况。

随着国家对于高校基金会的政策支持,国内高校基金会注册如雨后春笋般,高校教育基金已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渠道之一。

在这种大形势下,成立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已刻不容缓。

学校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设想,并付诸实施。

根据学校的部署,2009年12月31日,基金会问题讨论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学校基金会筹备组,并提名筹备组人员名单报学校批准。

2010年1月:1.由校办牵头,学校基金会筹备组正式成立,并就筹备成立基金会问题进行为期3天的研讨论证,起草了论证报告、基金会章程,初步提出了我校基金会的运作模式。

2.基金会筹备组成员赴哈尔滨工程大学参加第十一次中国高校基金会工作研讨会,学习其他高校基金会建设的经验,补充、修改成立我校基金会的论证报告报校务会议审批。

3.学校第111次校务会审批基金会成立论证报告,决定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

4.基金会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监事建议名单提出,并完成相应的基金会申报准备工作。

5.正式向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教育厅提交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申请及相关材料。

2010年3月:1.得到省民政厅、教育厅回复意见,支持我校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

2.学校出资200万人民币,设立基金会临时账户,并由社会会计事务所验资,出具验资报告。

3.3月19日,经湖北省民政厅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注册。

4.办理基金会正式帐户、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刻制基金会印章、办理税务登记等手续。

2010年4月:1.向湖北省民政厅递交《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请示》,并报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

2.向教育部申请配比资金。

2010年5月-12月:1.基金会秘书处(筹)起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办法(草案)》,财务处起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办法(草案)》。

中国地址大学(211类一)

中国地址大学(211类一)

(211类)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办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授权可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22个院(课部),62个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38个,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六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19个,一级学科授权点18个,以上学科涵盖授权学科门类8个。

此外还有工程硕士学科领域15个;高校教师专业13个;现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建校以来,先后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2950人,其中教授349人,副教授5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6个,自2003年进入“楚天学者计划”以来,我校共有9位教授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9个学科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6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名。

博士生导师124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各类在校生4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学生20856人。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从此揭开了中国地质大学办学史上新的一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我系目前的研究领域有:智能计算(包括分布式计算、遗传算法、演化算法等)、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演 化硬件、以及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开发、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等。近年来承担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新技术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原 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等。
成立于2006年9月,重组于2009年9月,由原计算机应用系和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主要负责计算机应用专业 硕士点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和《VC++程序设计》省级精品课程建 设,《数据库原理》课程建设。
现有师资力量20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正在攻读博 士学位7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 继续教育学院
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01 学院概况
03 人才培养 05 现任领导
目录
02 院系介绍 04 师资队伍 06 教学设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办有研究 生院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授权可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 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 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 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资字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智图中国地质大学-远程 与继续教育学院
院系介绍
计算机科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络教育学院

学习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主要以下列方式进行网络教育学习:教材 +课件学习 +网上导学 +网上答疑讨论 +课 程作业 +模拟试题自测 +学习中心导学辅导 +集中考试 +毕业论文。(注:只有本科毕业生才需要参加公共课程 统考和毕业论文答辩或设计)
毕业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获得毕业学分,经审核通过,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颁发 国民教育系列网络教育本、专科毕业证书。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 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高厅(2004)2号],从2004年3月1日以后(含3月1日)入学的本科层次网 络学历教育的学生起,还需要参加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的全国统考,统考成绩合格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 证书电子注册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考试办法请登陆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查询。根据教育部教高厅1号 文件的规定,对达到国家和我校规定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学生授予成人学士学位证书。学历文凭及学位证书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印章,由我校报教育部电子注册后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主要职责有: 1.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向远程教育各相关单位传达国家对远程教育发 布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学校对远程教育制定的各项规定、规范; 2.制定各项有关网上教学的规章制度经学校批准或教学主管部门核准后,组织并监督各相关单位实施。全面 负责远程教育的教育质量; 3.开展优良学风、考风的建设工作。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经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 4.制定招生计划,经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公布招生简章,负责招生工作; 5.制定远程教育的收费标准,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物价部门批准; 6.制订教学计划,组织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并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工 作; 7.制定教学大纲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学站点(分院)的教学、试验、实习环节和条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审查授课、辅导教师任职资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重门”背后的故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重门”背后的故事

湖北武汉美丽的东湖之滨、南望山下,有这样一所全国重点学府。

她的学子们高唱着豪迈的《勘探队员之歌》,牢记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她的学子们足迹遍布祖国的三山五岳,汗水洒在大江南北,用智慧、青春、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她的学子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了富饶的矿藏。

67年来,这所大学劈山建校,栉风沐雨,怀揣梦想,砥砺前行,她被誉为中国地学人才的殿堂、地学研究的重镇、地学文化的摇篮,她就是———中国地质大学。

2011年11月的一天,中国地质大学东校区最显眼的大片绿地之上,建造出一个名为“四重门”的校园文化景观。

和有些高校那些华丽的文化景观相比,地大“四重门”朴素但不乏感染力,四块印度红的长方形岩石,围成一个正方形,每块岩石上分别镌刻着: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地大“四重门”的背后,蕴涵着地大办学的4个历史阶段,即:一重门: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1970年);二重门:湖北地质学院(1970年—1974年);三重门:武汉地质学院(1974年—1987年);四重门:中国地质大学(1987年—至今)。

四块岩石除了24个字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说明介绍,但4个环绕的校名背后,却代表着这所新中国地学高等学府4次优雅华丽地转身。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地质学在中国成为系统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门类,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中国的地质教育起步于19世纪末期。

1895年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在天津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开设了地质学相关课程;1909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创办地质学门,开设格致科(理科)地质高等教育。

1949年,全国设地质学科的高等学校有10所。

据统计,1909年至1949年,全国各大学地质系共培养了700多名地质学类大学生,其中不乏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从事地质、矿业工作的地质科技人员只有299人。

新中国的诞生,为地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生章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生章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生章程总则学校中文全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文全称为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学校国标代码为10491,学校总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学校全日制本科教学地点在学校总部。

学校是教育部所属的全日制的全国重点大学。

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多学科协调发展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具有博士、硕士、本科等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校是全国53所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大学之一。

学校全日制本科招生的主要对象为:普通高考生、保送生、少数民族预科生、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定向生、国防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学校成立由主要校领导牵头的,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学工处、教务处、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定,研究和制定学校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自主考试办法以及招生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学校招生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是具体负责学校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学校招生委员会的决定,组织实施学校招生工作以及自主考试。

三、入学考核入学考试方法主要采用由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保送生通过规定的程序,可以免试入学。

第二学士学位由学校自主命题并组织考试和录取。

艺术类专业术科测试,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的水平测试,采用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联考和学校自主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术科成绩认可对应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体育专业测试。

自主招生测试采用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和学校自主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录取规则学校调阅档案的比例不超过120%。

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的调档名单由学校根据考核情况向考生所在省级招生部门提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简介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简介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一、地学院07060地质学基地班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图书阅览等待遇。

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

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毕业生将有9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

通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理科基地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

0706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学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环境及地球化学、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面向地矿、能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

地质学(地质调查,工科培养,面向行业就业)本专业学生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数理基础、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地勘部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

二、资源学院0801地矿类(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批准创办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是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探索培养适应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是我国地质工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公差与技术测量 课程作业1(共 4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 科 涉及章节:第一章——第三章一、简答题1. 什么叫互换性?它在机械制造中有何重要意义?列举互换性应用实例(至少三个)。

2. 按互换程度来分,互换性可分为哪两类?它们有何区别?各适用于什么场合?3. 什么叫优先数系和优先数?4. 下列三列数据属于哪种系列?公比为多少?⑴ 电动机转速有(单位为r/min ):375、750、1500、3000、……。

⑵ 摇臂钻床的主参数(最大钻孔直径,单位为mm )有:25、40、63、80、100、125、……。

⑶国家标准规定的从IT6级开始的公差等级系数为:10、16、25、40、64、100、……。

5.什么叫公差、检测和标准化?它们与互换性有何关系?6.什么是基孔制配合与基轴制配合?为什么要规定基准制?为什么优先采用基孔制?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基轴制?7.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包括哪几个要素?8.测量误差按其性质可分为哪几类?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二、填空题1. 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中,规定有_____个公差等级;标准分别对孔、轴各规定了_____种基本偏差。

2.φ50H10的孔,已知IT10=0.100mm ,其ES=_____mm ,EI=_____mm ,3. 优先数的基本系列有____、___、___和___,它们的公比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

4.φ30 +0.021 0mm 的孔与φ30-0.007 -0.020mm 的轴配合,属于_____制_____配合。

5.已知基本尺寸为φ50mm 的轴,其最小极限尺寸为φ49.98mm ,公差为0.01mm ,则它的上偏差是_____mm ,下偏差是_____mm 。

6.孔和轴的公差带由 决定大小,由 决定位置。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基本尺寸不同的零件,只要它们的公差值相同,就可以说明它们的精度要求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对外开放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精神,服务党和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大局,开创我校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质增效、做大做强、服务党和国家,以服务大局为出发点,以做强中国教育为目的”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全面保障、优先发展、积极作为,稳步提高我校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二)基本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教育对外开放原则,立足我校办学实际和学科特色,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努力做好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校来华留学质量显著提高,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涉外办学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十二五”既有基础上,力争做到:1.进一步完善我校来华留学体系和培养平台,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资源环境领域来华留学重要基地;2.进一步健全出国留学服务体系,营造教育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氛围;3.进一步强化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师资与管理团队建设,探索境外办学新机制,着力打造国别和区域研究平台,使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我校国际化办学意识显著提高,引智工作成果丰硕,来华留学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涉外办学稳步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顺利启动,双边多边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初见成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的战略需求和服务“双一流”建设的迫切要求,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凝神聚力,不忘初心,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力争圆满完成以下重点任务。

(一)留学地大推进计划完善来华留学生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参与留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激发院系和教师办好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提升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依托“中约大学”和“丝绸之路学院”建设,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300名,其中学历留学生800名,长短期培训生、进修生、交流生500名,“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比例达到60%。

(二)丝绸之路合作办学计划在教育部领导和支持下,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实质性启动“中约大学”基本建设及初步运行,在约旦筹建一所孔子学院,加强我校“丝绸之路学院”建设,吸引沿线各国师生和管理人员来校研修和交流,联合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促进民心相通。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管理流程,推动各部门制定“一带一路”合作办学工作方案,夯实国际化办学基础。

(三)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计划为增强我校对国外优质生源的吸引力,积极服务“中约大学”教育教学需求,着力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

依托优势专业打造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逐步完善全英文授课课程平台。

到2020年,全校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150门,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至少各建设1个全英文授课专业。

建设科学技术与工程类、经济管理类2个本科全英文通识基础课程体系,打造由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本—研贯通的6个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群。

(四)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培养计划。

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和国际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

依托国际合作交流科研项目,完善选拔机制,推动中外导师联合培养,选拔优秀学生海外游学,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派遣优秀学生与访问学者,拓展“一带一路”科教合作新领域。

到2020年,与百所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质性校际合作关系,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重点项目5个,在校本科生出国比例不低于当年招生人数的8%。

(五)引智和国际化平台建设计划。

依托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引智计划”、“海外名师”、“外专千人”等高端引智平台,多渠道引进高水平外国专家。

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办好“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一流学科和团队建设。

(六)区域和国别研究计划。

以“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类平台的建设为依托,整合优质资源,组织专门团队,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和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提高面向“一带一路”的地质、资源、环境与发展战略研究水平,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宏伟愿景、探索教育对外开放机制提供决策咨询、信息集成和人才支撑。

三、主要举措(一)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1.狠抓留学生生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多方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努力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深化培养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我校国际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趋同管理模式和留学地大服务体系。

2.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健全留学生教育评价与反馈工作机制,强化留学生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推进来华留学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狠抓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来华留学知名品牌课程,优化中英文教学方法与手段,贯彻执行留学生“因材施教、趋同管理”的培养制度。

3.多方融资,加大投入,完善留学奖学金资助制度;加强内引外联,争取外部资源,不断扩大与国内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学历留学生联合培养和继续教育人才培训工作,完善来华留学培养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加强毕业生校友工作,支持和帮助校友在海外成立留学生校友会,鼓励和促成海外校友发挥积极作用。

(二)构建境外合作办学体制1.在教育部领导及政府各相关部门支持下,逐步落实与完成“中约大学”的建设任务,分阶段建成“中约大学”并使之可持续健康发展。

拓展在约旦和阿拉伯地区的招生渠道,到2017年,在约旦建成中约大学的临时办学场所并投入运行,开始招收资源地质学、石油工程、通信工程和自动化等一带一路亟需专业的约旦籍学生。

到2020年,力争完成永久性校园建设任务,面向中东地区各国招收本科生600人。

2020年后,进一步拓展专业设置,扩大并保持每年招收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150人(硕士100人、博士50人)。

2.掌握当前全球化教育市场的竞争规则,明确“中约大学”的办学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健全境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办学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

开展区域和国别合作战略研究和高等教育援助策略研究,尽快构建完成相应的法律程序,做好课程、师资、办学设施、管理服务各方面的基础准备工作。

加快与中-外资企业合作步伐,构建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3. 深化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互利合作关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赴境外任教或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持续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到2020年,使我校参与建设的孔子学院数量达到四所,注册汉语学生超过5000人。

(三)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1. 在学校统筹规划下,各院系积极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加快开展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并将建设成果纳入各学院年度国际化工作考核指标。

2. 根据学校专业特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同类高校经验,择优引进一部分国外优秀课程和专业教材,改革创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建立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团队建设专项基金,着力培养一批能够胜任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引进部分高层次留学人员和高水平外籍教师,参与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四)拓宽国际交流培养渠道1. 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基金,加强在校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促进在校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出国出境交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出境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参与度。

2. 促进学校与境外著名跨国企业和国际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助投入,采取国家、学校、个人和社会赞助共同出资方式,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优秀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教育交流。

3.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积极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发挥我校实习基地和短期游学课程的引导作用,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学生来华实习、考察和游学,促进中外学生合作学习,拓展在校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4. 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的纽带作用,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各校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开展各校间实习基地和实习课程的互换,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五)开拓引智工作新局面1.建立引智绩效评价体系,规范外籍专家聘请和管理机制,加强引进外籍教师的激励措施,争取在各重点学科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开展授课。

2.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形式的创新,丰富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内部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内涵和形式,逐步扩大联盟成员队伍。

3.以跨学科重大地学科技问题为纽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水平的跨国创新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在若干领域形成高水平国际合作团队,以科研合作为依托,推进国际教育合作。

(六)加强区域和国别研究1.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东南亚、中亚、南亚、东非、西亚、东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挥在校来华留学生的作用,建立专-兼结合的专门研究团队。

2.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外区域和国别研究机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常态化交流;建成丝绸之路沿线地质资源数据库,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地质资源、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流。

3.在学校统筹支持下,鼓励各相关院系和部门面向“一带一路”急需和“走出去”战略,多渠道争取智库类研究项目,深入开展高水平专项研究。

及时产出较高水平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成果,提供上级部门决策参考,被“走出去”企业吸纳采用。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及时研究解决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加强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对外开放决策水平,推动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二)健全运行机制1. 建立和健全学校教育对外开放体制,创新完善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机制。

2. 建设和完善各院系和职能部门教育对外开放的责任体系。

在一把手负责的基础上,明确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对外开放的分管领导和联络人,促进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建立完善的教育对外开放组织体系。

3. 明确教育对外开放中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