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
蜕变与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含义:近代化(现代化):即约16世纪起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2、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政治方面— 专制独裁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
以科技为动力,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工业化、市场 经济方面— 化和专业化转变
思想方面— 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理性和经济主义转化 文化方面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 井冈山道路的探索; 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双半社会结束

思想文化方面: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 流思潮
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论 成果——毛泽东思想
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革命
(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引发世界 范围内三 股进步历 史潮流 工业革命 大背景下 中国社会 变化 (中国近代 化开始)
①自由主义潮流——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俄德美日)
②民族主义潮流——民族解放运动
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兴起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政治领域,这一时期的成果 是:
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 1912—1927(从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曲折前进 曲折:北洋军阀在政治、思想、外交上的黑暗统治,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前进: 经济上,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科学、宣传马克思 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政治方面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中共的 创立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事件: ①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政治:孙中山的斗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一、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政权演变: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私有制
社会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经济主张 绝对平均主义
1859年为改革内发政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作用 相同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农民反应不积极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知识梳理】 1.政治上(读本P38)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 (原因、结果、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民阶级)
(主要史实、纲领、新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2.经济上(读本P38)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标志、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
4.社会生活上: 生活习俗变迁
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 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中西合璧)

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问题

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问题

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问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资治通鉴》中所言,也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不断重复出现的轨迹。

而作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国,在进入近代以来,也深刻体验了这种历史变迁。

众所周知,近代化是种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趋近现代的变革过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表现却充斥着矛盾和混沌。

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进入近代化进程后,中国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之前的封建帝制体系只能抵御其他强国的侵犯,却无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而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由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和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而中国社会又因此陷入了苦难之中。

在受到大量思想的冲击,举国上下都陷入了仿效西方文化的危机之中。

二、西化与反西化的矛盾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传统的中国似乎是神秘而落后的。

于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开始向西方人看齐,盲目仿效西方的一切。

从强行推广洋务运动、位阶变革,到推广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一直在寻求着一种解药。

但恰恰相反,西方模式能否在中国成功实行,却仍然有很多争议。

同时,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传统仍然难以撼动,又在逐渐衰落的道德秩序和政治制度,使得西化的发展始终卡在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格局中。

于是,在大半个20世纪,中国经历过反对洋务运动和拒绝传统主义的“国粹主义”运动,还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颠覆和变革。

即便是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也是以反对资本家、地主等精英群体的方式进行的。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国经历了许多的风浪,但依然难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其他影响除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西化与反西化之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也带来了其他的影响。

首先,进入近代化进程后,中国清政府的衰落为列强在中国的干预提供了日益增多的机会。

而且推诿问题的特点也在许多政要中带来了不利的倾向。

这种倾向延续到了当代,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是繁荣的,但中国在政治和人权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四、中国近代史开端和近代化的探索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中国近代史开端和近代化的探索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性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3、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共同点:割地;三个条约都有赔款的内容,且逐个增多;《马关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开始(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开始;此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辛丑条约》中,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具体内容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

三个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战争以及条约,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从开始、进一步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掠夺原料和商品市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二、近代化的探索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军事,开辟近代化道路(近代化开始);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百日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体制(君主立宪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近代化进程;根本目的: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体制(民主共和制)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大成果: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

因为它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4、新文化运动:性质:思想大解放运动。

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内容从宣传民主和科学(前期)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爱国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开始: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目标:推翻资产阶级专政;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国共的两次携手,两度分裂(1924——1949)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即国民革命时期,其斗争矛头指向北洋军阀;主要知识点: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专题十----中外近代化探索历程

专题十----中外近代化探索历程

专题十 中外近代化探索历程
★专题启示
1、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 2、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
专题训练:
一、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
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
(1)①文艺复兴,②他借助“孔子只诉于道德,不宣传神”来批判封 建教会,③君主立宪制。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法国革命、美国革命面对的“强大敌人”有何 区别?英国确立的政治制度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
(2)①法国革命面对的“强大敌人”是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美国革命 面对的“强大敌人”是英国殖民统治。②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原因 时间
两次 鸦片 战争 失败
19世 纪6090年

事件
主要内容
目的
洋务运动
(经济近 代化)
①、“自强”:兴办军事工业
为了维
②、“求富”: 兴办民用工业
护清朝
③、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的封建
④、开办新式学堂:同文馆。
统治。
影响
中国近代化 的开端。没 有使中国走 上富强之路。
专题十 中外近代化探索历程
甲午 中日 战争 失败
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袁世 凯准 备复

1898 年
1911 年
①、政治上: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 为了变 在 社 会 上 起 了 思
戊戌变法 士。
法图强。想启蒙的作用。
(政治近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代化) ③、文化上;开办了“京师大学堂”。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概念解析
5. 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 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 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亚当斯密理论、工业革命影响、英国推 行表现)20世纪初被贸易保护主义代替--- 二战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 ---二战后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美国政策 GATT---WTO)
材料三:
1820 英国 美国 45~55 34~45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1875 0 40~50 1913 0 33 1926 4 20 1931 17 53 1952 17 9 1965 6 6. 7 1985 1. 7 3. 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4)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 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3)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 危机;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 (4)①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影响: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②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成员国 家处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往往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加难以妥协, 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具有潜在的干扰性。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中国(近代化孕育、启动)
政治
列强入侵,破坏主权,民族危机出 现,阶级矛盾激化,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及附件、三元里抗英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国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一、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进程、意义、败因、教训等)
(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
(3)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经济基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中国民资虽有初步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社会基础:日本的改良派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力量;中国维新派则脱离了人民群众
思想文化;日本民众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清政府在文化上严格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几近断绝,对民族危机并未作深刻思考
领导力量;日本是在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下,由商人、新闪地主、资本家与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要求改革的大名进行的;中国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改革前提;日本经过了武装倒幕发起的;中国变法前没有经过政权的变动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尚未闪起,中国及亚洲其
他国家的斗争也为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中国此时已处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已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他们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

2、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兴起、发展、高潮、失败、败因及历史地位)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评价
A、旧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评价:革命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B、新三民主义
与三民主义相比:不同点: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
与中共纲领相比:相同点:都主张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不同点:(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三、思想和文化的近代化
1、文化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文化的批判
这是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流,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1)基础知识(背景、兴起、内容、影响、局限)
(2)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
②主张以文化的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民众的状态
④它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

(1)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
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
神文明
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
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
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2)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A、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作用在于;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
B、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C、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民主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
其作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E、前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
作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
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四、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

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五、世界的近代化
1、世界近代化的一般过程
·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

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
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

·20世纪上半期:
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二战后:
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2、重要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主要推动因素:明治维新;19世纪80年代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二战后对日本的民主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等
·美国的近代化进程
主要推动因素:三次科技革命、两次社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西进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