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习俗

合集下载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春节.是我国民冋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

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

总体可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其中,“腊八” .,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如,写“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来写。

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作者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写“除夕”,作者则围绕关键句“除夕真热闹”,写了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穿新衣、贴对联和年圆、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多方面的讲究和习俗,呈现出一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全景式画面。

写“初一”,则抓住这一天人们的活动特点,先写“全城都在休息”,然后分别写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孩子们的活动,重点写孩子们逛庙会。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精选7篇)《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1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

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

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

”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

”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2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

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

放鞭炮是男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

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

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

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3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

街上会出现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

《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

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

总体可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做好各种准备;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

“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写了哪部分,重点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次分明的好处。

3.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活动一激发兴趣,隐含核心任务1.回忆刚度过的春节,说说家乡的春节都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风俗、活动。

如果你的脑海中有一部家乡春节活动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中哪几个画面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把关键词语(时间、事件)板书在黑板上。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充满京味的散文,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文章开篇就点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这一句为下文详细描写春节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就为春节忙碌起来。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独特的食物传递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腊八粥食材丰富,让人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腊八蒜色如翡翠,在过年吃饺子时享用,别有一番风味。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春节的前奏。

这一天,孩子们买杂拌儿、爆竹,大人们祭灶王。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用来供奉灶王爷的,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了二十三,春节的准备工作更加忙碌。

大扫除、预备年货,到处充满了忙碌而欢乐的气息。

到了除夕,真可谓是热闹非凡。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店铺都关门,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孩子们则逛庙会,买玩具、吃零食,开心极了。

正月初六,店铺开张,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临。

这一天,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在街上游玩,还有猜灯谜等活动,充满了欢乐。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生活。

老舍先生通过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北京的春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北京的春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北京的春节》是⼀篇散⽂。

⽂章共有7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系列习俗,语⾔简洁⽽⽣动,字⾥⾏间透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情,反映出北京⼈热爱⽣活,追求美好⽣活的⼼愿。

⽂中列举了⼤量的习俗、情趣盎然,⼜使⼈读后增长见识。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北京的春节》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北京的春节》原⽂ 按照北京的⽼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初就开始了。

腊⼋这天,⼈们要喝腊⼋粥,还要泡腊⼋蒜。

到年底,蒜就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了此辣味,⾊味双美。

到了腊⽉⼗九⽇,学⽣们开始放年假了。

他们第⼀件事是上街买爆⽵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除⼣可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的⾹味。

男⼥⽼少都穿起漂亮的新⾐,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贴好各⾊的年画,哪⼀家都通宵灯⽕,鞭炮声彻夜不绝。

出门在外的⼈,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夜,⼈们还要守岁。

⼤年初⼀的景象与除⼣截然不同。

⼈们⾛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孩⼦们特别热⼼去逛,为的是可以骑⽑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上市,春节的⾼潮就到了。

除⼣是热闹的,可是没有⽉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当空。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灯⽕通明。

有名的⽼铺都要挂出⼏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麦苗做成⼀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还有叮咚作响的⼩铃铛呢……除了看灯,⼈们还会吃元宵,预⽰着新的⼀年快乐吉祥。

⼀转眼,到了正⽉⼗九,春节就结束了。

⼈们⼜开始了忙碌的⽣活。

【篇⼆】⼩学三年级语⽂《⽼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字新词。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潮”和“结束”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活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

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

“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

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

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各具特色的民居》选自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略读课。

本组训练重点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我才用了以下思路进行:首先,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

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

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

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比拟的了。

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

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语文统编教材: 六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

语文统编教材: 六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

第一单元第1课共2课时1.北京的春节【课文简析】《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

作者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会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之一就是让学生能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体会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组织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作者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

选编本文的又一个主要意图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老舍先生曾说:“我无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方法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朗读课文、品读语句,感受老舍先生补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的语言特色。

同时,“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而六年级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路得当的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

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

“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

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

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各具特色的民居》选自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略读课。

本组训练重点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我才用了以下思路进行:
首先,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提
示: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自主读书,理清说明顺序。

我将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和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以这段话为重点分析通过反复读体会出“点缀”本意是修饰装点,在这里是说明地区偏僻的小区,由此学生领悟出这段还用了对比方法,把崇山峻岭与为屋和土楼加以对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给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为了能省时高效,我才用了分组进行的方式: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在分组读、议,在相互交流、补充汇报。

在此基础上,我将多媒体用上展示出文中相关内容介绍,使同学从视觉角度对两种形态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

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学们很快对两种民居特点共同之处加以描述。

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是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如:“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的正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同样,作者在介绍傣家竹楼的时候,怎样造楼的例子。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
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最后,今昔对比,学用结合。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观察家乡建筑的特点。

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东北民居特点加以交流。

如: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后,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

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带名词。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

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

有的同学甚至把东北的三大怪都收集了: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这样的民风民俗,为今后的作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由于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教学环节步骤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展现过程。

即省时又高效。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阅读全文(535)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
∙下一篇:合理惩戒有利开展教育
此文章被以下用户所推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