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开题报告.doc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电视媒体为提升收视率,会有意提升自身的娱乐化性质。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对媒体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一)新闻娱乐性质增强现在新闻节目中,娱乐性质的新闻越来越多。
在一些时事热点新闻的播报中,穿插着很多的新闻花絮。
例如,在反腐性质的新闻中,除了腐败问题实行评析,还报道了很多官员的私生活内容。
(二)软新闻越来越多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软新闻越来越多,时事评论等硬新闻越来越少。
媒体更加注重平民生活,增加了很多相关民生的报道。
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对新闻节目更热衷了,使节目的收视率大大提升了。
(三)播报方式戏剧化电视新闻娱乐化,还表现在媒体播报新闻时强调生动性及故事性。
媒体在制作新闻节目时,会有意借鉴文学作品、电影艺术等中的表现方式,提升新闻的耐看性。
这就使得新闻的戏剧感较强,人物刻画生动,情节丰富,有效了增加观众的扫瞄兴趣,提升了新闻的收视率。
(四)主持人的明星化有些新闻栏目会请明星担任主持人,强调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旨在拉近媒体与观众间的距离。
第一,很多媒体会邀请明星、作家、社会名人等被观众所熟知的人物参与节目主持,如请李敖主持《李敖有话说》。
第二,媒体会对主持人实行“明星化”包装,让他们的外形、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更加时尚。
二、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新闻娱乐化的正面影响(1)强调以受众为中心。
新闻娱乐化注重观众的收视感受,力图贴合观众内心需求。
这样使得播报方式更加丰富有趣、而不再是一味地说教,提升了新闻的观赏性。
(2)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
新闻的娱乐化,更新了观众心目中对新闻“正统”、“严肃”的刻板印象,利于实行“寓教于乐”。
新闻栏目通过介绍丰富生动的资讯,让观众在感官愉悦的同时开阔了视野。
另外,对硬新闻的适当娱乐化包装,利于观众接受新闻中的观点。
像《新闻联播》中,海霞、郭志坚等新主持人,他们的播报因而更加生动,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新闻娱乐化现场利弊分析开题报告

选题背景: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
比如,新闻主持人用方言绘声绘色说趣味新闻,穿插麻辣、另类的点评博得受众青睐,更有甚者从很庄重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去找大众关心的花边新闻,挖掘其娱乐价值,表现其故事性。
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把双刃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及评价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
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在《美国新闻史》里,作者这样写道“因为报纸要靠受众欢迎才能扩大发行,所以,新闻往往为要供人娱乐而减弱了它的主要作用。
”“黄色新闻记者却用骇人听闻的、华而不实的、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塞满了普通人赖以获得消息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
”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现象引起了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忧愤,《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
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
2 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及评价根据对北方某城市晚报的抽样调查,软新闻与硬新闻比例大约是5:1。
对南方某都市报的调查,软新闻与硬新闻比例大约是2.5:1。
这几个比值都超过了美国1997年调查的结果:40%比25%。
这表明,软新闻在当今我国的报纸中,至少是大众化报纸内容中,占居主要的地位。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都市类报纸是新闻娱乐化趋势的代表,在其新闻报道内容中占压倒多数的为软新闻。
而且,都市报在新闻娱乐化上的表现方式也是全面而深入的;从内容分析看,其硬新闻报道表现方式实际上也采用了软化处理。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探析

2、语言表达: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中采用幽默、夸张、戏剧性的语言表 达,使新闻节目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节目形式: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引入互动环节、现场采 访等,使观众更加参与其中。
一、背景介绍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承担着传递信息、 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人们娱乐需求的增加,电视 新闻节目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一些电视新闻节 目开始尝试引入娱乐元素,逐渐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二、概览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探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网络综艺、直播 互动等新形式层出不穷,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形式 不仅使节目的制作更加多元化,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观看方式。
然而,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的娱乐化可能导致 节目内容的低俗化,损害观众的观赏体验;另一方面,随着新形式的涌现,传 统电视综艺节目可能面临与网络综艺竞争的局面,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成为 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现状及发展前 景探析
近年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蓬勃发展,成为了观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艺节目《奔跑吧》的热播使得跑男文化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成为了同类节 目中的佼佼者。本次演示将对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 来发展前景。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历程。目前,电视娱乐 节目数量众多,涵盖了音乐、舞蹈、喜剧、游戏、竞赛等多种类型。其中,综 艺节目占据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半壁江山。《奔跑吧》作为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 以其独特的创意、嘉宾阵容和制作质量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分析随着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势。
娱乐化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将传统新闻叙事方式中严谨的信息传递与生动的娱乐元素相结合。
娱乐化新闻节目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削弱新闻传媒的职能和社会责任,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展开分析。
首先,娱乐化新闻节目的崛起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
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观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单调和枯燥感逐渐增强。
娱乐化新闻节目添加了娱乐元素,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富有科技感和娱乐性,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此外,娱乐化新闻节目还能够满足观众的消遣需求,提高观众的收视率,提升电视台的经济效益。
然而,娱乐化新闻节目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过度娱乐化会导致新闻价值的丧失,只关注猎奇、八卦等娱乐元素,忽视了新闻传媒的宗旨和义务,有可能误导观众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
其次,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娱乐化新闻节目也使得新闻报道的时间紧迫和表达简洁化,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
此外,娱乐化新闻节目的“炒作”和“造神”现象也让新闻传媒失去了合理的公正和客观性,这对于新闻传媒的信誉和形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针对娱乐化新闻节目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新闻报道应当以新闻价值为主导,尽量避免把娱乐元素过分强调。
其次,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定位和价值导向,确保新闻报道的内容严谨客观、全面准确,以满足观众对新闻的真实需求。
最后,需要加强新闻自律制度建设,完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和新闻监管机制,维护新闻传媒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娱乐化正在改变我们的新闻生态环境和传媒体系,我们必须逐步探索和引导其发展方向,让娱乐化新闻节目真正成为满足观众需求、传递正能量的有益力量。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___06广编:刘妍一:前言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目前,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
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二:娱乐化浪潮的兴起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
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
三: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虽然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饱受争议。
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学生姓名:马骏学号:0866851009
系别:新闻传播分院班级:广播电视编导081班
指导教师:李继卫职称:主任编辑(副高)
填表日期:2 0 1 1年10月15日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部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新闻界出现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新式新闻的主要表现是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曾经疏远的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以至于西方媒介家本·巴路迪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infortainment(信息娱乐),它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这种现象一般被描述为新闻娱乐化现象。
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是电视媒体的“拳头产品”,是立台之本。目前在我国的各大电视新闻媒体中,央视的电视新闻全国闻名,优秀的品牌栏目很多,凤凰卫视的电视新闻以全新的理念视角走出了自己个性化的道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等电视新闻节目以亲切自然幽默的新播报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也相当的火爆,深受观众的好评。在一片火热的现象背后,人们不难看出电视媒介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电视新闻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是福是祸?研究分析当今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辨证客观地看待娱乐化现象,可以帮助我国新闻传播媒介拓展新闻传播模式,使信息更好的被受众选择和接收,使得电视媒介在各种大众媒介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具有生命力。本文就对此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1977年与1997年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的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比例为25%比40%。
娱乐新闻传播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娱乐新闻传播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娱乐新闻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传媒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娱乐新闻的传播效应不可忽略,对社会生活及文化态度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当前娱乐新闻的传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刻意渲染明星的八卦、诱导性报道、不良行业乱象等等。
这些问题将娱乐新闻的传播效应转化为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本研究选取“娱乐新闻传播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旨在揭示当前娱乐新闻传播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为娱乐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思路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娱乐新闻传播现存问题的剖析,总结出具体的对策,制定一系列旨在解决现存问题的策略和建议,以推动娱乐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 娱乐新闻传播现状分析:从娱乐新闻传播的受众、传播方式、信息来源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其传播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揭示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影响问题因素分析: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明星的角度、受众的角度等多个方面切入,找出影响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3. 对策建议制定: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制定一系列旨在解决当前娱乐新闻传播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娱乐新闻传播现状分析:主要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搜索,结合定量数据和质性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娱乐新闻传播的现状和特点,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影响问题因素分析: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明星的角度、受众的角度等多个方面,分析现存问题的根源所在,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 对策建议制定: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综合各种方法,制定一系列旨在解决当前娱乐新闻传播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浅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互动形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为例开题报告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董天策.《新闻 公关 广告之互动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年12 月1 日 [2] 刘华芹. 《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1 日 [3] 周庆安. 《网络传播的互动研究浅探》[M] .发表于“跨文化论坛”,2001 年5 月13 日 [4] 曹三省. 《数字电视互动业务技术研究与实现》[M].2010 年7 月23 日 [5] 李岩 / 黄匡宇 / 张联.《广播电视新闻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7 月 1 日 [6] 科林.凯莫勒(Colin F.Camerer).《行为博弈:对策略互动的实验研究》[M]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 月 [7] 郭毅 / 孙小兵. 《TV2.0 语境下城市电视台电视节目互动性探讨》 [M]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 年 8 月 [8] 张开慧.《互动式电视节目与观众参与意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 [9] 刑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 .学林出版社,2005 年 4 月 1 日 [10] 张俊霞.《中国互动电视发展现状》[M] .学林出版社,2005 年 3 月 23 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浅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互动形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为例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的背景电视节目互动形式的出现是电视媒介面对网络竞争的必然选择电视娱乐节目的互动形式是娱乐节目的主要环节也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 目 浅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互动形式的现状和发展 —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班级 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是电视媒体的“拳头产品”,是立台之本。目前在我国的各大电视新闻媒体中,央视的电视新闻全国闻名,优秀的品牌栏目很多,凤凰卫视的电视新闻以全新的理念视角走出了自己个性化的道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等电视新闻节目以亲切自然幽默的新播报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也相当的火爆,深受观众的好评。在一片火热的现象背后,人们不难看出电视媒介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电视新闻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是福是祸?研究分析当今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辨证客观地看待娱乐化现象,可以帮助我国新闻传播媒介拓展新闻传播模式,使信息更好的被受众选择和接收,使得电视媒介在各种大众媒介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具有生命力。本文就对此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 1998 年底对美国 16 家重要媒体 1977 年与 1997 年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 1977 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的比例为 32%比 15%,而 1997年则颠倒过来,比例为25%比 40%。
而当新闻娱乐化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发展到了极端时,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现象势必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新闻娱乐化对新闻传播的有害影响包括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影响、公众消费新闻方式的影响、新闻生产形势的影响,由于电视依靠的是视觉元素构成的画面,它总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够出好画面,戏剧性强的新闻事件上,这种戏剧化的画面通常把复杂和微妙的事件简单化。哈佛大学Stanley Hoffmann批评说,电视新闻正在用夸张的旁白、耸人的画面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食粮。
对于新闻娱乐化,不容否认,有其积极的一面,软新闻的增加及硬新闻一定程度上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增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参与的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总编辑JAMES FALLOWS披露,在他统计的 1990 至 1994 年间,约 500 集哥伦比亚电视网著名时事节目《六十分钟》节目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名人访问,娱乐报道或揭露丑闻,而真正严肃的政治内容不足五分之一。
我国新闻传播界对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评价并不统一,搞实践工作的赞成者为多,因此,各类电视新闻节目都积极尝试娱乐化新闻报道形式,而理论界的学者们对此却痛心疾首,大声呼停。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时代,媒介受众对于信息的追求也日益强烈。有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电视观众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中,新闻以 63.6%高居榜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学生姓名:马 骏学号:0866851009
系别:新闻传播分院班级:广播电视编导081班
指导教师:李 继 卫职称:主任编辑(副高)
填表日期:2 0 11年10月15日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部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西方新闻界出现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新式新闻的主要表现是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曾经疏远的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以至于西方媒介家本·巴路迪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infortainment(信息娱乐),它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这种现象一般被描述为新闻娱乐化现象。
20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到 21 世纪,我国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充满了改革和变化。与社会转型及其带来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以娱乐性、商品性、消费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开始取代精英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成为流行。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的,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出现了新的视觉文化走向。以电视为主的现代视觉媒体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角度,也改变了思想和决策过程。人们通过电视新闻来感知世界,越来越依赖于眼睛来接触世界了解真相。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视觉富裕和视觉张力的时代。人们开始习惯依赖视像去把握和了解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趣味和休闲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在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自由后,娱乐逐渐成为时尚。加之,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传媒业开始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为了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介开始出现了娱乐化的现象。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随着当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从内心期望摆脱刻板的、教条式的节目样式,而渴望看到富有刺激性、消遣性、轻松活泼的节目。同时,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电视媒体不可避免地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众多媒体之间产生剧烈的竞争,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各家媒体也都在新闻的内容、形式和编排上不断创新,在极大地推动了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虽然目前对新闻娱乐化定论尚不明确,但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都为新闻娱乐化现象提供了基础和现实条件。而与此同时,追求过度的娱乐化又使得新闻滑向低俗化、媚俗化的边缘,需要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