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氧化铝纳米薄膜上荧光分子的发光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多孔氧化铝制备及相关材料特性研究

多孔氧化铝制备及相关材料特性研究
aluminum subst珀te whose phOtOluminescence emdency reduces by 40%,
photoluminescence ef矗ciency of CdSe quantum dots in porous alumina is better.
Keywords: porous alumina,anodic oxidation,periodic stnlcture,porosity,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力Leabharlann …导师名签:名:磷冲重了,i
日期:油“,』』
日期:玉鲤lf。』,f
第一章绪论
1.1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多孔氧化铝膜的结构早在1932年就为人所知。氧化铝薄膜有两个部分组成: 较厚的多孔氧化层和较薄的阻挡层。阳极氧化铝膜早期研究的主要应用是工业上 的装饰、抗腐蚀、抗磨损等。进入5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先进的电子显微技术、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阳极氧化铝膜与铝基分离技术、二步阳极氧化铝膜技术的 发展,人们对多孔阳极氧化铝膜形成的机理理论、制备工艺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trcatment and light illuminaCion will rcduce the photoluminescence emciency and ma】【e a blue shift remarkably,especjally in the condition of 110℃and 150℃thennal
arc implanted in porous alumina template.The resulfs indicate phot01uminescence efficiency only reduces by 10%aner a month.Compared with CdSe quantum dots on

氧化铝的特性及气相法氧化铝作为荧光灯保护膜的作用机理

氧化铝的特性及气相法氧化铝作为荧光灯保护膜的作用机理

赢创德固赛公司AEROXIDE?气相法氧化铝产品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纳米级颗粒,高纯度,低含水量,这些特性都成为当今高质量荧光灯涂层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字:荧光灯[89篇] 节能灯[477篇] 纳米氧化铝[2篇] 气相法氧化铝[1篇] 氧化铝保护膜[1篇]赢创德固赛公司AEROXIDE?气相法氧化铝产品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纳米级颗粒,高纯度,低含水量,这些特性都成为当今高质量荧光灯涂层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AEROXIDE? Alu C气相法氧化铝已经成为荧光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具有三大重要的功能对制造高光效,长寿命的荧光灯至关重要:第一,氧化铝反射透过荧光粉层的紫外光,使其继续激发荧光粉,提高了荧光灯的发光效率,第二,氧化铝作为有效的汞扩散阻挡层,可将汞的用量降到最低限度,能够延长灯的使用寿命,第三,氧化铝作为粘结剂能够提高荧光粉和玻璃灯管之间的粘结强度,使荧光粉不脱落。

关键词:荧光灯,节能灯,纳米氧化铝,气相法氧化铝,氧化铝保护膜0 引言气相法生产的氧化铝具有颗粒细、纯度高、良好的可分散性和表面带正电的特性广泛的应用于荧光节能灯,像片打印纸和粉末涂料等领域。

近年来,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节能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照明用节能荧光灯都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各国政府也花大力气推行使用荧光灯,并鼓励开发更高发光效率、更长寿命的荧光灯产品。

在荧光灯中,气相法氧化铝用于保护膜,具有反射紫外线和阻挡汞扩散的功能,同时又能做为荧光粉的粘结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光效和延长灯的寿命,是提升荧光灯产品品质的首选方案。

1 气相法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能1.1 气相法氧化铝的制备工艺大规模的工业化合成气相法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可以描述为三氯化铝(AlCl3)的高温燃烧水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三氯化铝转变为气相,然后与氢氧焰燃烧产物-水反应,生成产物氧化铝,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Cl3 +3H2 +1.5 O2 Al2O3 + 6HCl这种特殊的生产工艺是由赢创德固赛公司在60多年前发明的,由于采用高温燃烧水解法进图1 气相法氧化铝的计算机模型行生产,AEROXIDE?被称为气相法氧化铝,其产品是由纳米级的原生颗粒组成,堆密度低,容易在水体系里分散,图1显示出气相法氧化铝的所拥有的独特结构的计算机模型。

氧化铝薄膜在发光方面的研究进展

氧化铝薄膜在发光方面的研究进展

4 F c l f ca i l n ier ga dAuo ai , e i i ri f rn ui n t nui ,e i 0 0 3 aut o h nc gn ei n tm t n B in Unv s yo o a t sadAsr a t sB in 1 0 8 ) y Me aE n o jg e t Ae c o c j g
2 Fa ut fMeh nc l gn e ig a dAu o t n Lionn n tt t fId sr ,Jn h u1 1 0 ; c lyo c a ia En ie rn n tmai , a - ig I siueo n u ty iz o 2 0 1 o
d c d i u a t.Th o rp rsa et ep o o u n s e c ( L)e s i n fo p r u n d ca u n ti n e u e nf r r s o p e f u a t r h h t l mi e c n e P miso r m o o sa o i l mi a m rx a d t a h i v s i a in fl h — m i i c a im ,t e e f c s o n e l g t mp r t r o l h — mit g p o e te , h L n e t t s o i te t n me h n s g o g t g h fe t fa n i e e a u e t i te ti r p r is t e P a n g n fo d p d r r a t n n a u i a f m n h lc r lm i e c n e r s a c o l m ia f m s Th x e t t n o r m o e a e e r h i s i l m n i a d t e ee to u n s e c e e r h f ra u n i . o l l ee p ca i f o d v l p n u u e wa i e . e eo i f t r sg v n g ,r s r h d v l p n e e c e eo ig a

Al2O3∶Ce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特性

Al2O3∶Ce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特性

Al2O3∶Ce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特性张雅晶;王倩;邓保霞;李国栋【摘要】应用回流浸渍法对非晶的纳米多孔 Al2O3薄膜进行掺杂,制备了非晶的Al2O3∶Ce薄膜.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样品掺杂前后的形貌,且从EDS 结果可以看出薄膜中铈的含量是随着掺杂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Al2O3∶Ce薄膜中有三价的铈离子形成.Al2O3∶Ce薄膜的光致发光谱和激发谱与掺杂前相比明显发生了变化,且发射谱中出现了双峰结构,峰位分别位于380 nm和400nin,本文分析讨论了掺杂前后光谱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发光机制.另外,比较了不同浓度下掺杂的Al2O3∶Ce薄膜的光致发光谱,得出随掺杂液浓度的增加光致发光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最佳掺杂浓度为0.2mol.【期刊名称】《光散射学报》【年(卷),期】2015(027)003【总页数】6页(P299-304)【关键词】Al2O3∶Ce薄膜;回流浸渍法;光致发光;掺杂浓度【作者】张雅晶;王倩;邓保霞;李国栋【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43近年来,纳米科技在高科技电子的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纳米科技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纳米材料的发展。

因此,很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具有优良性能的纳米材料,来满足不同领域对纳米材料的需求。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不断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来制备多孔的氧化铝薄膜[1],其制备的氧化铝薄膜具有高度有序的纳米级孔结构,孔呈六角密排结构,直径约为40~60 nm,且孔自身具有优越的发光性能[2-3]。

Al2O3薄膜作为一种新型的绝缘体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可用于辐射剂量计、光电子学和灵敏剂量计。

氧化铝粉体发光性能研究

氧化铝粉体发光性能研究
21 0 1年 8月
g N r lUnv ri o ra u y n oma ies y o t
Au ., 011 g 2 Vo . 0 No 8 13 .
第3 0卷 第 8期
氧 化 铝 粉 体 发 光 性 能 研 究

氧化 铝粉体 的激发 和发 射光谱 用 日本 日立 公 司 生产 的 F 40 L一 5 0荧 光分 光光 度计 测试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A : 粉 体 的基本 发光 特性 及作 用 机理 . I O
A 0 晶体 的发射 光谱是 以 30 m为 中心的发 1 , 1n
物 在 10c烘箱 中干燥 2 h 研 磨成 粉 .然后 装入 刚 0c 4, 玉 坩埚 在不 同温 度煅 烧 4 , 成氧 化铝 粉体 . h制
1 3 样 品的测 试 .
许 多研 究小 组 在从 事掺 杂 氧化铝 粉 体 的光学 特性 的 研 究 J .纯 的 O 一A ,晶 体 的 发 射 光 谱 是 以 . r 1 0 4 0 m 为 中心 的主发 射带 ;通 过喷 雾 高温 热 解 法 制 1n 得 的 无定 形态 氧化 铝薄 膜 的发射 光谱 是 位 于 4 5 m 0n 的一 个宽 带 ;Kiinoe 报 道 ,x 射 线 激 发 的 rt plr等 sa l
粉体 中存在 大量 的氧 空位 .若 阳离 子过 量 或 者 阴离 子 缺位 ,等效 于一个 正 电子 中心 ,于 是 在其 周 围会
吸引 电子 , 成所 谓 的 F中心 J 氧化 铝 中 ,常 形 .在
溶液, 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均匀 , 并用浓氨水调节其 p H值 .一 边 搅 拌 混 合 沉 淀 剂 溶 液 ,一 边 向其 中缓
慢滴 加 盐溶 液.滴加 完 成后 继续 搅拌 l , 反 应完 使 h 全 .空 气 中陈 化 2 h后 进 行 真空 抽 滤 ,洗 涤.沉 淀 4

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及其应用研究

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及其应用研究

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及其应用研究氧化铝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功能性材料,常用于制备陶瓷材料、涂层、催化剂等。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实际应用中,氧化铝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对其性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修饰,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及其应用研究的相关进展。

1. 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方法氧化铝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1.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改变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结构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离子束照射、等离子体处理、激光辐照等。

离子束照射是通过离子束轰击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表面性质。

等离子体处理和激光辐照则是通过热、光等作用,改变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结构。

1.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结构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将溶胶浸泡在胶体中,通过溶胶与胶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氧化铝纳米颗粒的方法。

水热法是将胶体溶液加热至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氧化铝纳米颗粒的方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将氧化铝前体沉积在纳米颗粒表面的方法。

2. 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的应用研究进展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后,可以用于制备催化剂、涂层、传感器等材料。

以下是一些应用研究的进展。

2.1 催化剂改变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性质,可以调节其催化活性。

例如,对表面进行氢气还原可使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亲水性增强,从而提高其选择性催化还原CO2的能力。

同时,还发现通过表面修饰后的氧化铝纳米颗粒可以用于制备光催化剂、催化剂载体等。

2.2 涂层将氧化铝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后,可以用于制备涂层材料。

例如,将表面修饰后的氧化铝纳米颗粒与树脂或涂料复合,可以得到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抗腐蚀性好等特性的涂层材料。

2.3 传感器表面修饰后的氧化铝纳米颗粒可用于制备气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纳米氧化铝12

纳米氧化铝12

纳米氧化铝的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氧化铝的分类,以及综述了各种先进的制备方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粉体、纤维、介孔材料和各种新的制备工艺等的研究进展,对纳米氧化铝的应用领域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氧化铝;制备;应用;研究进展;氧化铝1 前言纳米材料是指其一维尺度小于100nm,且具有常规材料乃至常规微细粉末材料所不具备的许多反常特性的一类材料。

氧化铝与其他材料相比,它具有许多独特、优良的性能,如高熔点( 2015℃)、较高的室温和高温强度,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接点介电性能,电绝缘性好,硬度高( 莫氏硬度9),耐磨性好且成本低廉。

因而氧化铝陶瓷可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工具,高温热电耦套管、化工高压机械泵零件、内燃机火花塞、人工关节及航空磁流体发电材料等多种陶瓷器件。

但氧化铝陶瓷的韧性低、脆性大,这一陶瓷材料所固有的弱点大大限制了其应用领域。

纳米氧化铝材料的特殊光电特性、高磁阻现象、非线性电阻现象、在高温下仍具有的高强、高韧、稳定性好等奇异特性,以及各种纳米粉体材料共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在催化、滤光、光吸收、医药、磁介质及新材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氧化铝是在地壳中含量非常丰富的一种氧化物。

氧化铝有多种晶型,其中仅α-氧化铝,属高温稳定晶型,具有较高的熔点和很高的化学稳定性。

通常可使用拜尔法和电熔法来生产α-氧化铝粉体,此类粉体广泛运用于制备各种氧化铝陶瓷。

而具有量子效应的纳米氧化铝粉体还可带来高化学活性、高比表面能、独特光吸收作用等各种优异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化工等领域。

因此研究和开发纳米氧化铝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1]。

2 氧化铝的分类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氧化铝的结晶态,由于它们各自的晶型转变温度不同,氧化铝又分为低温型和高温型。

已经确定的氧化铝有αβγθκηρχ等几种。

其中最主要的是γ-氧化铝和α-氧化铝[2]。

掺杂氧化铝的形貌控制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掺杂氧化铝的形貌控制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掺杂氧化铝的形貌控制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掺杂氧化铝的形貌控制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引言氧化铝(Al2O3)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电子器件、陶瓷、催化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发现掺杂杂质能够有效地改变氧化铝的性质。

其中,掺杂氧化铝的形貌控制和光致发光性能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掺杂氧化铝形貌控制的方法以及掺杂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一、掺杂氧化铝的形貌控制方法1. 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合成方法,可以通过调控反应温度、时间和反应物浓度等条件来控制氧化铝的形貌。

例如,在碱性环境下,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可以制备出各种形状的氧化铝微球、纳米棒和纳米片等结构。

2. 模板法模板法是通过将氧化铝溶液浸渍到特定的有孔模板中,并经过热处理使其固化,然后去除模板得到所需的形貌。

该方法可用于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氧化铝材料。

例如,使用聚苯乙烯球体作为模板,可以制备出粒径可控的氧化铝微球阵列。

3. 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是利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铝源,使其与氧化剂反应生成氧化铝,并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来控制氧化铝的形貌。

例如,在高温下,通过调控还原剂与氧化剂的摩尔比例和反应时间,可以制备出有序排列的纳米棒状氧化铝。

二、掺杂对氧化铝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1. 掺杂物种类的影响不同的掺杂物可以引入新的能级或改变氧化铝的能带结构,从而影响其光致发光性能。

例如,铜离子(Cu2+)的掺杂能够增强氧化铝的发光强度,并产生特定的颜色。

铁离子(Fe3+)的掺杂能够引入新的能级,使氧化铝产生可见光发射。

此外,稀土离子如镧离子(La3+)和铽离子(Tb3+)等的掺杂也能够调节氧化铝的发光性质。

2. 掺杂浓度的影响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掺杂离子的浓度也会增加,进而改变氧化铝材料的组分。

一定范围内的掺杂浓度能够有效地增强氧化铝的光致发光性能,使其发光强度增加。

然而,当掺杂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可能会发生离子堆积和能级交叉等现象,导致光致发光性能的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孔纳米氧化铝薄膜上荧光分子的发光特性研究程玉乔a, b,杨耀忠*, b,牛春荣b,陈兴国a,胡之德aa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730000,甘肃,中国b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中心,东营市,257015,山东,中国摘要:通过两步电化学阳极氧化技术制备了孔径为40nm的多孔纳米阳极氧化铝材料(AAO),在AAO薄膜上分别填充了几种有机荧光分子使其形成高度有序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发光阵列,测定了此复合体的发射光谱。

结果表明,AAO薄膜对有机分子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其结合能力来源于物理和化学的协同作用。

在AAO纳米薄膜上的有机荧光分子的最大发射波长均产生了明显的蓝移现象,初步探讨了此现象的机理。

有机分子填充进入高度有序的AAO纳米孔阵列之中时,有机分子的聚集形式会发生改变并且也是高度有序的,同时由于极化作用使有机分子沿着纳米孔的轴向具有相对优势的分子取向,这就使得有机分子在AAO纳米薄膜上形成了接近单分子层的高度有序的排列方式,增强了发光效率。

关键词:多孔纳米阳极氧化铝;荧光分子;光谱特性Photo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Fluorescence Molecules on Nanometer Porous Alumina FilmCHEN Y u-Qiao a, b, Y ANG Y ao-Zhong*, b, NIU Chun-Rong b, CHEN Xing-GUO a, HU Zhi-De a (a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730000,Gansu Province, P.R.C.)(b Geolog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Shengli Oilfield, Dongying City,257015,Shandong Province, P.R.C)Abstract: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 (AAO), which average size of nanoporous is 40nm, was obtained by two-step 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 aluminum process. Highly ordered nanometer porous organic- inorganic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by filling in AAO film with fluorescence molecu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AO membrane has strong combination ability with organic molecule. The combination ability comes from the cooperation of physical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ddress: jgzzkcyq@, Fax: +86-931-8912582chemical actions. The maximum peak positions of emission spectra of fluorescence molecules on AAO film have blue shift. Highly ordered nanometer porous array changed the formation of molecule aggregating and stacking, and polarization leaded to a preferred molecular orientation along the pore axis. It could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blue shift of molecular luminescence depending on its environment.Keywords: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 fluorescence molecules; photo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纳米材料常常表现出一些新奇的特性,各国科技工作者开发了大量的新材料,并详细研究了这些纳米材料的力学、电磁学、光学、催化等物理化学性质,高度有序的多孔纳米阳极氧化铝(AAO)可以非常容易的通过阳极氧化技术从铝箔制备,被广泛的用作制造其他纳米材料的模板[1-4]。

通过控制氧化电压和酸度体系等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纳米孔径尺寸和形状的氧化铝材料[5-6],目前大量的工作集中于磁学和力学性能、制备条件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而在纳米材料对于荧光分子的发光特性方面的研究数量并不多见。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有一些报告研究染料吸附在多孔硅凝胶多孔氧化铝的光化学性质[7-8],也有文献报道了使用纳米粒子作为超灵敏的荧光标记物的生物分析方法[9]。

最近,有机-无机纳米复合体的荧光性质的研究引起了日益增长的兴趣,已经有一些关于有机荧光分子和无机纳米多孔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的光学性质的报告[10-13], 但由于这些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固体有机物激光和光学存储器等领域的巨大潜力[13-15],仍有必要做更多的研究,同时在扩大荧光分子的使用,开发新型的非传统的荧光分析方法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意义。

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荧光分子种类繁多并且已经作为发光材料组份、染料、荧光探针、分析试剂等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6]。

荧光分子和固体媒介的结合无疑将拓宽其应用性,因此本文随机选择了几个荧光分子填充在AAO纳米薄膜上来研究这种有机无机复合物纳米结构的发光特性,并在机理方面作了一些初步讨论。

1 试验1.1 试剂和仪器四碘荧光素, 二碘荧光素和茜素红S均为北京化工厂产品。

本实验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在使用前没有进一步纯化。

Shimadzu RF-540 荧光仪(Kyoto,Japan), 150W 氙灯, 1×1 cm 液槽, 固体样品架,记录仪,记录荧光光谱和相应的荧光强度,激发和发射光谱单色器的狭缝宽度均为5 nm。

1.2 多孔氧化铝纳米板的制备我们按照文献[5]所提供的两步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了AAO模板。

将高纯铝箔(纯度99.99%以上)在600℃退火6个小时,在丙酮中超声处理脱除表面有机物,在5% NaOH水溶液中于15℃下浸泡清洗20 分钟,使铝箔的表面光滑平整。

再将清洗后的基片在高氯酸和乙醇[V高氯酸:V乙醇=1:4]混合溶液中进行抛光处理,然后于0℃或15℃下在0.3 mol∙L-1的草酸电解液中40V(对应于40nm)和80V(对应于100nm)电压下氧化0.5小时,一共包括四个步骤:1、氧化已经抛光的铝片30分钟;2、溶解去掉氧化膜:在0.2 mol∙L-1 H2CrO4和0.4 mol∙L-1H3PO4混合溶剂中在60℃溶解5 分钟;3、用去离子水冲洗铝片,然后再次在0.3 mol∙L-1草酸液中氧化1-3小时;4、重复一次去氧化膜的过程,再次氧化一个小时取出便得到六角高度有序的多孔纳米氧化铝模板。

通过使用不同的酸(如硫酸、草酸、磷酸)及控制不同的电压和氧化时间可制得到从十几个纳米到几百个纳米不同孔径的氧化铝模板。

TEM 照片纳米孔氧化铝通过氧化法在铝基底上形成以后,将其浸入到饱和氯化汞溶液大约30分钟,可以看到透明的AAO薄膜剥落下来,使用载玻片将其从溶液中捞出来。

依次使用蒸馏水和乙醇缓慢冲洗贴在载玻片上的AAO薄膜,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纳米孔的结构和形貌已经经过了XRD 和 SEAM 的测试和表征,在兰州大学磁学和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进行。

本实验中所用的多孔纳米氧化铝材料的平均孔径为40nm,膜的厚度大约为20 µm 。

首先将附着在载玻片上的AAO 薄膜浸入到乙醇当中约半个小时,然后将其转移到有机荧光分子溶液(均为乙醇溶液,浓度为0.01 mol ∙L -1)当中,每间隔20分钟轻轻摇动几次,3个小时以后取出,用细小的滤纸吸去表面附着的液滴,然后暴露于空气中半个小时以上使其自然干燥。

将所得样品在Shimadzu RF-540荧光分光光度计上测试其激发和发射光谱。

2 结果和讨论2.1 有机分子与AAO 纳米薄膜的结合能力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得到的结合了有机荧光分子的AAO 薄膜,通过肉眼观察可以看到原来透明的AAO 薄膜具有了相应的颜色,颜色的深浅有一定的差异,这与不同有机荧光分子本身的性质、结合量的大小有关。

除了通常存在的物理吸附作用以外,分子中高活性的羟基能够键合到AAO 表面、羧基和氧化铝又有一定的酸碱作用,因此这些有机分子容易被吸附到AAO 薄膜表面和纳米孔洞之中[17-18]。

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认为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结合机理是物理和化学的协同作用。

各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见图1。

O H aS O 3N aO OH O c O O Hb II O C O O HI III C O O H O O O HO HO O H O H N H O O OO HOO NN图1 有机荧光分子的结构示意图Fig.1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fluorescence molecules: (a) a lizacin red S ;(b) diiodofluorescein; (c) tetraiodofluorescein.2.2 溶液中四碘荧光素的光谱用345nm激发得到的发射光谱最大波长为575 nm (Fig.1). 曲线a为激发光谱,曲线e and f为发射光谱。

在不同的测试条件和环境之下,最大波长可能会有(1-3 nm)的改变。

2.3 四碘荧光素在50 nm AAO上的激发光谱曲线Fig.1d 为AAO 膜的激发光谱(发射波长定在550nm)。

AAO 薄膜在300-500 nm范围内几乎是透明的,没有吸收,在500 nm 附近的吸收峰是由于固体光散射造成的。

曲线Fig. 1b 为激发光谱四碘荧光素-AAO 样品,470 nm处的吸收峰扣除AAO薄膜的背景吸收应该归因为槲皮素的吸收。

红移被观察到和溶液中的吸收峰相比较(maximum peak at 450 nm, 10-4 M). 这和发射光谱具有相同的趋势。

Figure 1. Excitation spectra: (a) quercetin in ethanol solution (1.0×10-4 M), emission wavelength (Em) at 500 nm; (b) quercetin-AAO composites (AAO membrane soaked in quercetin-Al3+complex solution), Em at 550 nm; (c) quercetin-AAO composites (AAO membrane soaked in quercetin solution), Em at 550 nm; (d) blank AAO membrane, Em at 550 nm.按照激子理论[12],染料分子之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可以导致H or J二聚体和多聚体的形成,由此导致一个红移或者蓝移地出现( 或者倾斜的J聚集可以导致谱带的分裂) 和单分子吸收作用相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