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规范化种植项目建议书
猪苓种植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实施计划书

猪苓种植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实施计划书一、项目介绍计划种植猪苓亩,约穴(窝)。
二、投资方式猪苓种项目由一人经营。
三、市场分析猪苓:植名野猪苓、枫树苓、野猪粪、猪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
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
有关部门的一项猪苓市场产销现状与后势的专题调查显示,以20世纪80年代起,该市场需求呈逐年增长之别势,价格也同步攀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社会需求量与出口量升温明显,成为我国中药材市场的俏销紧缺品种,交易价格涨幅逐年加大。
首先,猪苓用途拓宽,需求增加,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医药市场,生产于青海、陕西、甘肃、云南、内蒙古、东北三省、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西、北京等十几个省、区、市。
药用价值较高,通淋退肿的作用优于茯苓。
现代医学证明,猪苓主含粗蛋白,可容性糖份、多糖等,其水煎剂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猪苓多糖还有一种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型制药和保健品企业陆续开发生产了以猪苓为主要原料的500余种药物,一些品种以成为医药市场的枪手俏货。
由于疗效独特,医药和健康品牌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逐年升温,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需求量仅为55公斤,进入21世纪后,市场需求量增长,2000年上升91万公斤,2011年——2003年攀升至110万公斤,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猪苓的需求也同时增长,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猪苓以成为我国中药材出口创收的一个重要品种,出口量一直居高不下。
其次,猪苓内销和外销的猪苓都是完全依靠野生资源,由于市场需求旺,猪苓市场行情逐年上涨,极大刺激了产区群众采挖猪苓的积极性。
每到春秋两个收获季节,产区农民和附近群众都开始大规模地无序开采,另外,一些山区、半山区近几年的毁林开荒造田也极大地破坏了猪苓的生长环境,导致野生猪苓产量连年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产区的青壮年劳力大批进城务工,少有人到产区开采,上市量更为有限。
近几年,有些地方将猪苓引为家种,但据有关专家介绍,猪苓的引种仍处于实验阶段,其生长发育环境极为苛刻,人工栽培技术十分严格,目前大多数药农尚未掌握,而且猪苓的生长周期长达三四年,费工费时,产量较少,效益底下,在多个因素的作用下,猪苓市场的缺口正逐年递增,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预计现在市场的缺口将高达60%——70%,而历年陈旧库存已在2001年——2005年消耗死尽,各地库存已呈空虚之势,一些庄家大户开始高价收购,堆积,乘机炒作,加剧了各地的争购之风。
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3.11药材香料参考文献[1]马琴国.礼县掌叶大黄种植与产地加工关键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4):31-34.[2]刘强.庄浪县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76-77.[3]潘水站,孙连虎,李国业,等.甘肃省掌叶大黄规范化栽培操作规程[J ].农业与技术,2020(3):73-75.[4]周建方,王方成.大黄、黄芪、当归高效栽培技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蔺菊芬,孙丽娜,严焕兰.黑膜覆盖直接起垄技术在北方地区掌叶大黄种植上的应用[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1):90-91.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猪苓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猪苓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因种植技术陈旧、管理粗犷等,猪苓产量逐渐下降,为了不向农田抢地,保护林木资源,提高猪苓品质及产量,促进农户增收,对山区猪苓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也为山区猪苓产业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猪苓;种植技术;问题;改进措施高言,王长江,韩彦斌,张斌,张荣梓,陕西省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724100。
收稿日期:2023-07-18猪苓以其色黑零落似猪屎而得名,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是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平;利水渗湿,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
我国有2000多年药用历史,分布广泛,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甘肃,山西、吉林、四川等地。
猪苓多为野生资源,喜欢凉爽湿润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泡,需蜜环菌伴生,秦巴山区在海拔1000~2000m 均有野生分布,其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分为“白苓”“灰苓”和“黑苓”3个阶段。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猪苓具有利尿、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导致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野生资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
syb创业计划书猪苓种植技术

syb创业计划书猪苓种植技术一、创业项目名称猪苓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二、创业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天然药材的需求不断增加,药材种植市场也逐渐兴起。
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利尿通淋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保健品领域。
然而,由于猪苓属于山地常见药材,其生长环境和种植技术相对复杂,导致市场上猪苓的供应量相对稀缺,价格也较为昂贵。
因此,开展猪苓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还能为中药材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创业项目内容1. 实施猪苓种植技术研究通过对猪苓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的深入研究,探索最适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引入智能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种植效率和管理水平。
2. 推广猪苓种植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种植猪苓的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种苗供应,帮助他们顺利开展猪苓种植业务。
同时,建立猪苓的种植基地和示范园,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观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猪苓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 打造猪苓品牌依托猪苓生产基地和种植技术,推出猪苓系列产品,包括猪苓颗粒、猪苓茶等,打造猪苓品牌。
通过线上线下营销策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四、市场分析1. 行业现状当前,中药材市场规模庞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猪苓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供应量相对不足,价格较高。
因此,开展猪苓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将有望填补市场空缺,满足消费者需求。
2. 竞争分析目前,猪苓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领域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已经建立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企业和机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占据市场份额。
3. 潜在市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中药材的认可度提高,猪苓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药材,有望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接受。
未来,猪苓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市场。
户县西河村猪苓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一、项目名称户县猪苓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二、项目实施单位户县森林资源管理中心三、项目主管部门户县林业局四、项目实施地点及基本情况(一)项目实施地点该项目实施地点位于户县森林旅游景区管理局西河村(二)项目区自然概况西河村地处秦岭腹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0.5oC,年总降水量为800毫米以上,全年光照总时数为1983.4小时,无霜期年平均180天。
土壤以淋溶褐土、棕色森林土为主,主要分布在坡麓、阶地及河流两岸;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是我县野生猪苓的原产地。
西河村有林地面积5.3万亩,坡耕地3200亩。
有退耕还林农户34户,退耕还林面积658亩。
由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林区土壤湿润,多含腐殖土,常见的野生动物有:羚牛、斑羚、黑熊等。
户菜公路由村中穿过,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是发展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比较理想的地区。
五、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及实施条件(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西河村自然野生猪苓分布较广,开展猪苓的栽培条件优越,适宜大面积栽培,栽培所需的材料充足,加之种植区域人为活动较少,利于猪苓生长。
在退耕还林地上种植,不会占用大量的林地,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采用林下种植猪苓,能够进行林地资源的开发,完善生物群落结构,对生态环境无破坏作用,不与其它生产产生矛盾,对森林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可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使退耕还林户的收入得到较大增长。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西河村经济发展因当地的地理条件所制约,除了外出打工,缺乏好的致富项目。
借鉴陕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当地农民在林下试种猪苓这一应用广泛的药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西河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猪苓的生长,经试栽,林下栽培在10-30度南坡及西坡的阔叶林下,栽培3年可收获,一般每亩200窝左右,每窝可产鲜猪苓6-10斤,按每窝6斤,按照每斤60元计算,经济效益在360元左右;因此当地农民普遍对猪苓的接受程度很高,且都有种植猪苓的愿望,但山区农民缺乏启动资金,因此,只要有资金的支持,该项目具备完全的实施条件。
猪苓种植项目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中药材-猪苓种植)猪苓是一种菌类的常用中药材,由于人们近年来大量采集野生猪苓,使之生长缓慢,市场供不应求,虽近年来有人工栽培,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因此,发展猪苓人工栽培是一项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十分显著的项目。
一、猪苓栽培的市场前景及效益分析猪苓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的菌核,是利水渗湿的常用中药,药用已有2000年历史。
主产在我国陕西宝鸡、陇县、安康、镇安、甘肃天水、礼县等地称西北猪苓。
1、猪苓的市场及前景猪苓80年代,年需量曾达到800—900吨。
90年代,随着中药的不断开发,年需量在900—1000吨左右,货源主要来自野生。
80年代之后,由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范围急剧扩大,林木无节制的滥砍滥伐,林地被人们垦为耕田。
森林面积大幅度缩减,猪苓窖的生长环境残遭破坏,猪苓资源急剧减少,加上人们毁灭性的采挖,猪苓残遭“满门抄斩”破坏了猪苓的持续性发展。
野生猪苓急剧减少,市场货源逐渐显紧,市价也逐年攀升。
近几年,国内外,医药企业和科研部门,广泛开展猪苓多聚糖药理研究,发现猪苓多糖有抗癌作用,国内药厂已有成品药生产,如江苏连云港药厂的猪苓多糖口服液等。
猪苓新的研发,拉动了猪苓的需求,使年需量逐年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猪苓年需量在2000—3000吨左右。
猪苓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加剧了猪苓市场的紧绌。
今年春季市场猪苓价格已由90年代12—20元左右攀升为40—55元左右,市场货源紧缺畅销。
猪苓野生变人工培育迫在眉睫。
2、猪苓人工培育的效益分析猪苓野生在海拔1000—3000米的阔叶林带,以枫树为主,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宜在早阳照射的南山和西南山坡生长。
栽培猪苓,只要温湿度适宜。
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猪苓是一种好气性低温真菌,温度在9-28度之间均能生长。
人工栽培猪苓可在山地林下,也可在房前、屋后、塑料大棚栽培,林下栽培在10-40度南坡及西坡的阔叶林下,栽培3—5年可收获,一般每亩667窝,每窝可产鲜猪苓5-20斤,按每窝5斤,最低价每斤鲜品50元计算,那么每亩的经济效益在166750元以上。
猪苓规范化种植项目建议书

猪苓规范化种植项目建议书项目概要项目建设地点:镇安县木王镇月坪坪村建设年限:4年项目内容:猪苓[polypofasumbellatus(pers)fr.],别名野猪苓,大者名猪屎苓,小者名鸡屎苓,猪苓以菌核入药,主要含有猪苓多糖、粗蛋白、粗纤维、麦角淄醇多成份,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猪苓性平、味甘、淡。
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效,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计划用4年时间(2006-2010年)实现南京坪村猪苓的规范化种植,传播科学种植知识、引进优良品系、提高农户的专业素质。
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利的科技资源对月坪坪村猪苓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配套印发相关的资料、制作光盘、和板报宣传等途径进行培训。
为鼓励农户引进新优良品种,可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如对采用新优良品种的3-5户农户在引种方面进行部分经济补贴,进行试点式的规范化。
在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力争把镇安县木王镇月坪坪村建成陕西较大规模的“猪苓规范化种植基地”。
第一章项目背景1 项目产生的背景1.1 项目建设地点月坪村位于镇安县木王镇月坪坪村,共6个组,共计337户,人口1181人,总面积83平方公里。
由于这里地处山区,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况,文化也比较落后。
为了改变消息闭塞的状态,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视普及率高达97.5%。
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统计来看,文盲占人口比例14.2%,初中及高中占人口比例分别为27.4%、27.1%,高中以上为11.8%。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良好的立地条件,广褒的猪苓适生区域,为规范化栽培猪苓提出了要求。
1.2 建设地的自然概况镇安素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月坪村民在中药材种植、采集方面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月坪村面积83平方公里,人均占有林地7.4亩,海拔为1200—1300米的地区,猪苓适生区域占全村90%以上面积。
种植猪苓可行性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种植猪苓可行性报告篇一:中草药种植可行性报告中草药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中草药种植项目1.1.2项目性质:新建、扩建1.1.3项目实施地点:项目区1.1.4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区1.1.5项目建设期限:1年6个月(20XX年11月——20XX 年4月)1.1.6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1)项目建设布局本项目的建设依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的要求,以公司基地为产业发展示范基础,按照开发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干群积极性高。
(2)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1)种源基地建设①建设药材种质资源圃。
建立猪苓、重楼和白芨种质资源圃150亩。
②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00亩。
2)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公司按照中草药gAp标准,建立1000亩的三种植中草药示范基地;扩建1000平方米中草药粗加工厂。
3)猪苓规范化种植推广基地建设采用“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按照gAp要求,与林业部门合作在全县4个项目乡镇建设4000亩的规范化种植推广基地。
4)科研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全县中草药科技服务中心一处,基地技术服务中心4个。
1.1.7总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00万元,占总投资的86%,流动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
1.1.8资金筹措项目资金筹措渠道:企业自筹1300万元,占总投资的62%,申请农业银行贷款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4%。
申请国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3.1国家及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1.3.2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XX——2020年)。
1.3.3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1.3.4陕西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1.3.5陕西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化开发的决定》。
种植项目建议书

种植项目建议书尊敬的项目委员:1.项目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关于种植项目的建议书,该项目旨在发展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种植业。
通过细化项目目标、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管理计划,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种植项目建议。
2.背景和目标本项目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种植业现状的分析,市场需求和趋势的研究,以及对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调研和分析。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提高种植效率和质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并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市场分析市场分析部分将重点研究潜在客户群体、市场规模和竞争环境。
我们将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来确定种植市场的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我们还将考虑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种植行业的影响。
4.可行性研究这一章节将进一步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
我们将评估项目所需的种植设备和技术是否可行,以及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预计回报率。
同时,我们还将考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5.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将包括项目执行时间表、资源分配和风险管理。
我们将详细规划项目的各个阶段,并确定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此外,我们还将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市场调研报告2.可行性研究报告3.项目预算表格4.风险管理矩阵法律名词及注释:1.种植业法:指规范种植业发展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2.环境保护措施:指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政策。
3.回报率:指项目预期收益与投资成本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苓规化种植项目建议书第一章项目概要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别名野猪苓,大者名猪屎苓,小者名鸡屎苓,猪苓以菌核入药,主要含有猪苓多糖、粗蛋白、粗纤维、麦角淄醇多成份,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猪苓性平、味甘、淡。
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效,近年发现其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一)形态特征猪苓菌核生于地下,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的分枝成姜状。
表面灰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
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质轻、略带弹性。
子实体从地下菌核生出,菌柄呈多次分枝,每枝顶端有一伞状或漏斗状肉质菌盖,直径1-4厘米,中央呈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且常常卷,俗称“千层蘑菇”、“猪苓花”。
菌肉薄、白色,为孔状菌,孢子卵圆形,光滑,成熟时由菌盖下面孔中弹出。
子实体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39厘米,高37厘米,有小菌盖l000多个,小者直径1.6厘米,高2.3厘米,单耳状,其大小与地下的菌核大小无关。
(二)生长习性1、生长与发育(1)猪苓生长发育与蜜环菌的关系1954年川村清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猪苓的菌核中有密环菌菌丝的侵入。
(2)猪苓菌核的生长发育从猪苓菌核体上萌发的新苓,最初为白色毛点,以手触摸极易脱落,l个菌核上有这样的毛点40余个,随毛点的不断长大变厚,相近的白点汇聚在一起时,逐步形成白毛菌核。
在一个生长期最大者可达18.3厘米,多为7.3厘米左右。
新生苓仅占总穴数的15.7%,从重量来看,新苓占母苓总重的1.8%,由此可见,野生猪苓的繁殖能力是很低的。
猪苓的菌核,外观可分为深褐、灰黄、洁白三种颜色,习惯性为黑苓、灰苓、白苓。
一般认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当年新生苓。
菌核的颜色只能作为鉴定猪苓生长年限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
2、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地形地势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
而省的点苍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认为与当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气候影响有关。
各地条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异,一般东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猪苓主要生于林下树根周围,常见树种有柞、桦、槭、橼、榆、、柳、枫、女贞子等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以次生林为最多。
(3)土壤在山林中腐殖质土层、黄土层或砂壤土层中,均有猪苓生长,但以疏松的腐殖土层中,生长猪苓为多,pH4.2-6.6。
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称猪屎苓;土质瘠薄,结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饼状,称鸡屎苓。
同一窝中猪屎苓分布在下层,鸡屎苓分布在上层。
(4)温度猪苓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
地区,地下5厘米处的地温在8-9℃时开始生长,平均地温在12℃左右时新苓已经增大,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萌发最多,增长最快。
22-25℃时,形成子实体,进入短期夏眠。
秋末冬初,当地下5厘米处,温度降至8℃以下时,则进入冬眠期。
(5)水分猪苓对水分需求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时,适于猪苓生长。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式已经从过去的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约束型。
单一粮食作物对于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有限。
我国的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农作物单一、农业发展形式单一。
多种形式的大农业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人士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豫西山区,更让我们感触至深的就是这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农民经济收入带来的影响。
但是封山育林之后,农民靠山吃山的收入模式被改变,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不多,而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林地等条件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没有发挥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猪苓产业现状:首先猪苓产业化种植刚刚起步,并没有出现规模化的种植的情况。
其次,猪苓的需求旺盛、由于猪苓的多种药效使得猪苓的医学需求量越来越大。
最后,则是猪苓种植对气候的要求使得部分地区适合猪苓的种植。
一、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1、国家政策影响和扶持政策优势我国加入WTO后,为了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科技部等18个部委已将中药现代化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项目,相继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纳要》,启动了“现代中药化”工程,在七个部委设立了中药现代化产业专项资金。
省政府制定有《中药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中、省、市相继下发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这些政策制定出台,必将为加快该村猪苓药源种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绿色环保优势按照国际市场的准入要求,中药现代化和规化生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药品生产环保标准将更加规和严格。
豫西山区具有绿色药品生产的明显优势。
一是地理独特,气候宜人,土质肥沃,腐殖质含量高,可确保药品天然品质。
二是猪苓基地设置在深山,无工业污染,与自然保护区相融合,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良好,地表水量充足,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受污染程度低。
三是猪苓基地选择群山环抱,相对封闭,病菌虫害不易传播,只要加强生态保护和采取生物防治,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标准生产,便可达到国家绿色药材标准。
3、市场优势猪苓是我国珍稀濒危药材,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已列入濒危植物药之一。
其药性为味甘、淡、性平。
归脾、肾、膀胱经。
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医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疗效,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造船等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保健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猪苓的需用量将不断增加,现有资源的野生采挖和人工种植,远远满足不了国外制药企业的需求。
随着科研发明领域的不断拓宽,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猪苓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全国围绕猪苓开发的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如猪苓多糖、猪苓注射液、猪苓软胶囊等几十个品种。
民间利用猪苓与其它中药配伍方如《伤寒论》之五苓散、猪苓汤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猪苓销售市场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
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外销形势日益看好。
第三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本项目旨在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不但不破坏周边环境,而且保护环境,保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为,进而成为豫西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忠实持久保卫者。
二、基本原则1、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2、能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
3、可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
4、尽量减少污染物来源。
三、基本思路通过发展猪苓这一适宜于当地自然环境状况的经济作物,来达到促使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解决当地农民温饱的问题和达到小康的目标,使得农民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停止,转向中草药和其他经济林作物的种植,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终极目标。
四、发展目标通过一系列努力,达到:1、树立当地生态品牌,实现农民增收、增效。
2、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第四章规化种植实施方案项目可以依托中药材协会或者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在吸收农民成为会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传递。
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中药材协会的影响力,建立一个猪苓发展的信息平台。
一、管理机制依托中药材协会或者社区共管委员会,负责对猪苓栽培的推广,并对农民在栽培猪苓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
同时对猪苓进行简单加工,出售。
对本出售的猪苓进行质量监督,以提高本村的名气,品牌。
达到提高农民的收益的目的。
与农科院合作,由农科院提供详细的栽培技术资料及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
与企业洽谈,讨论技术合作与收购事宜,如有可能可让农户或委员会与企业鉴定合作合同,建立“企业+农户”或“企业+委员会”形式的销售模式。
二、运行机制(1)委托人负责培训传授种植技术(有技术指导,农民觉得投资可靠),把收集的猪苓种植的资料,印发成小册子,免费向农民发放或者把猪苓资料制成光盘,更加形象地向农民讲解。
(2)3年技术人员可每年对农民进行实践讲解,使农民更清楚的了解猪苓的发展过程,懂得更多的猪苓种植技术。
(3)至第三年,该项目预计有产出,但还未形成规模,鉴于当时情况,建议由当地猪苓种植户进行收购。
(4)待猪苓种植形成规模后,与猪苓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择区域转变为猪苓加工企业的生产基地。
第五章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猪苓的栽培方法较多,但目前采用固定菌床栽培与活动菌材伴栽,这两种方法较好,接菌率高,春栽当年即可生长新苓。
1、培养菌材与菌床(1)培养菌枝选直径1-2厘米的阔叶树枝条,或砍菌材时砍下的枝条用来培育菌技。
一年四季都可培养,但以3-8月份为好。
北方地区应在4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
南方气温高,在3月下旬至5月开始培育。
先将树枝削去细枝、树叶,斜砍成7-10厘米小段。
然后将树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钟,以便有利于密环菌生长。
挖30厘米深、60厘米见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铺1层薄树叶,然后摆放2层树枝,覆盖1层薄腐殖上(以盖严树枝为准)。
采挖野生密环菌索,或选无杂菌污染已培养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种,摆在树枝上,覆土后在菌种上再摆2层树枝,用同法培养6-7层,最后覆土6-10厘米,并覆1层树叶保湿。
大约需培养40天。
(2)培养菌材及菌床一般阔叶树都可用来培养密环菌,但以木质坚实的壳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栎、板栗、栓皮枥等树种。
选择直径5-10厘米的树干,锯成40-60厘米长的树棒,在树棒上每隔3-5厘米砍一鱼鳞口,砍透树皮到木质部。
培养菌材:挖坑深50-60厘米,大小以培养菌材数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树棒为宜。
底铺1层树叶,平摆树棒1层,两根树棒间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摆放4-5层,顶上覆土10厘米厚。
培养菌床:一般在6-8月培养菌床,挖深30厘米、长宽各60厘米的坑,坑底光铺1层薄树叶,摆新鲜木材3-5根,棒间放菌枝2-3段,盖1层薄沙土,如法培养上层,穴不宜过大,每穴5-10根菌株为宜,然后盖土10厘米。
2、选种栽培猪苓用菌核作种,以灰褐色、压有弹性,断面菌丝色白、嫩的鲜苓作种,白薯栽后腐烂,不能作种,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种。
3、栽培时间可在封冻前或经年初春解冻后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1)菌材伴栽挖边长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后铺1层树叶,放入3根已培养好的菌材,材间间隔2-3厘米,将作种菌核放在菌材之间密环菌旺盛的地方,用树叶填满菌材间空隙,依法摆放土层,再盖1层树叶,上面覆土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