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结构综述】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在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基础知识识记】中华文明的起源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懂得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过着氏族集体的生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后历经尧、舜、禹,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到启时,“禅让制”被“世袭制”替代,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商朝在盘庚迁都殷以后,国力最强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暴君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国力不断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并起,纷争不断。
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
他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北筑万里长城,南修筑灵渠,开发边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西。
(完整)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摘要:魏晋南北朝文学这段时期历史情况复杂,文学发展也有许多变化。
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因而形成了长期大动乱、大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不断遭到破坏,发展缓慢而又不平衡.豪门贵族垄断政权,寒士被压抑、受屈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
在思想领域和社会风气方面,玄学、清谈兴起,佛教、道教盛行.这些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五言诗尤为卓越;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魏晋南北的辞赋同汉赋相比,题材、内容有所扩大和充实.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
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展,是这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关键词: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一、建安、正始文学(一)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
主要成就是诗歌。
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生戎马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他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旧题抒写实事,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
年轻时显示出文学才华,他的一生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思想积极奋发,早期作品如《白马篇》、《杂诗》抒发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曹丕即位后,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作品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自己受压抑的不满情绪。
他的作品注意用词的形象生动和词采的华美,对后世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
七子中一些诗人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部门行》反映社会现实。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三十九:小关战、沙苑战、河桥战)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三十九:小关战、沙苑战、河桥战)公元536年小关之战:宇文泰的亮相公元536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兵分三路西进关中,欲与西魏丞相、大行台宇文泰决战,结果中路军首战就在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被宇文泰击溃,其余两路不战自退。
两年前,孝武帝元修与高欢撕破了脸,只得跑到长安投靠关陇集团的领袖宇文泰。
其实这一步就等于“才脱虎口、又入狼窝”,宇文泰和高欢实质上并无区别,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枭雄。
当初宇文泰之所以收留他,也只不过想建立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合法政权,等到大权在握,孝武帝的“逃跑”行为就开始让宇文泰不安,毕竟他想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傀儡。
当年年底,宇文泰就以元修与妹妹元明月乱伦为口实,鸩杀了孝武帝,另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
至此宇文泰一统关中,同时务农安民、严惩贪污,力图让久经战乱的关中得以休养生息。
宇文泰踏实了,据守晋阳、遥控邺城(东魏都城,今河北临漳县西)的高欢就该不安稳了。
当时东魏势强,西魏政权刚刚建立,尚不稳定,高欢便有了一平关陇的打算。
正好宇文泰的弑君给了高欢口实,而此时的关中大旱又给了高欢趁虚而入的机会。
双方的第一场大战小关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因为关陇平原的咽喉正是小关(即潼关),要进入关中,必须先拿下小关。
536年年底,高欢派出三路大军,司徒高昂从南路攻打上洛(今商州),高欢自领大军从北路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设浮桥渡黄河,掩护中路猛将窦泰所部精锐骑兵攻打潼关,乘虚攻取长安。
宇文泰当时率军驻扎渭水北岸的广阳(今陕西临潼北)。
他识破了高欢一虚一实的战术,对诸将说:“高欢三面围住我军,搭建浮桥表示他要过河,实际上是想吸引我军注意力,给窦泰从西进军两面夹攻我们的机会。
窦泰骁勇,素来胜多败少,骄傲轻敌,我们发奇兵先击窦泰,高欢则不胜而胜。
”诸位将领都不以为然,认为高欢近在眼前,不战不防反而掉头击窦泰,万一出了差错会全军覆没。
宇文泰的族侄宇文深与他意见相同,认为如果在蒲坂迎击高欢军,窦泰肯定乘机从反面扑来,双方夹击下一定会失败。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生平:在家闲居(29岁前)、出仕(29—41岁)、隐居(41—去世)。
、思想 :儒、道、玄兼综,与佛学稍有关联
、性格
)崇尚自然
陶渊明的“ 自然哲学”: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着,更重要的是直接
从本源上说,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
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争夺中去,以至丧失了真性,使生命充满
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生平、性格
、嵇康的诗歌:《文心雕龙》评云:“清峻”
、散文创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指以陆、潘为代表的两晋诗风。他们以才华自负、驰骋文思,在诗歌方面,重视拟古,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风格清丽婉转
、体制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比喻、夸张以及双关隐语等艺术手法
《西洲曲》
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了她对江北情郎的无限相思。艺术
、构思上,采用连环式的章法结构。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
、多用比兴,而比兴皆取江南风光。如“单衫杏子红”、“日暮伯劳飞”、“海水梦悠悠”
“《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不为五斗米折腰;3、酒与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声歌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建业为中心。西曲歌产生于荆、郢、樊、邓,以江陵为中心
。
2)抒发个人的理想怀抱。如《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不惜
3)反映社会的现实。这类作品不多,今存只有《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两首,很值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满word 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魏晋南北朝( 220 年— 589 年)朝代更替表东汉( 25—220)│ ┐┌ ————————————————————│ ↓ │蜀( 221— 263)———→ 魏( 220— 265)吴( 222— 280) ↓ │西晋( 265— 316) ←—————┘│┐┌ ————————————————————————————————│ │ ││ │ 十六国( 304— 439)│ ││┐│┌ ———————————————─——————————————— ││ ↓│ │┌——————【成汉】 (氐) 【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 347)( 304— 329)( 338— 376)│ ││↓│ │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一致 ←—【 后赵 】(羯)→ 冉魏(汉)→【前燕】 (鲜卑)│ 【前凉】(汉)││ 与前燕、前凉并存 ( 319— 351) ( 350—352) ( 337—370) │ ( 320— 376) ││↓ ↓ ↓││———————│↓↓东晋( 317— 420)————→ 前秦于 382 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一致 ←————— 【前秦 】(氐)│↑383 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场面( 351— 394)││┌ —————————————————————————————————│││┤││ │ │ │ │ │└— 西蜀(汉) 【西凉】(汉) 【后凉】(氐) 西燕(鲜卑) │( 405— 413) ( 400— 421) ( 386— 403) ( 384— 394) │ │ │ ┐ ││ │ ┌ ————————————— ││ ↓ │ │ ↓ ↓ │【北凉】(匈奴) 【南凉】(鲜卑) 【后秦】(羌)→ 东晋 【后燕】(鲜卑) │ (401— 439) (397— 414) ( 384— 417) ↑ ( 384— 409)│ │ │ │ │ │││││ │ ┌ —————┐││↓ │ │ │↓ ↓ │【西秦】(鲜卑) 【夏】(匈奴) 【南燕】(鲜卑) 【北燕】(鲜卑) ├————┐ │(385— 431) (407— 431) ( 389— 410)(409— 436) │ │↓↓ ↓↓ ││┌———————————————————————————————↓ │ │↓宋( 420— 479) 南( 420— 589) 北( 439— 581)北魏 ( 386—534)—→ 北魏于 439 年重新一致北方地区│ │ ││ ┐│ │ │ ┌ ————————————↓ │ │ │ │齐( 479— 502) 朝 朝 西魏( 534— 557) 东魏( 534— 550)↓ │ │ ↓ ↓梁( 502— 557) │ └——北周( 557— 581)←—————北齐( 550— 557)↓ │ │陈( 557— 589)→┴——————————┐ │↓ ↓隋( 581—618)注:① “↓、↑、←、→”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 “│”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魏晋南北朝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汇总——(公元420~589年)

魏晋南北朝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汇总——(公元420~589年)本文导读: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2]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时期。
中文名称:南北朝英文名称:the Nan-Bei Dynasty所属洲:亚洲首都:建康、平城主要城市:建康,洛阳,邺城,长安货币:圆形方孔钱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主要民族:汉族、匈奴、鲜卑、羌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北朝:公元386年(丙戌年)——581年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南北朝皇帝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少帝刘义符太祖文皇帝刘义隆刘劭世祖孝武皇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太宗明皇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皇帝刘准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世祖武皇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恭王萧昭文高宗明皇帝萧鸾东昏炀侯萧宝卷和皇帝萧宝融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临贺愍王萧正德太宗简文皇帝萧纲豫章兴文王萧栋武陵仁王萧纪世祖孝元皇帝萧绎肃宗闵皇帝萧渊明穆宗敬皇帝孝成皇帝萧方智西梁中宗宣皇帝萧察世宗孝明皇帝萧岿恭宗孝靖皇帝萧琮汉顺武皇帝侯景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世祖文皇帝陈蒨临海王陈伯宗高宗宣皇帝陈顼长城炀公陈叔宝北朝: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圭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南安隐王拓跋余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肃宗孝明皇帝元诩元氏元钊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皇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皇帝元修孝静皇帝元善见文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皇帝拓跋廓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恭宗闵悼皇帝济南闵悼王高殷肃宗孝昭皇帝高演世祖武成皇帝高湛敬宗惠烈皇帝高纬穆宗元成皇帝高延宗元宗顺哀皇帝高恒任城王高湝范阳王高绍义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高宗宣皇帝宇文赟静皇帝宇文衍事件南朝刘裕篡晋刘裕篡晋淝水战后,谢安威望提高,权力增大,引起皇室和其它士族的猜忌,终遭排斥,出镇广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长
江
东 海
东
晋
郁
夷
水
洲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说汉话 尊儒崇经
二、经济: 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1.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 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 2.江南农业的开发
▪ (1)原因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 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3、迁都洛阳
平城 洛 阳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平城
洛阳
保守势力强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粮食缺乏
易受北方民族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相对落后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 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南齐
黄河流域政治 文化中心
目的: 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
域控制,实现南北统一愿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完整的农书。
(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
改革措施
汉化政策
方面 措施
影响
经济
均田制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新的租调制 增加政府收入,巩固政权
政治
整顿吏治: 官吏俸禄制 三长制
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经济 文化中心
穿汉服、改汉姓、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定门第、说汉话、 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全盘吸收汉文化
1、经济:推行均田制
前提: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受桑内露田男容田则子:二为十十世农五亩业民岁,田:以,…(上…不1)男,须身1子受5还死和露岁官或妇田以年;女四上满十的七亩十,岁露桑,田田须:二不无无还可十所主露继有荒亩承田权地;买;于卖妇,官人,
——《洛阳伽蓝记》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穿汉服
改汉姓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 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 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 习,风化可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北方少数 民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
▪ (2)规律
▪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 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的趋 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最为突 出。
▪ (3)启示
▪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 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 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 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根本原因)
(3)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及坚定的改革信心。
(4)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启示:
⑴顺应时代潮流; ⑵讲究灵活的策略; ⑶坚定不移的意志; ⑷切实可行的措施。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 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 30多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学者认为造 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 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 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 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 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 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
心的南移。
▪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 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贸易也优于 北方。
▪ 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 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 粮区。
▪ 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 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及隋 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3)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基础。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领域
数学 农学
代表人 物
刘徽 祖冲之
贾思勰
朝代
主要成就
地位
运用极限理论提出 三国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
方法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 比西方早近 点后第七位数字 一千年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完 整农书
地
裴秀 西晋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图的
理
原则
学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综合性著作
南朝
特点: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局部统一、民族交流密切
三国鼎立
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
西凉
北燕 龙城
河
朝阳
洒泉 张掖西北张 掖
北凉 姑臧
蓟
夏
后燕 北京 定州 中山 渤海
前凉 后凉
南凉乐 都 西 秦
统万城 乌审旗南
前赵
后赵 前燕
襄国
邢台
南燕
临漳西南 广固
苑川 前秦 水
青州西北
兰州东 后秦
雍 丘杞县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5.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乡村出现“草市”
“罢五铢钱, 使百姓以谷帛为 市。”
——曹丕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 民族大融合。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等兴盛; 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 (一).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20—589) 北朝
北 方
东魏
汉蜀
南 方
吴
东魏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