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 原创论文

合集下载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恶之花”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恶之花”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恶之花”
《恶之花》是俄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视角来分析这篇小说。

首先,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恶之花》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描写的是一个小城镇的一个贫苦家庭,因为不堪贫穷而不得不将年仅十七岁的女儿卖给一家妓院当妓女,这表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贫困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采取卖女儿这样的极端方式,而富人却能过上奢华的生活。

其次,从人性角度来看,《恶之花》刻画了人性的丑陋。

小说中的妓女小凤原本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女,但在经历过残酷的生活后,她变得冷漠无情、阴险狡诈。

而客人们则是对她施暴的凶手,其中有些人还是她青梅竹马、曾经发誓要娶她的人。

这表明人性中的邪恶和残忍是当时社会无法遏制的现实,人们处于极度贫困和艰苦的生存状态下,没有了道德和良心,人性变得扭曲丑恶。

最后,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恶之花》体现了现实主义对现实的真实揭示和观察。

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无所遁形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局限,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还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折射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反复和人性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从社会现实、人性和艺术创作三个角度来看,鲁迅的《恶之花》是一篇充满辛酸和沉痛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相,同时反思了人性中的极端丑陋。

这篇小说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着眼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手法,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恶之花-从恶中升华出的另类审美

恶之花-从恶中升华出的另类审美

论《恶之花》——从恶中升华出的另类审美姓名:孙雪华班级:汉语国际教育2班学号:20134894 摘要:19世纪由波德莱尔创作的诗集《恶之花》,以“恶”入诗,擅长于将形形色色的丑恶赤裸裸的描写与诗歌之中,从而从中发掘出另类的特殊的美。

波德莱尔的诗中那些意象毫无疑问是丑陋的,但每个意象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存在,他则是利用那些意象传达其真正的意义,从而将恶转化为一种另类的美。

关键词:恶之花、恶、美、意象、审美特征19世纪由波德莱尔创作的诗集《恶之花》,以“恶”入诗,将林林总总的社会丑恶现象暴露得登峰造极。

它以极恶极丑震撼了世人,但直到今日,仍有数不胜数的读者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所在,且认为这是对文学艺术传统审美成规的一种颠覆、始终令人费解。

波德莱尔写《恶之花》都是用噩梦、梦魇般的笔调歌唱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而造成的忧郁、人性的变态以及绝望与沉沦。

他的诗就像阴森恐怖的森林,到处都开满了“恶之花”,有蛇、蛆虫、骷髅、腐尸、怪物、嫉妒、荒淫……尽管如此,一些在文学上有造诣的大家,例如福楼拜在评价波德莱尔的诗时说:“像大理石一样坚硬,像英国雾一样有渗透力。

”这一说法就很确切地说出了波德莱尔那些噩梦般意象的威力,他写的丑恶比别人描写的美景更加摄人心弦。

除此之外,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理解到波德莱尔的诗绝非停留于表面那些粗俗浅显的丑恶意象,而每个意象背后都有意料之外的内涵与所指。

而且,著名诗人保尔•瓦莱里曾说到:“这小小的一册《恶之花》,虽不足三百页,但它在文人们的评价中却堪与那些最杰出的、最博大的作品相提并论。

”这都无不说明了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那些赤裸裸的丑恶描写其实是一个个优美而又崇高的社会刻画。

《恶之花》中描写丑陋范围之广,由自然之恶、社会之恶、人性之恶、精神之恶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

而当时19世纪末期的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接踵而至,在世界潮流的引领下,当然也充满了个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恶之花》的本体论研究

《恶之花》的本体论研究

《恶之花》的本体论研究作者:虞扬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本体论是探究世界本原的哲学。

本体论的实质是诗,诗是高度提纯和形式化的产物。

《恶之花》一直被认为是黑色病态诗作,对于其中的黑色、死亡本原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探究《恶之花》黑色意象的本原建构、进一步认识死亡的本体论意义,才能认识到《恶之花》并非是波德莱尔呻吟忧郁的病态声音,而是对人性、对民族、对国家、有着强烈和深刻思考的诗作。

关键词:《恶之花》本体论黑暗死亡本体论是由西方“ontology”一词翻译而来,探究的是关于物质世界本原的问题。

“ontology”即Being的logos,从这个角度看“本体论”这一名称略有不当,“是论”更接近“ontology”的本原意义,表示超越一切概念对象的存在。

本体论的实质是诗,因为本体论追问的是“存在之为存在”,形式化到极点就是本体,诗乃是高度提纯和形式化的产物。

《恶之花》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派诗作的鼻祖,是现代文明转型时期波德莱尔忧郁、病态的黑暗诗歌。

它的晦涩艰深让人望而却步,其中不断出现的“黑暗”“死亡”等意象让读者笼罩在阴暗的黑色世界中深感不安,这正是世界转型期忧虑情绪的体现。

然而过度的黑暗意象和对死亡的不断重申使得人们将其视为病态罪恶美的代表。

我们需要直接面对《恶之花》中的一切黑色想法和死亡追求的本体论意义,进入诗人建构的黑色迷雾背后的世界,准确把握《恶之花》并非是一个无力诗人的无奈反抗、对世界不满的消极颓靡,而是一部对人性、对文明、对社会中的人都给予关照和考量的哲学思考之作。

所有的黑色、死亡都是诗人在对世界、人性、未来的设想中的绝望,是对国家、民族、人类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并试图解决,但最终别无他法的绝望。

一、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主要追寻的问题是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

“本体论”这个词是从“ontology”翻译过来的,“ontology”是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核心,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本体,探讨事物实体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研究世界本体的问题是优先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

恶之花

恶之花

09级文学院200919080094 金贞我《恶之花》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在这里,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

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

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象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

忧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青年一代找不到出路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近几日,我一直沉浸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之中,我的灵魂仿佛仿佛跟随他一起经历了一场恢弘壮阔的伟大战役。

在这里,有着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激烈交锋,上界与尘世的弥合,血与火的交融……我似乎再也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中无限的思想,情感了。

可是,我又抑止不住要把它说出来的冲动,于是,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尽管语言拙劣,但只要能够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就足够了!在《恶之花》的世界里,你可以体会到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与不幸,人性中的恶被作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他通过对行行色色的恶的描绘和挖掘,揭露了撒旦——这位“恶的化身”对诗人的处境和命运的控制和影响,在揭露中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天堂和离去的上帝的复杂矛盾的感情。

“因为失去了天堂,诗人不得不在地狱中徉倘,化污泥为黄金,采撷恶之花,用美的追求来缓解生的痛苦。

”恶之花是一种特殊的美,它那奇特怪异的色与香,最大限度的激发了读者想象的翅膀,使其实现对恶的现实的超越!在看《恶之花》时,我总觉得虽然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不快乐、忧郁、不幸和反抗,才有今天的《恶之花》,但是我觉得波德莱尔其实并不用受这些苦难的。

因为自从他母亲改嫁后,他就在潜意识里讨厌他的继父,从而导致尽管他继父为他的聪明而骄傲,他也视而不见。

另外,也许他并不讨厌资产阶级,只不过因为他继父是个小资本家,所以他才连带地讨厌起资本家。

也许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小气的性格,才导致了他的孤僻、不幸和忧郁。

论文:“恶之花”

论文:“恶之花”

论文:“恶之花”摘要:比亚兹莱是继王尔德之后唯美主义运动的突出人物,19世纪末英国“颓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插图画家,他让“恶”开花,一个做黑白画的艺术家直接影响到现代艺术,其艺术形式与理念甚至波及到设绘画、文学等领域,比亚兹莱的黑白画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斥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手法无法将他的作品简单的归入任何一个派列,而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也是任何其他画家所无法给予的,他对线条有无比的驾驭能力,“线条”基本是他的代名词。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比亚兹莱绘画的艺术特点,分别从绘画理念、题材、画面形式特点、作品的批判与讽刺、晚期转型这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旨在展示一个以“恶”“颓废” “嘲讽”、“邪恶”甚至“色情” 为艺术创作元素的“颓废主义”艺术大师。

关键词:颓废主义黑白画恶一、画家生平简介画家奥博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插画大师,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brighton),一生未婚,死在一家小旅馆里,年仅26岁。

比亚兹莱幼年就表现出艺术天分,但并未受正规艺术教育,他非常喜爱德国著名歌剧,据说他在音乐上的天赋远大于绘画,可是7岁的比亚兹莱被诊断患有肺结核,因此不得不被送到没有音乐环境的苏塞克斯郡上学,因为那里的空气适合于养病。

1891年7月他和他的姐姐玛白一起拜访了著名的画家伯恩一琼斯爵士,他的才华被伯恩一琼斯发现并而鼓励他走职业画家的道路。

同时伯恩一琼斯还为比亚兹莱找了一个夜校来学习绘画的专门技能,可是比亚兹莱只是为老师画了一些漫画像就再也不去了—这也是比亚兹莱受过的惟一的正式训练,可以说比亚兹菜的艺术完全是自学获得的。

20岁的时候开始绘制插图,他为王尔德的《莎乐美》绘制的插图引起轰动,杂志《黄面志》更是让他的名气如日中天,6年的创作生命400多幅作品,其个人作品涵盖了19世纪90年代装饰绘画艺术的大半。

26岁就消逝的生命,仿如流星在黑夜瞬然经过却留下璀璨的的痕迹。

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

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

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一】《恶之花》是一部什么书《恶之花》是欧洲十九世纪一部最具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它的作者是法国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诗集由一百多首诗歌组成。

全书题名为《恶之花》。

诗人精心安排了六个有机组成部分。

波德莱尔的近照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诗中既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

它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之中,去寻找着不知在何方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诗人眼里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它己经不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了,也不再是繁华似锦的“花都”。

而是熙熙嚷嚷,争名夺利,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梦幻世界。

波德莱尔以诗歌的视野把大家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中,一把拉倒了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让从中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着重刻画了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

处处透着悲伤和颓废。

第四部分:恶之花,这是全诗的灵魂和主题。

诗人从醉酒的幻景中,突然间醒直面罪恶的“花朵”。

它是丑陋还是绚丽,谁能告诉答案是什么。

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

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

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够傍着撒旦一起去“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使它终于饱尝了人间的丑恶,让它从中领悟到了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

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也是明天的继续和开始。

文章最后以题为《旅行》的长诗做结尾,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和人生。

【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一)作者生平波德莱尔,1821年4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

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母亲改嫁以后,继父欧皮克是个军人,而且是第二帝国时期的一个将军。

曾经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

由于波德莱尔的继父一贯的专制作风就是服从,高压下的绝对服从,让他成为了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是极其深厚的。

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_恶之花_救赎观的宗教文化意义_苏葆荣

_恶之花_救赎观的宗教文化意义_苏葆荣

摘要《恶之花》在对宗教原型的续写、移植和宗教话语、情节的加工变形与教义的承传重构中蕴含着独特的宗教文化意义。

其主体化的上帝形象与内化的救赎典型再现了宗教变迁风貌与救赎内涵新变及对宗教文化阐释的主体性作用,也折射着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本文用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社会批评等方法,从形象解析与文本互证出发并上溯到哲学层面,揭示《恶之花》的变革性宗教文化阐释意义,透析宗教演变规律。

关键词《恶之花》宗教救赎文化阐释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9-342-02《恶之花》通过对基督教宗教原型的续写、移植和宗教话语、情节的加工变形,在教义的继承式表达与重构中表达了独特的救赎观。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上帝的形象被主体化和俗化后由自在存在变为内涵多变的自为存在。

救赎由此质变,从外在的形式经精神化后内化为自主自足的活动,理性指导、世俗努力的自救成为其最佳和最终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他极富时代特色、世俗性与个性的救赎观典型再现了宗教变迁的风貌与其内涵新变以及对宗教文化阐释的主体性作用,也折射了话语权的争夺。

一要真正理解《恶之花》的宗教文化阐释意义,必须明析《圣经》的教义,二者间的文本印证也将更有助理解。

故下面先对《圣经》中原罪——审判——救赎的连锁性教义略作考察。

亚当和夏娃受惑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懂得了情欲,被判罪而逐放于野:“主上帝对亚当说:你听了你妻子的话,偷吃了我告诫你不许吃的果子,我将为你的缘故而诅咒土地,你将终身劳苦才能由土地中得到你需要的粮食。

土地要长出荆棘杂草,而你要吃田里的庄稼,你要汗流满面地劳作才能吃上饭,直到死后归土。

”(创世纪3:17-19)因为“罪”,人要经受审判:“我看到了死去的人,不论尊贵卑微,都站在宝座前,几本书打开着,还有一本书也被打开了,那是生死簿。

死者都根据书中记载的他们的行为,接受审判。

大海、死亡和地狱放弃了它之中的死者。

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行为,受到审判。

”(启示录20:12——13)负“罪”,人在尘世的最高职责就是赎罪。

论《恶之花》的“陌生化”效果

论《恶之花》的“陌生化”效果

外国文学论《恶之花》的“陌生化”效果文/郑坤摘要:《恶之花》是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

该诗集立意新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奇异意象,表达诗人内心的忧郁、现实的丑恶和对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是一部真真正正的反抗诗集,内容饱含“恶之美”。

兹以修辞手法、意象以及审丑来分析其中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恶之花》;陌生化;修辞;意象;审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出版于1857年。

时值作者36岁。

波德莱尔小时候就展示出了出色的艺术天赋,善于写诗,且深受爱伦•坡戏剧、怪诞风格的影响。

这部诗集不单纯是一首一首诗的简单罗列,它有着独特的紧密结构和次序,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个篇章,内容晦涩难懂,用各种隐喻、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忧郁愤懑、现实的黑暗丑恶、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控诉与反抗。

丑陋的、腐败的、死亡、痛苦的意象在诗集中反复出现。

特别是诗歌的“恶之美”主题,体现了诗人的写作主旨——把痛苦、苦闷看做灵药、香精、高贵之宝。

而“陌生化”手法这一名词,最早出于维•什克洛夫斯基所写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

作者是这样定义“陌生化”或者说“奇异化”的——“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

1”因为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意象繁杂,内容有时也是天马行空,加之作者想象力丰富,敢于突破。

所以这种语言上的困难、艰深化很容易造成阅读上的障碍重重,这恰恰和“陌生化”的阻滞与延缓相契合。

那么,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陌生化”手法究竟是如何在《恶之花》中体现出来的呢?而这种手法又对诗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将从修辞手法、意象和“审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修辞手法的“陌生化”效果诗人在诗集中经常望向“死亡”、“荒淫”、“罪恶”、“地狱”、“腐尸”、“拾荒者”,“乞丐”等等和其他诗人与众不同的关注点,内容上也不是播撒爱、和平、阳光、自然等积极向上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安徽大学]西方文论导读课程作业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授课教师:完成时间: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流派众多,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的时代。

当时浪漫主义的“庙堂出现了裂缝”,自然主义有发展之势,唯美主义已打出了旗帜,现实主义尚在混乱之中。

“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而新的传统尚未形成”,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进退汇合的十字路口,象征主义孕育而生,而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便以一种宗教般的狂热、固执和异想天开为世人奉献上象征主义著作《恶之花》,在这里,他将注意力指向了前人未曾涉及的粪坑、蛆虫、白骨和腐尸……他那“发掘恶中之美”的另类美学观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通向诗歌大门的新路。

什么是“象征主义”呢?象征主义这一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中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戏剧、绘画、哲学等领域。

象征主义艺术思潮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

它的产生主要是来源于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的不满。

这些知识分子不满于现实,但又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

因此,他们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象征主义正式得到承认和确立。

作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象征主义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

它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该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重主观幻觉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真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明确表达。

象征主义总是采用象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因而形象也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而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便充分的展现了象征主义的美学观点,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恶之花》像怪物似的出现在法国诗坛上,它不仅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惊世骇俗的不朽名著。

单是书名本身,就充满象征意味。

“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

而“恶”字在法文中更是有多重含义,如疾病、邪恶、丑恶、怪诞、痛苦、损害等等。

而“花”的含义则具有文学色彩,指美好、神奇的东西,如艺术、诗歌等等。

波德莱尔用“恶之花”作为诗集的题名,其用意就是通过诗歌的象征意象展示人世间丑恶的事物,从恶中去发觉美,给世人以震撼和惊醒。

《恶之花》全诗共分为六个部分: 《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叛逆》、《死亡》。

虽然诗集中的诗不是按写作年代顺序排列,而是按诗人要表达的主旨重新组合编排,但它却“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

它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象征的意象既暗示反映了波德莱尔所处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孤独、病态的诗人,在光明与黑暗、现实与虚幻、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上下求索,不断追求美与理想的曲折历程和悲怆的内心感受。

写景状物与表情达意上“象征手法”的运用及“从恶中去发现美”的美学创作原则是《恶之花》的两大特色所在。

也正是由于这两种特色的交融与运用,才使得《恶之花》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妖异的美感。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人通过大量的象征、暗示、隐喻、典故等意象,使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相互象征,相互感应,从而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恶之花》的描写涉及了世间万物。

猫、狗、修士、妓女、赌徒、腐尸、幽灵、香水瓶、太阳、乞丐、骸艘等等组合成了一个丰富而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意象体系。

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这些意象也是兼具现实性和浪漫色彩。

他的写作风格时而严肃,甚至充满了愤怒与激情;时而又回复温婉和静谧,他生动的刻画人们嗤之以鼻的事物,赋予他们新的姿态和意蕴,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这些意象都充满了奇异性和新颖性,蕴含深意,回味无穷。

如诗作中的“骷髅”意象,在这里,这些骷髅是一群“夜的舞者”,她们看似妖冶狂荡、堕落沉沦,实则在意象之下则隐藏着那个时代腐朽的内质。

《骷髅舞》描绘的是一具女性骷髅在精心打扮过之后,欢喜赴宴,在舞会上妖冶狂舞的情景。

《骷髅农夫》将死去的农夫比喻为剥皮人或骸骨,纵然失去了皮肉,却依然凭着一副骨架干着农活,填满包租人的谷仓,无休无止,没完没了。

《怪物或一位骷髅美女的傧相》则描绘了一具极尽妩媚和妖烧充满了欲望,如怪物一般的骷髅。

她身前过着奢华自得的生活。

赌博、爱情、美食应有尽有。

而现在虽已化为骷髅,年已不惑,却依然充满诱惑力,仍然没有脱去浮华和欲望的气味。

波德莱尔称其为“完美的老怪物”,她虽然有美丽的一面,但却任由欲望和命运的摆布,变得肮脏而龌龊,最后只能奔向魔鬼,堕落沉沦到底,自我毁灭。

这三则“骷髅”意象的描写深刻而新奇,语言也充满了节奏感,主题更是引人深思。

对比波德莱尔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这些象征意象也就找到了“落脚点”。

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期,但在纸醉金迷,色彩纷繁的巴黎城,他看到的风景却恶如蛆虫般无处不在,嗜咬着巴黎这个死尸般的世界。

他看到了贫穷、悲惨和丑恶,而这贫穷、悲惨与丑恶的背后,有一种情绪正悄悄滋长,那就是反抗与革命。

这景象当然不美,甚至令人困闷和窒息,但却揭示了巴黎社会腐朽醒凝的实质。

也正是通过对大众,尤其是诸如妓女等底层人民的描写,波德莱尔揭开了巴黎华美的面纱,让人们竟然瞥见了巴黎社会丑陋且令人作呕的嘴脸。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波德莱尔以象征反映真实的艺术写照,这与象征主义美学观念也完全契合。

诗作众多象征意象中,当然不乏诗人个人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

如《猫》(之一)既是写猫,又是写女人,是借用猫的意象来表达对妻子又爱又恼的复杂感情。

再如《香水瓶》则是一首奇特的爱情诗,诗人把自己比作老旧肮脏而又余香犹存的香水瓶,借用香水瓶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芳香”,象征诗人对心爱的女人强烈的感情。

诗作中,象征意象众多,这些意象新颖深刻,其想象力之丰富奇诡令人惊叹不已,他们恰到好处的挖掘到人的精神世界, 再现了人们主观的心灵世界。

《恶之花》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和美学原则就是“从恶中去发掘美”。

诗集中,恶与美的完美交织给人带来了异样的审美体验。

一直以来,人们所重视所关注的都是“美”,总是通过直接的对“美”的赞扬和歌颂来表达内心感情,而《恶之花》的审丑思想无疑是一个新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开拓。

波德莱尔便是执着于描写赤裸裸的丑恶, 然后从中发掘并升华出特殊的美。

在诗人看来,丑是对现实的反映,而美则是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对丑的剖析和展示,发觉其中之美,以丑为美,化丑为美更能够带来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情感最真挚的体验。

正如他在《恶之花》的序中说:“什么叫诗歌。

什么是诗的目的。

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 发掘恶中之美。

”正是在这种美学观的指导下,波德莱尔在诗集中塑造了大量的丑的意象,涉及到社会现实、自然事物、人性精神等具体可感的和抽象虚幻的不同领域, 构成了一个具有多个分支的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似乎万物皆丑,万物皆恶。

他拒绝去描写如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英雄美人、王公贵族、豪华宫殿、田园风光和异域盛景等。

他所向世人展示的尽是丑恶与肮脏,这也正是他独具风格和另辟蹊径的艺术追求。

广为人们称赞的《腐尸》、《七个老头》、《骷髅农夫》、《小老太婆》、《情侣的死亡》、《黄昏》等便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作。

其中,《七个老头》、《骷髅农夫》、《小老太婆》、《情侣的死亡》、《黄昏》以大量描写社会现实之恶而闻名。

社会之恶也是整部诗集中对恶的最明显最直接的揭示。

在这里,他所描绘的下层人物衣衫褴褛、面容消瘦、任人欺凌,有的甚至面目可憎。

《七个老头子》中的老头们“眼中闪着恶相”、“像跛行的走兽”;《小老太婆》“弯腰曲背、身体萎缩如同怪物”;《骷髅农夫》被剥掉皮, 只剩一副尸骸,却仍在翻耕劳作;《黄昏》里,在夜幕掩盖下,满是倾巢而出的作恶者,娼妓、骗子、小偷、赌客等等。

这芸芸众生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幅乌烟瘴气的巴黎生活画面, 为读者展示了大都市巴黎如同人间地狱的悲惨景色。

这些便部分展现了《恶之花》的社会现实之恶。

同样令人“不堪入目”的还有波德莱尔笔下的“自然之恶”。

正如《腐尸》中所描绘的“爬满蛆虫的腐尸”,他恶臭难闻,周身爬满了苍蝇和飞舞的臭虫……此外,波德莱尔还对人的精神即人性之恶进行了描摹。

然而,这就是诗人所要单纯表达的恶吗?显然不是,波德莱尔所要表现的一种在丑恶的对照和衬托下,对美的展现与升华。

在老头子、老太婆、盲人们身上, 诗人不仅仅看见了他们猥琐可憎的外形, 更发现了蕴含在他们身上的生命意志和他们心中的一片精神的净土。

而对于那些在污浊社会中冷寞麻木的妓女、赌徒、混世者,诗人则显示一种无可奈何之情……波德莱尔就通过对丑恶的现实反映和揭示来表现出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而《腐尸》的思想意旨更为深刻,波德莱尔从这一可怕尸体形象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肉体终将毁灭, 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才能永存”。

所谓“形姿”、“神髓”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肯定和赞美这种力量才是诗人不惜笔墨描写腐尸的根本目的。

人性的丑恶与崇高更是如此。

波德莱尔对诸多丑恶的刻画同样与他所生活的社会时代息息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恶之花》是诗人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的真情实录,诗人在诗集中所描绘的杀人、投毒、纵火、强奸等大都是其自身目睹或是体验了的。

长期生活在“病态之都”巴黎的波德莱尔处在“恶”的环境的包围下。

因此,诗集便可以看做他对自身苦难的言说。

同时,通过对自我的大胆解剖和真诚的告白,他无情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堕落,这也诗作惊世所在。

就个人看来,审丑的体验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丑的载体或是表象本就是丑的,是恶的。

这种形式的审丑就是以丑显丑,转丑为美,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便大都属于此种形式。

第二种的审丑体验,他的关于丑的载体和表象是美的,或者说它所浮现给读者的最表层的东西是“美”的,而在表层之下的第二层中,便蕴含了大量“丑”的内涵,然后再通过深层的,对于前两个层次的美与丑的剖析来指出真正的美丑所在。

正如一些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妓女的形象。

以左拉笔下的娜娜和曹禺笔下的陈白露为例,首先,她们的物质外壳是美的,她们都拥有美丽的肉体表象。

然而,她们作为妓女的身份实质又带有恶的成分。

但是,倘若对她们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征因素进行分析,那么这些所谓有着美艳脸庞但地位低下妓女的人生之路便有了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