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合集下载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语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介绍语法的演变与发展,讨论古代语法的特点以及现代语法的变化。

一、古代语法的特点古代语法主要指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多音字和破音问题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这给语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例如,“行”字在古代可以读作“háng”也可以读作“xíng”,这取决于上下文。

此外,古代汉语也存在一些破音问题,即声母和韵母在语音演变中丧失了区分意义,导致了一些语法现象的出现。

2. 语序的灵活性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往往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结构的整体呈现。

3. 动词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的动词在语法上有很多形态的变化,包括时态、语气和语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前后缀来表示,与现代汉语相比形式更加复杂。

二、现代语法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语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词汇的丰富和新词的出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不断涌现,词汇量也随之增加。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相对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

2. 语序的固定性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灵活性,现代汉语对语序的要求更加固定。

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成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则,也符合国际常见的语序。

3. 句式和句法结构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式和句法结构相对古代汉语来说更加简明和规范。

例如,现代汉语的从句结构相对独立,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4. 形态变化的简化现代汉语相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在动词的形态变化方面进行了简化。

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多通过助动词或其他辅助结构来表达。

这样的变化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结论语法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可追溯至上古汉语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语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规律体系。

首先,中文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序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时期,词语的顺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顺序并不固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逐渐形成了严格的主谓宾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面。

这种固定的词序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其次,中文语法演变还涉及到词语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复杂,字义多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象形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词汇开始逐渐简化,相同音调的字开始代表不同的意思,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同音异义词。

这一变化使得中文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语法演变还表现在动词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动词较为简单,基本上只有一个词义。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中文动词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词义,有时甚至一个动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种变化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同时,在中文语法演变中,虚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虚词是指语法功能较为明确的词语,如连词、副词和助词等。

古代汉语的虚词较为简单,语义较为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虚词日渐繁多,语义多样,具有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

虚词的变化使得中文更具有表现力和逻辑性。

最后,中文语法演变的规律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不太丰富,缺乏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文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起来,从句和短语结构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使得中文的表达更加精确明确,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词序、词语、动词、虚词和语法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文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这一演变的过程是中文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语言能够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原因。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标签:《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

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的。

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②弜(bì,不)小牢..用?(《殷虚文字外编》42)(不用小牢?)(否定句)③弜用三牢..?(《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

)(肯定句)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

主要有“是”、“自”、“相”等代词。

例如:①日民献有十夫予.翼。

(《书经·大诰》)(献:贤。

予.翼:助我.。

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显盛貌。

具:俱。

尔.瞻:看着你。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絺为綌。

(《诗经·周南·葛覃》)(覃:延,长。

是:代葛藤。

絺:细葛布。

綌xì:粗葛布。

)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2)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文里。

例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②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

吾是以..泣也。

(庄子·徐无鬼)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也在不断演变。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和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汉语的语序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传统汉语的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然而,随着外来语的影响和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汉语的语序逐渐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序是“主谓宾”,另外还有“主宾谓”、“宾主谓”等。

这种灵活的语序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沟通的需求。

二、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词进入汉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对汉语的语法产生了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借词现象。

洪水猛兽式的借词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动词化、名词化、形容词化等。

这些借词的引入使得句子结构更灵活,表达更准确。

三、词类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类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新的词类。

例如,“有点儿”、“真的”等表语副词被广泛使用,它们既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动词。

这些新的词类的出现丰富了词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汉语的语法更加灵活。

四、语体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语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语和口语之外,现代汉语还出现了新的语体,如网络语言、微信语言等。

这些新的语体在语法上往往更为简洁、直接,更注重表达的效果。

这些语体的出现使得汉语的语法变得更加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场景和用途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主要体现在语序的变化、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词类的演变以及语体的多样化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汉语的语法变化将会持续发展,形成新的趋势。

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来适应和理解这些变化。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

而在语词方面,汉字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

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

因此,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汉字的发明创造与演变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它的发明创造和演变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

据考证,中国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这些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但是,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演变,经过楚、秦、汉、魏晋、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古代汉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演变,二是汉字音韵的转变。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作者:黄立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9期摘要: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常识2古代汉语词序

常识2古代汉语词序

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 妇必唾其面。’”
可以看出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 同,就是“主语+状语+谓语请看: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 用在名词之前。
“四方是维”即“维四方”。“维”是动词, 是“保护”的意思。宾语“四方”前置,用复指代 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译为:——执掌国 家的大权维护四方。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在介 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译 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元年》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
(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
择焉,子将何乘?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温曰:“何姓?”宓曰:“姓刘”。《三国志·秦宓传》
太师谁撞? 《韩非子》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六、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 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来。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
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

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

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

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
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
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

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

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Do与Io”,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

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

上古汉语中,“于/於”以及“如”“似”“比”还可以用作比较中枢词,而现代汉语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项功能。

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关性的推动下,“比”与其他成分进行重新分析的结果。

经过这些变化,放在动词之后的介
词短语逐步让位于放在动词之前的介词词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现象[V+附加语]—[附加语+V]。

事实上,介词短语只是根据是否表示结果状态而进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结果的附加语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后;而表示伴随状态的只能出现与谓语之前。

由于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是表示动作伴随状态的,所以整体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前移了,这是现代汉语影响全局的语法规律之一。

介词短语的位置变化导致了S+PP+VP范式的出现,该范式的类推作用使得联动式的第一个动词倾向于语法化。

第三章主要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结构的产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和语言的本质问题。

首先,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作者认同Hopper&Thompson的观点,“把”是一个高度及物性的标志。

现代把字结构中,宾语NP必须特指,而且谓语动词因体标记“了”的存在而有界化,这些都决定了
“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标记。

因为“把”字代替了上古汉语中的“以”字结构,其用法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关联不大,可视为同形异义现象。

但在近代汉语中,它可作为实义动词,可用于连动式和目的结构中,甚至作为高度及物性的标志,语义范畴日益抽象,构成一词多义关系。

同理类推,作者由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一个语言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了语言的本质问题。

作者从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临摹现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本质,这就有力的挑战了索绪尔一派的语言任意观,也是对普遍语言学作出的贡献。

大量调查和统计表明,把字句的产生仅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结构,并没有新的语序产生,况且这种句法宾语前置的比例还不到1/10,可以这样说,200多年来,汉语的语序一直相当稳定。

三、语法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汉字“了”的演变历程及其理论意义。

现代汉语中,“了”主要出现在两种句法环境中:作为句子附着成分表示完成体意义和作为后缀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

根据之前的论述,这两种用法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应属于同形异义,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渊源不同。

词缀“了”源于上古动词“liao”,意为“完成”。

“了”同“却”都可以用于“V+o+完成动词”格式中,这两个成分句法和语义上的象似性推动了他们之间的重新分析,最终出现了“V+o+了”的格式,同时联动结构的出现使得“了”前倾化,而“S+PP+VP”范式的影响又促使了连动式中第二个动词的语法化,并且,逐步弱化了与动词的词汇边界凝结成一个整体,动词和“了”相应的由句法关系变成了形态关系。

但作为动词和作为词尾都体现了一种状态的改变,因此,这种语法化过程可以称为隐喻延伸或者类推,即从动词意义中延伸出来的新意义。


成体标记”了”,是一组表示完成体意义的句尾成分如“也,矣,来,了”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得”的语法化以及有关的理论影响。

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为实义动词,还在“得-V”格式中用作情态助动词;晚期,在连动式的类推下“V-得”格式形成,“得”用于一组心理动词之后,其语义不断抽象化,直到扩展出表示“可能”的意味。

“V-得”格式与“得-V”格式中,“得”字语音语义上的相似性促使了它们之间的重新分析,再加上连动式的类推就产生了“V-DE-V”格式,继而便是“V-DES”结构,这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

其中,当它表达潜在意义时,“得”是一个中缀;用来描写时,“得”附着于第一动词成为其后缀,这也是类推扩展的结果,源于第二个动词由非状态动词扩展出状态动词,也体现了象似性。

由此可见,“得”从古到今的变化反映了由实义动词向词缀的变化,即由自由词素向粘附词素的变化,证明了“得”字的发
展正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Bybee&Pliaca从历史记录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词素倾向于由词根语气发展为认知语气。

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有一种语法化的趋势;“得”由词根情态词发展为认知情态词的过程说明其发展史是一部语法化的历史。

同时,情态动词的词根语气和情态语气经常会发生语气含混现象,正是它带来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由动词之前移到了动词之后,逐步语法化。

第六章是总结性的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这几个汉字的发展历程,在描写的基础上引进了理论思考,把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

特别指出了一个词语的语法化过程具有各种各样的外部特征,如整体性、聚合关系变异性、依附性、辖域。

四、结语
该书运用系统的观点既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几个语言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用法
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机制提供了另一个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框架,为语言演化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同时,突破了传统的以描写为主的语法化研究,引进了理论思考和解释。

然而,作者的研究仍然从语法形式的内部寻找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忽视了语篇策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变化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必然涉及到人的认知和话语的语用因素,这两个方面不能分开。

因此,不但要从历时角度探讨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还应该揭示历史演变中所涉及的功能因素,从社会学和功能观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语法化,唯此方能更深入的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