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巴西教学设计

巴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巴西的人口、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特点。
认识巴西主要的经济产业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巴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巴西的人口、种族和文化特色。
巴西的主要经济产业。
2、教学难点理解巴西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巴西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巴西的基本地理知识和重要概念。
2、直观演示法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巴西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巴西狂欢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巴西的热情与活力。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节日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巴西。
2、讲授新课地理位置展示世界地图,指出巴西在南美洲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巴西的经纬度范围、海陆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巴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地形:展示巴西地形图,介绍巴西主要的地形区,如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等,让学生了解巴西地形的特点。
气候:结合气候类型图,讲解巴西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分析气候对农业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河流:重点介绍亚马孙河,包括其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等,探讨亚马孙河在世界河流中的地位以及对周边环境的作用。
人口与种族展示巴西人口构成图,讲解巴西的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以及主要的种族构成。
分析巴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以及种族融合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特色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介绍巴西的足球文化、桑巴舞、狂欢节等特色文化,让学生感受巴西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
《巴西》教案

【精】《巴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语言等基本概况;(2)掌握巴西的经济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主要领域;(3)了解巴西的文化、民俗、节日、美食等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巴西与其他国家的差异;(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巴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多样性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巴西的基本概况;(2)巴西的经济发展;(3)巴西的文化特色。
2. 教学难点:(1)巴西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巴西的种族多样性和文化融合;(3)巴西的发展问题及其对策。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巴西》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关于巴西的地图、纪录片、文章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地图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巴西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地理位置;(2)简要介绍巴西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语言等基本概况;(2)分析巴西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主要领域;(3)介绍巴西的文化、民俗、节日、美食等特色。
3. 案例分析:(1)选取巴西的经济发展案例,如巴西利亚的建设;(2)分析巴西的种族多样性和文化融合,如狂欢节;(3)讨论巴西的发展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
4. 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检验学生对巴西知识的掌握;(2)小组讨论,比较巴西与其他国家的差异;(3)分享环节,让学生展示对巴西的研究成果。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巴西的基本概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2)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3)推荐课后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024年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教案17.拉丁美洲与巴西

17.拉丁美洲与巴西【教学目标】1.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及矿产等自然地理特征。
2.巴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考点解读】1.结合区域材料,分析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说明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2.利用地图识记巴西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3.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基础知识】一、拉丁美洲概况1.位置和范围: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因当地居民所用语言主要是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故称之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北美洲南部部分,南部是南美洲。
2.地形:(1)西部山地纵列分布:拉丁美洲的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纵贯南美大陆。
安第斯山脉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2)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从北向南高原、平原相间分布,主要有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地势起伏和缓,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等。
3.湿热为主要气候:(1)气候湿热:拉丁美洲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受地形的影响比较显著,热带平原低地气候湿热(不宜居),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凉爽(宜居)。
南美洲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2)湿热气候的成因①纬度:赤道穿过南美大陆,大部分位于热带。
年凉爽,多见②海陆、洋流:南美洲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受海洋影响大;巴西暖流和赤道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③气压带、风带: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沛;东北、东南信风均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降水。
巴西教学设计

《巴西》教学设计教材:高中区域地理高二地理教研组覃曙一、【教材分析】巴西是《拉丁美洲》这一章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最发达的国家,并且是金砖国家之一。
巴西这一节主要从巴西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概况两方面进行讲解。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拉丁美洲的相关知识,对巴西的地形、气候及人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巴西在地域上离中国比较远,另外,在文化上与中国差异较大,所以学生对巴西的了解可能比较少。
三、【目标分析】1、(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统计表,学生能总结出巴西的面积和人口在南美洲占首位。
通过图表数据,学生能够总结出巴西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区差异,从中进一步提高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巴西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环境资源的的热情。
2、教学重难点:巴西的工业、农业,“地球之肺”的忧患四、【教学法分析】1、举一反三,探索新知识2、用多媒体展示巴西的桑巴舞及巴西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五、【教学过程分析】(一)教学环节(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欣赏视频桑巴舞提问:这是哪国的风情?课题:南美“巨人”—巴西2、新课讲授:问题:从刚才欣赏视频的画面中你知道巴西有哪些名人?问题:对于巴西你还知道什么?板书:一、“人种大熔炉”展示:“巴西人种的构成”图总结:巴西人种复杂,白种人占一半以上,混血种人比重较大,达40%,黄种人少。
过度:那么巴西有多少人口,它们怎样分布的?展示:世界人口在一亿以上的国家(2003年中人口)(单位:亿)图归纳:巴西是世界的第五人口大国,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展示:巴西人口分布图问题: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板书:二、人口与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问题:巴西东南部人口最稠密的原因?(要求学生每四人一组,分析、讨论、回答)总结:人口的分布与位置、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有关。
《巴西》教学设计

《巴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巴西的介绍。
通过学习巴西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巴西这个南美洲的大国,并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和资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主要城市、文化特点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巴西的一些典型景观,向学生介绍巴西,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
2. 学习巴西的地理位置(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地理特点和与其他国家的接壤情况,并通过地图或模型等教具展示巴西的地理位置。
3. 学习巴西的自然资源(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铁矿石、咖啡、水力资源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巴西的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巴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
4. 学习巴西的主要城市(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的主要城市,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并通过图片展示这些城市的特点和景点。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城市进行简单的介绍。
5. 学习巴西的文化特点(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的文化特点,如巴西足球文化、森巴舞、热情的巴西人等,并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巴西的文化氛围。
学生可以选择展示自己对巴西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6. 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程小结,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巴西的地理、资源、城市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巴西的特点,并展现对巴西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价1. 合作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课堂中的合作和参与程度。
2. 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展示情况,评价学生对巴西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巴西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学习的改进措施。
巴西(高中区域地理)

5.多元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狂欢节原是欧洲基督教的节日。桑巴舞结合
了葡萄牙的民歌、游戏,非洲的鼓乐、舞蹈。现 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是巴西人最喜欢的运动。
6.读图:地形区:①
②
。
(2)河流:③
(3)大洋:④ 。
(4)重要纬线:⑤
⑥
(7)城市:A.
(首都)
B.
(最大城市)C.
。
6.读图:地形区:①亚马孙平原②巴西高原 (2)河流:③亚马孙河(3)大洋:④大西洋 (4)重要纬线:⑤赤道⑥南回归线 (7)城市:A.巴西利亚(首都) B.圣保罗(最大城市)C.里约热内卢
附近有优质铁矿资源, 是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料。
巴西煤矿资源缺乏,东 南沿海地区海运便利,便于从 国外运进煤炭、石油等能源资 源来发展工业。
东南地区水能开发多, 水电丰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 动力。
24.最为丰富的矿产是哪种? 铁矿石
25.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东南沿海地区。
. 为什么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1)靠近原材料产地。 (2)位于沿海,交通便利。 (3)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4)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巴西为解决能源问题,利用本国大量 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 酒精;大力发展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故 在巴西,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
从图上、书上找信息
1、巴西有哪些著 名的矿产资源?
铁矿
2、何种矿产资源不 足?巴西如何解决 能源短缺问题的?
煤炭和石油 水能发电
3、建成了什么水电站?
伊泰普水电站
1.南美洲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经济实力 最强的国家是哪个?
巴西
2.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什么? 有大量混血种人。
3.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 总人口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
《巴西》教学设计

《巴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安排,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有效实施教学内容的保障。
在一节精彩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巴西》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地理相关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2)掌握巴西的地形、气候、植被、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特征;3)了解巴西经济、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2.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巴西的兴趣,增强对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尊重;2)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探索与研究意识;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2.巴西的地形、气候、植被、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特征;3.巴西经济、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4.巴西文化、历史、体育等方面的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巴西的话题。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巴西的地理特征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和体会;2)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其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1)选取巴西著名城市、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巴西的地理情况;2)借助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巴西地理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5.课外拓展1)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巴西文化、历史、体育等方面的特色;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或研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对巴西地理知识的理解。
6.总结归纳1)由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梳理归纳今天所学的巴西地理知识;2)教师进行统一总结,强调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性。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如图片、视频、地图等;2.教学实例的分享与分析;3.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4.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5.实地调研与课外拓展。
高中地理《巴西》教案

高中地理《巴西》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2. 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城市发展等;3. 掌握巴西的经济特征和发展现状;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巴西的生态、文化、经济的复合性特征,评价其发展;2. 掌握巴西的区域差异以及与其他拉美国家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信息;2. 案例分析法:以巴西的一些城市、景点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特征;3. 讨论法:让学生对巴西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基础知识检测:请学生简述南美洲各国的地理位置。
(二)学习内容1. 巴西的地理情况:a. 地理位置:介绍巴西在南美洲的位置;b. 地形地貌:讲解巴西的地势特征,包括高原、山脉、平原等;c. 气候条件:详细介绍巴西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原因。
2. 巴西的人文地理特征:a. 人口:介绍巴西的人口数量、构成与分布;b. 宗教信仰:讲解巴西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包括基督教、天主教等;c. 语言:详细介绍巴西的语言现状及其特点;d. 文化:介绍巴西的文化特征,包括音乐、舞蹈、文学等;e. 城市发展:讲解巴西各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3. 巴西的经济特征及发展现状:a. 经济特征:介绍巴西的经济现状及其特点,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b. 发展现状:讲解巴西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转型、外贸、金融等。
4. 巴西的区域差异及与其他拉美国家的比较:a. 区域差异:介绍巴西各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b. 与其他拉美国家的比较:讲解巴西与其他拉美国家的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比较及其原因。
(三)巩固1. 课堂讨论:请学生讨论巴西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且结合所学内容提出解决方案。
2. 课外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巴西经济、文化或生态环境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西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的课程内容有9条,“巴西”一节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5.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河流等自然地理特点。
2.理解巴西多元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
3.掌握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分布特点。
4.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雨林被破坏后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拯救雨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指图、绘图、填图、析图等过程,分析、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2.结合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等资源,综合分析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巴西人口分布、人种构成以及多元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过程、特点。
(二)教学难点结合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分析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策略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打造合格的社会公民。
教材简析:巴西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国家地理的基础和经验,本节课重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在课程资源方面,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
在能力培养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任务:1.课前预习。
积极预习课本,查阅巴西的相关视频资料、文本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从感性方面熟悉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展示,与其他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教师任务:1.组织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
2.引领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进行知识整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视频文件、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外搜集巴西的相关资料;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里约奥运会主题曲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第31届世界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承转过渡: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巴西,我们学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哪些方面学习?预设学生回答:知道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口、农业、工业、城市这9方面学习。
承转过渡: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巴西,了解巴西。
我们学习的总体思路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认识巴西。
【设计意图】运用奥运会主题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直接转向巴西知识的学习;通过询问,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了解一个国家,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
【展示目标】学生结合课件,研读学习目标,互设自探,教师做简单解释,明确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认领目标,有利于实现学习的有序性,初步建立知识网络。
【学习新课】游戏课堂:翻转课堂:假如你是导游……教师布置任务:全班分6组,每组负责讲清讲会某一知识点并且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的导游,带领我们一同游览巴西这个美丽的国家.导游要求:1、请用导游词2、结合地图进行导游3、游客不懂的地方导游必须耐心讲解,如导游讲不清,由导游团队其他队员帮忙讲解【互设自探】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完成任务,上讲台展示:导游一展示一巴西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导游展示时应完成以下任务(1)读图,分别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指图、讨论进行分析、总结。
(2)指图总结:巴西的位置特点:巴西地处低纬度,位于拉丁美洲,东邻大西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在西半球。
【设计意图】读图、指图分析、描述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用图能力;承转过渡:教师点评导游发言,请出第二组导游导游二展示:巴西的地形与河流特点教师布置任务:读巴西的地形、河流图,分析巴西的地形、河流有什么特点?学生完成任务:1.读图找出巴西的主要地形区?巴西的地形有什么特点?2.找出巴西的主要河流?结合课本分析巴西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教师:点评学生导游效果,运用课件展示相关答案。
【设计意图】读图分析地形、河流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地形区和河流自述的形式展开教学,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合探】: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学生分析总结:(预设探究结果)亚马孙河所处地区地势低平,北、中、南地势高,便于水的汇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位置是主导因素,位置影响到气候,气候影响河流,河流影响地形,地形影响河流。
承转过渡:教师点评导游发言,请出第三组导游导游三展示三:巴西的气候教师:呈现巴西气候图,布置任务:找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结合气候特征图分析巴西的气候特点。
学生:按照要求找出巴西的主要类型,描述气候分布和气候特点。
总结巴西的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较多,气候以湿热为主。
承转过渡:我们一直在说雨林,那雨林什么样子,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互动合探】关注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学生欣赏图片并阅读资料:1.走进“动植物王国”2.感受“地球之肺”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热带雨林有哪些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思考:这些环境效益中,哪些能对全球产生影响,哪些主要影响当地?2.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热带雨林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4.学法引导:学会比较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比相同类别的事物时,能够找出差异和相同点。
4.初步讨论:雨林的生态效应?5.深入讨论:如何保护雨林?教师指导:1)巴西对热带雨林的保护2)阶段小结:想一想:如何解决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预设回答:开发热带雨林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应该适当开发热带雨林,注意加强保护热带雨林,做到可持续发展。
例如:砍伐后及时补种,分片开发,有计划开发……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
点击课件呈现相关答案【互设自探】巴西人文地理导游四展示:巴西人口导游完成下列任务:1.巴西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巴西的首都在哪里?找出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位置,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回答:1.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是: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等。
2.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
原因是:亚马孙河流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交通不便等。
3.学生指图回答。
教师总结: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位置、地形和气候;人文因素主要是交通、开发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
【互动合探】为什么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都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4.初步讨论:巴西人口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原因5.深入讨论:巴西城市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原因学生总结发言,老师实时纠正【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对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这就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导游四继续展示巴西人种构成导游完成下列任务:1.读图归纳巴西人种构成的特点。
2.巴西混血种人数量最多,这是怎么形成的?阅读课本P83的内容,分析原因并结合卞卡一家成员构成图、巴西足球队员图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预设学生回答:欧洲殖民者进入巴西,贩卖黑奴到巴西,居民通婚,出现混血种人。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点评学生回答情况。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本环节活动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分析相关图片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注重知识的生成。
导游五展示:巴西工业和农业步骤1: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巴西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哪里?2.巴西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预设学生答案:经历了五个阶段:木材采伐、种甘蔗发展制糖业、采金热、咖啡种植、种植天然橡胶。
学生:指图说出巴西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预设学生回答:咖啡、可可、天然橡胶、香蕉、大豆、剑麻、甘蔗等。
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
学生:指图说明巴西的主要矿产及其分布。
预设学生回答:主要有铁矿、金矿、石油、锰矿等,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教师评论导游同时强调:巴西的铁矿储量大,质量好,除本国使用外,还大量出口,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基地就大量进口巴西的铁矿。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互设自探】学生完成任务:1.巴西产量占世界首位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2.巴西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有哪些?(答案见课件展示)步骤2:工业发展突飞猛进教师:布置任务:二战后,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
学生完成任务:(读图、指图、讨论、展示)1.巴西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2.在9.24图中找出:铁、煤、石油主要分布在哪里?教师任务:1.呈现课件2.总结提升:(1)工业分布要考虑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
(2)巴西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承转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完成板书内容【设计意图】学习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内容,要充分地读图、讨论、分析、归纳,进行知识整合;运用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热带雨林开发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