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 析其水文特征
(1)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 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 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 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 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 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 出现断流。
5.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 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秋季地下 水矿化度最低,水质最好。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 B.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 C.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施用量少 D.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
【关键能力突破】 一、明确三类水体补给关系 1.地下水与河湖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 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 补给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 普 遍 , 尤 其
季节变化和年际 以 东 部 季 风
答案:C
解析:秋季当地作物大多已经成熟,需要施用的化学肥料较少,农业生产对地 下水矿化度的影响较小,C对。夏季植物生长比秋季更旺盛,但矿化度并不比秋 季低,A错。秋季(9~11月)的降水量明显小于夏季,B错。若流水溶蚀作用较 强,水中溶解的盐类应该较多,地下水矿化度较高,D错。

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1、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典型: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典型: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降水量很大典型:未登陆的台风2、水循环的意义: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水体处于不断更的状态;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了地表形态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3.1、蒸发因素: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外表积3.2、影响水汽输送带的因素:风〔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季风:主要是夏季风〕;间隔海的远近;地形的阻挡3.3、影响降水的因素:充分的水汽、猛烈上升的大气运动以及分散核会形成降水3.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3.5、影响下渗的因素3.6、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考虑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大量地下水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4.1、正面的影响:✓修建水库,转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安排,,削减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进步,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转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修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削减地表径流。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施行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4.2、负向影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削减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削减,降水量削减;降雨时,下渗削减,大量地表径流会聚,简洁发生洪涝灾难。

➢围湖造田削减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减弱了其防洪抗旱才能,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四周地区气候的调整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削减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削减,易造成城市内涝。

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必背

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必背

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必背水循环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的循环过程,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能够得以再生利用。

水循环对于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来说都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地理中关于水循环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式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成分转变等环节。

首先,太阳的热能使得地球上的水面蒸发,水汽上升成为云,并在云中冷却凝结形成水滴。

然后,这些水滴合并成雨滴,并通过重力作用下降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其中,一部分降雨水流回海洋,形成地表径流;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不断向地表供给水分,并融入地表水循环。

第二,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它保证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均匀分布,为动植物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水循环还能够调节地球上的气候,保持地球温度的稳定。

同时,水循环也是地球上水资源再生利用的过程。

它使得水资源能够持续地提供给人类的各项需求,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

第三,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水循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球上的温度变化是影响水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蒸发速度会加快,云的形成也会增加,从而加速水循环的进行。

其次,地形地貌对水循环也有着重要影响。

山地和平原区域的降水量不同,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此外,植被状况和土壤类型也会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植被能够通过蒸腾释放水分到大气中,从而影响降水量和云的形成。

第四,水循环的利用与保护。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变得越发重要。

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为此,可以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如安装节水器具、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此外,保护水源地也是保护水循环的关键。

我们需要保护湖泊、河流、山地等水源地的环境,防止水源地污染和破坏。

同时,也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等现象。

总结起来,水循环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循环过程,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高三地理水循环知识点

高三地理水循环知识点

高三地理水循环知识点一、引言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变化和迁移的过程。

高三地理课程中,水循环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水循环的定义、特点、过程及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二、水循环的定义与特点水循环,又称为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迁移和转化的过程。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封闭性:水循环是一个封闭系统,在地球上循环,不与外界的物质进行交换。

2. 连续性:水循环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通过不同的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水分的迁移和转化。

3. 储量大:地球上水分的总量是非常庞大的,但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三、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蓄水等过程。

1. 蒸发:水分受到太阳热能的作用,从水体表面蒸发成为水蒸气。

2. 凝结:水蒸气遇冷空气或冷凝核,经过凝结形成小水滴或冰晶。

3. 降水:凝结的水滴聚集成云滴,云滴在云中冷却而凝结,形成水滴较大的云滴,最终下降到地面的过程称为降水。

4. 地表径流:降水后的水分在地表流动形成河流、湖泊等,并进一步保持水的循环。

5. 蓄水: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中的水贮存在地下水层中。

四、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1. 影响气候:水循环中的蒸发和降水过程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与变化,例如大范围的蒸发导致大气湿度增加,容易形成大规模的降水。

2. 维持水资源:水循环不断将水分转移到地球不同区域,保持水资源的平衡分布,供给人类和生物生活所需。

3. 调节地表温度:蒸发和凝结过程会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对地表温度产生调节作用,维持相对稳定的气候环境。

4. 形成地貌: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蓄水过程会形成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塑造地球的地貌。

5. 影响生物生态系统:水循环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生物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分布、动物栖息地等。

6. 造成水灾和干旱:水循环不平衡或异常,会导致水灾和干旱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新高考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循环再利用,维持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

在新高考地理课程中,水循环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对于考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高考地理水循环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

首先,水从地表蒸发进入大气层,形成水蒸气。

然后,水蒸气在大气中逐渐升高,冷却凝结成云,并且在云中形成小水滴。

最后,云中的水滴合并成雨滴,通过降水方式返回地表,补给地球上的水资源。

在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和凝结是核心环节。

蒸发是指地表水转化为水蒸气,主要通过太阳能的热量使得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转化为水蒸气。

蒸发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动能也会增加,使得水分子更容易脱离液体转化为气体状态。

凝结是蒸发的逆过程,是水蒸气转变为水滴的过程。

当饱和水汽遇到凝结核(例如微粒、尘埃或凝结核)时,会发生凝结现象。

这些凝结核提供了水蒸气凝结的条件,使得水蒸气能够转变为液态水。

因此,凝结核的存在是云和降水形成的先决条件。

除了蒸发和凝结,降水也是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由于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过程。

降水形式多样,包括雨水、雪水、冰雹等。

降水的形成与云内的水滴和冰晶的大小、密度、风速以及高度等都有关系。

其中,云内的水滴和冰晶的合并作用是降水形成的关键。

水循环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例如,森林砍伐、河流整治、城市化等人类活动会影响水循环的速度和规模。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水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了水蒸气含量增加,从而加强了水循环的强度,降水量也相应增加。

这对于全球各地的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防御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第一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第一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类型
海陆 间循 环
陆地 内循 环
海上 内循 环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最重要的循环, 长江参与了海
又称大循环。 陆间循环的地
使陆地水得到 表径流输送,
补充,水资源 夏季风参与了
得以再生
水汽输送
循环水量少, 但对干旱地区 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 的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 对全球的热量 海洋上的狂风 输送有着重要 暴雨 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 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 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 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 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 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 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 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 响地表水的下渗。
1.(2013·四川高考)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
线图。读图,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3.(2012·天津高考)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在城镇建设中,提倡 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 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 增加 C.c 减少
B.b 增加 D.d 减少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水循环的构成环节 a、 b、c、d 分别表示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使用透 水材料铺设地面后,将直接导致下渗增加,进而使地下径流增 加,而地表径流会减少;由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地表土壤 层的持水量增大,从长期来看,蒸发量可能会增大。 答案:B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TU NAN DIAN突 难 点)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海洋上空的水汽――→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局部地区可以对地表径流施加某些影响。

(1)水利措施①修建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大坝下游枯水期径流量。

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增加库区的蒸发量。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①“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量,调节径流,增加蒸发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3)城市建设①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②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有利于防治城市内涝。

[知识扩展]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相关地理问题(1)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2)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WU DIAN LI悟典例)(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D)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B)A.蒸发B.下渗C.蒸腾D.地下径流【思维过程】文字信息:由“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可知,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降雨量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总结自然界的水循环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环节。

下面是高中地理中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知识点总结:1.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大气层、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覆盖物(如冰川、湖泊、湿地等)之间水分的循环和交换过程。

3.水循环的环节:-蒸发:地球上的太阳能使得水体表面的水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凝结:在大气中,水蒸气冷却并凝结成云、雾等水滴或冰晶。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逐渐增大,以降雨、降雪、降冰雹等形式返回地表。

-地表径流:地表降水形成的水流,沿山谷、河道等自然通道流向海洋。

-渗透和地下水:部分降水渗入地表,进入地下层,形成地下水。

4.水循环的时间尺度:水循环的时间尺度从几天到几年不等。

如降水循环时间为年,地下水循环时间可长达几十年。

5.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温度:温度变化决定了蒸发和凝结的速率。

高温促进蒸发,低温促进凝结。

-气压:气压影响水蒸气的扩散。

气压高时,水蒸气向低气压区域扩散。

-风:风的运动使得水蒸气在大气中传播和扩散。

-山地和海洋:山地和海洋的地形特点对降水有重要影响。

山地容易形成降水,海洋上升的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6.影响水循环的地理因素:-水资源分布:水循环导致地球上各地水资源的分布差异。

热带地区降水丰富,而沙漠地区降水非常稀缺。

-水利工程:人类的水利工程对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大坝、渠道等工程改变了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循环,包括水的渗透和地下水的运动。

7.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增加,降水模式发生变化。

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降水强度和频率增加。

-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洪涝、干旱、暴雨等。

-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增加了地表径流和海平面上升的风险。

以上是高中地理中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对于地理学习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
TU NAN DIAN
突 难 点
)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海洋上空的水汽――→风带(信风带、西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局部地区可以对地表径流施加某些影响。

(1)水利措施
①修建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大坝下游枯水期径流量。

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增加库区的蒸发量。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
①“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量,调节径流,增加蒸发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3)城市建设
①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②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有利于防治城市内涝。

[知识扩展]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相关地理问题
(1)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2)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WU DIAN LI
悟典例)
(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D)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B)
A.蒸发B.下渗
C.蒸腾D.地下径流
【思维过程】
文字信息:由“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
过程线图”可知,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降雨量相同。

设问信息:1.森林对河流水文特征作用,并确定其径流量的大小;2.森林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调动知识:水循环、影响径流的因素。

MING KAO XIANG
明考向)
考向一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2018·泉州单科质检)下图示意在降雨强度与坡度均相同条件下,五种不同初始干密度(g/cm3)土壤模型,坡面径流的平均流速随时间的变化。

干密度与孔隙率呈负相关。

据此完成(1)~(2)题。

(1)坡面径流流速(C)
A.与土壤干密度呈负相关
B.与土壤孔隙率呈正相关
C.随干密度增大更早稳定
D.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增大
(2)坡面径流历时10分钟内的流速变化是因为(A)
A.下渗水量减少B.降水强度增大
C.上壤孔隙变大D.土壤冲刷加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干密度越大,流速随时间变化曲线越缓,说明坡面径流流速更稳定;图中坡面径流流速与土壤干密度呈正相关;干密度与孔隙率呈负相关,因此坡面径流流速与土壤孔隙率呈负相关;坡面径流流速在15分钟以内随时间推移而波动增大,而非持续。

第(2)题,降水量相同,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流速增大;土壤孔隙变大,下渗水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流速减小。

考向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8·黄冈模拟)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下图分别为某城市附近水系分布(Ⅰ),该流域内一次局部暴雨后甲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Ⅱ)以及城市的水循环分布(Ⅲ)。

读图完成(1)~(3)题。

(1)图(Ⅱ)中关于四条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B)
A.①表示城市建设前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B.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C.③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
D.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大气降水补给量
(2)结合图(Ⅲ)分析,②曲线流量峰值大于③曲线,主要是因为(D)
A.a增加B.b增加
C.c增加D.d增加
(3)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Ⅲ)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
A.a增加B.b减少
C.c减少D.d增加
[解析]第(1)题,图(Ⅱ)中①比较集中且出现时间较短,表示甲水文站的大气降水补给量;②峰值高且出现时间较早,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③峰值较低且出现时间较晚,表示城市建设前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④数量较少且较平稳,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

第(2)题,图(Ⅲ)中a表示下渗,b表示地下径流,c表示蒸发,d表示地表径流;城市化会使d增加,使得降水后河流下游流量峰值增大。

第(3)题,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使a、b、c增加,使d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