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合集下载

2015《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3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材梳理核)

2015《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3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材梳理核)

第三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

3.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4)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如图)(1)图示食物网中包括5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营养级。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猫头鹰、蛇、青蛙、食虫鸟。

(5)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6)此营养结构的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判断】(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只是指绿色植物。

(×)【提示】硝化细菌不属植物,也是生产者。

(2)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提示】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提示】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4)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提示】食物网中的两种生物可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等。

(5)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但不同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同。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3.对点连线【提示】①-b-Ⅱ②-a-Ⅴ③-d-Ⅲ④-e-Ⅳ⑤-c-Ⅰ1.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区别和联系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B.自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思路分析】正确解答此题应从以下2点突破:①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三、四、五、六 (4)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 (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回扣教材
1.教材 88 页[问题探讨]培养构建模型的能力。 2.教材 89[思考与讨论]。 3.教材 91 页图 5—5 食物网问题。 4.教材 92 页练习一中 1。
答案:B
考点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知识必备 1.模型图示 草兔狼狐 2.相关说明 ①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 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 1 ,如兔是初级消费 者,第二营养级。
②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③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 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 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 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讲义
必修部分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最新考纲展示 2012 · 浙江· T5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三年考情分析 2012· 海南· T18 2012· 江苏· T26 三年 8 考
2012· 海南· T28 2011· 海南· T22
2011· 新课标全国卷· T31 2010· 海南· T20 2012· 四川· T31 2010· 山东· T6 2010· 广东· T26
分解 者
细菌都是分解 者
跟踪训练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015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库:必修3第2单元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015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库:必修3第2单元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 C2.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⑥⑦解析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

答案 C3.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

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物种C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物种B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的数量会增加D.物种A、B、C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解析根据三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B、C 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

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

虾的数量增加,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答案 B4.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属于次级消费者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属于消费者,A、B错误;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部的是生产者,D错误。

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第三章“生态系统”,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功能,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生态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生物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图片展示了哪些生态系统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基本概念与类型: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类型及功能。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概念,学生做好笔记,教师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3.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讲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

过程细节:教师以食物链为例,讲解能量流动的规律,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加深理解。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讲解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现实生活中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6.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讲解典型例题。

过程细节: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7.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免费课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免费课件
的能量?
草 → 虫 → 蜘蛛 → 蛙→ 蛇 → 鹰
➢ 1. 能量是否能逆着食物链流动?如从蛇流向蛙 ?
➢ 2. 虫是否可以获得草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 3. 为什么一条食物链一般最多只有5个环节呢?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能量流动的特点
•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 单向流动。
生物可反复利用。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 流动;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 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 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态瓶的制作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食物网——各 条食物链彼此交 错,形成复杂的 网状结构,称为 食物网。
一、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
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
➢思 考
1. 生物为什么需要食物? 2. 为什么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生产者
在食物链中有什么作用? 3. 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如何运用它们所获得
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 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食物链的应用
稻田养鸭
稻田养鱼
二、讲授新课
(一)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食物链的应用
森林医生
农田卫士
三、课堂反馈
1.下列食物链写法正确的是( A )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包括动植物种群)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所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了解生态系统的知识点对于我们认识大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介绍生态系统的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地区内不同物种的群体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单位。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依赖、共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

生物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要素。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质,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水是维持生物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参与了生物体的许多基本生活过程。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等。

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的基本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降解等方式进行循环。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固定碳元素形成有机物质;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的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组织和能量;死亡的生物体通过分解作用被微生物降解成无机物质,再次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

2.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依赖于能量的流动。

能量从太阳辐射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一级一级地传递,最终以生物体的代谢消耗掉。

能量的流动是生物群落维持稳定状态的重要条件。

3. 生态服务: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包括供水、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等。

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维持了地球的水循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起到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通过湿地的保护和河流的调节,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和防洪功能;通过植物的根系固定土壤,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13知识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13知识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含义。

2、(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

3、(难点)能正确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

【要点梳理】要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范围1、生态系统的概念【高清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 399159 生态系统的概念】(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2)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3)生物圈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4)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要点诠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的空间范畴。

因为生态系统的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的自然区域,即空间。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各种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

生物不仅包括植物、动物,还有微生物。

这些结构成分要“齐全”。

(3)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这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2、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举例(见下表)要点二、生态系统的成分举例光能、热能、水、空气、无机盐、有机物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等植食动物(初级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等)、腐生真菌(霉菌、蘑菇等)、腐生细菌(枯草杆菌等)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要点诠释:①非生物环境:有阳光、空气、水分、矿质元素等没有生命的成分。

②生产者:对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来讲,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把CO2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使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这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

③消费者:参与食物链,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快速正常进行,并为植物传粉、受精、种子的传播等提供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生态学基础第37讲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一、考点内容全解(一)本讲考什么1.概念2.类型(1)森林生态系统特点:以乔木为主,动物的生活习性大多以树栖、攀缘。

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

(2)草原生态系统特点:以草本植物为主,啮齿目和适于奔跑的动物较多。

但动植物种类较少,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3)农田生态系统特点:人的作用很突出,群落结构单一,主要成分是农作物。

(4)海洋生态系统特点:生物数量和种类繁多。

以浮游植物为主,是植食性动物的主要饵料,一般都分布在200米以内的海域中。

(5)淡水生态系统特点:浅水区以挺水、浮水植物为主,深水区分布大量的浮游植物,是浮游动物和鱼类的饵料。

(6)苔原(冻原)生态系统特点:主要是分布在北纬60O以北,北极圈以南的永久冻土带,土壤几厘米以下终年结冰,有机物不能彻底分解。

其中地衣是极地苔原的典型植物。

(7)城市生态系统特点: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它所需求的物质和能量,大多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

它所产生的废物大多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分解和再利用。

对其他生态系统中会造成冲击和干扰。

(8)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特点:无光、高温、高压。

生产者是硫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消费者是一些高等无脊椎动物。

3.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见右图)结构食物链营养结构↓食物网(二)考点例析[例1]据图回答,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属于消费者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知识。

图所示一个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动物)组成。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

[答案] A[例2]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

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摄氏度,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水中,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

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周围还发现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

近20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

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2)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有何特殊之处?(3)研究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解析]该题是一个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它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代表了今后试题的一种取向,并将逐渐增多。

回答时,可以从生物的多样性、科学研究的价值、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等方面进行。

深海中没有阳光,自然也就没有绿色植物的生存。

从题目所给出的情景看,深海中的热泉生态系统,其生产者是硫细菌,消费者是多种无脊椎动物,某些生物生活在高温(海水温度超过300℃)、高压(海水的静压)、无光照的环境中,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我们平常所见的生态系统不一样。

在无阳光条件下生存的硫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它利用氧化硫化物获得的能量,还原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同常见的生态系统相比,热泉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生产者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不是绿色植物;无机环境是高温、高压、无光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环境。

[答案](1)化能自养型 (2)a.能源是化学能,不是太阳能;b.生产者是化能自养细菌,不是绿色植物;c.无机环境是高温、高压、无光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的环境。

(3)a.丰富了人们对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的认识;b.对研究生物抗高温、抗高压的机理有重要作用;c.对研究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进化有一定的意义。

[例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在本题的生态系统中这四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丙→甲→乙→丁。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二、能力提升技巧1.理解“菌”所包含的两种含义。

一种指结构较小的真核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它们都是异养型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另一种指结构简单、极微小的原核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藻等,它们既有自养型的如光合细菌、蓝藻、硝化细菌等,也有异养型的如乳酸菌、大肠杆菌等,两者分别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分解者。

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数量的多少、环境温度的高低与腐殖质的积累量有密切关系。

2.理解食物链与生物富集的关系。

某些元素(如汞)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如DDT)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并通过食物链而逐级浓缩,常可积累到毒害的程度。

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越明显,富集物浓度越高。

通过测定环境及各生物体内富集物如DDT的浓度,可大致确定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及营养关系。

[例4]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 a>b>c B c>b>a C c=b>a D a>c=b[解析]从图可知,a、b、c三地区的落叶量是a>b>c,而土壤有机物量却是a< b< c,说明分解者分解能力由强到弱是:a>b>c。

[答案] A[解题技巧]要看清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

土壤中有机物量在减少是因为被分解者分解所致。

[例5]将煮稻草所得的液汁放人大果酱瓶A中,放于野外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出现细菌、绿藻、丝状蓝藻、原生动物和一种小虫。

持续观察二个月,发现瓶中的这些生物个体数几乎没有变化。

另取一只大果酱瓶B,内含有多种无机盐和蛋白质水解物的溶液,从A瓶中吸取数滴液体加人B瓶中,定期在显微镜下检查B瓶内生物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在第50天时滴人数滴一定浓度的DDT,继续观察,发现生物个体数开始变化。

开始小虫死亡,继而原生动物死亡,不久蓝藻和绿藻开始减少。

请分析回答:(1)持续观察二个月后的A瓶可看作是一个处于系统,其中的各种生物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联系。

(2)据图分析,B瓶中细菌在最初几天数量剧增的原因是;这几种生物中二者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的是(3)滴入DDT后,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这是由于。

[解析]A瓶中有绿藻,丝状蓝藻作为生产者,原生动物、小虫为消费者,细菌为分解者,持续两个月,瓶中的生物个体数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这一个小小的生态环境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即稳态。

瓶中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彼此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小虫可以藻类为食,也可以原生动物为食,而原生动物可以吞食细菌,细菌以水中有机物颗粒及藻类、小虫、原生动物的尸体、排泄物等为养料来源。

小虫在该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在滴 DDT后,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小虫体内DDT的含量最高,结果中毒死亡,从而食物链被破坏,最终原生动物死亡,藻类数量也减数。

[答案](1)生态平衡的生态(稳定的生态) 生物群落食物链 (2)培养液中含大量有机物,使细菌分裂繁殖加快原生动物和细菌小虫和原生动物小虫和绿藻 (3)小虫 DDT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使处于营养级高位的生物中浓度最高(或生物的富集作用)[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富集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态等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这些曲线的先后出现和动态平衡中关键要能得出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什么成分,营养结构关系怎样即可。

三、基础能力测试1.对右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草原生态系统,动物为草食性动物B.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C.是森林生态系统,适于攀援生活的动物特别多D.该生态系统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2.不会造成食物链破坏的有()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 D.砍伐森林3.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4.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5.海洋生态系统依水深的程度可分为沿岸区与远洋区。

远洋区通常指远离岸边深度超过200 公尺以上的整个海域(如图) 。

试问生活在远洋区海面上的主要生产者是()A.大型水生植物B.海带C.硝化细菌等 D 绿藻等藻类6.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简单,必须要靠人力来维持B.现代化的农业,输入的能量要超出生产收获的能量C.合理开发土地和耕作的主要措施是沿湖填土造田,把热带雨林改为农田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不完全的7.实验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主要原因是前者()A.C4植物多B.土壤有机物含量高C.不施农肥D.群落垂直结构8.右图表示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由该图对落叶层的分解速度和土壤中腐殖质的积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冻土苔原落叶层分解速度低,腐殖质积累低B.冻土苔原落叶层分解速度低,腐殖质积累高C.热带雨林落叶层分解速度高,腐殖质积累高D.热带雨林落叶层分解速度低,腐殖质积累低四、潜能挑战测试9.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调查市郊一生态村,并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是该村建造此生态系统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学原理。

该生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 。

(2)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若要生产2kg 的鸡肉最多需要水稻和大豆共计 kg 。

(3)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

(4(5)在沼气池中,常有一种刺激性的臭气,该物质是 ,通过 细菌的作用可将臭气除去,并能形成 被植物吸收。

10.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池塘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 __,草原生态系统:__________ 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