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合集下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了各种生物体,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以及它们所处的土壤、水体、大气等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三个层次。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各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群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总和,它们具有相似的遗传特征和生态习性。

生物个体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包括了各种植物、动物等个体生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方面。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过程。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阳光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自己的组织和能量,同时排泄出废物。

这些废物经过分解和降解作用后,又成为植物生长的养分。

这种物质的循环和转化保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能源。

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动物。

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部分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而只有部分能量能够被生物体利用。

这种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维持着生态系统内各个层次的生物活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影响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例如,不同物种的存在和数量变化会影响到食物链的稳定性和能量的转化效率。

非生物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会改变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退化。

例如,森林砍伐和草地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侵蚀和植被减少,进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落、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再到食物链的上层。

能量的流动是不可逆转的,每一级消费者所得到的能量都比上一级消费者低。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指的是生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在生物之间循环利用。

生物通过食物链将营养物质传递给其他生物,同时废物也会被分解成无机物质,再被生物利用。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以及环境的稳定和适宜。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境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群体。

生境指的是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场所,包括土壤、水、气候、地形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旦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遭受破坏。

例如,当生物多样性下降时,生态平衡会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当生境受到破坏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制定有力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其次,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网络。

它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这些结构和功能相互依赖,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1. 生物要素生物要素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生境要素生境要素是指生物体所依赖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生境要素决定了不同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环境。

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境要素,这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角色和功能。

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它们通过竞争、合作和共享资源等方式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位的存在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能够分工合作,形成互补的生态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能量的转移和传递。

光合作用是能量的入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体。

能量的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生物生产力。

2. 养分循环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移和再利用过程。

通过有机物的分解和分解者的作用,养分得以释放和再循环。

例如,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动物摄取植物并排泄废物,细菌分解废物,将养分还给土壤。

养分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生态平衡。

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平衡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使其能够承受外界环境的变化。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它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并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组织和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结构:1.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由各种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群集。

生物群落不仅包括动植物,还包括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

2. 生态位:生物群落中各种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存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的差异,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

3. 硬件环境:生态系统的硬件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非生物环境因子。

这些环境因子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4. 能流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机制。

能流是指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上层生物。

物质循环是指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生态服务和生态调控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1.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抵抗外界干扰具有重要作用。

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2. 养分循环和净化: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的过程,促进了养分的循环利用,维持了土壤的肥沃性。

同时,生物群落中的微生物和植物还能够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起到净化作用。

3. 水资源调节: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水分的循环和分配,起到了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作用。

它可以减少洪水的发生,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维持水源地的稳定。

4. 气候调控:生态系统通过吸纳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作用,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起到调控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以及它们与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生态系统的功能则体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结构是指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生物种类及其空间分布的组织方式。

生态系统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群落层次、种群层次和个体层次。

1. 群落层次群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种组成的一个生物群体,在生态系统中是最小的功能单位。

群落内的物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

群落结构受到环境条件、物种间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 种群层次种群是指存在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相互具有亲缘关系并能进行有效交流的个体总和。

种群的结构包括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方面的特征。

种群结构反映了物种对环境适应的程度。

3. 个体层次个体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个体特征、种群密度等对生态系统的组织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数量、分布、形态等特征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的作用和表现。

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有机物分解等过程,实现了无机物质向有机物质的转化,以及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方式进行流动。

光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物种。

能量流动维系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3.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紧密关联,结构决定了功能的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并进
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系统。

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层次。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的物种集合,包括各个物种之间的相
互关系。

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非生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形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
群落包括动植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体。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我调
节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是指有机物、无机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循环利用。

而能量
流动则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物种传向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相互作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组成的。

生态系统被描述为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物质或环境的集合,包括了空气、水、岩石、土壤和其他物理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包括生态位、生物圈、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和物质循环等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结构对于生物生存和生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位: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其所处的生境、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等。

2.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存在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性。

生物多样性也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3.生态系统大小:生态系统的规模是区分不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4.食物链:自然组成中,由低级生物体为食而形成的逐层递进的关系序列。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生态环境、经济利益、文化文明等方面。

总体而言,生态系统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维持整体平衡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和生物体结构密不可分,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互相作用以形成相互支持和平衡。

这些细微的平衡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地区相对地获得了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的机制。

2.调节气候生物体通过代谢,消耗大气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而生物体和植物则能够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从而通过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氧气来调节气候。

3.资源管理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了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如水、食物、药品等。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体和物质循环亦是资源回收的能力,因此生态系统产生了充分的自然资源,使得人类获得了自然资源保护和回收的方式。

4.人类生产与生存保障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产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生命所需的食物,也可以用于其他的生产领域,如林业、工业等。

5.文化传承生态系统对于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关的非生物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组合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复杂的食物关系。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食植物获取能量和养分。

2.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环境因子。

它们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生长的基础条件。

例如,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水是动植物生命的重要组分,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活方式和分布。

3.空间组织: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地理空间上的组织方式。

不同的生态系统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被划分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它们在空间上相互连接和转换,形成了地球上各种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对环境和个体生物的维持和调节作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流动: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转换、传递和循环,实现了能量在生物体间的流动。

太阳能作为初始能量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种能源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通过食物链中的食物摄入和分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有机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这种物质循环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和稳定性,同时也提供了养分和能量供给。

3.水文调节: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吸收水分,并通过体内的蒸发释放至大气中,从而调节水分的循环和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C项中漏掉了其他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基础梳理 1.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食物 形成的一种关系(通常指 (2 ①生产者为 第一营养级 ②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
2.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 食物链 营养关系 。 (2 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被 多种植食性动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 肉食性动物 的食物。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
归纳深化
如何确定图示中A、B、C、D分别代表何种成分? 提示 先根据双向箭头A 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物质
和能量、生产者,再根据箭头指向: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剩余B和C,一个是消费者、
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 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 C.
D.流入到狐的体内
解析 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因此,B项
中的能量去向并非来自于兔的同化获得能量。 答案 B
2.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 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 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 A.a=b+d B.a>b+d C.a<b+d D.a<c+d
(C )
B.
C.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解析 考查对食物网特征的理解。由于动物的食性不同,一种动物
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食物,而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动物所食,所以生 态系统的各种生物间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由于能量沿各营养级流动过程 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随着营养级增高而减少,当这些能量不足以维持最 高营养级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代谢需要时,这个营养级也就不存在了。
能 量 流 动
归纳深化
1.生态金字塔的类型与含义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 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2.能量值的呈现形式
(1)以金字塔图形式呈现
如下图所示,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棵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 为食(食物链:树→昆虫→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
2、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 的成分。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对应训练
1. 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都是生产者 费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关系 基础梳理 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成分 、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2.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 其中主要成分是 生产者 ,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成分是生产者 和 分解者。 归纳深化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及其计算能力。根据题意,可以写 出三条食物链:①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 kg,消耗植物为 0.5÷10%=5 kg;②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kg,消耗的 植物为0.25÷10%÷10%=25 kg;③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 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kg,消耗的植物为0.25÷10%÷10%÷10%=250 kg。 所以人要增重1 kg,共消耗植物280 kg。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 ④动物都是消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解析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而有些植物如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养方式为
异养,在生态系统中应属于消费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以外,
一些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以及含有叶绿
素的光合细菌如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等,还有蓝藻,它们都是自养型,所以也 是生产者。消费者是异养类型中的捕食或寄生类型,不包括腐生类型。如以上
如图2在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
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能量储存在有机物 中,各营养级的有机物总量可以看作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在生态系统 中,营养级越低,所占有的能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据此可以推出此生 态系统的食物链是:丙→甲→乙→
(3
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课时一 第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 、3 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课时二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概念及类型
基础梳理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物群落
与它的 无机环境
生物个体 同种 种群 各种 生物群落 加上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
最大
2. 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分为 森林 、 草原 、 荒漠 、 冻原 生 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分为 海洋 、 淡水 生态系统;人工生态 系统有农田 、人工林 、 果园 、 城市 生态系统。
对应训练
1. 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强;草原上的动物以奔跑和挖洞生活的居多; 任何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逐渐递减的;分解 者和生产者是必不可少的。
2. 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 C. 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
解析 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由 于高温多雨,微生物代谢加强,分解者的活动旺盛;热带雨林生态系 统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弱,但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 高;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 度(ppm)
0.05
7
0.51
68
0.39
注意本表直接呈现的是某生物体的有机汞浓度,并非能量值。有机汞存在生 物富集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汞浓度增加,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所以 从表中有机汞浓度的大小可推知该生物营养级的高低,从而判断各生物能量值的 大小。
对应训练
单位:102千焦/m2/ GP ① ② 15.91 871.27 NP 2.81 369.69 R 13.23 501.58
③ ④ ⑤
0.88 141.20 211.85
0.34 62.07 19.26
0.54 79.13 192.59
A.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5.5%
归纳深化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止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
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两种情 况,如课本图中的蜘蛛与蟾蜍,两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
对应训练
1.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
2. 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C )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 B.在该食物网中,H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第 2、 3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及传递效率的理解 归纳深化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过程中所同化 的物质中含有的能量总和,消费者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
(2)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但对不同的生态系统, 确切的比例数总会由于各种食物链的不同、食物链内营养级数目的不同以及食物 链与食物链之间的交织等因素而有差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基础梳理 1.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 着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的循环过程,该生态系统 是指 生物圈 ,其物质循环带有 全球性 2. (1)范围:在 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 (2)形式:主要是以 CO2 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营养级间传递以 有机物 (3)特点:具有 全球 3. (1)形成原因: 化石燃料 (2)危害: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 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对陆地生态系统和
答案 A
2. (2007年重庆理综,1)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 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 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A.
B. C.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
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依次表示为A、A、C。
(2)以曲线图或柱形图形式呈现 如图1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果它们 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般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相对数量与种群的能量呈 正相关。从图示三条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可以看出,此生态系统中乙的相 对数量最多,能量也最多,应处于第一营养级,丙其次,甲最少,分别处 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即食物链乙→丙→甲。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群的相 对数量发生波动,表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