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64年发行的邮票,邮票中的古代器物属于()

A. 青铜器

B. 铁器

C. 陶器

D. 瓷器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A. 司母戊鼎

B. 鱼纹彩陶盆

C. 甲骨文

D. 冰裂纹瓷器

3.如图是我国一项出土文物的拓本,这一文物的材质是龟甲,其中的文字被称为()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4.如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大盂鼎

D. 铜象尊.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 人面鱼纹盆

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

D. 兵马俑

6.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文字出现最早的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行书

7.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A.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8.我们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文字的主要原因是()

A.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B. 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C. 基本都能认识

D. 商朝时出现

9.历史文物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司母戊鼎,我们可以了解的历

史是()

A. 商朝的青铜工艺

B. 夏朝的文字

C. 秦朝的农具

D. 东汉的兵器

10.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6万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

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说明甲骨文()

A. 年代最早

B. 内容丰富

C. 影响深远

D. 造字成熟

11.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

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 竹简或木牍

B. 龟甲或兽骨

C. 丝帛或麻布

D. 宣纸

12.“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正是古

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

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13.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

哪个朝代?()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二、材料题

1、在古老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图3 图4

材料三:

图5 图6

(1)图1和图2中的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

(2)根据图3和图4出土的农作物,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行业的发展?

(3)图5和图6这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商周时期哪一手工业部门的发达?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研究和了解真实历史的可靠来源或途径是什么?

2、读下图,完成问题:

(1)如图是什么朝代的青铜器?叫什么?

(2)此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3)从考古的角度来看,它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经分析选项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答案】A

【解析】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选A。本题考查商朝的青铜文明。准确识别图片信息,把握图片反映的历史史实是作答此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故文物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故选A。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4.【答案】B

【解析】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题目给出的这张图片是商朝四羊方尊,它的出土地点在湖南省宁乡市。故选B。本题考查了四羊方尊。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四羊方尊的造型。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图片B是司母戊鼎。故选B。本题以“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为切入点,考查司母戊鼎的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制造。

6.【答案】A

【解析】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是出现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A。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商朝甲骨文的地位与影响。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打制石器是北京人属于的工具,磨制石器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时期使用的工具,青铜农具是商周时期的工具,铁制农具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工具。所以,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故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相关知识。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殷墟出土的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从甲骨已被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很多字都是汉字的雏形。这些都是说明了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综上所述,故选B。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所以反映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司母戊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答案】D

【解析】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6万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甲骨文的说法。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所以,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综合分析,B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B

【解析】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的青铜业。

13.【答案】B

【解析】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选B。本题以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工艺精湛为依托,考查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先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图9打制;图10磨制。

(2)原始农业。

(3)青铜器制造。

(4)考古发掘。

【解析】

(1)本题考查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相关知识。阅读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的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凿出几个孔,用来捆绑木柄,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大进步。

(2)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它们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兴起。

(3)本题考查商朝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4)本题考查学生对研究和了解真实历史的可靠来源或途径的认识。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考古发掘是我们研究和了解真实历史的可靠来源或途径。

2、【答案】

(1)它是商朝的青铜器。叫司母戊鼎。

(2)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它的发现,表明我国商朝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大,工艺精美。

【解析】

本题考查商朝的青铜器。

知道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商朝.图片考查题要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进行再认再现.图片为司母戊大方鼎,然后对应回答它的特点和影响。

(1)根据图片内容可知这一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时期铸造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商朝的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这件巨大的青铜器就是制造于商朝.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司母戊鼎的发现,表明了我国商朝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大,工艺精美。

《青铜器与甲骨文》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4.下列关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叙述错误的是()

A. 出土于殷墟,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B.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C.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D. 这种文字被大量刻在商朝的青铜器上

15.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

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16.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时期

D. 战国时期

17.《尚书》中说“先人有册有典”。这个说法依据甲骨文,甲骨文“册”字,作绳索穿绕

竹木简之形,而“典”字作双手捧册之形。请你判断,这里的“先人”所处朝代应是()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

18.下面三幅图片所示均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图1 春秋莲鹤方壶图2 司母戊鼎图3 大盂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3.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学习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复习巩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 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面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 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6.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

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⑤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最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的答题表内。每小题2.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如果你想探究下列选项中离我们今天最久远的远古人类,应选择?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大汶口 D.山顶洞人 2. 观察下面的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请问居住在右图式 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长阳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你认为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玉米 4.你知道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的原因是: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5. 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这位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伟人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6.夏商两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增强军事力量 D.发展经济 7.你知道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什么时期?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8.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9. 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名称一样。”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 A.秦 B.夏 C.商 D.周 10.2007年2月18日是我国农历丁亥年(猪)春节,从字形推测下列甲骨文哪个是“猪”字 pi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5课“和同为一家”习题精选 例题: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结盟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来看,与文成公主入藏不相关的是A、D。特别是D 表述不正确,唐和吐蕃不能定义为管辖,只能是联系。另外B也不准确,它应该出现在金成公主入藏之后。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1.唐朝的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A.回族B.藏族 C.朝鲜族D.维吾尔族 2.吐蕃政权的政治中心( ) A.长安B.开封 C.逻些D.龙泉府 3.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 ) A.怀人可汗B.尺带珠丹 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4.藏族的祖先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 ) A.单于B.素丹 C.可汗D.赞普 5.维吾尔族的直线在唐朝时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6.彝族的祖先在唐朝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7.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8.被我国北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9.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③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 构④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家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 C.“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 D.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授课班级文初一年级 授课时 间 第四周(2)课型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的由来,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我国的青铜器文化。 过程与方法: 1、检查复习,督促学生及时复习。 2、朗读填空,起到预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 3、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解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出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检查笔记,复习提问,课堂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夏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的概况 难点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具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隶书——繁体楷书——简体 二、青铜器工艺高超工艺

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意义 10分钟 检查复习: 1、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国者、亡国者,夏 朝的国家性质是? 2、商朝存在的时间、建国者、亡国者、商朝都城 检查笔记复习笔 记 培养记笔 记,复习的 习惯。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周时期鼎盛 精品: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 1、中国的文字起源很早,传说黄帝命仓颉发明创造了汉字,半坡氏族村落出土的陶片上刻画的符号,被学者认为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到了商朝后期,文字已相当成熟。 2、当时的占卜风气很盛行,统治者遇事都要通过占卜询问吉凶祸福,然后把占卜的情况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人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或“卜辞”。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商朝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4、青铜器是用铜、锡的合金铸成的。夏代,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这一时期青铜器制造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商朝的青铜器刻有文字,现存的毛公鼎,铭文近500字。后人将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6、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在今天的成都平原上,有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因首先在三星堆发现,并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 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

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概述甲骨文、金文的发展过程,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水平的高超,知道我国的青铜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3.重点: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甲骨文 (1)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影响: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想一想: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工艺 (1)产生与发展: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鼎盛。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 (2)地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价值: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4)司母戊鼎: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5)影响: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金文 (1)含义: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金文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2)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怎样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迄今为止,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的单字约四五千个,其中能识读的近两千字。甲骨文字形美观,笔画均称。它以象形为主,但假借、指事、会意、转注、形声等造字法也已具备,这说明甲骨文已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问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1)请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是用来祭祀的。 (2)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再列举一、二个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四羊方尊、铜象尊等。(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开放性题,学生表达出的意思相近即可。提示: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的鼎。古人特别重视对祖先的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把祭祀摆到与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