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特点和冶炼过程的相关资料;青铜器图片;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图片;甲骨文字形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板书)感知理解: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1)计算两道数学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

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

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多媒体、启发、讨论、直观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独学、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附1:学案(10分钟)一、独立自学【温馨提示:1.历史阅读方法指导:抓住时间(时期)、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意义、作用)。

2.学习要求:在课文划出相关答案,不会的问题标出记号,10分钟)】(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距今4000多年的出土了铜镜。

2.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乃至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和。

3.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4.⑴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⑵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什么?⑶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P23——245.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6.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3-24(二)甲骨文记事1.⑴什么是甲骨文?⑵在哪里出土的?⑶是怎样被发现的?⑷记载了什么内容?⑸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什么时候?P24—252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哪些造字方法?⑵什么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⑶什么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⑷甲骨文对汉字的发展有什么意义?P25二、合作探究(5分钟)(要求:前后桌4人为一组讨论,时间5分钟)司母戊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

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在商朝时期能成功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从高、大、重、花纹、规模去分析)附2: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精品代表作是()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青铜立人像D.牛尊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是:()A.毛公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象D.司母戊鼎3、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②甲骨文记载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丰富的内容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授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识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等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4.实物: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或模型。

5.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这类古代文化遗产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获取信息,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甲骨文的刻写技巧和应用感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拓展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认识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相关知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甲骨文的刻写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或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准备甲骨文刻写工具(如小刀、毛笔等),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和甲骨文。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定又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器具,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食器:乐器:兵器酒器生产工具繁荣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

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

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

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

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

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

甲骨文是我
国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
要标志之一,从商朝开始,我国才有了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西周的金文篇幅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篇幅更长,而且很多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甲骨文和金文对于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板书设计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
三、金文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