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语文版课件17 淮上与友人别 课件

杨花:离恨哀思
笛声常常与离人思乡联系在一起。这种联 系最早出现在乐府诗中:“上马不捉鞭,反折 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悉杀行客儿。” 风笛声:离愁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 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 “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以“长(短)亭”写离情,如“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长亭:离情别绪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 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 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杨柳:离情别绪
隋代的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 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用杨花的漫天飞舞来渲 染离别的伤感。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如:本诗中的杨柳、杨花、风 笛、离亭。
【读出情感】
在诵读的基础上,猜猜《淮上与友人别》的情 感。 《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的情感是 :离愁别绪 诗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是:愁杀 【读明手法】 思考: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表达了这种情感?如 何表达的?
•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
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淮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友人别
【读准字音】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读懂大意】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淮上与友人别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开课教案冯淑雅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能带着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表现的意境。
3、体会两首诗写景与抒情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难点:体会两首古诗写景与抒情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诗”一般是诗人在和朋友分别时所作的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许多都成为千古名篇。
我们前面学过两首:《杂诗》、《夜雨寄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新课(一)学习《淮上与友人别》1、解诗题,介绍诗人。
2、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4、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学生自由朗读,体悟诗歌的感情。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诗题,利用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2、介绍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补充文学常识。
3、根据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4、研读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着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 单元第25 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
第6 单元与第7 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
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课件1

朗读课文
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疏通文意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 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 从驿亭里传来几 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 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研读课文 什么是诗?
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 的事件和感情。
2.找出《淮上与友人别》中的特殊时间、特殊地点、 特殊景物下的事件。 特殊时间:春 傍晚 特殊地点:扬子江头 离亭 特殊景物:杨柳 杨花 风笛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
情感基调
这首诗是一首握别诗,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即景生情: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课外拓展
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 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课文小结
本诗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 叙述与描写,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 2.背诵诗歌。
诗五首
淮上与友人别
课文导入
成语故事: 一字之师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 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 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 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 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 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 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 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 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 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 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7.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
(重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③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光启三年进士。
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愁杀.(shā) 潇湘..(xiāo xiāng)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初中语文】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 语文版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晋江安海职校(鸿江中学)王翠微上课时间:2009年12月2日星期三下午第6节上课地点:安海职校(鸿江中学)实训楼5楼第9多媒体教室(课前板书两个标题:《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师:翻开166面。
我们今天要学习两首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读一遍。
一生读,较平淡。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一遍。
另一生读,稍好一点。
师:这两首诗所讲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生(举手):这两首都是送别诗。
师:从诗歌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送别的呢?《淮上与友人别》这一首?生:标题有一个字——别。
师:还有没有?生:……师:下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呢?(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呢?)生:标题中有一个“送”字,诗中“与君离别意”。
师:说得好,请坐。
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板书:宦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出示幻灯片1介绍)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现象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
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
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
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
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淮上与友人别》

盈盈..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眼波横:
②眉峰聚:
③盈盈:
3.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介绍这首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4.疏通诗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去哪里呢?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离去。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四、拓展训练
知识积累:柳永有一首《雨霖铃》堪称离别诗之首,你能写下来吗?
知识积累:你知道词的基本知识吗?知道多少写多少。
教学
反思
平桥中学校“四步教学模式”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时间
第15周星期3
主备人
陈福生
刘文书
审核人
授课时间
第16周星期1.2需2课时
课题
《淮上与友人别》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资源运用情况
展示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全体学生能够串讲诗词的大意。
3.全体学生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诗
4.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习目标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潇湘..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离亭:
⑤杨花:
3.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介绍《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word17.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
(重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义山,号某某生,怀州河内(今某某沁阳)人。
③X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某某(今某某某某)人。
光启三年进士。
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X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X鹧鸪”。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愁杀.(shā) 潇湘..(xiāo xiāng)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大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2、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在晚唐诗坛负盛名。
3、学习生字:淮上(huái)潇湘(xiāo xiāng)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
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品评: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品评:风笛”、“离亭”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四、合作探究:
1、诗文是怎样借景抒写握别之情的?
明确:诗文前三句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
结句戛然而止,在对照中愈显出其内容丰富。
临歧路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途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
另外,诗人用淡笔点染景色,用重笔写愁绪,同音字重复,构成了一种既清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有情韵的风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
握别时地——愁杀人;风笛离亭——各东西。
————客中送客,倍觉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