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课件(共92张PPT)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课件(共92张PPT)

读 一读
pù bù
望庐山瀑布
[唐]王之涣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yáo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朗读指导
日 照//香 炉//生/紫 烟, 遥 看//瀑 布//挂/前 川。 飞 流//直 下//三 千/尺, 疑 是//银 河//落/九 天。
没有。“三千尺”是虚指,运用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瀑布水流飞驰、一泻 千里的壮观景象。
层次梳理
拓展延伸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唐·施肩吾《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飞流”表现出了瀑布喷涌飞泻的情景。
“直下”写出了山之险,水之急。
“疑”字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有: 白日依山尽, 景色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感想 更上一层楼。
想要 欲 穷 千 里 目, 尽 看的很远很远 更 上 一 层 楼。

这两句写诗人所思。诗意是:要想看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思考
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山、黄河、海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想象力量、自学力量、规律思维力量、朗读力量和语言表达的力量。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 4 个字,并且要生疏 6 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秀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肯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日教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知名的大诗人,你们快活吗?生:快活。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宠爱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读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读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比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刚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生疏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生疏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相互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生疏。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教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望庐山瀑布》。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我希望同学们能够:1. 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能够正确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

3.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地展示瀑布的壮观景象。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诗歌朗诵的音频资料,让同学们能够听到专业人士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同学们观察和描述瀑布的景象,引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朗读与理解:我会带领同学们朗读诗文,指导他们正确停顿和重音,以体会诗歌的韵律。

然后,我会逐句解释诗文内容,帮助同学们理解诗人的描写和情感。

3. 分析与讨论:我会引导同学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意象对比和夸张手法,让同学们感受诗歌的美。

4. 实践与拓展:我会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小诗,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书写诗文的《望庐山瀑布》和作者李白的名字。

然后,我会将诗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意象用关键词的形式板书出来,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背诵并默写《望庐山瀑布》。

2.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安排的是两⾸古诗,分别是唐朝诗⼈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李⽩写的《望庐⼭瀑布》。

两⾸古诗都⽤凝炼精妙的语⾔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然风光,意境深远,极具画⾯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课⽂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望庐⼭瀑布 【唐】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教案: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背诵课⽂。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字。

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本课⽣字卡⽚,朗读课⽂录⾳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提⽰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西、河南等省区,在⼭东流⼊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西永济县有⼀座的⾼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千多年前的⼀个傍晚,诗⼈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冲毁,但是这⾸诗,却⼀直受到⼈们的喜爱。

⼆、范读课⽂ 三、⾃学课⽂。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把课⽂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

四、检查⾃学情况 1.认读⽣字。

楼 ⼊ 穷 ⽬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

(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奔腾着,流向⼤海。

) 2.读诗句: ⽩⽇/依⼭/尽, 黄河/⼊海/流。

教师⽰范读出⼣阳⼣下、河⽔滔滔的情境,再学⽣反复练读。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古诗二首》鲁迅《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课文讲解本课是一篇杂文,主要讲述北国的景色和历史文化。

文中描写的是冬天的北国,雪花纷飞,大河冰封,极尽寒冷之美。

同时,鲁迅还借用古人对于北国神话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英雄和文化的赞美。

其中,《鹅》一篇描写了北国风光和历史名人,其中最后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对于现代时代的期待。

而《风》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描绘了他游历吴地时窗外的景色,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感受和景色的美丽。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北国风光和历史文化2.认识古诗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3.学会欣赏诗歌,感受美的力量教学内容1.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3.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教学步骤1.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北国的寒冷气息;–翻译一篇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2.学习《鹅》–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讲述历史名人,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3.学习《风》–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唐诗中的含义;–与《鹅》作对比,让学生领悟古诗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

4.总结回顾–回顾整个课程,让学生再次体会北国的雪景和历史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结语《古诗二首》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北国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对于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这种魔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表示怀疑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是词汇运用上的一个难点。
-诗歌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增强对古诗文意的理解。
-如《悯农》背后的农民艰辛劳作的背景,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例如:古诗中的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体会。
其次,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还不够丰富。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关于表达和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古诗中的意境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尽量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解释。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关于古诗意境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通过图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古诗二首
指导书写“依”。
学写字
在竖中线右侧。 在竖中线左侧。 从竖中线起笔。
8 古诗二首
消失的意思。
学认字
白日依山尽
8 古诗二首
指导书写“尽”。
学写字
舒展。 在竖中线收笔。 在竖中线收笔。
8 古诗二首
语速缓慢。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作者远远看到夕阳依傍着 西山即将落下。
当他站在鹳雀楼上抬头望 去,黄河出现在他的眼前。
8 古诗二首
面对眼前的景象,诗人 心中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疑是银河落九天。
8 古诗二首
“九”在古代常常表示极多的含义, 我们以后还会学到“九霄云外、九 牛一毛”这样的成语,其中的“九”
都是很多的意思。
疑是银河落九天。
8 古诗二首
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后第二题)
8 古诗二首
五言诗和七言诗诵读的时候的停顿不同。请 大家再根据停顿提示朗诵这首诗。
8 古诗二首
根据要求再读古诗。
①自由读古诗,结合认字表边读边画出这首 诗中的生字。
②借助拼音认一认这些字。
③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字。
8 古诗二首
学认字
炉烟
这两个字的意思 都与火有关,所 以都是火字旁。
8 古诗二首
8 古诗二首
课堂演练
一、轻松找朋友。
lóu qiónɡ yù

欲楼
8 古诗二首
二、辨字组词。 楼(楼房 )依( 依靠 ) 搂(搂抱)衣( 衣服 )
8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
师生一起诵读《登鹳雀楼》。
8 古诗二首
互动课堂
齐读诗题,注意停顿。
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望/庐山瀑布
谁能用“布”组词?
学认字
8 古诗二首
上下结构:照 左右结构:炉、烟、挂
独体字:川
学写字
8 古诗二首
火炉
香炉
壁炉
炉火点燃就会有烟冒出来,所以“烟”也是火 字旁。你能用“烟”组什么词?
8 古诗二首
香烟 炊烟 烟花 烟火 硝烟 狼烟 烟斗 烟叶
你还认识哪些带有火字旁的字呢?



8 古诗二首
观察它的偏旁,猜一猜它和什么有 关?可以用“遥”组什么词?
学认字
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的意思就是远远地看。
8 古诗二首
8 古诗二首
香炉峰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 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 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 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景 色烟雾。让我们一边想 象这样的画面,一边读 这句诗。
8 古诗二首
白纱
诗人远远望着庐 山瀑布,觉得瀑布像 什么?
白布
8 古诗二首
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 从山壁间飞速的跌落下来, 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 这是多么壮美的景象啊!让 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 起再来读前两行诗句吧。
8 古诗二首
学生练写“层”。
舒展。
在横中线上。 要长。
学写字
8 古诗二首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8 古诗二首
白日依山尽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 看到 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 , 高,才能看得远 的人生哲理。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8 古诗二首
祖国秀丽的山河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课文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吧。
8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学认字
古代的楼都是用木头制造的,所以 “楼”是木字旁。
8 古诗二首
指导书写“楼”。
学写字
横长。 折点在竖中线,
撇短点长。
8 古诗二首
遥看瀑布挂前川

你能用“川”组一个词吗? 学认字
“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 两岸,中间是水流。
8 古诗二首
读了下面的诗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景物?
太阳 香炉 紫烟 瀑布
8 古诗二首
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
这座山峰在庐山的西北, 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黄果树瀑布
诺日朗瀑布
德天瀑布
壶口瀑布
云台山瀑布
8 古诗二首
这些瀑布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呀!庐山 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到李白的这首诗 中去感受一下吧。再读诗题:
望/庐山瀑布
8 古诗二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登 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 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
《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 庐山瀑布》是七言诗。
8 古诗二首
听老师描述,同学们背诵诗句。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 水汽透过阳光,好像燃起的紫色云烟,远远望去, 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挂在山川之间。
8 古诗二首
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不禁怀 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
8 古诗二首
观察下面5个生字,按照结构分类。
照炉 烟挂川
8 古诗二首
学生练写“黄”。
学写字
横长。
8 古诗二首
想象画面朗读第一、二行诗。
8 古诗二首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 怎样的画面。(课后第二题)
8 古诗二首
诵读诗歌第三、四行。
左右结构,想要的意思。
学认字
穷尽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 学认字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是诗歌最后两句表 达的意思。
8 古诗二首
认读生字。
lóu





qióng

jìn

céng

学认字
8 古诗二首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诗人登上鹳雀 楼之后看到的景物画出来。
白日

黄河

8 古诗二首
“白日”指的是傍 晚时分将要落山的
太阳。
8 古诗二首
互动课堂
白日依山尽
怎样记住“依”?
加一加:亻+衣=依。
学认字
“依”在很久以前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 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 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 思。组词为: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Nhomakorabea城楼
钟楼
航站楼
家属楼
教学楼
8 古诗二首
鹳雀是一种水鸟。鹳雀楼 在我国的山西省,因常有鹳雀 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 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 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 成了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8 古诗二首
齐读诗题,注意停顿。
登/鹳雀楼
8 古诗二首
不看拼音读古诗。
8 古诗二首
庐山最壮观的三叠泉瀑 布,高155米,相当于50层楼 那么高。面对着这样的瀑布, 李白不禁吟诵到:
飞流直下三千尺,
8 古诗二首
一尺约等于0.33米。这瀑布真有“三千尺”那么 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
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 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 赞美瀑布的恢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