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酶工程制药复习2
微生物制药复习题(1)

微生物制药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药物: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或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2、全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当某些微生物药物的化学结构已经明确且结构简单时,采用全化学的方法进行合成,制取微生物药物。
世界上第一个全化学合成的微生物药物--氯霉素。
3、生物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特定的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微生物药物。
利用微生物药物的特定理化性质,提取和精制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药物。
4、半化学合成法(半合成法):利用化学方法改进生物合成的微生物药物,获得性能更优良的微生物药物。
5、富集培养: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环境下快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
6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作用。
7原生质体融合:用脱壁酶处理将微生物的细胞壁除去,制成原生质体,然后在高渗溶液的条件下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助溶条件,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从而获得异核体或重组子技术。
8半合成药物:对本身是天然药物的结构进行修改而生成的新药就是半合成药物。
9前体:微生物从外界吸收或在代谢途径中形成,可被进一步转变为最终产物的化合物。
10初级代谢: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代谢过程11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稳定生长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12生源说:次级代谢产物分子中构建单位的各种原子的起源。
(构建单位=前体)13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各种构建单位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14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
15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杀死全部微生物的所用时间。
16热死时间:在规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比例的微生物菌体所用时间。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及答案(二)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及答案1.论述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答:(1)开辟新的食品资源:利用微生物菌体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应用微生物酶工程生产高果糖浆、饴糖、麦芽糖、高麦芽糖浆、麦芽糊精、偶联糖等淀粉糖产品。
(2)提高食品品质: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生产酸味剂、甜味剂和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
在肉类和鱼类加工中应用酶来改善组织,嫩化肉类和转化废弃蛋白质。
在乳品加工中应用酶进行干酪生产、分解乳糖和黄油增香。
在果蔬加工中应用酶进行柑橘脱苦、果汁澄清和果蔬保藏等。
在饮料、酿酒工业中应用酶发酵生产各种饮料。
在焙烤食品生产中应用淀粉酶和蛋白酶来提高焙烤品质和增加香味。
(3)食品卫生检测: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单克隆抗体法和DNA 探针法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杆菌等。
(4)食品脱毒:利用发酵法、酶解法等对食品中的有毒糖苷类物质(硫代葡萄糖苷)、寡糖(β-半乳糖苷)和棉酚等进行处理,以脱除有毒物质。
2.试论述生物技术与医药卫生的关系?答:(1)疫苗生产:病原体减毒或弱化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
病原体减毒和弱化疫苗是利用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以及减毒疫苗的制备技术来生产的,是以减毒或弱化的病原体作为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克隆在细菌或真核细胞内,利用细菌或细胞生产病原体的抗原,利用抗原作为疫苗。
而核酸疫苗则是将含有编码蛋白质基因序列的质粒载体,经肌肉注射或微弹轰击等方法导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表达系统表达抗原蛋白质,诱导宿主产生对抗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疾病诊断:单克隆抗体与ELISA技术用于诊断传染性疾病、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确定激素水平、检验血液中的药物含量及鉴定微生物病原体。
DNA诊断技术可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肿瘤和传染性疾病。
(3)生物制药与基因工程药物:利用微生物发酵可生产各种抗生素。
利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可生产天然药物,如紫草宁、紫杉醇、人参皂苷、强心苷、胡萝卜素等。
酶工程复习 (2)

1.酶工程:酶的生产、改性及与应用的技术过程2.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RNA3.酶: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RNA)4.酶的绝对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进行一种反应,这种高度的专一性叫酶的绝对专一性酶的相对专一性:一种酶能够催化一类结构相似底物进行某种相同类型的反应,这种专一性称为相对专一性5.活化能: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1摩尔的初态分子转化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自由能称为活化能6.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ion):抑制剂与底物分子竞争与酶分子结合引起的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与底物分别与酶分子上的不同结合位点,引起酶活性降低的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在底物与酶分子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后,抑制剂再与中间复合物结合引起抑制作用7.酶活IU:在特定条件下,每1min催化1u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
转化数:又称为摩尔催化活性,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
催化周期:转化数的倒数,也指酶进行一次催化所用的时间。
8.酶的生物合成:酶在生物体内合成的过程称为酶的生物合成。
酶的发酵生产: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获得所需酶的技术过程。
9.转录(Transcription);转录是以DNA为模板,以核苷三磷酸为底物,在依赖DNA的RNA聚合酶转录酶)的作用下,生成RNA的过程。
翻译(Translation):以mRNA为模板,以各种氨基酸为底物,在核糖核蛋白体上通过各种tRNA、酶、和辅助因子的作用,合成多肽链的过程10.组成型酶(Constitutive enzyme):在细胞中的量比较恒定,环境因素对其合成速率影响不大的一类酶适应型酶( Adaptive enzyme)或调节型酶(Regulated enzyme):在细胞中的含量变化很大,其合成速率明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的一类酶11.操纵子学说(Operon theory):转录水平的调节,又称基因的调节。
大学《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1.酶生物合成法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那几个步骤?(1)用作培养菌种及扩大生产的发酵罐的培养基的配制(2)培养基、发酵罐以及辅助设备的消毒灭菌(3)将已培养好的有活性的纯菌株以一定量转接到发酵罐中(4)接种到发酵罐中的菌株控制在最适条件下生长并形成代谢产物(5)将产物抽提并进行精制(6)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废水2.如何控制微生物发酵产酶的工艺条件?发酵过程中,为了能对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需要对有关工艺参数进行定期取样测定或进行连续测量。
参数中,对发酵过程影响较大的有温度、PH、溶解氧浓度等。
(1)温度: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对细胞生长、产物形成、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和生物合成方面。
例如:枯草杆菌的最适温度为34--37℃,黑曲霉的最适温度为28--32℃(2)pH: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取决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
微生物生长和生物合成都有其最适和能够耐受的pH范围,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6.3-7.5,霉菌和酵母生长的最适pH4-6,放线菌生长的最适pH7-8。
(3)溶解氧浓度:对于好氧发酵,溶解氧浓度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好氧性微生物深层培养时,需要适量的溶解氧以维持其呼吸代谢和某些产物的合成,氧的不足会造成代谢异常,产量降低。
简述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和操作要点?离子交换层析原理:根据待分离物质带电性质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
操作:a上样:上样体积不十分严格。
b洗脱: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c梯度洗脱法:改变溶液的pHd再生:用0.5mol/LNaOH和0.5mol/L NaCl混合溶液或0.5mol/L HCl处理。
凝胶层析原理:利用某些凝胶对于不同分子大小的组分阻滞作用的不同。
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凝胶孔内,在凝胶颗粒之间的空隙向下移动,并最先被洗脱出来;小分子物质可自由出入凝胶孔,流程长而后流出层析柱。
操作:a凝胶的选择和处理,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范围选择相应型号的凝胶介质。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知识点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生物制药的研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制药, 细胞工程制药, 酶工程制药和发酵工程制药。
2.生物技术制药, 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 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 是采用DNA 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治疗性抗体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药物, 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 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的医药品。
5.现代生物药物四种类型: ①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
②基因药物, 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③来自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
④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6.生物药物按功能用途分为三类: 治疗药物, 预防药物和诊断药物。
7.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分子结构复杂, 具种属特异性, 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 稳定性差, 基因稳定性, 免疫原性、重复给药会产生抗体, 体内半衰期短, 受体效应, 多效性和网络效应, 质量控制的特殊性, 生产系统的复杂性。
8.生物技术制药特征:高技术, 高投入, 长周期, 高风险, 高收益。
9.基因诊断: 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DNA水平或RNA水平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从而对特定的疾病进行诊断。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品的优点: (1)可以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和多肽(如胰岛素、干扰素、细胞因子等), 为临床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2)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 以便对其生理、生化和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扩大这些物质的应用范围;(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4)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在作为药物使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 可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进行改造和去除;(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获得新型化合物, 扩大药物筛选来源。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酶工程是指对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主要目的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提高酶的稳定性B. 增强酶的催化效率C. 改变酶的底物专一性D. 降低酶的生产成本答案:D2. 在酶工程中,下列哪一项技术不属于酶的改造方法?A. 基因工程B. 蛋白质工程C. 酶的固定化D. 酶的纯化答案:D3. 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可重复使用B. 提高酶的稳定性C. 便于酶的分离和纯化D. 增加酶的底物专一性答案:D二、填空题4. 酶工程中常用的酶固定化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5. 酶的催化效率通常用_______来表示,它是酶催化反应速率与_______的比值。
答案:kcat、底物浓度三、简答题6. 简述酶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酶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制药、生物燃料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酶的改造和固定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绿色生产。
7. 描述酶的改造方法之一——蛋白质工程的基本过程。
答案:蛋白质工程的基本过程包括:(1) 确定目标酶的氨基酸序列;(2) 设计预期的氨基酸序列变化;(3) 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合成技术实现氨基酸序列的改变;(4) 表达改造后的酶蛋白;(5) 评估改造酶的性能,如稳定性、催化效率等。
四、论述题8. 论述固定化酶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答案:固定化酶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连续流反应器和批式反应器。
固定化酶的优势包括:(1) 酶的稳定性提高,延长使用寿命;(2) 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便于回收和再利用;(3) 可以提高底物转化率,减少副反应;(4) 有助于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五、案例分析题9. 某制药公司希望通过酶工程提高一种药物前体的合成效率。
请分析可能采取的策略,并讨论这些策略的潜在优势和局限性。
答案:可能采取的策略包括:(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酶的基因,提高酶的催化效率;(2) 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改变酶的结构,提高其稳定性和底物专一性;(3) 采用固定化技术,使酶在反应过程中易于分离和重复使用。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题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题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物技术的发展史1、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与其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
它的范畴: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
P12、蛋白质工程----第二代基因工程;海洋生物技术-----第三代生物技术P13、生物技术发展史:传统、近代(抗生素、发酵罐)、现代(DNA重组)P31974年,Boyer和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1975年,Koher 和Milstein 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被批准上市1989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批准上市2003年,中国的重组腺病毒-p53注射液成为石阶上第一个正式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
第二节生物技术药物1、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P42、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活其他生物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它与天然生化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共同归为生物药物。
3、现代生物药物分为4类:重组DNA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基因药物;天然药物;合成与部分合成药物。
4、生物药物按用途分为: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5、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1)分子结构复杂;(2)具有种属特异性;(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4)稳定性差(5)基因稳定性;(6)免疫原性;(7)体内半衰期短;(8)受体效应;(9)多效性和网络性效应;(10)检验的特殊性。
第三节生物技术制药1、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
P52、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有哪些?P7(1)基因工程制药:① 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如干扰素(IFN)、红细胞生成素(EPO)等②基因工程疫苗,如乙肝基因工程疫苗③基因工程抗体,它可以作为导向药物的载体④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⑤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新药的筛选模型⑥应用极影工程激活素改良菌种,产生新的微生物药物⑦改进药物生产工艺⑧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知识点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生物制药的研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和发酵工程制药。
2.生物技术制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是采用DNA 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治疗性抗体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药物,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的医药品。
5.现代生物药物四种类型:①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
②基因药物,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③来自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
④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6.生物药物按功能用途分为三类:治疗药物,预防药物和诊断药物。
7.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分子结构复杂,具种属特异性,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稳定性差,基因稳定性,免疫原性、重复给药会产生抗体,体内半衰期短,受体效应,多效性和网络效应,质量控制的特殊性,生产系统的复杂性。
8.生物技术制药特征: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
9.基因诊断: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DNA水平或RNA水平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从而对特定的疾病进行诊断。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品的优点:(1)可以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和多肽(如胰岛素、干扰素、细胞因子等),为临床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2)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以便对其生理、生化和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扩大这些物质的应用范围;(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4)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在作为药物使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可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进行改造和去除;(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
2.基因工程技术就是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工程菌(或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问答4. 如何从环境中筛选稀有放线菌中的小单孢菌,并说明各步骤的作用?(一)所谓的稀有放线菌:即为除链霉菌属外的其它属的放线菌。
如:小单孢菌、小双孢菌、马杜拉放线菌等。
选择培养分离——微生物群落中数量占少数的微生物的分离纯化:(1)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2)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使待分离的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方便用稀释法对其进行纯化。
(3)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突出”。
→直接挑取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获得纯培养。
1)①利用选择培养法进行直接分离:Ⅰ、高温下培养:分离嗜热细菌。
Ⅱ、培养基中不含N:分离固氮菌。
Ⅲ、培养基加抗生素:分离抗性菌。
②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Ⅰ、牛奶平板:分离蛋白酶产生菌。
Ⅱ、颜色反应:分离特定的菌株。
Ⅲ、利用特定细菌的滑动特点进行分离纯化。
2)富集培养:特定的环境条件→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待分离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二)高选择性分离小单孢菌的程序:土样自然风干→制成土壤悬浮液→1~5%苯酚处理→涂布平板(HV琼脂+萘啶酸20mg/L+衣霉素20mg/L)衣霉素和萘啶酸作为细菌、真菌和非目的放线菌的抑制剂。
6. 如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的机理?将同位素标记可疑前体物质加到培养基中→培养后分离目的代谢产物→测定终产物中同位素含量和分布情况→判断可疑前体物质是否参与代谢产物的合成16. 如想开发生产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工程菌,该如何构建?如想进一步提高该酶的表达量,该如何进行?假如重组表达的酶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以你学到的知识分析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基因工程酶(蛋白)的构建(1)基因的获取(通过NCBI搜索欲构建的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序列,再设计引物,以所需的cDNA为模板PCR获得)。
(2)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体外重组。
(3)导入宿主细胞。
(4)筛选和验证。
(5)目的基因的表达。
提高表达量:(1)利用高效表达质粒(强启动子和高拷贝)。
(2)优化密码子。
(3)优化翻译起始区的二级结构。
(4)使ATG和SD序列之间距离为9bp。
(5)优化表达条件。
减少包涵体:(1)降低培养温度。
(2)减少诱导剂的使用量。
(3)12. 论述抗生素的作用机理?(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5)干扰细菌的能量代谢。
(6)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
13. 从你的观点谈谈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应对耐药菌感染的患者隔离;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
(3)加强药政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
(4)加强新抗菌药物的研制。
(5)加强质粒消除剂的研制。
(6)抗菌药物的“轮休”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对控制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15. 请简述微生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一般过程。
微生物药物研发的一般程序微生物药物研究的一般程序:(1)微生物药物产生菌、有效菌株的筛选、保藏及选育。
(2)发酵。
(3)药物的分离纯化。
(4)药物的化学鉴别和结构测定。
(5)药理与临床评价。
(6)工业化研究。
(7)基础研究。
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的一般程序9. 在微生物制药的种子扩大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哪些方面的问题?(一)种子培养的目的与要求:(1)种子扩培的目的:1)接种量的需要。
2)菌种的驯化。
3)缩短发酵时间、保证生产水平。
(2)种子的要求:1)活力强,移种至发酵后能够迅速生长,迟缓期短。
2)生理状况稳定,个体与群体。
3)菌体总量及浓度能满足大容量发酵罐的要求。
4)无杂菌污染。
5)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3)种子制备过程:斜面菌种→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发酵(二)种子制备的技术概要:(1)实验室阶段:1)培养物选择的原则:目的——种子扩培到一定的量和质,根据菌种的特点最终的培养物可分为2类:①对于不产孢子和芽孢的微生物: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菌体②对于产孢子的微生物:Ⅰ、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孢子Ⅱ、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菌丝体2)培养基选择的原则:培养基的选择应该是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对孢子培养基应该是有利于孢子的生长。
培养基的原料一般都比较精细(实验室种子培养阶段,规模一般比较小,为了保证培养基的质量)3)起始接种物的传代问题:①细菌:保藏斜面→活化斜面②产孢子:保藏→母斜面→子斜面原则:使菌种的传代次数尽可能的少。
***孢子培养:*母瓶:活化、纯化,使保藏菌种生长,并去除变异株。
所以接种时要稀一点,便于纯化生长到单菌落。
*子瓶:大量繁殖,得到大量孢子。
*接种:❶从母斜面上点接种,选取生长好的单菌落。
❷接种时密一点,得到大量的孢子。
(2)生产车间阶段:1)培养物的选择原则:菌丝体比孢子要有利——①缩短发酵时间②有利于获得好的发酵结果2)培养基选择的原则:目的——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菌体,因此培养基的选择应首先考虑的是有利于孢子的发育和菌体的生长,所以营养要比发酵培养基丰富。
在原料方面:不如实验室阶段那么精细,而是基本接近于发酵培养基,2方面原因:①成本;②驯化(3)发酵级数的确定:一般由菌丝体培养开始计算发酵级数,但有时,工厂从第一级种子罐开始计算发酵级数。
***发酵级数确定的依据:❶级数受发酵规模、菌体生长特性、接种量的影响。
❷级数大,难控制、易染菌、易变异,管理困难,一般2~4级。
❸在发酵产品的放大中,反应级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4)接种量的确定:接种量=移入种子的体积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过大过小都不好,最终以实践定,如大多数抗生素为7~15%。
但是一般认为大一点好。
***双种:两个种子罐接种到一个发酵罐中。
***倒种:一部分种子来源于种子罐,一部分来源于发酵罐。
(5)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1)种龄短:菌体太少;2)种龄长:易老化原则:对数生长期末,细胞活力强,菌体浓度相对较大,但是最终由实验结果定。
(6)种子的质量要求:1)量:要求达到一定的浓度2)质:①菌丝形态、培养液外观(生长处于某个阶段、均匀等等)②C、N、P的含量,pH值,酶活等③无污染(无杂菌)(7)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1)固体种子:①培养基②培养条件:温度、湿度、培养时间、冷藏时间③接种量2)液体种子:①培养基②培养条件:温度、通气量③种龄④接种量:通常细菌1~5%,酵母5~10%,霉菌7~15%8. 非定向诱变的突变生物合成基本流程?出发菌株的选择↓有生理活力的突变株无生理活力的突变株 有生理活力的突变株有区段合成产物、无连接酶等 有区段产物A 有区段产物B活性的突变株发酵培养↓样品收集↓TLC 、HPLC 检测及制备↓结构检测区段合成产物,连接酶等采集土样(或其他用于分离微生物的样品)→ 平板分离培养 → 斜面培养 → 摇瓶发酵→ 一次筛选小发酵罐发酵↓提取↓粗提物(纯度20~50%)↓二次筛选↓提纯(纯度>90%)↓稳定性研究报批生产 → 上市其他模型筛选 放弃 放弃1. 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2.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2)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
3. 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1)营养物质被消耗(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3)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4)产生毒物或抗生素(5)空间的争夺4. 基因突变的特点:适用于整个生物界,以细菌的抗药性为例。
(1)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2)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
(3)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
(4)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
(5)可诱发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10~105倍)。
(6)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
(7)可逆性:从原始的野生型基因到变异株的突变称为正向突变,从突变株回到野生型的过程则称为回复突变或回变。
5. 细菌菌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
细菌菌膜耐药机制:(1)渗透限制;(2)营养限制;(3)表达耐药表型;(4)细菌菌膜的不均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