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进展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农作物、土壤、水体、空气和动植物体内超过一定限量的残留。
农药残留不仅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1. 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是一种通过分离和检测物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种。
质谱法则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质子、碳离子、分子离子等来鉴定和定量农药残留。
光谱法则是通过分析物质的吸收、散射、荧光等光学性质来检测农药残留。
虽然这些方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检测灵敏度不高、检测时间长等缺点。
2.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生物元件与物理元件相结合,通过生物合成方法构建的高灵敏度、高灵活度和低成本的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
目前,已有一些基于酶、抗体、DNA等生物元件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已经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中。
3. 快速检测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快速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如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检测设备等。
这些技术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等优势,能够满足实际场景下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需求。
1. 多模式综合检测技术传统的单一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检测需求,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采用多模式综合检测技术。
即结合色谱法、质谱法、生物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互补优势,实现对农药残留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
2. 联网检测与智能化检测设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能够通过网络实时监测信息,并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
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也将成为农药残留检测的利器,便于用户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展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展一、引言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过多使用农药容易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问题。
这些农药残留不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可能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价值。
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
这些技术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可以对常见的农药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但由于这些技术的检测范围往往比较有限,无法满足对更多新型农药的检测需求。
三、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1. 成像技术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包括光学成像、活体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特定的成像系统对农产品进行扫描和成像,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目前,成像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前景广阔。
2.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检测速度、灵敏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生物传感器技术利用生物元件和传感器的组合,可以对农药残留进行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目前已经逐渐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3. 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通过对样品中的DNA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这种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因此已经逐渐成为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四、总结随着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农药残留的检测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并已逐渐得到应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更好地保障了食品安全。
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农药使用方式遭受质疑,相应地,在果蔬等食品生产中需要进行检测,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本文将从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一、研究方法
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物理分析和化学分析两种方法。
物理分析方法主要是用光学显微镜、光谱分析仪等性质检测设备来进行研究。
化学分析方法则是通过色谱、质谱、荧光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等仪器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产生结果可以定量测量农药种类和浓度等信息。
二、研究进展
近年来,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
首先,在分析技术方面,改进了高效液相色谱和气体色谱等设备以及分析试剂,增强其检测能力并提高了检测精度;其次,在分析范围方面,今天的分析技术已能高效、精确地分析出几百种农药的残留情况,通过研究甚至可以确定不同品种的农药残留趋势;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开展了暗反应等研究,这让分析技术更加全面、细致。
三、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仍需不断发展,以适应对农药残留的检测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方面,检测设备会更加精细化,微型化,便于携带和操作,以适应迅速、简单的检测需求;另一方面,数据分析方面会更加细致、精确和自动化,以提高评估方案和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水果的食品安全。
此外,通过建立相关数据库、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等技术,也会进一步完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推动安全无毒食品生产的发展。
总之,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发展以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仪器设备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仪器设备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农药残留是指农作物或食品中存在的超过安全标准的农药残留物。
这些残留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成为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农药残留检测中,仪器设备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仪器设备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作用和优势。
一、液相色谱仪的应用液相色谱仪(HPLC)是目前最常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之一。
它通过将农作物或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利用色谱柱对溶液进行分离,并通过紫外灯、荧光检测器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仪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以及多种检测方式的优点,可有效检测不同种类农药残留物。
二、气相色谱仪的应用气相色谱仪(GC)是另一种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
它通过将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物挥发成气态,并在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和检测。
气相色谱仪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快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对易挥发性农药残留物的检测。
三、质谱仪的应用质谱仪(MS)是一种强大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它与色谱仪相结合,通过将分离后的物质进行荧光、离子化等处理,获得具有特定质量和荷电状态的离子,然后利用质谱仪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
质谱仪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优势,可用于复杂样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四、免疫分析仪的应用免疫分析仪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中。
它通过将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物与特定抗体结合,并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通过光学或电化学信号进行检测。
免疫分析仪具有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和简单操作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
五、电化学分析仪的应用电化学分析仪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的仪器。
它通过测量样品中农药残留物的电化学特性,如电流、电位等,来定量分析样品中的残留物。
电化学分析仪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响应时间短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领域。
总结起来,仪器设备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展与挑战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展与挑战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项技术的进展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农药是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草害和病害侵袭而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
然而,过量或不合规使用农药会导致农产品残留农药的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非常关键。
一方面,检测技术的进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情况。
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依靠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但这些方法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操作。
近年来,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免疫分析技术逐渐成为农药残留检测的重要手段。
这种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检测样品中农药的含量,且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势。
此外,随着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也正在不断涌现,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多选择。
另一方面,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不同类型的农药可能需要不同的检测指标和方法,这对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农产品的复杂性和样本数量的庞大也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食品中的其他成分和杂质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需要寻找合适的提取和预处理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由于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检测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需要我们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为了解决上述挑战,科研人员们正不断努力改进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一方面,他们通过提高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加强农药残留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他们将目光转向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希望借助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来提高检测的可靠性和快速性。
此外,加强与农药生产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加强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也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结起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和完善,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我国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首先,介绍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其次,详细阐述了目前主要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和光谱法等;再次,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发展趋势一、引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等重要作用。
然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过量残留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农药残留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对这些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概述1.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平衡原理的分离技术。
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常用的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色谱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但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且分析时间较长。
2.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离子质荷比来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质谱法常与色谱法联用,如GC-MS和LC-MS等。
质谱法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准确鉴定农药的种类和含量。
然而,质谱仪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限制了其在基层检测机构的应用。
3.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
常用的免疫分析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等。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
然而,免疫分析法的准确性受抗体质量和交叉反应的影响较大。
4.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一种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与待测物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一直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各国都在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以确保农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本文将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1.传统检测技术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的优点,但是存在着检测周期长、操作复杂、仪器昂贵等缺点。
而且这些传统检测技术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快速检测。
2.快速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微生物、酶等生物材料快速识别农药残留。
这些方法不仅检测速度快,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环保等优点,逐渐成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新趋势。
3.智能检测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检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领域。
智能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准确检测。
这些智能检测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还可以提高检测效率,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
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1.多样化检测技术未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将趋向于多样化发展,结合传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和智能检测技术等不同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
通过多样化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对不同农产品、不同农药残留的全面检测,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2.简化化检测流程未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将趋向于简化化发展,不断提高检测方法的简便性和操作性。
目前一些快速检测技术和智能检测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快速、便捷的检测,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检测流程,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检测成本,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当前农残分析方法的进展

当前农残分析方法的进展摘要:农药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农药残留已成为各国衡量食品卫生及其质量状况的首要指标。
概述了近年国际上农药残留分析在样品制备及测定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主要对固相萃取(SPE)、凝胶渗透色谱(GPC)、加速溶剂萃取技术(ASE)、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免疫亲和色谱技术(认C)等农药多残留样^^前处理方法,以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免疫分析技术(IA)、毛细管电泳(ItPCE)等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农药残留分析在农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药多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检测方法1引言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食品安全,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欧盟、日本等均制定了数鼍越来越多、要求日益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日本“食品中残尉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已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除了直接施用农药的植物源食品外,它还对通过环境、食物链等进入动物体内的农药进行了严格的限量规定⋯。
从另一方面讲,农药残留限量规定作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食品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也一直是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农药多残留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分析学科。
相对于传统的农药检测方法,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以其快速、简便、监测项目范围广的特点已成为今后农药残留量检测的一个发展方向。
为了监测环境中多种有机磷和其它农药的残留状况,农药多残留测试技术随之兴起。
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有关有机磷农药的多残留分析,已有过不少报道Preston[2】的有机农药气相色谱分析专著;Cabras[3】等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分离多种类型的农药;Holland[4】等发表了用气相色谱对多种农药在水果中多残留测定的文章;Ripley【5】用毛细管色谱对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氨等农药分别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残留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进展摘要:本文结合农药残留分析的重要性,综述农残检测的现代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血管电泳技术、免疫分析、生物检测技术等分析方法,并着重阐述质谱检测器在各种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关键词:农药残留分析方法质谱检测器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其广泛应用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对生态环境、人类生命安全也造成威胁之随着农药的大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毒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农药残留量检测是微量或超微量分析,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才能实现。
由于农药品种多、化学结构和性质各异、待测组分复杂,有的还要检测其有毒代谢物、降解物、转化物等,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效农药品种不断出现,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量很低,国际上对农药最高残留限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给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1、气相色谱法(GC)近些年来,由于毛细管柱的高分离性能,在农药残留分析领域几乎取代填充柱;并且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能的检测器的出现使得残留限量大大降低,农药残留中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氮磷检测器(NP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质谱检测器(MSD)等。
ECD、NPD、FPD在GC中是最广泛使用的选择性检测器,这方面已有很多报道和综述。
质谱检测器与传统检测器相比,在定性和定量方面都有很大的优点,并且可以得到被测物的分子结构信息,而其它检测器只能通过流出物的保留时间来定性,对多残留分析来说既浪费时间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的作者用质谱(MSD)检测器对被测物进行确证。
质谱检测器在使用全扫描(full scan)时,对很低浓度的样品要求预富集,选择离子监测(SIM)可以使灵敏度大幅度提高,但降低被测物的定性信息,串联质谱的出现在不降低定性信息的前提下使得选择性和灵敏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如C.Goncalves等利用GC-MS-MS测定水样中的农残,灵敏度要比SIM提高1.3~20倍。
在MS-MS中,先驱离子在离子阱中被分离,随后被碎裂,得到特征质谱图,基质离子由阱中被排出,这样就提高信噪比。
MS-MS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离子源进行监测,M.D.Hemondo等使用GC-CI-MS-MS测定防污剂中的灭杀剂,在分析过程中不断改变离子源从PCI到NCI,使其绝对检出限低于ppt级;F.J.Arrebola 等一次进样测定食品中的80种农残,设定质谱仪程序在EI和CI两种离子源之间切换,以最佳离子源状态检测每种农药.取得很好的结果。
二维气相色谱是由Liu和Phillips在1991年最先使用的,它是由两根不同性能的色谱柱通过一个调制装置串联,第一根柱子的流出物聚焦后再进入第二根色谱柱,使用计算机程序得到一张二维气相色谱图。
由于其突出的分离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它与质谱的联用技术更大为开阔二维气相色谱的应用前景。
在对农药残留的痕量分析时使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峰面积的再现性及在二维色谱上的保留时间都取得很好的结果,并用于婴儿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检测,其检测限可达0.01mg/kg。
2、液相色谱法(LC)农药残留分析大都采用气相色谱配以选择性检测器,但现在使用的农药极性更强、挥发性更低以及那些热不稳定的农药它就无能为力,这样液相色谱就成为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中的又一主要技术。
液相色谱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UVD)、二级管阵列检测器(DAD)、荧光检测器(FD),同样质谱检测器(MS)的应用为液相色谱开辟新天地。
LC-MS主要难点是接口问题,因为MS需要在高真空条件下工作,直到最近十几年来才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使得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中MS接口主要有热喷雾电离(TSP)、粒子束电离(PB)和大气压电离(API)。
其中API主要包括电喷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两种电离方式,而且二者在灵敏度和结构信息方面也很相似。
在ESI中流动相的喷雾和电离受使用电场的影响,而APCI中的电离是由加热的毛细管和光交换共同完成的。
由于它们的灵敏度高、离子化稳定,在农药残留检测中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质谱检测器。
ESI和AOCI都是软电离方式,在使用正负离子源时分别给出质子化的〔M+H〕+和去质子的〔M-H〕+准分子离子。
使用ESI-MS时还可以加入Na+,这样〔M+Na〕+作为先驱离子使方法达到最高灵敏度。
使用质谱检测器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样品被萃取后不经净化直接进LC-MS进行检测,都取得很好的回收率和检出限。
在LC-MS-MS中使用三个四级杆,即使对复杂基质也有很好的灵敏度,T.GOTO等利用流动注射LC-MS-MS测定桔类水果中的氮甲基氨基甲酸西醋脂类农药,H.G.J-Mol等利用LC-APCI串联质谱测定蔬菜水果中的有机磷农药。
在LC-MS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液相色谱的流速,以前接口的主要缺点是必须在低流速下工作,如ES接口的流速低于20μL/min因而应用受到限制。
随着接口技术的不断完善,流速在不断的提高已经达到常规分析的要求,现在的ES可以在高流速(300μL /min)条件下工作,其最高流速可达500μL/min;另外APCI可在流速高达2μL /min的条件下工作。
这就解决LC-MS的流速问题,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3、薄层色谱法(TLC)薄层色谱法实质上是以固体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为担体,水为固定相溶剂,流动相一般为有机溶剂所组合的分配型层析分离分析方法,主要优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和试剂,方法简单、快速、直观、灵活,高效薄层色谱(HPLC)的出现及与其它检测器的联用使得TLC的应用前景大为提高。
二维薄层色谱大大提高多组分物质的分离效果,T.Tuzimski和E.Soczewihski利用二维薄层色谱分离14种三嚓类和尿素类除草剂农药并使用UV检测器检测。
4、超临界流体色谱(SFC)该技术是用超临界液体作为萃取剂,从组分复杂的样品中把所需的组分分离提取出来,开始用于工业生产中有机化合物萃取,现已普遍用于农药残留分析中样品的提取。
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液态CO2。
超临界液体萃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快速方便,选择性强;(2)超临界流体粘度小,扩散能力强,传质速度快,最常用的CQ易于制备,基于不同的压力、改良剂,其溶解范围广、无毒、不燃,可以大量使用;(3)超临界流体密度、溶解度和粘度都能通过压力来控制;(4)由于萃取取温度相对较低,SFE适于热敏化合物;(5)只要通过减压就可达到溶剂与萃取物的分离,免去样品浓缩过程和对后续分析的干扰,不污染样品和环境;(6)SFE可与GC、HPLC、超临界流体色谱联机;(7)与液体萃取相比,SFE的样品用量少,溶质密度低,分析时间短。
5、毛细管电泳(CE)毛细管电泳成为农药残留分析的实用性分析技术主要优点是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经济、溶剂用量少。
CE所需样品量极少,一般只需几纳克,灵敏度主要通过更灵敏的检测器或样品预浓缩技术来解决。
紫外检测器能检测到几个问,但因样品用量只有几个nL的体积,故所用浓度被限制在10-6级,因此在使用UV检测器测定农残时样品一般要经过浓缩才能达到要求。
R.Rodriguez等测定储存作物的8种防腐剂,样品经萃取浓缩后再进CE,使用UV检测器,其最低检出限都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
CE与MS联用技术解决灵敏度问题,也使前处理省去浓缩过程,使分析速度大为提高。
6、生物监测技术(biomonitor technique)生物传感器通常是指由一种生物敏感部件与转换器紧密配合,对特定种类化学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选择和可逆响应的分析装置。
免疫反应传感器是利用目标化合物与抗体的特异性接合,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利用转换器使其将完成特定形式的反应信号,再通过监视器把这些特殊信号变成可视数据用于检测。
利用农药对靶标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制酶传感器,利用农药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反应特性研制免疫传感器,可用于对相应农药残留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
2/3+42/567897 等。
最早研究成功了对硫磷的生物传感器,以后又有人制成了光导纤维免疫传感器,利用荧光标记抗体产生的反应,对对硫磷在溶液中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
微型化的免疫传感器对分析样品的用量少、响应速度快,甚至可插入生物组织或细胞内实现超微量在线快速跟踪分析。
目前生物传感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差、重现性差、使用寿命短和使用成本高。
7、免疫分析(IA)免疫分析法(简称IA)免疫分析法是一种以抗体作为生物化学检测器对化合物、酶或蛋白质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分析技术,是基于抗原抗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I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极限可达1~10-9 g/ml)、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
该技术开发的产品———检测试剂盒,可广泛应用于现场样品和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用于农药残留免疫分析上的抗体标记方法主要有4种类型,即放射性标记、酶标记、生物素标记和荧光抗体标记。
因酶标记的抗体保存期长,具有高敏感性,显示结果直观并可进行光谱分析,这为农药残留定性、定量分析带来很大的方便。
目前用在抗体上的标记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β-半乳糖苷酶。
在检测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底物时,酶催化底物,促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一种带有特殊颜色的物质,由于酶的降解底物与显色是成正比的,可通过目测或分光光度计测定。
目前EIA的研究十分活跃,可用EIA分析的农药有60种左右,其中除草剂和杀虫剂较多,杀菌剂较少。
并且在不断改进EIA的使用技术,如:由多抗转向单抗、纯化抗体和抗原、改进抗体的载体和反应环境以及定量方式等方面。
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用得最多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简称ELISA)Gohk等用ELISA测定土壤中的西玛津和莠去津检出浓度15μg/ml。
对于大分子量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内毒素蛋白杆菌毒素等,IA比常规生物测定和理化分析更准确可靠、方便快捷。
结束语1、农残检测面临的挑战全球目前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超过700种;不同国家的检测方法各不相同,食品中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不断降低;样品提取物经常含有大量干扰物质,但食品中农药含量又非常低,通常在mg/kg~fg/kg级范围,检测难度越来越大,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农残检测发展的方向(1)应用简便、快捷的分析方法进行现场快速初测,成本低,结果准确可靠,对呈阳性反应的样品进行实验室进一步确证。
(2)随着人类对蔬菜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上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农药残留检出的灵敏度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