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田间茎蘖动态调查

合集下载

水稻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总结

水稻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总结

K e j i x i n y u a n为进一步优化适宜本地推广应用的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特于2020年在靖江市开展水稻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结果表明:在氮肥减量10%的基础上,以7∶3及5∶5的氮肥运筹比例适宜本地推广品种南粳5055表现出较好的稳产、丰产性,可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区域。

在我国的粮食增产技术中,氮肥贡献了55%多的力量。

然而,化肥的增产能力受报酬递减规律的控制,加上稻田氮肥长期过量投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种稻成本高、产量下降、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并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而使得水稻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基于国家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科技行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必须保证不减少水稻产量,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水稻减氮高产主要依靠栽培技术和肥料产品的改进,吴爱国、赵伟等将生产中应用的减氨技术划分为7种模式,如水稻叶龄诊断精准高效施肥、水稻康养种植、有机肥部分替代、控混肥一次施用、水稻侧深施肥、稻鸭共作、新型肥料应用等,且对模式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进行了评价。

氮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施氮不仅会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氮肥减量施用技术,是一种意在寻找作物氮养分需求和土壤氮养分供应之间平衡关系的施肥技术,在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健康的发展。

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已经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国农民为追求高产而投入过量的氮肥,加上水稻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氮积累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大于作物的产量增益,因此,亟需减少稻田氮肥用量。

傅丽青等进行了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氮肥减量试验,结果表明,高肥区氮肥用量减少15%(195kg/hm2),与习惯施肥量相比,产量显著增加;中低肥区氮肥用量减少15%(181 kg/hm2),略有减产,但差异不显著。

小麦肥料高效利用品种筛选试验

小麦肥料高效利用品种筛选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1期粮食作物作者简介高业根(1977—),男,安徽肥东人,农业技术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

收稿日期2023-09-27小麦肥料高效利用品种筛选试验高业根(肥东县古城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安徽肥东231622)摘要为筛选小麦肥料高效利用品种,发展小麦生产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本研究选择5个小麦品种,设计施用100%氮磷钾处理(T 1)、90%氮磷钾处理(T 2)和80%氮磷钾处理(T 3)3个不同施肥水平处理,调查各品种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指标。

结果表明,小麦平均生育期为191d ,不同品种各生育期的茎蘖总数差异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处理中的茎蘖总数也有差异;品种科麦1007在全量施肥水平和90%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均最高;宁麦17对氮肥的利用率最高,镇麦15对磷肥的利用率最高,凯麦1778对钾肥的利用率最高。

综合产量和肥料利用情况,在肥料不减量或减量少的情况下,建议推广种植科麦1007。

关键词小麦品种;肥料利用率;小麦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S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1-0005-04安徽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是小麦适宜种植区。

该县小麦种植面积约24667hm 2,以春性品种为主,半冬性品种为辅。

近年来,小麦市场上出现了众多新品种[1],要求提高栽培技术和植保分类指导[2]。

为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扩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3],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耗,发展小麦生产中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4-6]。

根据小麦生产实际,科学制定试验方案。

本研究通过开展不同小麦品种的肥料试验,筛选出肥料利用效率高,产量和品质好,适应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7-9],为小麦生产中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点试验点位于安徽肥东石塘镇浮槎社区—家庭农场承包田,试验田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地力肥沃且农田基础设备配套。

玉米田间调查方法

玉米田间调查方法

玉米田间调查方法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玉米田间调查方法,帮助您准确了解玉米的生长情况和相关数据。

一、样本设计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之前,首先需要设计好合适的样本。

样本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整个玉米田的情况,在保证样本数量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土壤类型、种植方法等因素。

建议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生长阶段观察1. 萌芽期观察:在玉米种植的早期,需要观察玉米的播种情况和发芽情况。

观察土壤湿度和温度,以及是否出现病虫害等情况。

2. 生长期观察:在生长期,可以通过观察植株的高度、茎叶情况、颜色等来评估玉米的生长情况。

还可以观察叶片的形态、数量以及叶片的色泽等指标,判断玉米是否处于正常生长状态。

3. 抽穗期观察:在抽穗期,可以观察玉米的抽穗时间、穗长度和穗密度等指标,评估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潜力。

4. 成熟期观察:在成熟期,可以观察玉米的颗粒饱满度、干物质含量以及籽粒产量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玉米外观是否健康,是否有受虫害或病害的情况。

三、土壤分析土壤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必须进行土壤分析。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得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关键指标。

这些指标将有助于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玉米的程度。

四、病虫害调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在田间调查中,需要仔细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如叶片凋落、叶片损伤、叶片变色等。

同时,还要观察是否有病斑、害虫等存在。

如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玉米的正常生长。

五、数据记录和分析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要保持准确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可以使用记录表格或数据采集工具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调查结果。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关的生长趋势和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的估算。

六、调查报告玉米田间调查完成后,可以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十堰市郧阳区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示范总结

十堰市郧阳区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示范总结

DOI:10.19904/14-1160/s.2022.01.001十堰市郧阳区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示范总结兰田银,陈雪娇*,李嘉伟(十堰市郧阳区农业农村局,湖北十堰442500)摘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

通过开展小麦优质品种对比试验,了解各品种在十堰市郧阳区的产量和适宜性,筛选出高产优质、符合加工企业需求的优质小麦品种。

关键词:小麦;品种;对比试验;产量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1-0005-03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为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前茬小麦冬炕白地,土质为黏壤土,肥力水平为中上等,pH值为7.23,有机质含量28.68g/kg,全氮含量0.74g/kg,速效磷含量15.29mg/kg,速效钾含量156mg/kg。

试点海拔高度200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800~950mm,年均温度16℃,年日照1984h,无霜期230~244d,光、热、水配合协调,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

2供试品种鄂麦28、鄂麦572、鄂麦006、襄麦32、襄麦46、襄麦75、扶麦368、楚襄1号、华麦1168、华麦1123、西农979,共计11个品种。

其中,华麦1123和西农979为对照组。

3试验设计采取随机排列,不设重复。

设11个小区,小区净面积480m2,小区间隔0.5m,四周设保护区。

4试验管理整地施肥。

试验地选择在地力中上等、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地势平坦、四周无遮蔽物(树木、建筑物)、交通便利的地块。

土壤质地类型、作物茬口在试点所在地区具有代表性,且试验地前茬作物相同。

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5%~2.5%,全氮含量达0.1%~0.2%,全磷含量达0.1%~0.2%,全钾含量大于1.5%,能够满足试验对试验地的肥力要求。

播前深翻1次、旋耕整平1次。

小麦配方肥(N∶P∶K=25∶13∶7)施用量40kg/667m2,分小区施入土壤中。

实验2 水稻移栽后茎叶动态(分蘖、叶龄)调查

实验2 水稻移栽后茎叶动态(分蘖、叶龄)调查

实验2 水稻移栽后茎叶动态(分蘖、叶龄)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叶龄和分蘖的变化,发现水稻茎叶之间的关系,掌握叶龄指标的测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稻的分蘖实际上是水稻茎秆的分枝,大多数会发生在基部节间较短的分蘖节上,水稻分蘖实际上为水稻茎秆的分枝,多发生于基部节间较短的分蘖节上,其中主茎上的分枝被称为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的分枝被称为二级分蘖,以此类推。

水稻出现分蘖一般具有规律性,正常情况下会从第一完全叶的叶腋伸出分蘖。

壮秧会在主茎抽出第四片叶时(完全叶),于主茎第一片叶的叶腋中伸出第一蘖,在第五片叶开始发生的同时,于第二叶的叶腋中伸出第二蘖,以此类推。

二级分蘖、三级分蘖等各级分蘖均会遵循上述的叶蘖同伸关系,即分蘖的出现一直会与母茎相差3片叶。

叶龄就是用主茎上出现的叶片数目来表示植株的年龄。

禾谷类作物的叶片生长(出叶)与分蘖的发生、根系生长、节间伸长和充实、穗分化发育进程之间,都存在着有规则的“同伸关系”,根据器官的同伸规律,每伸出一片叶,即生长部位每上升一个节位,都会定位地形成和生长相应的器官。

三、内容及方法1、分蘖观测在水稻移栽后第7天,从田间中心区域选择长势一致的连续的10蔸植株,给主茎挂牌并编号,之后每隔3天调查1次编号稻蔸的分蘖个数,直到分蘖个数不再增加为止。

2、叶龄调查在正常条件下,禾谷类作物每一品种的叶片数比较稳定。

也就是说,环境条件对叶片数的影响较小。

调查叶片数目比较简单,只需注意两点:①品种纯度要高。

品种纯度不高,就会因品种差异,造成叶片数的误差,尤其是杂交种更应注意。

②须定株标记。

一般来说,l 个品种、1 个处理,调查l 点,每点10 株左右就足够了。

分蘖作物最好在第一完全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做1个标记,以便作为识别主茎之用(因为每次观测的都是主茎的叶龄)。

观测记载时,当第 1 叶展开即叶鞘伸出时记为“l 龄”,长出第1 叶的整个时期为 1 叶期或 1 龄期;当第二叶展开时记为“2 龄”,长出第 2 叶的整个时期为 2 龄期;依次类推,记为3 龄、4 龄等。

不同移栽密度对“吉科稻518”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移栽密度对“吉科稻518”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蘖动态的影响差异不明显ꎬ试验所有处理均在移栽
后 42 d 达到分蘖高峰ꎬ30 cm × 17 cm 处理和 30 cm
× 20 cm 处理的最终分蘖数相同ꎬ30 cm × 13 cm 处
图 1 不同移栽密度对“ 吉科稻 518” 茎蘖动态的影响
理的最终分蘖数略低于其它处理ꎬ但差异不明显ꎮ
2. 2 不同移栽密度对“ 吉科稻 51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文章编号:1674 ̄7852(2021)01 ̄0001 ̄02
作者简介:王晓航ꎬ助理实验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ꎻ李开忠ꎬ通讯作者ꎬ副教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作物
遗传育种ꎮ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ensities on Tiller Dynamics and Yield of “ Jikedao 518”
1. 5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 和 DPS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
析ꎬ采用 Duncan 新复极差法进行不同处理间差异显
著性检验分析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 同 移 栽 密 度 对 “ 吉 科 稻 518 ” 茎 蘖 动 态 的
影响
由图 1 可知ꎬ不同移栽密度对“ 吉科稻 518” 茎
雨量 700 mmꎮ
1. 2 试验材料
以吉林省晚熟常规稻品种“ 吉科稻 518” 为试材ꎬ审定公告显示需≥10 ℃ 活动积温 2 920 ℃ ꎬ生育期
146 dꎮ
1. 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ꎬ试验共 3 个处理ꎬ分别为 30 cm × 13 cm、30 cm × 17 cm、30 cm × 20 cm
度是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ꎬ水稻移栽密度一直都是水稻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ꎮ 不同水稻

基本苗数量对济麦25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基本苗数量对济麦25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杨德臣,王 慧.基本苗数量对济麦25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2023,17(10):50-53.基本苗数量对济麦25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杨德臣,王 慧(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郯城 276100)摘 要小麦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主要粮食作物,为加快大穗大粒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5的推广应用,开展济麦25不同基本苗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的试验。

试验表明:籽粒产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提高,超出适应范围后又减产;基本苗15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2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次之,降幅为0.23%。

建议济麦25在大田生产中的基本苗为15万~20万/667 m2。

关键词济麦25;基本苗;茎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0.017济麦25(参加区域试验名:济麦5198)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大穗大粒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曾创下了山东省百亩攻关区881.8 kg/667 m2的高产纪录。

该品种于2022年底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基于良种良法同步配套推广的需要,于2021—2022年度的小麦生产周期内进行了济麦25不同基本苗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的试验。

试验结果可为济麦25良种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1.1.1 试验地概况济麦25不同基本苗数量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的试验于2021—2022年在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兴玲家庭农场进行。

试验地为壤土。

前茬作物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秋收玉米)。

播种前测定,试验地块pH值6.7;0~20 cm耕作层各种养分含量分别是,有机质11.9 g·kg-1、全氮0.87 g·kg-1、碱解氮86.90 mg·kg-1、速效磷17.80 mg·kg-1、速效钾56.30 mg·kg-1。

云南啤酒大麦群体分蘖动态研究

云南啤酒大麦群体分蘖动态研究
大麦 高产 栽培 管理提供 依据 。
1 材料 与方法
2 1 试验 中各性 状 的表现 . 基 本 苗 最 多 的 是 保 大 麦 七 号 (9 .5万 穗/ 24 3 h ,其次是 大麦 0 2 (8 .5万穗/ m ) m) 2— 293 h ,基
本 苗最 少 的是 云 啤 2号 ( 1 . 0万穗/ m ) 230 h ;分 蘖
摘要
对 1 个云南省啤酒 大麦新 品系分蘖期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产量 和有效穗显著相关 ,有效穗除了基本 苗外 ,和其它 1
几个性状有显著及极显著相关 。分蘖动态云啤 1号 、云啤 2号 、港啤 1号 、大麦 0 2、J9 2— B 2—2和云 啤 5号分蘖早 而快 , 啤酒大麦 的群体分蘖也 经历 着从 小 一 一 的过程 。 大 小
关键词 云南 ;啤酒大麦 ;分蘖动态
合 理 的群 体结 构是作 物高产 的关 键 ,而产量 的
形成 是植株 生长发 育 中一 个复 杂动 态生理过 程 ,最
次总 茎蘖数 ,收获成熟 时调 查有效 穗数 ,各小 区 内 选择 1行调 查 。最后 ,在 收获的 时候调 查产量 。
2 结果 与分析
775 3 gh 产 量 最 低 的 是 J9 — 2 2 .9 k/ m , B2
( 3 . 3 k/ m , 只 有 这 个 品 种 产 量 在 5 9 3 6 g h )
600 k/ i 0 ghl l 。以下 。
随机 区组设 计 ,三次 重 复 ,面积 1. l ,区 00 I l
终表现 在群体 结构 上 ,高 产栽 培群体 正是 建立在 各 群体形 态 指 标 的协 调 发 展 的基 础 之 上 的¨ 。研 究 群体 的茎蘖 构成对 于描述 群体 的质 量非 常重要 ,作 物栽 培研究 工作 者对群 体茎 蘖发生 、形成 和 消亡 的 规律 作 了大量 的研 究 。本 文 主要 对 1 云南 省 1个 啤酒 大麦新 品系分蘖情 况进 行分析 ,为云南省 啤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蘖消长规律调查 分蘖消长规律调查
北京地区冬小麦9月下旬播种,出苗后15~20d 北京地区冬小麦9月下旬播种,出苗后15~20d 15 开始分蘖;进入12月以后,气温降至2 3℃以下 12月以后 以下, 开始分蘖;进入12月以后,气温降至2~3℃以下, 分蘖基本停止,越冬时基本不再增加新分蘖。 分蘖基本停止,越冬时基本不再增加新分蘖。翌年 春季返青后,麦株继冬前蘖位向上顺序产生分蘖, 春季返青后,麦株继冬前蘖位向上顺序产生分蘖, 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新蘖量发生, 10℃以上时 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新蘖量发生,为春季分 蘖高峰期,拔节前期全田总茎数达到最大值。拔节 蘖高峰期,拔节前期全田总茎数达到最大值。 生长和营养中心转移, 后,生长和营养中心转移,已发生的分蘖开始两极 分化,晚生分蘖和小分蘖死亡,分蘖数下降, 分化,晚生分蘖和小分蘖死亡,分蘖数下降,最后 稳定至成穗数。 稳定至成穗数。
二、实践操作
1、基本苗及总茎数调查 1.1 概念 基本苗: 单位土地面积内小麦的实际株数, 基本苗 : 单位土地面积内小麦的实际株数 , 用万 表示。 株/hm2表示。 茎蘖数: 茎蘖数 : 单位土地面积内小麦主茎及分蘖数的总 用万茎/hm 表示。 和,用万茎/hm2表示。
1.2
基本苗及总茎数调查方法
农事学实践教程
(3)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
第五讲 作物田间茎蘖动态调查
一、实践目的
田间茎蘖数是衡量作物田间群体生长状况的重 要参考指标之一。 要参考指标之一 。 通过调查田间基本苗等实际 情况与计划基本苗进行比较, 情况与计划基本苗进行比较 , 便于后期有针对 性地进行管理, 争取生产管理上的主动, 性地进行管理 , 争取生产管理上的主动 , 为制 定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定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作业
1、将调查结果填入表中,并绘制分蘖动态变化图。 将调查结果填入表中,
调查日期 (1)小麦基本苗及冬前总茎数调查结果 播种期 播种量 2 2 品种/地块 基本苗(万株/hm ) 冬前总茎数(万株/hm ) 2 (月/日) (kg/hm ) 1 2 3 4 5 平均 1 2 3 4 5 平均
(2) 小麦分蘖动态调查结果 播种期: 品种: 调查日期(月/日) 生育时期 样点总茎数 2 折合(万/hm )

调查方法:
小麦分蘖开始后,进行定点观察调查。每2人 小麦分蘖开始后,进行定点观察调查。 一组,每组调查一个地块。 一组,每组调查一个地块。在田间选取有代表性 的地点定样段,样点取相邻二行,各量取66.6cm 的地点定样段,样点取相邻二行,各量取66.6cm 插上竹杆,并用塑料绳围上作标记。 插上竹杆,并用塑料绳围上作标记。三叶期为首 次调查,以后每周调查一次,直至小麦收获。 次调查,以后每周调查一次,直至小麦收获。
选点:选取代表整个大田实际情况的点进行计数, (1)选点 :选取代表整个大田实际情况的点进行计数, 一 般每公顷选点不少于5 可采用蛇形、梅花形、 般每公顷选点不少于5点。可采用蛇形、梅花形、五点取样 棋盘法、随机取样法等形式选点。 法、棋盘法、随机取样法等形式选点。 样点调查: 采用0 样段。 先测量平均行距。 (2) 样点调查 : 采用 0.1㎡ 样段 。 先测量平均行距 。 若行 距为15cm, 样点长选用66 cm; 若行距为20cm, 15cm 66. 20cm 距为 15cm , 样点长选用 66.6cm ; 若行距为 20cm , 样点长选 50cm 在样段两端作标记,然后以一端为起点, cm。 用50cm。在样段两端作标记,然后以一端为起点,逐一数出 样段内的株数或茎数。一般采用每点双行,分别计数, 样段内的株数或茎数。一般采用每点双行,分别计数,计算 平均值。基本苗的调查应在小麦三叶期进行;总茎数的调查, 平均值。基本苗的调查应在小麦三叶期进行;总茎数的调查, 则根据需要确定调查时间。 则根据需要确定调查时间。 基本苗( 各点株数平均值× 基本苗(万/hm2)=各点株数平均值×10 茎蘖数( 各点茎数平均值×10 茎蘖数(万/hm2)=各点茎数平均值×10
行距:
cm 样点:2×
cm
2、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各品种(地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各品种( 的基本苗是否合理? 块)的基本苗是否合理? 对分蘖调查有何实际意义? 3、对分蘖调查有何实际意义? 4、在分蘖动态调查过程中应特别注 意的事项是什么? 意的事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