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讲解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详解演示文稿

静态(or特定时间or垂直)生命表:根据
某一特定时间,对世代重叠的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
调查。
特点:易反映出生和死亡的一般规律,易看出种群的生存 (or生殖)对策。
27 27
第二十七页,共79页。
藤壶动态生命表
各期开始 特定年龄开始 x到x+1期
x到x+1 x到x+1期 期平均
30
30
第三十页,共79页。
注释
lx=nx/n0;dx=(nx-nx+1)/n0;qx= (nx-nx+1)/nx mx:各年龄的出生率,指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
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
qx:特定年龄死亡率,表示某一时期死亡强度。 kx:一个时期个体数目的对数减去下一个时期个体
数目的对数
R0 (net reproductiverate):把各年龄存活率(lx)
哺乳类、鸟类
3
第三页,共79页。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受精卵先发育成 构件,再发育成更多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 测。
群体状态动物、植物。
无性系分株 (ramets):构件生物个体连接部分死 亡后形成的分离个体。
不同学科的用语:群体(遗传学)、居群或 繁群、个体群(日本)
年龄 存活数存活率 死亡数 死亡率 存活率L x T x 生命期望
x
nx
l x = n x / n 0d x = n x - n x + 1q x =dx /nx (n x + n x + 1 )/ 2L 0 + L 1 + L 2 + L 3 +
ex
0
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pptx

【课后训练】
学海无 涯
1. 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
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发生竞争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思考与交流】
1.这两对数量特征对种群的特征有什么意义? 出生率与死亡率对种群大小和密度的起 因素, 迁入
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大小和密度的起 因素。
【练习巩固】 1. 下列对种群密度无直接影响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 下列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年龄组成
C.种群密度
() B.迁入率和迁出率 D.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
2、下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哪个种群绝灭的机会最大( )
ABC D
3、有一块草原上有 8 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 6 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 8 群羊 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在设置 1 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鼠 32 只,将捕获的鼠
)
A.25 只
B.100 只
C.125 只
5. 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总数量调查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D.无法估计
D.150 只 )
6.(多选)右图反映出( ) A.该地区人口数量将下降 B.该地区人口数量将增加 C.该地区的出生率将增加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 植物群落

第四章 植 物 群 落
主要内容
1 植物群落概述 2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3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4 植物群落的功能 5 植物群落的动态 6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7 植被图 8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 植物群落概述
1.1 植物群落的定义 1.2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3 植物群落的形成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层片与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 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 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
时间结构——季相
群落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
季相-分类
➢ 昼夜相
与环境因子的昼夜节律有关
➢ 季节相
与环境因子的季节节律有关
➢ 年际间变化
3.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1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的定义
定义之一
Flahault and Schroter(1910): “群落是有一定区系组成、 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貌的植物组合。”
定义之二
苏卡乔夫(1957):“植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 组合,它具有均匀的种类组成和垒结,在植物之间以 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一致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编者:顾鹏审核:陆德平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2)的关系;(3)群落的;(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
3.群落的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4.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
结果常表现为,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5.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群落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3.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树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的菌落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5.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 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7.生物群落是指(1)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4)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A.(1)(2)B.(3)(4)C.(1)(3)D.(2)(4)8.对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B.寄生虫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9.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10.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3
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
个体年龄和构件年龄两个层次
施肥
未施肥
一年生苔草(Carex arenaria)的无性系的月龄结构,说 明施加 N、P、K肥料对其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施肥的以月 龄较老的分支为主,而施肥使幼枝成为优势。
24
性比对种群出生率的影响 性 比
一雄一雌(♂♀) :1000只鸟♂/ ♀=1.5:1,
s2/m=0
14
均匀分布
个体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
原因:竞争
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
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
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地形或土壤物理形状的均
匀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检验:s2/m=1
15
成群分布
个体呈块状或呈簇、成群 分布
原因:
微地形的差异 繁殖特性所致:种子不
x nx l x =n x /n 0 d x =n x -n x + 1q x =d x /n x ( n + n ) / 2L + L + L + L + 0 142 1.000 80 0.563 102 224 1 62 0.437 28 0.452 48 122 2 34 0.239 14 0.412 27 74 3 20 0.141 4.5 0.225 17.75 47 4 15.5 0.109 4.5 0.290 13.25 29.25 5 11 0.077 4.5 0.409 8.75 16 6 6.5 0.046 4.5 0.692 4.25 7.25 7 2 0.014 0 0.000 2 3 8 2 0.014 2 1.000 1 1 9 0 0 — — 0 0 注释:1 9 5 9 年固着,1 9 6 8 年全部死亡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 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一 般用于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的情况下的补充。 也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3)综合生命表:有的生命表还增加了mx栏,描述了 各年龄的出生率,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lx=nx/n0 dx=lx-lx+1 qx=dx/lx mx=Fx/nx
0
0.003 0.137
0
0.0030 0.1357
20-24
25-29 30-34
0.9983
0.9860 0.9829
0.278
0.285 0.211
0.2747
0.281 0.207435-50来自-00
Ro=?
3 存活曲线
以lgnx(或lglx)对x(年龄)作图
4 种群自然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许多种类有时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即大发生, 随后又是大崩溃。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时期的下降, 称为衰落,甚至灭亡。
玫瑰上的昆虫
捕鲸图
第三节 种群调节
种群调节理论
(一)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 的作用。 1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多以昆虫作研究 2 代表:以色列的博登海默。认为天气条件通过影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天敌与猎物之间
鲑鱼生活周期的k-值
净增值率:综合生命表中mx为每一期每个存活个体生产的卵 数。将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既得净增值
率Ro(Ro=∑lx mx),同时,Ro还代表种群世代净增值率。
年龄 存活率lx 生育力(每人产后代数mx) lx mx
0-9
10-14 15-19
0.9932
0.9921 0.9905
第四章植物群落概述

➢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 比。
➢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 相对显著度与显著度比
2020/6/8
《园林生态学》
4-16
3. 频度
➢ 频度(frequency):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 率。常按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 比来计算,即:
2020/6/8
《园林生态学》
4-28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依高度分为4个 亚类 ➢ 大高位芽植物:>30m ➢ 中高位芽植物:8~30m ➢ 小高位芽植物:2~8m ➢ 矮高位芽植物:25cm~2m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半 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2020/6/8
《园林生态学》
4-1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2020/6/8
《园林生态学》
4-13
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1. 密度与多度
➢ 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目。
➢ 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 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 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 群落的表现面积:能包括群落绝大多数种类并表现出群 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称为群落的表现面积,也叫 群落的最小面积。
➢ 群落表现面积的调查方法是利用种类一面积曲线法。
2020/6/8
《园林生态学》
4-10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