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食物链(food chain) 1.定义: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 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犹 如一条链索一样,这种链索关系被称为食物链。 2.食物链理论 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Lindeman)提出的, 基本涵义是: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转化固定的 食物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使生物成 员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内容提要
• 能量的基本形态与来源; • 食物链与食物网 •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转化途径 •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的基本原理 •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 农业生产系统的能流与能值分析。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人 工 辅 助 能
太阳能(主要能量来源占90%以上) 包括地热能、潮汐能、 风能、水能等
自然辅助能 对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能
量转化与传递起辅助作 用的能量
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投入到农 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 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等 强化和辅助生态系统中生物对太 阳能的固定、转化与流动的能量
二、食物用转化固定在植物体的化学能;由食物链转化 到动物体和微生物提中的化学能;动植物体被埋藏在地 壳经长期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化学能。 (3)热能
是一种广泛见于不同能量作功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农业 生态 系统 能量 来源
生态 系统 能量 来源
第二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 三、熵定律 (一)熵含义(二)熵变化(三)熵定律 四、普里(利)高律的耗散结构理论 (一)耗散结构(二)耗散结构理论 五、生态金字塔 (一)生态金字塔概念(二)生态金字塔类(三)生态 金字塔理论意义 六、林德曼效率定律与生态效率定律 (一)林德曼效率定律及意义(二)生态效率定律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的流动是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一切的生命活动都依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通和转换。
由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不但使生物得以维持生存、繁衍与发展.而且也使得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与稳定。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是从初级生产者向次级生产者流动。
能量的流动渠道主要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来实现。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址流动的主要渠道通常有三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是从初级生产者向次级生产者流动。
能量的流动渠道主要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来实现。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址流动的主要渠道通常有三种形式:( 1 )捕食食物链从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所联系的链条,如稻田中的“青草一昆虫一青蛙一蛇一人”。
( 2 )寄生食物链由大有机体到小有机体进行能址的流动,如’‘人体寄生虫”、“哺乳动物一跳蚤”。
( 3 )腐生食物链由利川死休的微生物组成,并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体还原成无机物的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唯一的,由于某一消费者不只吃一种食物(生物),每种食物(或生物)又被许多生物所食,因此形成相互交错、彼此联系的网状结构,故称食物网。
由于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水稻、杂草)到另一个营养级(如昆虫、老以)的流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被固定下来形成有机物的化学潜能.而另一部分通过多种途径被消耗,直到最后耗尽为止。
平均每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 % ,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因此,营养级由低级到高级,依据个体数目、生物金与能址的分布,形成了底宽而顶尖的金字塔形,称之为生态金字塔或能量金字塔.即顺着营养级位序列(食物链)向上,能量急剧递减。
在每个营养级中将所有的生物量或活组织连起来,随若营养级的增加,其生物虽随着减少,形成生物量金字塔,这种金字塔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最为明显。
农业生态学-第6+7章(4节)-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
基本内容
1.能量的基本形态与来源:能量包括动能
和潜能;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是大阳能和 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 渠道,具有不同的类型和作用;
3.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与流动途径:
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 化学潜能,根据化学潜能去向不同而形成3 种不同的能流路径;
10 25 47
太阳辐射到 达大气层后
到达地球表面 大气或云层反射 云层吸收 臭氧、水蒸气、二氧化碳吸收 尘埃散射
地球上任何地方所接受到的太 阳辐射量因纬度、季节而异。 从世界范围来看,到达地球表 面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地区 在418.68—3349.44J/cm2.d . 我国各地年辐射量变化为358—1004.8×109kJ/hm2.
太 阳 辐 射
约50%的可见光(0.4—0.7μm) 约43%的红外线(>0.76μm) 约7%的紫外线(<0.4μm)。
红橙光 是绿色植物叶绿素最容易吸收的部分,
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
2.人工辅助能 Artificial Auxiliary Energy
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生态系 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 肥、农药、饲料等。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工辅助能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能量来源。 它的投入可以大大强化和辅助生态系统中生 物对太阳光能的固定、转化和流动。
(2)腐食性食物链(Saprophytric Food Chain), 又称残屑食物链(Detritus Chain)
是指以死亡有机体或排泄物为能量来源, 在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的参与下,经腐烂、分解 将其还原为无机物并从中取得能量的食物链。 农业上应用的腐食食物链有:“秸秆、粪 便等→沼气”、“棉籽壳、秸秆→蘑菇”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ppt课件

一、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46
猎物种群生产量(886.4g)
未捕获(876.1g)
被捕获(10.3g)
被吃下(7.93g)I 未吃下(2.37g)
同化(7.3g)A
未同化(0.63g)
净次级生产(2.7g)P
呼吸(4.6g)R
47
1.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 量:
P=A-R;
A=C-FU
2.P=Pg+Pr (净生产量为种群中个体的生长和出生之和)
利用工厂饲料、饲料添加剂、良种繁育、环境调节控制等。
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差异大的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特征与能量效率
1. 一般,随着辅助能的投入的增加,能量的产出水平和农业产量 也相应增加,但辅助能的产投效率不一定增加,甚至出现报酬 递减现象。
2. 投能结构:能量投入中辅助能在总输入能量所占的比例,无机 能和有技能所占的比例,化肥、农药各项投能所占的比例等等。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为最高,平 均为2200g/m2.yr。由热带雨林向常绿林、落叶林、 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初 级生产量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 。 一般认为,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是导致初级生产量随 纬度增大而降低的原因。
28
29
3.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河口湾由于有大陆河流的辅助输入,它们的净初级生
3. 辅助能的质量及其投入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关。 60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6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过程
62
63
8% 29.7%
25%
64
二、生态金生态效率
70
71
三、生态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寄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能量来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
(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员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多数 情况是交织在一起,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生,而同一种食物又往往被多种消费 者取食,于是就形成了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相互联结的“网络”。这种 网络被称为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地球生态系统的能量90%以上有来自于日光能,另外不足10%是来自于 地热能、潮汐能、风能、水能等。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 在太阳辐射中,可见光约占50%,红外线约占43%,紫外线约占7%。可见光 是由7种不同的单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除绿光外, 其他均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辐射,其中红橙光是绿色植物叶绿素最容 易吸收的部分,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植物只能将很少一部分生理辐射能转 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红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形成生物 生存的热量环境。紫外线则具有较强的组织穿透能力和破坏能力,能提高植 物组织中蛋白质及纤维素含量,还会杀死微生物。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工辅助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所谓的人 工辅助能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 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饲料等。它的投入可以大大强化和辅助生 态系统中生物对太阳光的固定、转化和流动。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 便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食物链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一个序列,组 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一条链索一样。这种链索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1942年在研究湖内生物种群能量流动规律时,受中国谚语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食物链理论。 在自然界中,一个完整和发育完全成熟的生态系统常具有这样一条典型的食物链: 植物 ——食草动物——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顶级食肉动物。 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也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 节)称为营养级。在上诉食物链中,植物称为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称为第二营养级, 一级食肉动物称为第三营养级,二级食肉动物称为第四营养级,顶级食肉动物称为第 五营养级。 食物链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均可以按食物链的发端和生物 成员取食的方式归纳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3种类型。
农业生态学3农业生态系统能流

同化量 A
生产量P
现存量改变 ΔB
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上一营养级大 约只能固定下一营养级能量的10%,这种规律称之 为十分之一定律。
3.生态系统能流
生态系统水平的 能量流动和食物 链水平的能量流 动有何区别?生 态系统的结构和 能量高效利用有 何关系?
(1)草牧食物链
从绿色植物开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弱肉 强食,存在明显的捕食关系和血淋淋的斗争,所以 又叫捕食食物链。
捕食中以活有机体为食,所以也叫活食食物链。
水稻-稻飞虱-青蛙-蛇-鹰
(2)腐食食物链
食物链成员与 死的有机体为食 ,通过腐烂分解 ,由腐生成员构 成的食物链
动物尸体-蝇-真菌-细菌
2.能量的形式及转化
太阳辐射能
热能
热能
动能
植物呼吸 动物呼吸 动物运动
势能
有机物化学能
有机物化学能 动物登高
有机物
光合
取食
动物取食 化学能
作用
动物发光
动物放电
光能
动物发声
电能
声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形式及转换
3.生态系统的能源
太阳能
辅助能
自然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太阳能
除太阳辐射能以外, 其它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 的能量。
农业生态学3农业生态系统能流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
一、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二、能量流动过程 三、能流模型及能流分析 四、能流与生态系统生产力
一、 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1.能量的概念
力学定义能量是:物体做功能力的量度。 物体对外界作了功,物体的能量要减少;反过来, 若外界对物体作了功,物体的能量就要增加。如某 些动物搬运食物,则动物对外界作了功,体内的化 学能减少。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存在、变化及其发展,都与 能量息息相关,遵循一定的能量变化规律。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2013

(三)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dissipative structure)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 环境所进行的物质、能量的不断交换,就 能克服无序状态,维持稳定状态。( I.
Prigogine,1967 )
四、能量流动的特征
1 .能流是单向流动
2 .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被生物体固定储存提供给下 一营养级的能量叫有效能。
10 次级消费者 (鱼类)
100
1,000
初级消费者 (浮游动物)
10,000 每个营养级的
可利用能力 (千卡)
生产者
热量
分解者
热量
热量
热量 热量
三、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
1.能量流动途径为“双通道”。
辅助能
太阳能 初级生产者 各级消费者 分解者
产出输出
2.能量传递效率提高,农业增产明显。
z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0.1% z耕地农作物平均为0.4%,高产田为1.2-1.5%。 z畜业转化效率及产量也提高。
固定的 同化的
吃进的
收获的
可利用的
食源 不可利用的 未收获的 吃剩的 粪便
呼吸
3. 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
食物链 (food chain) 食物网 (food web)
2
2013/4/11
食物链 (food chain)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 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一 样,这种链索关系就,称为食物链.
2013/4/11
农业生态学
Agroecology
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 电话:62731163 Email:rardc@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 种主要形式,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
二、食物链的种类
按性质不同分为四类: (1)捕食食物链(又称草牧食物链 gazing food chain):
食物网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之间一系列反复 的吃与被吃的相互关系。
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 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加环
(一)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在原有食物链中通过加入新的链环,延长 或完善食物链组合,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具有很好的效益。其作用表现在:
均朝着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2)开放系统从一个平衡状态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
任何过程,均使系统与环境熵值之和增加。
四、耗散结构理论
1.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 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Prigogine)
2.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不断交换,就能克服混乱状态,维持稳定 状态,并且不断提高系统的有序性,使系统的熵减少。
R 呼吸
枯死、采食
总生产量Pg 量B
净生产量 Pn
现存
2、 地球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据H.Whittaker(1975)计算,地球的初级生 产量为:(单位:×109吨)
兼具两种以上的功能环节。
如:稻田养鱼、鸭,即有减耗的作用(鱼鸭以水稻害 虫为食,减轻虫害危害,鱼、鸭粪肥又可肥田), 又可生产鱼、蛋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不同地区能量产投比
400 200 0 低产田
投入无机能
中产田
产出能量 能量产投比
投入能量
投能结构与产投比关系示意
目前我国多 数地区有机能与 无机能比例为 1.35至8.83之间。
投能结构(有 机能/无机能)与 产投比(能量转 化效率)之间呈 二次函数关系。
Y=0.5324+0.5767X-0.059X
•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原料多样量大,包括能源植物、 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 • 农作物秸秆是数量最大的农业废弃物,每公顷耕地 年产量可达9-10吨。 • 地球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约1500亿吨/年,可作 为人类食物或动物饲料占其中1/4,每年产生的废物 (包括收获和加工过程中的)约135亿吨。
自然辅助能
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能量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 生物辅助能一般是农业系统内部能量的再利用,表 示归还率,是有限的;封闭形式的投入。 • 工业辅助能表示对该系统能量的补充。开放形式的 投入。(资源量、形式、成本、环境影响不同)
–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称人工辅助能的组成 (投能结 构) –产出生物能/投入人工辅助能,称人工辅助能的能效
2007年江苏省化肥施用量与施用强度区域差异
常 州 市 无 锡 市 苏 州 市 镇 江 市 南 京 市 扬 州 市 泰 州 市 南 通 连 市 云 港 市 宿 迁 市 淮 安 市 盐 城 市 徐 州 市
化肥施用强度 (kg/ha)
化肥施用量
化肥施用强度
化肥施用量 (万t)
1400 1200 1000 800
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 • • • • • • • 自然界存无限的能源资源。 太阳能 水能 风能 地热能 海洋能 核能 氢能
• 生物质能:主要是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 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且洁净环保,可以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温室效应。 • 目前发展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有: • (1)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物质转换成可燃性 气体、焦油等 • (2)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转换成沼气、 酒精等 • (3)通过压块细密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 固体燃料等。
产 投 比
3.06
6.78
有机能/无机能
• 高辅助能投入“石油农业”的困境
• • • • • • • 过渡依赖化石燃料 食品安全问题 大气污染 水质恶化 土壤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服务功能削弱 不低碳 不安全 不环保 不环保 不生态 不生态 不生态
化肥施用量 (折纯量)(万t)
350 340 330 320 310 300 290 280 270 260 化肥施用量 化肥施用强度
农 业 生 态 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 能 量 来 源
太阳能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地投入的 各种形式的能量。 主要是为了改善生产条件、 加快产品流通、提高生产力,如农 田耕作、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 农业生物的育种以及产品的收获、 贮藏、运输、加工等。
自然辅助能
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农 业 生 态 系 统 能 量 来 源
结构 功能
•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 转化、信息传递。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1.能量的基本概念
力学定义能量是:物体做功能力的量度。 物体对外界作了功,物体的能量要减少; 反过来,若外界对物体作了功,物体的能量就 要增加。如某些动物搬运食物,则动物对外界 作了功,体内的化学能减少。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存在、变化及其发展, 都与能量息息相关,遵循一定的能量变化规律。
(1)辐射能:以辐射的形式发射、传播或接受的 能量。 (2)化学能:化合物中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运动着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4)电能:电子沿导体流动时产生的能量。 (5)热能:同温度相联系的一个状态函数。
热能 植物呼吸 太阳辐射能 有机物化学能 光合 作用 取食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620 640 660 680 700 720 740
江苏省化肥施用量及化肥施用强度
化肥施用强度 (kg/ha)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00 400 200 0
太阳能
来自生物有机体或有机 物的能量。如人力、畜力的 做功,有机肥、种子、种苗 的化学潜能。 自然辅助能
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农 业 生 态 系 统 能 量 来 源
太阳能
来自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形式 的能量。包括石油、煤、天然气、 电等形式直接投入的和化肥、农 药、农膜、机械等等形式间接投 入的能量。
•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人工辅助能投入量,称为人工 辅助能投入水平 • 人工辅助能的组成、能效和投入水平是农业生态系 统现代化、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 差异,因而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辅助能投入水平和 投入结构不同。 • 一般来说随着辅助能的投入增加,能量产出水平和 农业产量增加,但过多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 •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无机能投入量及所占比例有逐 步增加的趋势。 • 生态系统能力转换利用效率和能量产出的高低,还 与辅助能的质量及其投入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关,还 有农业生物种类和品种有关。
太阳能
除太阳辐射能以外, 其它进入系统的任何形 式的能量。
自然辅助能
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农 业 生 态 系 统 能 量 来 源
太阳能
在自然过程中产生的除太 阳辐射能以外的其它形式的能 量,如沿海和河口湾的潮汐作 用、风能、水势能、降水及蒸 发作用等。
自然辅助能
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热能
动物呼吸
动能 势能
动物运动 有机物化学能 动物登高 动物取食
有机物 化学能
动物发光 光能 动物放电 动物发声 电能 声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形式及转换
2.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与分类
农 业 生 态 系 统 能 量 来 源
太阳能
自然辅助能
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农 业 生 态 系 统 能 量 来 源